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古地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演化分为前三角洲(约40000—32500aB.P.)、老三角洲(32500—7500aB.P.)和新三角洲(7500aB.P.—现在)三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珠江三角洲沉积-古地理的变迁。研究结果表明,在前三角洲阶段,珠江三角洲为内陆环境,五条大河在中山三角一带汇合,然后向南东入海。磨刀门西江水道形成于第二阶段的30000—20000。B.P.;狮子洋、珠江和银洲湖等水道则是全新世才发展起来的。三角洲发生过两次海侵。第一次大约开始于32500aB.P.,第二次大约开始于7500aB.P.。两次海侵形成了新、老两套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珠海地区钻孔剖面的沉积物,通过实验测试和分析研究,表明本区历史时期有4次海侵。第1次海侵发生于7500aB.P.,最高海面可能高于现今海面1m左右。5750aB.P.发生第2次海侵,来势迅猛,当时的海面可能高于现今海面4m左右。第3、4次海侵分别发生于4650aB.P.与2600aB.P.,它们持续的时间较长,并且海面出现多次波动。目前已进入第5次海侵阶段,预计50年后海面可能上升15-20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西南部石炭纪层序地层学及相对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西南部石炭系厚达600—1000m,属滨浅海相。依据野外露头的沉积学和生物地层学研究以及横向追踪对比,识别出两类层序界面:具下切古河谷的Ⅰ类层序界面和以扇三角洲相底界及三角洲平原相的顶面为代表的Ⅱ类层序界面。依据层序界面(区域剥蚀面)划分出四个沉积层序,分属杜内期、维宪期—纳缪尔A期、纳缪尔B—C期、维斯发期一斯蒂芬期.每一层序持续时间约为10Ma,属三级旋回。讨论了凝缩层、海侵面和体系域的展布,海侵体系域由扇三角洲体系和滨-浅海体系组成,高水位体系域由三角洲体系和砂坝-湖体系组成。各个层序的最大海侵期分别出现在杜内早期、维宪晚期、纳缪尔C期和维斯发晚期。  相似文献   

4.
刘光秀  张平中 《沉积学报》1994,12(4):101-109
若尔盖RH孔孢粉记录反映的气候变化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黄土记录以及本孔有机碳含量、氢指数变化显示的气候变化趋势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826~150Ka.B.P.间,本区经历了两个较大的寒冷阶段,即倒数第三次冰期(710~529Ka.B.P.)、倒数第二次冰期(298~128Ka.B.P.),和一个大温暖阶段,即大间冰期(480~298Ka.B.P.)。在这个三个大阶段中,还夹有多次冷暖干湿波动,它们反映了气候的不稳定性和本区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Olduvai亚时以来南黄海沉积层序及古地理变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子赓 《地质学报》1993,67(4):357-366
根据海侵层与陆相层相间的特点,Olduvai亚时以来南黄海沉积层序可划分为15个地层段,据相分析存在着7个海侵层和1个具海侵迹象的层位。主要海侵层都具备经典的海侵-海退相序列。陆架区古地现演变可分为4个时期:(1)1.70-0.50Ma,古长江河流平原和三角洲发育时期。Olduvai亚时期间,QC2孔发现感潮河段河床沉积,河口在124^o附近。0.97-0.73Ma海侵期,在122.2^oE以东形  相似文献   

6.
作者用磁性地层学方法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周缘吉迪克组、康村组、库车组、西域组及上覆黄土.结果表明:以细颗粒碎属为特征的吉迪克组、康村组为中新世沉积,年龄约24.40—5.30MaB.P,以砾岩为特征的库车组、下西域组为上新世沉积,年龄约5.30—2.50MaB.P.。而上西域砾岩为早更新世早期沉积物,年龄约2.50—1.50MaB.P。作者认为,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造成塔里木盆地周缘山系的迅速抬升形成高大山系的时代为上新世初期,大约5.30MaB.P。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的OSL和14C年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的年代测定在三角洲的发育演化、古海平面变化以及断裂活动性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东江平原的7个钻孔岩心进行了14C和OSL测年以及孢粉和微体古生物分析。与前人主要根据14C年龄得到珠江三角洲沉积小于4万年的认识不同,OSL测年结果显示下部地层的年龄值为4.7~13.5万年。本文对年龄的信度以及晚第四纪两次海侵旋回的地层年代框架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次海侵旋回可能发生于距今4~10万年期间;在晚更新世与全新世两次海侵之间,三角洲地区长期暴露地表,出现较大跨度的地层缺失。  相似文献   

8.
孢粉记录揭示的2万年以来若尔盖地区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刘光锈  王苏民 《冰川冻土》1995,17(2):132-137
若尔盖黑河牧场DC剖面的孢粉记录表明,末次冰期晚阶段若尔盖原高的气候表现为不稳定性,即冷暖变化频繁,其基本变化与全球一致,相对暖的阶段发生在20-18KaBP,16-15KaBP和13-11.2KaBP;相对冷的阶段在18-16KaBP,15-14KaBP和11.2-10.2KaBP。其中末次冰期最盛期发生于18-16KaBP;11.2-10.2KaBP的降温可对应于YoungerDryas事件。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中山横栏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山横栏地区在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地层研究中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第四纪Ⅳ01钻孔岩性、粒度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探讨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特征。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物自下而上包含三次沉积旋回:一次晚更新世海侵旋回和两次全新世的海侵旋回,其形成的下粗上细正向序列在进积型三角洲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沉积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粒度和微量元素B、Ba、Sr的指相特征,探讨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以来的海侵-海退旋回,揭示在中全新世中晚期(约5~2.5 ka BP)发生了海退过程,进一步印证中山横栏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存在三次海侵事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大型海相三角洲分布范围广,沉积动力复杂,其精细层序—沉积构型和演化规律是沉积学领域长期研究的热点。综合岩矿、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充分结合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三维地震沉积学分析方法,对古珠江三角洲西侧的恩平地区中新世早-中期沉积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识别出了辫状河道、曲流河道等河控三角洲的主要微相单元,同时也揭示出海岸砂脊等浪控三角洲中发育的典型微相类型。在高精度层序格架约束下,揭示出单一典型层序内古珠江三角洲的演化特征: 低位体系域以河控三角洲为主,发育大型交切状辫状水道;海侵和高位体系域河道规模明显减小,以小规模曲流河道为主,且易于见到海岸砂脊等波浪作用的典型特征。此外,针对恩平地区中新世早-中期沉积相带的系统编图和演化分析,在大约6 Ma时间内识别出6次河道大规模改道现象,推测恩平地区沉积演化明显受到自旋回沉积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黄骅市关家堡孔(HG1),孔深41.3m,地层连续、化石丰富、分辨率高,其所含微体化石,清楚地揭示了华北平原4万年以来两次大的突发性升温事件,据研究这两次升温事件在时序上与全球性的升温事件是同步的:第一次由冷变暖起始于40000aB.P.(沧州海进期);第二次为10000aB.P.(天津海进期)。第一次升温事件(沧州海进期)华北平原的年平均温度比今高7℃左右;比其以前的降温事件期(沧州海进与白洋淀海进之间的海退期)至少高13℃,如此大幅度的升温事件可能是受西太平洋赤道暖池扩张影响的结果。第一次升温事件期间存在着一个短暂的变冷事件。第二次升温事件期(天津海进期),其年平均温度比今高2~3℃。  相似文献   

12.
河北宁晋泊地区2600年来古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年宁晋泊南王庄剖面的孢粉,粘土矿物,粒度等数据和Porter等的粒度年龄模型建立时间标尺,划分出2600年来的气候冷暖变化阶段。基本特征如下:孢粉Ⅰ带,大约200aBP-630aBP,气候冷干;Ⅱ带,大约630aBP-1010aBP,气候温暖,上部偏干,下部潮湿;Ⅲ带,大约1010aBP-1165aBP,气候稍冷较湿;Ⅳ大约1165aBP-1350aBP,气候温暖潮湿;Ⅴ带,大约1350aBP-  相似文献   

13.
通过资料分析,通过对内蒙古东部各沙地第四纪全新世气候地层中的古土壤孢粉和C ̄(14)测年的分析,划分出四个气候湿润期:即10000—7000,6000—5000、3000—2500、1500—1000a,B.P与四个气候干燥期:即7000—60000、5000—3000、2500—1500、1000a,B.P—现在;以及相对应的风沙固定期和风沙扩展期,风沙固定期原始自然景观为疏林草原、森林草原呈现,此时沉积了黑沙土或古土壤;目前本区正处于A.D1000a后的气候干燥期内,特别是A.D1600a后,气候异常干燥,风蚀—风积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14.
布兰斯菲尔德海峡PC10岩心代表了112.5ka B.P.以来的沉积记录。通过硅藻、氧同位素和磁组构参数的定量分析,表明沉积记录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十分敏感。岩心包含了氧同位素1 ̄5期,古气候演变史大致可分为12个带:末次间冰期的暖高峰期(112.5 ̄106.4ka B.P.)、第一冷期(106.4 ̄101ka B.P.)第一暖期(101 ̄92ka.B.P.)、第二冷期(92 ̄84ka.B.P.)、第  相似文献   

15.
晋东南黄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论述了晋东南榆社一带的各期黄土。这里是黄土自西而东分布的过渡地带,黄土的性状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晋东南的黄土分为早更新世老R红土、早至中更新世新R红土、中更新世上离石黄土、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和全新世黄土。古地磁年代学测试和剖面观察获得的各期黄土年龄为:老R红土形成于2.5-1.5MaB.P,新R红士形成于0.9—0.6MaB.P,离石黄土形成于0.6—0.1MaB.P。它们彼此之间都有不整合面相隔。自R红土开始出现,就意味着榆社古湖开始消失,气候环境向半干旱-半湿润方向发展。但比黄土高原略为湿润,夏季风的影响更强些。  相似文献   

16.
晚更新世以来渤海南部莱州湾发生了3次重要海侵-海退事件及沉积演化过程,渤海南部多源河流三角洲对莱州湾沉积环境改变作用明显。本文选择莱州湾剖面进行沉积地层对比,结合调查资料和测试数据,初步建立莱州湾沉积地层格架,分析晚更新世以来莱州湾沉积演化过程。研究发现,渤海南部中小河流与黄河泥沙为莱州湾沉积物的共同物质来源,二者在不同阶段分别对莱州湾沉积演化起主导作用。提出本区沉积地层具有分期性、分段性和相关性规律。在124.6~72.0 ka B.P.,60.0~24.4 ka B.P.和10.2~4.0 ka B.P.出现过3次暖湿期,分别对应沧州海侵、献县海侵和黄骅海侵,主要发育滨浅海相沉积,向南退积为三角洲/潮坪—河流沉积;由陆向海,短源河流沉积贡献降低,黄河沉积贡献增加。在72.0~60.0 ka B.P.和24.4~10.2 ka B.P.出现2次冷干期,分别对应玉木早冰期和玉木晚冰期,河流相发育,三角洲进积。受海陆交互作用影响,晚更新世以来渤海南部莱州湾大致经历了浅海相—三角洲—潮坪—浅海相—三角洲—陆相的沉积演化。  相似文献   

17.
4000~3500aB.P.我国的环境突变事件研究方修琦(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100875)在我国发现了大量指示4000~3500aB.P.前后存在环境突变事件的证据,这些证据分别集中在4000~3900aB.P.两个时段,两个时段中...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内蒙古哈马尔太碱湖Ha01孔岩心古气候记录的研究,划分出13000a以来的10个气候期及若干气候阶。对比表明,与全球气候变化是一致。在末次冰期盛冰期之后,冰后期之前,有三次明显的急速降温,先后有老仙女木冰阶、中仙女木冰阶和新仙女木冰队;冰后期以来,有两次大幅度的降温事件,均具有全球性,一次冷点是7640aB.P.,一次冷点为5000a.B.P.,前者相当Denton称作的第一新冰期,后者相当  相似文献   

19.
五道溜河序列的建立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大瞻  曲森 《吉林地质》1994,13(1):51-59
五道溜河序列出露于中朝准地台北缘,由老至新分为四个单元:1072辉石闪长岩(YδT)、夹卵沟石英闪长岩(JδoT)、宝石村二长花岗岩(BηγT),孤石沟花岗岩(GδT)。该序列生成于晚三叠世,大约经历了10Ma(201.5至192Ma)的时间。四个单元具有明显的演化规律:矿物成分表现为钾长石、石英递增,斜长石An值递减;宕石化学表现为SiO_2递增,CaO、MgO递减;微量元素Ti、V、Co、Ni、Cu为递减;稀土配分曲线由平坦型向右倾型演变。五道溜河岩体的就位机制经历了底辟—膨胀热气球—刺穿等阶段。五道溜河序列的建立对于研究两个大地构造单元的演化历史及吉林省晚印支期侵入岩的对比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北京密云麻粒岩相区变质作用演化及PTt轨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北京密云麻粒岩相区在早前寒武纪时期主要经历了两期变质作用。每期变质作用又可划分为三个连续的变质阶段,峰期阶段的P-T条件均达到了麻粒岩相.第一期变质作用约结束于2500Ma,具有与造山带相似的顺时针PTt轨迹,峰期阶段T为800~900℃,P=0.98~1.02GPa,这种轨迹主要与早期平卧褶皱和推覆构造使地壳大幅度增厚有密切关系。第二期变质作用约发生在1800Ma,PTt轨迹为具近等压加热(IBH)特点的顺时针轨迹,峰期阶段T为760~810℃,P为0.96~1.04GPa,这种轨迹与大陆地壳的拉伸作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