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CLUE-S模型的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婷  柯长青 《测绘科学》2010,35(1):186-188,164
本文以南京市为研究区,以南京市1986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分析研究区概况并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13类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利用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求解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作用系数矩阵。在此基础上运行CLUE-S模型,对南京市1996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将模拟结果与南京市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与进行对比,结果较为理想,模拟正确率达88.57%,KAPPA指数0.86。这说明CLUE-S模型具有成功模拟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的能力,对土地利用预测、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深圳海岸带为研究区,基于1996、2005、2011年遥感影像得到研究区土地利用历史数据,选取自然、社会统计数据作为驱动因素,利用CLUE-S模型分别从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对研究区2005、2011年的土地利用分布予以模拟,并对模拟结果分别从类别和景观水平予以精度评价。从类别水平角度,选择ROC曲线对各地类的Logistic回归拟合精度进行评价;从景观水平角度,选取Kappa指数对模拟效果予以评估,以验证所选驱动因子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在研究区范围内,CLUE-S模型的类别精度随着空间分辨率的改变而有所差异,100 m分辨率为本研究模拟的最佳尺度,各地类的ROC值均高于0.7;随着模拟时间的缩短模拟精度有所增加;东海岸由于受到人类影响较小,模拟效果整体相对较好。总体而言,CLUE-S模型适用于研究区土地利用模拟,所选驱动力因子能够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予以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以典型干旱内陆河流域石羊河为例,将GIS技术、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和CLUE-S(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at small regional extent)模型应用到该流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中。通过景观安全格局理论构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基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和驱动因子的定量关系,提出一种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土地利用情景模拟方法,借助1986年、2000年和2014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自然发展情景3种模式下203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了优化配置,并对优化配置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生态安全情景下耕地有所减少,林地、草地和水域有较明显增加;耕地保护情景以土地开发和整治及宅基地还耕为主要目标,科学有效控制了建设用地规模,大力开发未利用地潜力;自然发展情景综合考虑了目前发展情况和宏观政策指导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及空间结构发展情况。综合考虑石羊河流域社会经济、生态及耕地保护等多方面的因素,研究结果认为耕地保护情景更为合理,其它两种情景可为耕地保护情景进行补充和局部修正。该结果可为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土地利用模拟技术在岩溶地区应用较少的现状,该文提出了利用CLUE-S模型对岩溶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此模型全面考虑自然和人文因子,通过迭代方法综合空间分析和非空间分析,较好地模拟小尺度范围内土地利用变化,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空间性、竞争效率性等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能够准确地反映未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而且能较好地筛选影响未来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不同情景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对岩溶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徐州市土地利用CLUE-S模型变化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徐州市1987年、1994年和2000年3期遥感影像图进行分析,利用面向对象的思想,采用多尺度分割法对影像进行分类,通过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确定分类目标,获取该区过去13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运用CLUE-S模型以1994年土地利用数据模拟了2000年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状况,并通过2000年实际遥感影像分类数据加以验证,结果计算出Kappa指数为0.846,达到精度要求,实例证明CLUE-S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徐州市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最后运用CLUE-S模型以6年为1个时空尺度模拟该区未来12年的自然状态和生态保护状态下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为了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模拟的基础上,为未来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及管理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1996年、2002年及200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重点采用元胞自动机复合模型CA-Markov模型与多标准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手段,构建元胞转移数量规则及空间位置转化规则,并分别构造3种不同大小的元胞邻域集合,进行土地利用格局的模拟及预测。试验中2008年土地利用模拟结果与实际土地利用数据Kappa系数高达0.856 1,表明CA-Markov模型结合多标准评价方法的模拟手段可行性较高,同时元胞邻域空间大小对模拟结果的精度有明显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数据及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城市集约化现象明显,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占用大量耕地、园地用地,因此迫切需要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引入了反事实情景模拟方法来模拟土地利用变化的历史,通过重构土地利用变化历史情景来辅助评价土地利用政策实施效果。以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对粮食安全和城市扩张影响为例,构建耕地保护政策干预下的事实情景和假设无耕地保护政策影响的反事实情景,并借助CLUE-S模型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通过比较两种模拟结果在耕地数量、产能、空间分布以及城市建设用地数量、效益和空间扩张的差异,实现对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实例研究表明,现行的耕地保护政策在遏制耕地流失、提高粮食产量、调整耕地及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8.
基于CA-Markov模型的秦淮河流域土地覆盖格局模拟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秦淮河流域为研究区,以2006和2009年ETM+图像土地覆盖分类结果为输入数据,采用CA-Markov模型,模拟预测研究区未来的土地覆盖格局。在模型建立过程中,通过Markov模型求出转移概率矩阵和转移面积矩阵,确定CA模型转换规则,限制CA模型迭代次数。利用CA-Markov模型模拟预测研究区2012和2018年土地覆盖格局,并采用2012年实际土地覆盖分类结果验证预测精度,得到2012年各土地覆盖类型栅格数预测误差均小于等于6.5%,空间位置预测精度达到76.5%。预测结果表明,2018年研究区水田比例将降为33.3%,不透水面比例将达31.1%,其中多数水田转变成为不透水面,南京城区、禄口镇、句容市、溧水县等城镇地区的不透水面明显扩张。该方法可以对秦淮河流域的土地覆盖动态监测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改进CA-Markov模型的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的CA-Markov模型未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因素驱动影响,难免预测精度过低的问题,该文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采用2005、2010和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结合Logistics回归模型,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变化多种影响因子,构建了改进的CA-Markov模型,对武汉市2020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了模拟预测及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CA-Markov模型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现状预测精度;根据预测结果,武汉市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结构仍以耕地为主,2005—2020年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增长幅度达到76.36%;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是地类转换的主要模式。预测结果为武汉市的国家空间规划与和谐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用地模拟预测中的空间因子动态性,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将各空间因子变化量融合成新空间因子,再带入预测模型对模拟结果进行修正。以武汉市为例进行了实例论证,通过该模型修正的预测结果和传统静态模型的预测结果的拟合度在80%以上,说明该动态修正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有效提高模拟预测工作效率、模拟精度以及预测成果的延用性。  相似文献   

11.
郭艺歌  王新云  李学斌 《地理空间信息》2012,10(6):89-90,93,3,2
CAD与GIS的交叉应用越来越多,国内有很多人对CAD与GIS的数据集成和功能集成做过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矢量数据的交叉使用方面,对于栅格数据的交叉使用研究较少。以管道完整性工程图为例,针对传统生成管道完整性工程图需要手工处理栅格影像、速度慢的问题,通过程序快速实现在生成管道施工图时自动切割GIS影像并插入CAD图中,提出了在CAD图中快速使用GIS栅格影像数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三维建模领域,空中三角测量通过少量的控制点,按一定的数学模型加密解算出所需要的全部控制点及每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并由此进行三维重建工作;若遇到一些特殊地物(如桥梁、铁塔、水域等)时,往往会出现模型错乱、模糊不清、有漏洞或无法正确显示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采用倾斜摄影测量建模的方式,对一些特殊地物进行信息采集,再利用专业软件进行加工处理,用3dsmax类建模软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精细建模,用skyline类软件进行三维场景编辑及漫游,从而能够实现基于原本样貌重建特殊地物的三维模型。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地质和巷道独立建模给矿井灾害救援带来的问题,建立了基于面模型的多层3维地质与巷道集成模型,并结合可视化技术为救援决策提供可视化的技术支持。研究了复杂地质体的3维模型和巷道3维模型的关键技术,并给出了基于多层3维地质建模及基于巷道断面构建3维巷道模型的实现方法;最后结合3维巷道网络的弧-节点模型与地层岩性、节点相互关联的拓扑关系,实现了二者的集成建模。在此基础上,采用启发式路径搜索的A~*算法,实现了应急救援路线的智能快速选择。这种集3维地质模型、巷道模型为一体的可视化系统对于矿井的事故救援或定位事故发生地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以宁波市鄞州中心城区1∶500数字地形图高程改正项目为例,介绍批量实现数字地形图高程改正的方法.结合测区情况,采用按不同区域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改正.叙述从外业高程改正控制点的选择、施测和内业高程改正数据模型的建立、程序实现改正的全过程,并对改正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实践证明,通过建立高程改正数学模型方法能达到...  相似文献   

15.
基于ArcEngine的三维地形可视化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rcGIS Engine是ESRI公司在ArcGIS 9.O版本中发布的一个面向开发人员的产品,主要用来构建桌面的GIS应用.本文阐述了建立地形三维可视化系统的方法、技术途径及其关键技术,基于ArcEngine平台开发了一套三维地形可视化软件,实现了三维浏览、信息查询、地形分析等功能.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基于OGRE渲染引擎虚拟拆装的方法及实现.三维模型虚拟装配软件采用MFC混合三维绘制ActiveX组件实现.界面负责将配置文件、模型文件的名称传递给三维模型装配软件,在其加载三维模型完毕后,界面可以访问其三维绘制功能,获取其内部的数据信息;同时可以操作三维空间内的任意一个模型的组件;最后通过修改每个关健帧内的模型...  相似文献   

17.
文中所叙述的无级比例尺信息提取技术,是基于GIS空间处理技术、空间分析模型、空间查询方法并结合AHP层次分析数学方法,进行模型研究并最终在集成开发环境下模拟并实现了信息提取的过程。本模型的研究是以北京市城区道路为基础研究数据,在DOTNET语言环境下结合ArcEngine9.0组件技术建立信息提取模型,在实验中反复修改模型参数,在保持北京市城镇道路整体轮廓的同时,最终形成了城镇道路的无级比例尺信息提取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