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山体滑坡对人类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准确识别滑坡变形对预防滑坡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利用SBAS-InSAR技术可以进行空间连续地表变形监测,但无法精确获取滑坡边界的变化。为了综合监测滑坡,本文首先采用SBAS-InSAR技术与无人机影像结合的滑坡变形监测方法,利用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24日,共计80幅升轨Sentinel-1A SAR影像,进行了VV极化和VH极化数据处理;然后通过SBAS-InSAR技术获取滑坡区地表雷达视线(LOS)方向变形速率,选取了若干变形点进行滑坡体变形时序分析;最后采用无人机获取滑坡影像并提取滑坡边界,分析了滑坡边界的变形。试验结果表明,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的滑坡变形和无人机获取的滑坡变形趋势基本吻合,通过该方法可以获取滑坡的综合变形情况,对滑坡活动性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滑坡变形程度是判断处治后滑坡是否稳定的关键评价指标,开展处治后滑坡变形预测可提前掌握滑坡稳定性情况,有利于滑坡失稳风险分析,便于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为了准确预测处治后滑坡变形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鸟群算法(BSA)优化BP神经网络的滑坡变形预测方法,借助BSA-BP神经网络构建了广西某高速公路滑坡变形预测模型,对比分析了BSA-BP神经网络与BP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结果表明,BSA-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的均方误差和相关系数分别为0.053 4和0.997 6,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的均方误差和相关系数分别为2.225 6和0.968,鸟群算法可有效提高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能有效应用于处治后滑坡变形预测,研究结果可为处治后滑坡失稳风险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GPS技术在滑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GPS技术用于滑坡变形监测的方法,并通过三峡库区某滑坡的变形监测介绍了GPS用于滑坡变形监测的整个过程,包括监测网的技术设计、外业观测、数据处理、变形分析等内容。监测结果表明,GPS静态定位技术可以达到mm级的精度,在变形监测方面有很好优越性,完全可以满足高精度滑坡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GPS技术在万州明镜滩滑坡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PS定位技术的发展为边坡变形监测提供了一种简便可靠的手段。本文阐述了应用GPS技术提取地表变形信息和GPS数据处理的方法,结合重庆市万州区明镜滩应用GPS监测网进行滑坡监测的实践,研究了在地形复杂、观测条件恶劣的山区进行GPS滑坡变形监测点位选择、监测网布设和数据处理的方法。监测结果表明,GPS变形监测的精度可达到亚厘米级,完全可以应用于滑坡变形监测。  相似文献   

5.
对滑坡变形监测资料进行有效地管理和计算分析是滑坡稳定性评价和预测预报的一项基础而关键的工作.GIS技术可实现滑坡变形监测资料的可视化管理,结合其空间分析功能可使滑坡变形分析更全面.Web技术则可以实现不同区域或不同工程的滑坡监测的集中数据存储、多终端维护与多层次的查询服务.利用ASP.NET、ArcGIS Server...  相似文献   

6.
应用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设计开发了基于Web的滑坡变形监测数据管理系统,面向不同的用户,实现了以B/S方式对滑坡变形监测数据库的管理和监测数据的查询、上传、下载、图形化显示、实时发布等功能。介绍了系统的结构设计、功能和实现,详细阐述了系统的应用情况,弥补了传统滑坡变形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数据来源单一、数据显示方式不够完善、不易对外发布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变形监测在滑坡治理工程的应用。实例证明,连续的监测数据,在山体滑坡的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变形监测能及时监测山体滑坡的走向,监测数据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山体滑坡综合治理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8.
一种V/S和LSTM结合的滑坡变形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滑坡变形的产生是坡体自身地质条件和外部诱发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滑坡变形定量预测是滑坡监测预警的关键。传统的基于滑坡累计位移-时间曲线分析滑坡变形的方法,忽略了滑坡变形演化的影响因素,难以对滑坡变形进行准确预测。三峡库区滑坡研究多集中在滑坡时空分布特征和滑坡整体稳定性分析方面,亟需开展单体滑坡综合变形分析。以三峡库区白水河滑坡为例,基于滑坡宏观变形和位移监测数据,利用重标方差(rescaled variance statistic,V/S)分析法对滑坡整体和局部变形趋势进行分析,进而构建考虑库水位波动和降雨滞后性影响因素的可有效利用长期依赖信息的长短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模型,定量预测滑坡位移。研究结果表明,滑坡体属牵引式滑坡,北东部稳定性较差,西部和后缘相对稳定,预测值的均方根误差为8.95 mm,证明该模型是一种高性能的滑坡变形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现今监测方案的综合设计和监测数据管理与综合处理已成为变形监测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阐述了一种滑坡变形监测综合技术,结合此新技术在忠武输气管道干线忠县至宜昌段顺溪Ⅰ号滑坡上两年零四个月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此种技术的可行性。本文重点研究GPS技术在此变形监测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0.
黑河水库库岸滑坡GPS监测网布设中的若干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黑河引水工程中GPS滑坡监测网的一些技术问题,包括监测基准的选择,基准点和变形监测点的选择和布设,监测坐标系的选择以及GPS监测中多路径误差的影响等问题。作者对此分别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在滑坡监测网的实际布设和观测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滑坡遥感调查、监测与评估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滑坡遥感调查包括滑坡识别、基本信息获取和滑坡空间分析等,本文以天台乡滑坡遥感调查中用特征点法确定滑坡边界、影响带及滑坡运动特征及规模为例说明。滑坡遥感监测可分为直接监测和间接监测。由于突发的高速超高速崩塌、滑坡及泥石流活动时间难以预测,滑坡运动的规模相对于遥感地面分辨率较小,获取遥感数据的不连续性及价格昂贵等原因,目前较少应用遥感技术直接监测滑坡活动; 遥感监测滑坡运动引起的环境变化,称为间接滑坡监测,以遥感监测易贡大滑坡引起的易贡湖水面变化及溃坝造成的下游灾害为例说明。滑坡遥感评估指在获取滑坡及其发育环境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评估滑坡的稳定性,预测其未来活动性,评估区域滑坡的影响因子和进行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文中以天台乡滑坡、千将坪滑坡稳定性评估及三峡库区中前段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12.
忠武管道呈狭长线条状分布,其穿过的滑坡工程地质条件各异,导致滑坡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同时按照忠武管道滑坡灾害防治要求,主要采用GPS进行滑坡监测,监测内容为位移一时间变化量,周期一般设为2年,监测时间间隔平均为一个月,故描述滑坡运动规律的数据量较少且单一。针对忠武管道沿线滑坡这些特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串联灰色神...  相似文献   

13.
滑坡是全球发生最为频繁、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滑坡表面形变测量对于滑坡的早期识别、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雷达遥感具有非接触式大范围空间连续覆盖和高精度形变测量等优势,在滑坡地质灾害领域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概述武汉大学干涉雷达遥感团队近几年在利用雷达遥感监测滑坡形变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雷达遥感在滑坡形变监测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分析、大范围滑坡隐患识别、复杂山区滑坡形变测量、大梯度滑坡形变测量、滑坡三维形变提取等。  相似文献   

14.
应用GPS取代传统的地表变形监测网,可以提高外业观测的效率,而GPS观测值上三维基线向量,平差结果是地心坐标系的三维坐标。通过多项重复观测数据的动态平差,可获得各监测站的三维移动,三维速率,并可求出加速率。本文研究了三维监测网的分期动态平差方法,平差基准的选取和平差成果的利用。  相似文献   

15.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中国藏东南及横断山脉多数冰川物质持续亏损、运动速度减缓,导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频发。为突破光学遥感受气候条件制约的瓶颈,联合卫星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和地基SAR两种技术手段,选取海螺沟冰川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开展时序监测分析。基于对近11 a间获取的38景PALSAR系列影像的像素偏移统计表明,海螺沟1号冰川粒雪盆和冰瀑布上沿区域整体运动最快,最大速度超过2 m/d;在海拔2 900~3 900 m的冰舌区,冰川运动趋缓,速度降至0.1~0.4 m/d;随着季节更替,海螺沟冰川运动速度呈周期性波动,积累区的夏冬两季差异为25%~35%,而冰舌段的差异则高达4倍。在年际变化方面,海螺沟1号冰川的运动速度平均减缓率为每年7.27%,消融区内减缓率高达每年15.57%。同时,使用像素偏移追踪和Stacking-InSAR(interferometric SAR)方法在海螺沟U型谷北坡探明了多处不稳定滑坡体,统计分析表明,此类滑坡运动与冰川消融具有强相关性,滑移速度于每年夏季达到峰值,2018年度最大滑移速度为南北向100 mm/d、东西向50 mm/d。进一步分析地基雷达的高频实时监测数据,确定该滑坡体的滑移速度在2018-07-09达到峰值(150 mm/d),并于随后失稳垮塌,详细展现了整个蠕变致灾过程。相关研究数据及监测结果可为冰冻圈及山地灾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Many real world applications today are built on analyses of movement and related features. Examples of such applications include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urban planning, tourism services, and animal migration monitoring, among others. Recent database modeling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prototypes have the capability to store and manipulate movement data in terms of point or region geometries that evolve over time (moving point or moving and deforming region). This captures the spatio‐temporal trace left by a moving object, but ignores its links with non‐geometric information that enable a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movement of moving objects. The concept of trajectory has been introduced to express a more semantic understanding of movement, taking it closer to the perception of application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framework for a semantics‐oriented structuring, modeling and querying of trajectory data. The framework relies on the definition of trajectory‐related ontologies, addressing domain‐independent and application‐specific geometric and semantic facets. Last we briefly discuss how the proposed approach has been applied for a traffic management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因其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强降水等气候特征,滑坡灾害频繁发生。亟需一种可靠的滑坡早期识别和监测方法。传统的滑坡识别和监测方法存在局限性,而InSAR技术在大规模地质灾害监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基于单一地表形变值的滑坡识别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联合InSAR技术和光学遥感,利用Sentinel-1A雷达卫星影像数据对贵州省六盘水市、铜仁市、贵阳市等地区进行大规模地表形变监测和危险形变区识别;并采用基于NDVI时间序列分析和基于滑坡发育要素的滑坡识别方法对研究区潜在滑坡灾害进行调查。利用InSAR技术对研究区域内重点滑坡(鸡场镇)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滑坡的运动状态。本文方法对贵州省的灾害防治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Multi-temporal InSAR technique can implement continuous earth surface deformation detection with long time scale and wide geographical coverage. In this paper, we first employ the Small Baseline Subset method to survey potential landslides in Guide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which is identified as a loess landslide prone area for geological and climate conditions. Two anomalous deformation regions are detected by L-band Phased Array and L-ban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tacks. The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s of the measuring points are given for understanding the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of deformation. Finally, preliminary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ime-series deformation and triggering factors is analyzed to explore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landslide movement.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L-band SAR has high potential in landslide monitoring applications and can be used as the basis for landslide recognizing, precursory information extracting, and early warning.  相似文献   

19.
2015-04-25尼泊尔Gorkha附近发生了Mw 7.8级强震,引发尼泊尔及中国西藏地区大量的山体滑坡和雪崩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基于Landsat 8影像和亚像素相关性匹配技术识别形变失相关区域,并结合目视解译提取震害滑坡与雪崩沉积区域,统计分析了所提取的滑坡数目、面积等与地形因子的关系,同时对珠峰雪崩高发区的冰川形变进行了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提取形变场中的形变失相关区域并结合目视解译验证是一种识别震害滑坡与雪崩沉积区域的有效方法;统计结果显示滑坡体随坡度分布呈现高斯特性,多发生在坡度大于30°的地形,易发于河谷两侧,且高坡度更容易触发单体面积大的滑坡体。该研究为利用Landsat 8影像数据进行震害滑坡与雪崩沉积区域提取、雪崩高发区的冰川流速监测预警工作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对甘肃黑方台地区潜在的黄土滑坡开展了多时相编目、长时序监测以及失稳模式识别研究。首先,采用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波长的历史存档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数据对黑方台地区2006-12至2017-11间的潜在滑坡开展了识别研究,在2006-12至2011-03和2016-01至2016-11两个时间段均识别出数10处不稳定坡体,实地调查和光学遥感影像验证了InSAR技术识别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然后,对典型不稳定滑坡体采用高空间与高时间分辨率的TerraSAR-X数据开展了长时序监测,结果表明,在InSAR监测期间,累积形变最大的滑坡体在随后的时间里均发生了滑动,并成功地捕获到滑坡体形变加速的时间点。最后,利用升降轨SAR数据开展了黄土滑坡二维形变监测研究,基于滑坡的二维形变特征并结合地形图以及光学遥感影像进一步研究了滑坡的失稳模式,现场调查结果验证了所获得滑坡失稳模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