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竺声 《第四纪研究》2002,22(6):495-496
我的父亲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仁先生 1 91 0年 8月 2 2日出生于安徽芜湖的一个书香徐仁先生在做学术报告 (1978年 )世家。父亲十三岁时 ,祖父就去世了 ,从此家境贫寒 ,生活艰难。父亲在少年时代读书刻苦努力 ,总是以第一名的成绩得到免交学费的嘉奖。上初中时他接触到“三民主义” ,对孙中山先生十分敬佩。为了响应向列强收回教育权的号召 ,他曾经毅然从芜湖的一个教会中学退学 ,转入公立学校。中学毕业时 ,亲友曾劝他就业养家 ,然而父亲渴望继续求学 ,决心要考上全国第一流的大学 ,立志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1 92 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  相似文献   

2.
吴磊伯 《地质论评》1951,16(2):16-18
一九五一年三月某日,从一个朋友那里,忽然得悉南延宗先生去世的消息;这实在太突然了。当时有点半信半疑:“南先生真的死了吗?和他见面笑谈彷佛昨天的事,难道竟成了永别?”不几天接到浙江地质调查所的讣告,证实南先生确于三月七日在杭州中山医院病逝,灵柩暂厝实石山旁,国内地质学人,包括我个人在内,都感  相似文献   

3.
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来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兜蹲在门口抽叶子烟。傍晚,楼上的张婆告诉我,她下楼撞见父亲,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父亲惶惶不安:“这是我儿的家呢!”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父亲正在厨房摘菜。他像  相似文献   

4.
案例 蔡某父亲去世,在老家留下一处宅基地和四间旧房。因蔡某在市里一企业工作,早已在市里安家,经当地村委员会同意,2002年把宅基地及地上的房产转让给同村无宅基地的贾某,并签订了转让协议,所得价款4万元。2009年,蔡某退休,欲回乡居住,但是村里不同意给他重新分配宅基地.  相似文献   

5.
2010年1月8日上午,一同事急匆匆来到我的办公室,问:“你知道黎祥前天晚上(1月6日)去世的事吗?”“怎么,他去世了?”我既感惊诧,又感突然——因为在我的脑海里,他虽患有慢性糖尿病,但经常医疗,又加上经常锻炼,身体总的讲还是蛮不错的。他那乐观、豁达的处事态度。常常骑着自行车上街的情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6.
黄汲清 《地质论评》1989,35(5):490-490
我的老友、老同班李春昱同志因病在北京医学院第一医院去世,我悲痛异常,于8月10日写成七言诗一首  相似文献   

7.
正书香世家天才少年谢家荣的曲折身世和辉煌业绩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先辈是江西的书香职员之家。清朝初年,他们举家迁往上海市南市区。他的祖父曾官至县令,他的家庭就此成为官僚世家。他的父亲谢简庭则才力平平,初服务于上海文报局,后辞职。"家非素封衣食,奔走历二十余年。辄少成就,备尝艰苦"。1917年,他父亲才40多岁就英年早逝,留下五子二女(谢家荣最小,上有四兄两姐)。幸得的他母亲孙太夫人生性贤淑,父亲去世后,母亲"十指一针,全家衣食,二十余  相似文献   

8.
我是在重庆出生的,后来跟着父亲来到上海,住在常德路恒德里148号。关于隐蔽战线斗争的事,父亲从来不说。比如营救民主党派人士张澜等人的事情,《开国大典》等电影里也有反映,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和父亲那个系统有关。他嘴巴非常紧,不对我们说,要说也是一些互不关联的小故事。  相似文献   

9.
哦,父亲     
我之所以想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父亲并不是我的生父。父亲来到我们家时,我的年纪还很小。依稀记得,那时的我还没有上学,整天吊着鼻涕,脸上抹着灰土,领着弟弟和一群小伙伴或翻墙或踏青,或执树枝撵打村里的狗,整天到处疯跑。父亲来了,一个陌生的男子走进了我们的家,  相似文献   

10.
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我父亲单位终于为我们全家办好了农转非手续,我们就要离开安庆去省会城市南昌和父亲朝夕生活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11.
我的老家在河南省南乐县西邵乡,北临河北,东临山东,是个普通的平原小乡村。在这三省交界的地方,十里八村的人一提起我的父亲,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父亲今年58岁,无官无职,但他的“爱管闲事”却是出了名的,大到集体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酒杯     
小的时候,对父亲的酒杯特感兴趣,印象里,父亲酒杯一响,就会蹦出我喜欢的花生米,有时还有朝思暮想的玩具。但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们只用那么小的杯子喝,比我们小孩子用的碗还小很多,为什么不用大茶缸喝呢?  相似文献   

13.
行走在八月,感受铜的季节变幻。八月是铜的季节,因为此时,它显示出价格的最高峰。“亚洲铜,亚洲铜,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在海子的眼里,亚洲铜是民族的图腾,是祖辈们最后的栖息地。这些古老的铜,见证了人类多少兴表,它是与我们祖辈最早亲近的金属之一,成为时间的沙漏。而自然铜,地球上含铜量最纯粹、最高的晶体,却在亿万年“养在深闺人未识”。  相似文献   

14.
槐花飘香     
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驱车出市南行30公里,就是我魂牵梦萦的“家乡”薛店镇岗周村前李。说是家乡,其实是母亲下乡住队的地方。原来的干部下乡可不像现在,那可是下到哪村,家就搬到哪村。随着妈妈工作的调动,就把家安在了这里,我在这里出生并生活了10年,这里装满了我童年的记忆,因此也就成了我所谓的家乡。虽然离得不远,可搬家后,因忙于求学、工作、结婚、带孩子,一晃30多年没有回去了。  相似文献   

15.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6,26(4):497-498
2006年1月26日正是春节的前夕,当我接到在英国剑桥大学访问的周力平教授的电话时,觉得他的语气隐含悲痛,这使我感到有些意外。最后他告诉我:“Shackleton教授(Nicholas John Shackleton爵士)不幸于英国时间1月24日晚因病去世”。听到这一消息,我也感到很突然。放下电话,抬头看见墙上挂着的根据Nick(Nicholas的昵称)在南非海边给我拍的照片画成的油画,不禁使我想起了这位对中国黄土研究有很多启发的挚友的往事。  相似文献   

16.
W.S.Fyfe 《现代地质》2001,15(2):122-123
仅以此文悼念陈光远教授。陈光远教授毕生献身于地质科学 ,是一位卓越的地质学家。本人与中国同行的交往始于 1 973年 ,当时我应邀参加了华北地台古老变质岩系的地质旅行。后来我又多次访问中国 ,并于 1 996年在北京成功地主持召开了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陈光远教授是我有幸结识的杰出的中国同行之一 ,在我访问中国期间他曾带我参观考察了他多年从事研究工作的矿区。陈光远教授毕业于西南联大 ,并在瑞典获得副博士学位 ,回到祖国后一直致力于地质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他为中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发表的成果及著作涉及金矿、铁矿等许多领域 ,尤其突出的是他编著的胶东金矿省矿物学填图图集开拓了找矿矿物学的新篇章。陈光远教授生前曾多次获奖 ,他的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赞誉。他是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地质学会的终身会员 ,并被推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陈光远教授去世前正在与我合作进行有关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中加合作项目 ,他的去世也是该项目的巨大损失。可喜的是孙岱生教授及其同事将负起重任 ,完成陈光远教授未竟的事业。  相似文献   

17.
罗逊 《第四纪研究》2007,27(5):663-664
我叫罗逊,今年26岁,现就读Uppsala大学能源系,硕士学位,父亲罗运生,母亲孙愉荪都是很普通的平常人.  相似文献   

18.
李国民  孙友宏 《世界地质》1999,18(3):92-95,104
阐述了大口径检测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目前大口质量检测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赵雷 《广西地质》2012,(7):45-46
今天在这里,有许多我的前辈和熟悉的人。我已经记不清你青春年少时的模样,记不清你那爬满老茧的双手,记不清你走在崇山峻岭间的背影。可是在我的记忆深处,却始终记得,在我前行的路上,是你们为我推开这扇无怨  相似文献   

20.
卢耀如 《中国岩溶》2004,23(3):218-218
正当全国为我健儿在雅典28届奥运会上旗开得胜而欢呼之时,不幸传来我国岩溶学界权威杨明德教授和宋林华教授与其学生因车祸而去世的噩耗,令人感到万分悲痛。杨、宋两位教授久负声望、卓有建树,他们不幸过早地离去,令人难以接受,是岩溶学界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