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它在许多方面却都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2.
46亿年前,一颗美丽的星球在苍茫的宇宙中诞生了,这个星球上70%的面积是海洋,所以整体呈现出梦幻般的色彩,她就是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只是一颗很普通的行星,但是她却是生活在地球上所有生命共同的母亲.  相似文献   

3.
地球是浩瀚宇宙中一颗璀璨的行星,是迄今所知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自然资源是地球母亲给予人类的宝贵财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经济社会不  相似文献   

4.
正从外太空上看,地球是一颗宝蓝色的行星。这是因为地球是由大气圈和水圈、生物圈包裹起来的,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而水圈则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与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和大气圈中的水汽形成的白云,形成了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圈一起,共同构成了我  相似文献   

5.
善待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球,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在历经数十亿年地质历史的演变后,产生并蕴藏了无数的宝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丰腴肥美的土地、草原;辽阔蔚蓝的海洋;纯净清新的空气。地球何尝不是一个巨大而又无微不至的生命之母,有了她,人类和生灵万物才有物质的依托,才有生存与发展的保证,因此我们将地球称为“地球母亲”。 “地球母亲”,多么温馨的称谓,她默默地转动、运行、负载一切、奉献一切。然而人类——地球上的“万物之灵”,却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掠夺性地挥霍着母亲的乳汁及血液。进入工业革命,特别是到了20世…  相似文献   

6.
水溶液是金属硫化矿产生氧化-还原反应、扩散电场、过滤电场的必要条件。地球处于太阳系中,在日月星球的作用下形成日潮、月潮、电磁潮。于是在含水断裂破碎带上方和不同岩性的接触界而上方可观测到自然电场变化场(),它是示水的新年数,既可用于寻找地下水资源,亦可用于矿产勘察,也可用于水文地质工程。应用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7.
据美国《科学新闻》报道,欧洲空间局将在今后3年内利用阿里亚娜火箭发射一颗用于观测热星的人造地球卫星。据认为,热星是冷恒星外围的尘埃壳,是一种能辐射红外线和其它能量的行星系统。 这颗卫星被称为“红外空间观测器”(ISO),它将是继美国1983年第一次发射的用于在地球外层空间观测星体外线辐射的“红外天文卫星”(IRAS)后第二颗同类空间观测器。  相似文献   

8.
地球内核快速自转的发现,证实了地球圈层差异旋转理论,其动力学意义在于:(1)旋转系统有不同于非旋转系统的物质运动方式和能量转换方式;(2)圈层有序差异旋转与无序差异旋转的交替是地磁反向的原因;(3)由于内核差异旋转,太阳辐射通过影响核幔角动量交换和电磁耦合控制地球内能释放,形成天文周期和地质旋回的一一对应关系;(4)地球内能释放产生的深海热对流可以引起全球变暖;(5)太阳系的膨胀与收缩产生行星的差异旋转,并形成相应的降温阶段和增温阶段。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万有引力和向心力在行星公转和自转中的作用机制,特别指出地表任一质点随同地球自转所作的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较之离心力更为实在的外在动因,并认为该动因是由地球引力所提供的。最后对向心力在地壳形变和地球动力学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晴朗的夜晚,当你仰望那深邃的苍穹、满天的繁星,会作何遐想?这是个有着150亿年历史、纵横达100多亿光年、散落着几百亿颗星球的宇宙!很难想象,它究竞有多少奥秘。而人类迄今所知晓的是,唯有我们立脚的这颗星球地球上,有蓝天白云、高山流水,有秀林嘉木、奇花异草,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充满勃勃生机。仅此而言,能不珍爱地球,这茫茫宇宙中的唯一绿洲?  相似文献   

11.
《国土资源》2006,(12):46-46
日前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张宏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松浦晃一郎,在巴黎签署了《关于国际行星地球年的联合声明》。国际地科联作为国际非政府组织,正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共同主持2008国际行星地球年科学和教育等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  相似文献   

12.
正编者按:诞生于45.4亿年前的蓝色行星——地球,是银河系中惟一具有生命体的行星,也是生活在地球上各种动植物的家园,包括人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各类资源进行了各种掠夺式的开采,向大自然进行了无尽地索取。这种行为的后果是青山绿水变成了穷山恶水,湛蓝的天空布满阴霾,越来越多的物种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  相似文献   

13.
陨星撞击是太阳系各行星及卫星演化、地质历史中导致古气候环境灾变与生物灭绝和新生的主要营力之一,在地球演化早期是一种较为普遍发生的事件。研究陨星撞击作用及其影响是探讨地球演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在基础理论方面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对于陨星撞击的地学意义研究,主要集中在撞击事件与地球环境灾变、地球生命更替、板块构造动力学、富集成矿(藏)等关系方面。撞击构造是判识陨星撞击事件最明显和最直接的记录,其形态和规模、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构造和地球物理等特征是判识撞击构造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论地球信息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地球信息科学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地球信息科学是研究地球系统的有关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行星地球。具体来说,它是一门以全球变化与未来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信息为对象,研究利用机器来检测、变换、传输和控制地球系统信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研究实现这些功能所需的设备和系统的原理,目标在扩展人类信息功能(尤其是智力)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5.
采用统计分析与综合分析方法 ,研究了全球变暖、构造活动、地球 (以及月球和行星 )轨道效应、太阳活动等对降水的影响。认为构造活动、地震、气候变暖与降水或洪涝灾害有一定关系 ;地球的轨道效应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从而与旱涝相关 ;月球行星轨道效应和太阳活动均与旱涝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气候变冷和构造活动变弱是沙漠化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则加速了沙漠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纪念日     
1996年8月4日,来自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7000名地学工作者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开幕式。李鹏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前来参加会议的各国和各地区的地质学家表示热烈欢迎。他说,我们都生活在同一颗蔚蓝色的星球上。地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行星,是我们的可爱的家园。我们要感谢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特别是近百年来地质学家的辛勤工作,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产生了飞跃。  相似文献   

17.
从浩瀚太空遥望地球,地球就像一颗白里透蓝的玻璃球,蔚蓝的海洋,褐色的陆地,绿色的森林、草原,银线般闪闪发光的河流,朵朵白云飘浮在上空,展现出一幅幅清丽而柔和的画卷。宇航员们赞叹说,地球是他们见过的最美丽的星球。地球的美丽并不仅仅在于它拥有这份罕见的蓝色,更在于它用几十亿年的时间孕育了绿色的生命。迄今为止,地球是我们发现的唯一拥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可是,这颗唯一拥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当前正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地球的负担正变得越来越沉重。因此,善待地球,保护地球家园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  相似文献   

18.
正1996年8月4日,来自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7000名地学工作者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开幕式。李鹏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前来参加会议的各国和各地区的地质学家表示热烈欢迎。他说,我们都生活在同一颗蔚蓝色的星球上。地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行星,是我们的可爱的家园。我们要感谢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特别是近百年来地质学家的辛勤工作,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产生了飞跃。本世纪地质学领域的一些重  相似文献   

19.
地球是迄今所知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是人类共同的节日,是呼唤人们尊重地球、保护地球和善待地球的日子。今年,我国纪念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这一主题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地球是浩瀚宇宙中一颗璀璨的行星,自然资源是地球母亲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在不断利用和消耗各种资源,然而,地球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地球—生命—人类”系统的平衡能力与物质的生产和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在地球资源与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去谋求人类文明的目标,否则,就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自工业革命以来相当漫长的岁月里,人类一直认为大自然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尔后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温室效应和生态破坏等等,都与人类这种有失偏颇的认识有关。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的发展,人类给予地球的负载变得越来越沉重。如何善待地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和谐广西,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广西是人口大省(区),却是经济弱省(区)。作为欠发达地区,不仅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太阳系星云盘形成尘层过程中,由于浓差分带机制形成一系列夹心尘环。由C尘环中的C群球粒陨石物质聚合成的碳质球粒陨石小行星,在4.1~3.9Ga时陨击地球,导致了大陆酸性岩石的形成以及现今全球超大型矿床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