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对太古宙花岗岩类成因的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古宙花岗岩类的成因是地学界争论颇久的问题。本文以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理论论证了北京、辽吉地区某些花岗岩为岩浆成因而非混合岩构成的“地层”。文章论述了主元素特征为钾质花岗岩的岩体实是钾化的TTG岩体 ,论述了主元素成分相同的TTG岩石具不同的稀土图谱 ;被长英质细脉注入的TTG岩石受混染作用改造稀土图谱也发生了变化 ;各种各样非TTG成分的岩石由于硅质的渗透被改造为TTG质岩石。这些实例说明 ,必须进行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才能判定太古宙形形色色的花岗质岩石。  相似文献   

2.
李猛兴 《地质与勘探》2019,55(3):765-778
本文对晋蒙地区的西施沟复式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了其岩石成因及其对华北克拉通北缘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的启示。该岩体的岩石类型从中性岩至酸性岩连续变化且以中性岩为主,内部广泛发育微粒闪长质包体,具明显的岩浆混合成因;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年龄为160.19±0.50Ma,为中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属于准铝(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稀土总量(ΣREE)中等,轻重稀土分馏明显,无明显负铕异常;均富集轻稀土及大离子亲石元素(Ba、Rb、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具明显的陆壳成分特征;其形成可能与中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为华北板块陆内造山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横贯南极山脉休斯陡崖花岗质岩体的岩石成因,对其开展了岩相学和岩石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休斯陡崖岩体主体岩石为二长花岗岩,后期被细粒二长花岗岩岩脉侵入。二者都具有高硅、富碱和高钾特征,里特曼指数小于3,岩石铝饱和指数(A/CNK)值小于1;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分布型式具有Rb、Th、U和K元素富集,Nb、Ta、Nd和Ti等元素亏损特征;稀土元素总量偏低,轻稀土富集。主期二长花岗岩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型式具有轻微的负Eu异常,而岩脉具有正的Eu异常。休斯陡崖岩体的岩石类型为钙碱性准铝质I型花岗岩,源区为下陆壳,并伴有幔源物质的混入。在源区,岩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斜长石、钛铁矿、金红石和磷灰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为与俯冲作用有关的火山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4.
北大别灰色麻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及大地构造背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祥身  石永红 《岩石学报》1999,15(3):350-358
北大别变质杂岩的基本组分为一套成分相当于TTG岩套的灰色片麻岩。岩石化学成分中SiO2含是约为47% ̄79%。而且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TiO2、Al2O3、MgO、CaO和FeO的含量相应下降,这表明从英云闪长岩质片麻岩到奥长花岗岩质或花岗岩质片麻岩具岩浆成因,是角闪石和斜长石的分离作用控制下岩浆分异的产物。岩石的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分馏较弱,近于平行的稀土元素酚曲线表明所有岩石具有同成  相似文献   

5.
张宣高变质花岗岩-绿岩带内早期花岗质侵入体是以英云间长岩和花岗间长岩为主体的TTG岩系,经历了麻粒岩相高级变质作用的改造,已变质成以含紫苏辉石为特征的片麻岩类岩石。麻粒岩相峰期变质作用的时代为2390±19Ma。紫苏花岗岩属典型岩浆成因侵入岩,其侵位成岩时代为2390±24Ma,是区域麻粒岩相峰期变质作用期间长英质熔浆直接结晶的产物。钾质花岗岩类具多种不同的岩石类型,为一系列小规模的富钾质花岗岩侵入体,是与紫苏花岗岩同一构造岩浆活动事件的产物。麻粒岩相峰期变质作用、岩浆活动时代的一致性,表明了本区太古宙末-古元古代早期,由于大规模构造运动,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由峰期变质条件向相对低温低压条件演化、花岗岩-绿岩带基底岩石由地壳深部向地壳浅部抬升、并同时伴随紫苏花岗岩及钾质花岗岩等大规模岩浆侵入活动的区域地壳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择新疆北部乌仑古-斋桑泊构造带上6个有代表性的花岗岩体,系统进行了岩体地质、显微岩相学、主量元素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根据岩石副矿物类型与主要造岩矿物组成解释了各种岩石类型的稀土配分,根据主量元素-稀土元素相关性闸明了稀土元素在结晶分异过程中的分镏,按照两阶段、不同结晶分异程度模型对各种岩石类型的稀土配分进行了定量模拟;根据不同岩石类型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构造环境的对应关系探讨了它们的成因。最后,对碱性花岗岩的成因提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姜继圣  刘志宏 《岩石学报》1997,13(3):346-355
根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将区内的早前寒武纪基底划分为变质上壳岩、中粗粒黑云长英片麻岩、变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和变质基性岩四个岩石单元。通过对上述岩石单元岩石类型、地球化学特征、变质变形作用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对其形成时序进行了讨论,由此确定了本区早前寒武纪基底的地质演化轮廓,即在中晚太古时期,本区经历了由玄武安山岩和英安岩双峰式火山建造为主体的上壳岩系的形成阶段,并于2.6Ga遭受角闪岩相变质;随即伴有大规模的TTG深成岩浆活动,晚太古末经历绿帘角闪岩相的区域变质作用;至早元古初期,深熔成因的钾质花岗岩侵位,区内已存的早期变质岩石受到该期钾质岩浆的交代改造,并在其成岩之后遭受绿片岩相的区域变质。  相似文献   

8.
北秦岭两河口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北秦岭西段新元古代两河口岩体,岩性为眼球状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含少量黑云母、角闪石及榍石,属钾质钙碱性花岗岩类;主量元素SiO_2=68.48%~72.45%,K_2O/Na_2O=1.35~2.07,为钾质;在K_2O-SiO_2关系图上投入高钾钙碱性区;A/CNK介于1.03~1.31,总体为钾质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岩石富集LILE元素(K、Th、Rb、Ba等),亏损HFSE元素(Ta、Nb、Y、Yb等);稀土元素总量较高(∑REE=126.82×10~(-6)~267.359×10~(-6)),轻重稀土强烈分馏(∑LREE/∑HREE= 5.447~8.894),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具中等程度Eu负异常(δEu=0.417~0.621)。微量、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与北秦岭东部的碰撞型德河岩体、寨根岩体及牛角山岩体一致。Pb-Sr-Nd同位素组成具低的ε_(Nd)=-3.9180~-6.0064、较高的~(87)Sr/~(86)Sr(t)=0.70760~0.71675、富放射性成因Pb同位素组成,模式年龄t_(DM)=1849.73~2022.79Ma,指示两河口岩体源岩特征与秦岭岩群、马衔山群相近,岩浆源区为下地壳成因。结合区域资料,认为两河口岩体形成于同碰撞末期—后碰撞初期的构造转换时期;这一认识细化了北秦岭新元古代碰撞造山过程;其所确立的汇聚碰撞时间与我国晋宁运动时限一致;为研究中国古陆块在新元古代时期汇聚时限、过程、方式及Rodinia超大陆事件在秦岭地区的响应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9.
水泉沟岩体为岩浆成因,岩体的侵位深度2~3km,侵位时代为印支期,划分为4种岩石组合.水泉沟岩体是一个钾质-高钾质的钙碱性、弱碱性和碱性岩石共存的杂岩体.岩石化学成分变异图解证明岩浆存在两种演化趋势,一是酸性演化趋势:辉石闪长岩→角闪二长岩(包括二长岩)→石英碱长正长岩→碱长花岗岩;二是碱性演化趋势:正长岩→霓辉正长岩→碱长正长岩.同时也探讨了这两种演化趋势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0.
水头岩体是目前赣南地区缺少精确年龄数据的复式岩体之一。对赣南水头岩体中的锆石样品进行了U-Pb法年代学研究,测年结果显示该岩体主体年龄为(142.7±0.6)Ma,属于燕山期的产物,并不是前人认为的加里东期。但也存在前期(海西期和加里东期)的同位素年龄信息记录,说明该岩体是复式岩体,存在至少三期岩浆活动。对水头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简要论述了岩石成因及含矿性。水头岩体主体为黑云母花岗岩,为过铝质钾玄岩系,轻稀土和重稀土中等分馏,负Eu异常明显。初步认为水头岩体是原地重熔交代作用形成的复式岩体。岩石化学资料数据显示,该岩体具备稀土成矿母岩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1.
陕南汉中碑坝地区是扬子克拉通少数可能存在太古宙结晶基底的地区之一。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表明,后河“群”主要岩石类型之一的TTG片麻岩形成时代约为2400Ma,其REE和岩石化学特征与新太古代TTG片麻岩类似;混合岩类Sm-Nd同位素模式年龄表明其原岩或源岩的形成时代约为2700Ma的新太古代,在岩石化学成分上与钾质花岗岩或闪长质岩石相当,与太古宙高级区新太古代典型钾质花岗岩相近似;区内斜长角闪岩形成于2200Ma,与区内混合岩化作用发生的时代稍早或基本一致;局部存在的变流纹岩与火地垭群铁船山组双峰火山岩属同一岩浆作用过程在区内不同区段的体现;后河“群”各类基底岩石有基本同一的Rb-Sr等时线年龄(1201Ma±240Ma),反映了元古宙中晚期构造热事件对早期各类岩石Rb-Sr同位素体系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浙江普陀山岩体是我国东南沿海产出的由多阶段岩浆作用形成的典型I_A型复合花岗质杂岩体。锆石U_Pb定年结果显示该杂岩体主要由 3期岩浆侵入活动形成 ,自早至晚分别为石英闪长玢岩 (约 170Ma)、黑云母钾长花岗岩 (约 110Ma)和晶洞钾长花岗岩 (约 90Ma) ,其中黑云母钾长花岗岩是该杂岩体的主体岩性 ,在该类岩石中常发育有丰富的深色闪长质包体。本文重点研究了该杂岩体中的黑云母钾长花岗岩 (寄主岩 )及其中的深色闪长质包体。寄主花岗岩为高演化的I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高硅、富碱、准铝或弱过铝质 ,富大离子亲石元素 (如Rb、Th等 )和轻稀土元素 (LREE/HREE =8.5 8~ 13.83) ,具有中强的铕负异常 (δEu =0 .2 9~ 0 .4 3) ,并显著亏损Sr、Ba、P和Ti等。闪长质包体与寄主岩之间主、微量元素表现出混合成因的演化趋势 ,二者具有相似的Nd同位素组成〔εNd(t)值分别为 - 6 .30~ - 6 .6 0和 - 6 .95~ - 7.12〕 ,均表现出壳幔混源花岗岩类岩石的特点。对包体与寄主岩产出构造背景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 ,该杂岩体中的深色闪长质包体是在伸展引张构造背景下 ,上涌的幔源基性岩浆与其诱发的长英质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秦岭杂岩中花岗质片麻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晓霞  王涛 《矿物岩石》1997,17(3):76-82
该片麻岩是目前秦岭杂岩中最古老的深成岩体,原岩岩性为(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地球化学特征是:SiO2较高;Al2O3,CaO,Na2O大离子亲石元素及过渡性元素低;稀土总量变化大,轻稀土分馏明显,Eu为负异常(0.31~0.61)。岩体中所含的黑云母变粒岩包体在地球化学方面与主岩有明显互补性,为难熔残体。研究表明该古岩体是成分相当于秦岭杂岩的长英质变质岩的岩石于晋宁期下冲深埋过程中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吉南夹皮沟地块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齐成栋 《吉林地质》2000,19(3):6-15
吉林省南部夹坡沟块原称晚太古绿岩盆地,以盛产金矿遐尔于世。新近调查资料表明,它是由表壳岩-TTG岩系组成的一太古宙高级变质地体,并有别于南侧之龙岗陆块。表壳岩岩石化学特征显示:其岩石组成中,不存在典型的科马提岩;变质深成侵入岩为典型的TTG岩浆组合;在Na-Ca-K图解中表现为以英云办长岩-奥长花岗岩演化方向为主。其稀土特征显示为总量相对较低,轻稀土富集,δEu为轻微正异常或无异常,图谱与J.G.  相似文献   

15.
TTG岩石组合及其成因的实验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TTG岩石组合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成因假说,部分熔融实验模拟进行了综述。TTG岩石重稀土元素分馏模式和亏损重稀土元素的特征表明其源区为铁镁质地壳;部分熔融实验结果显示,TTG岩石最可能的成因机制是角闪岩或榴辉岩在高压下通过较高程度的部分熔融形成的,其残留相为呈悬浮状的榴辉才块。  相似文献   

16.
辽西杨家杖子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燕山褶皱带东段。该区侵入岩主要有4种类型:中粗粒钾长花岗岩、斑状钾长花岗岩、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和细粒角闪二长岩。其中:主体岩石为中粗粒钾长花岗岩、斑状钾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均呈较大的岩基出露,沿北东向展布,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其形成于早侏罗世(181~188 Ma);细粒角闪二长岩多呈岩墙或岩脉产出,近南北向展布,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其形成于晚三叠世(227 Ma左右)。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斑状钾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细粒角闪二长岩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斑状钾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富集高场强元素Th、La、Nd、Hf和Gd,亏损高场强元素Ti、Ho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细粒角闪二长岩富集高场强元素Gd、Er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Hf、Ti、Pr、Y、Yb。稀土配分模式图均为右倾型,轻稀土元素分馏明显,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研究表明该区中生代岩浆作用主要发生在早侏罗世,且与著名的杨家杖子钼矿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而晚三叠世岩浆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7.
乌日尼图隐伏岩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左旗查干敖包镇西北乌日尼图地区,主要岩石类型为细粒-中细粒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乌日尼图花岗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系,SiO2含量为74.85%~78.10%,K2O/Na2O比值介于1.45~3.08之间,铝指数A/CNK=1.00~1.21,属过铝质岩石。主微量稀土元素分析表明,该岩体富集Rb、Th、U等元素而Ba、Nb、Sr、P和Ti强烈亏损,Eu为负异常(δEu= 0.22~0.39),总体呈现轻稀土富集的右倾“V”形分布配分模式。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乌日尼图花岗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139 Ma),为燕山运动晚期的产物。乌日尼图花岗岩体属A型花岗岩,形成于伸展的大地构造环境,且源区成分不均一,源岩可能主要由富黏土的泥质岩夹杂少量砂屑岩变质形成。  相似文献   

18.
A型花岗岩的岩石学亚类及其物质来源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许保良  李之彤 《地学前缘》1998,5(3):113-124
评述和总结了国内外A型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指出目前被划归为这类的岩石至少包括非造山和造山两种环境的7种类型(或组合),即:①环状杂岩体中的碱性及准碱准铝质岩类;②斜长岩微纹二长岩紫苏花岗岩和钾质(环斑)岩花岗岩类;③层状杂岩体中的酸性岩类;④正长岩花岗岩类;⑤二长正长花岗岩类;⑥碱长碱性花岗岩类;⑦碱钙性花岗岩类。认为这些岩石的差异本质上反映出它们物质来源的多样性,亏损地幔、原始地幔、富集地幔、壳幔和地壳物质是这些岩石的潜在源岩。  相似文献   

19.
水泉沟杂岩体的地质学和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泉沟岩体为岩浆成因,岩体的侵位深度2-3km,侵位时代为印支期,划分为4种岩石组合1,水泉沟岩体是一个钾质-高钾质的钙碱性,弱碱性和碱性岩石共存的杂岩体。岩石化学成分变异图解证明岩浆存在两种演化趋势,一是酸性演化趋势;辉石闪长岩-角闪二长岩-石英碱长正长岩-碱长花岗岩;二是碱性演化趋势;正长岩-霓辉正长岩-碱长正长岩。  相似文献   

20.
湖南水口山花岗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生代花岗质岩石在华南分布广泛,且常与W-Sn、Pb-Zn等金属矿床具有紧密的时空联系,而湖南水口山花岗闪长岩是与Pb-Zn成矿作用有关的典型代表。与华南改造型花岗岩相比,水口山花岗闪长岩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程度较低。本文系统研究了该花岗闪长岩的岩相学特征、主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重点讨论了其岩石成因类型、物质来源及形成的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水口山花岗闪长岩为贫Si O2、富碱、富铁镁、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岩;表现出轻稀土元素富集,轻重稀土分馏强烈,弱负Eu异常;不相容元素Ba、Ta、Nb、Sr、Ti亏损,而Rb、Th、U、K、LREE相对富集的特征。岩体的(87Sr/86Sr)i比值为0.707364~0.711380,εNd(t)值为–6.61~–2.40,具明显的亏损地幔和华南上地壳混合特征。水口山花岗闪长岩的矿物组成、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该岩体为同熔型花岗岩。该岩体是在晚中生代由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诱发的华南板块伸展-减薄构造环境下,玄武质岩浆上涌,底侵中下地壳,与中上地壳混合形成的燕山早期高钾钙碱性花岗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