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CT与MRI在松果体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5例病例均做CT检查,3例同时做CT与MRI检查,其中2例行CT与MRI增强检查结合文献资料加以分析和总结。结果:CT扫描5例囊肿均位于松果体区,呈类圆低密度区,边界光滑锐利,CT值为12-16HuMRI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仿。结论:CT和MRI对松果体囊肿的诊断有重要的作用,为其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  相似文献   

2.
笔者分析了39例MRI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图像资料,并对CT、MRI、DSA的诊断价值进行了比较,MRI多次出血信号特征和CT钙化灶是其特点,笔者认为CT、MRI综合分析,是对本病进行无损伤性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CT对42例脑血管病急性期病人进行检查,结果表明:CT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定性诊断中具有首选价值.尤其对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实用,对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虽然不如MRI敏感,但应用CT动感观察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这对无设备的单位更为重要,DSA对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型、脑血管狭窄的诊断较特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CT与MR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应用的各自特点及不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不能替代,X-CT便宜,速度快;X-CT业已证实其特征及长处,其局限性也已经明确,而MR在这些方面,尚待继续探讨。在检查组织内小钙化灶方面CT大于或优于MR,CT显示皮质骨比较好,因而在诊断外伤方面优于MR。MR不能显示急性蛛网膜下腔内出血,因而在大多数急症方面CT优于MR。在显示血脑屏障的破坏方面,增强CT扫描优于MRI,这种情况只有在MR静脉注射造影剂得到广泛应用后才可能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是报道11例“无症状”性脑瘤临床诊治经验及体会,方法,总结,分析11例病人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11例病人均经CT或MRI检查得以诊断,其中10例行肿瘤切除术,1例予以保守随访。结论:CT和MRI等先进医疗诊断设备的应用,是临床“无症状”脑瘤得以诊断的主要手段;“无症状”只是特定时期内相对而言其原因与高岭,颅内代偿空间扩大,脑瘤位于功能“哑区”以及多有良性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冠脉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灵敏度,探讨CTA用于冠状动脉狭窄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经我院门诊确诊或疑似冠心病的患者39例,进行CTA检查,并于检查前后两周内行DSA检查,将CTA及DSA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病变管腔的狭窄程度及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比较。结果:39例患者共290支血管,CTA发现220支冠状动脉狭窄;DSA发现223支冠状动脉狭窄。以DSA为标准,CTA检查诊断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2.44%、96.15%、97.35%、93.46%、94.96%。结论: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可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及狭窄情况、动脉壁的斑块和钙化等优势,是一种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理想的无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 CT angiograply SCTA)及三维重建的新技术,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脑血管患者进行了SCTA检查和三维重建,三维重建采用最大强度投形(MIP)或表面示意图法(Sutface Rendeling),其中颅内动脉瘤13例,脑血管畸形6例,自发性颅内出血5例,脑缺血性疾病2例,本组有23例行数字减形血管造影(DSA)检查,且与CTA结果对照,结果:除3例末行DSA检查的患者,1例多发性动脉瘤CTA漏检2个小动脉瘤外,22例CTA的结果与DSA相同。CTA在描绘毗邻骨结构以及脑血管三维结构上优于DSA,结论:SCTA是一种简单,快捷,有效的无创伤性脑血管成像术,在某种程度上可替代DSA或创伤性的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了脊柱脊索瘤的超低场磁共振ULF—MRI表现.6例脊柱脊索瘤,所有病例均有软组织肿块,椎体破坏、椎管破坏。病变在T1W显示低或等信号,T2显示高信号.T2显示肿块及骨破坏比T1W更清楚。一些形态正常但实际已被肿瘤浸润的椎体在T2W中显示出来。矢状面T1W对椎管破坏显示清楚.脊索瘤容易累及骶尾椎,40~70岁好发.男性多见.软组织肿块、骨破坏、椎管受侵较常见,大多数病灶呈长T1长T2改变.MR对骨小梁破坏及肿瘤内钙化显示较差,但显示肿瘤软组织肿块成份和脊髓十分优越。ULP-MRI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到目前为止,国内对RB主要采取眼球摘除。 但为避免误诊,所以术前必须要正确诊断,应用各种影像手段来检查。据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统计的RB 81例应用CT检查均发现眼内高密度影、不均质,有钙斑者29例,占CT检查者的75.0%。视神经增粗6例,眼球增大5例眼内肿物向眶内蔓延3例,眶腔扩大1例。 由此看来,CT检查不但能够发现眼内的病变,还可观察眼外蔓延及眼球周围结构的改变,在发现眼外蔓延的肿瘤方面,CT检查优于B…  相似文献   

10.
评价MRI对脊髓内肿瘤的诊断价值。对12例手术证实髓内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除脂肪瘤,表皮样囊肿外,多数肿瘤表现为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脂肪瘤有特征性MRI信号,T1加权,T2加权均为高信号。血管母细胞可见细小病变内血管。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MRI表现。临床症状与体征,磁共振可以对髓内肿瘤进行准确地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CT在诊断脑动静脉畸形(AVM)中有很大帮助。本文通过对我院近几年来经手术病理及脑血管造影证实的23例AVM进行CT影像学分析,来说明CT 在诊断AVM 中的重要作用。它可做为AVM 的第一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病变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脑血管三维重建,显示病变解剖关系.结果:全部20例病变其中动脉瘤10例,动静脉畸形8例,脑血管狭窄2例均经手术及DSA证实.其中一例动脉瘤手术证实,DSA未检出.结论: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可全方位显示脑血管,具有微创、安全、可靠、费用低廉等特点,适合于手术计划制定、术前定位及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评价能谱CT成像的功能参数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评估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40例行心功能检查的缺血性心脏病病人,患者均行宝石能谱CT高分辨率扫描模式的回顾性心电门控冠脉CTA扫描和延迟1 min双能量能谱成像(GSI)模式扫描。在一周内行MRI心脏电影成像。在GSI浏览器能谱分析软件上获得能谱CT 40~140 keV单光子能量图像及碘基物质密度图像,分别测得缺血心肌、正常心肌能谱曲线和碘浓度(IC)。心功能软件自动计算出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和射血分数。将所得结果和MRI评估结果做对照分析。结果:能谱CT缺血心肌、正常心肌能谱曲线斜率(K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正常心肌能谱曲线斜率>缺血心肌能谱曲线斜率;缺血心肌与正常心肌之间碘浓度存在显著差异,缺血心肌碘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心肌碘浓度,能谱CT缺血心肌对应MRI电影图像均有相应节段室壁运动度减弱;能谱CT计算出的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和射血分数与MRI电影图像计算出的数值有较高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论:能谱CT结合心功能分析软件能够定量评估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肌供血情况以及心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不典型脑内血肿的认识.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畸形并脑内血肿一例,详细分析其CT表现.结果右颞叶类圆形高密度肿块,周边有水肿带,均无强化.结论增强扫描无强化,且无外伤史的高密度肿块,多为血管畸形伴血肿.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评价能谱CT(Spectral CT)成像功能参数的有效性,并探讨这些参数在评估局部梗死心肌图像质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30例冠心病患者,均在一次扫描中行宝石能谱CT常规冠脉CTA(CCTA)扫描模式和宝石能谱成像(GSI)扫描模式。患者均在一周内行心脏MRI扫描。常规混合能量图像上分析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分别找出1 min和3 min单光子能量水平的图像上梗死心肌与正常心肌的最佳对比噪声比(optimal CNR)以及对应的最佳单能量值和此能量值的图像噪声值,通过单因数方差分析方法与常规混合能量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NR)和图像噪声值进行比较。在MRI心肌灌注图像上找出梗死心肌并与能谱CT进行相关性对比。结果:宝石能谱CT共检出梗死心肌36个区域,所有梗死心肌在CCTA图像上均有区域供血冠脉50%以上狭窄(71.7%±16.2%),并且找出的梗死心肌与MRI心肌灌注图像有较高的相关性(r=100%,P=0.00)。1 min、3 min单光子能量水平图像上最佳CNR值明显高于常规混合能量图像CNR值(P<0.05)。1 min、3 min最佳单能量值水平的图像噪声值均低于常规混合能量图像(P<0.05)。结论:能谱CT的GSI能谱成像模式较常规混合能量图像能够明显提高图像质量,从而提高了梗死心肌的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多排螺旋CT设备的不断进步,使用多排螺旋CT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工作中。由于影像技术的进步使CCTA检查的准确度大大提高,这项检查已经成为一种筛查诊断CAD的可靠的无创的检查方法。同时CCTA检查在预测CAD的疾病进程和心血管事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尽管CCTA检查的作用已被学术界广泛肯定,但它有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检查的有效辐射剂量较大,这将增大辐射诱导性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CCTA检查的辐射风险,多种在满足影像诊断的前提下降低CCTA检查有效辐射剂量的方法已经出现。本文将回顾多排螺旋CT的技术进展和目前减少CCTA检查辐射剂量的主要方法,对CCTA检查在CAD中的诊断、预后价值评估和CCTA检查的未来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并比较CT和MRI检查在诊断骶髂关节病变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临床证实的AS患者骶髂关节CT及MRI表现特点,根据CT及MRI征象进行分级,对其分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变主要累及髂骨侧,对于I级病变,MRI较CT发现更多病灶,两者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肩关节后方不稳定的CT、MRI表现特点。方法:16例经关节镜手术检查证实病例,对肩关节后方不稳定患者的关节盂、肱骨头和后盂唇关节囊复合体异常在 CT、MRI上表现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肩关节后方不稳定影像征象包括关节盂发育不良(后部关节盂缘缺如)、反Bankart骨折、反Hill-sachs骨折、Bennett病变、后盂唇关节囊复合体病变、肱骨头后方半脱位或完全脱位。结论:对于肩关节后方不稳定的患者,行患侧肩关节 CT、MRI能够清晰显示关节盂、肱骨头和后盂唇关节囊复合体异常,是肩关节后方不稳定的一种有效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CT和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CT和MRI表现,其中12例CT,14例MRI。结果:所有病例均能发现痛风结节,CT显示45个,MRI显示48个,痛风结节位于肌腱和韧带共58个,滑膜或关节腔内15个,骨内11个,其他软组织9个。形态呈条块状31个,结节状31个,线状4个,不规则形27个。骨质破坏CT共发现21处,MRI发现24处,位于骨边缘共30处;MRI显示5处骨质破坏周围骨髓水肿。痛风结节在T1WI均呈低至中等信号;T2WI上39个呈混杂信号,6个呈高信号,3个呈低信号。在5例均行CT及MRI检查膝关节比较中:CT显示痛风结节21个,MRI显示痛风结节18个;CT和MRI在显示骨质破坏的部位均为12处,MRI显示骨髓水肿4处;MRI显示软骨异常共5处。结论: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在影像上有一定的特征性,CT更容易发现痛风结节,而MRI更合适于评估软组织情况及炎性改变,综合分析两种影像资料有助于准确诊断痛风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