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钟巍  熊黑钢 《中国沙漠》1999,19(4):343-347
策勒绿洲沉积地层及地球化学元素的研究表明,虽然近4 ka B.P.来本地区气候环境的干旱状况持续未变,但期间仍有若干次相对湿润与干旱化加剧时期的波动。结合年代学的研究,以约2 000 aB.P.为界,其以前气候以相对湿润为主,而此以后,则以持续干旱为主要特征,且揭示出4 次具有突变性质的气候转干时期,即自约1 500a B.P.开始,类似本地区现今气候环境特征已经出现,自约1 200 a B.P.至1 000 a B.P.、1 000 a B.P.至630 aB.P.期间和200 a B.P.以后,策勒地区沙漠化进程急剧加强。本研究揭示了4 ka B.P.来本地区持续干旱化的特征,并有后期加剧的趋势,而上述气候的转干事件与塔里木盆地古城废弃事件之间具有良好的吻合关系,表明气候环境的自然演化是影响人地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土默特平原北部全新世古环境变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宋长春 《地理学报》1997,52(5):429-429
内蒙古土默特平原北部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迁主要经历了由琼-温-暖-温-凉的序列,可以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9100aBP-7400aBP,气候偏干偏冷;7400aBP-5000aBP,气候波动剧烈,属过渡期,前期气候温和偏干旱,后期温和偏湿润;5000aBP-4100aBP,气候温暖湿润,4100aBP-1350aBP,属气候过渡期,气候逐渐趋向干旱,人类影响增大;  相似文献   

3.
策勒绿洲与荒漠交错带达木沟剖面近4ka来干湿波动记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钟巍  熊黑钢 《中国沙漠》1998,18(3):205-209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与荒漠交错带的达木沟剖面高分辨率地记录了这一区域近4ka来的环境演变历史。虽然,可以反映干湿波动的Rb/Sr比值曲线明显地反映了近4ka来本地区持续干旱化的特征,且有后期加剧的趋势。但年代学及剖面沉积特征的研究还表明,在此期间仍有若干次相对湿润与干旱化加剧时期的波动。  相似文献   

4.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晚冰期以来的环境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地层剖面的沉积类型、孢粉、pH值、有机质、CaCO_3和地球化学气候指标C等分析,认为本区晚冰期以来一直处于荒漠环境,气候变化可划出四个阶段:13-10kaB.P.气候寒冷。温凉,干旱,湿度相对后期较大;10-8kaB.P.气候温暖干旱,湿度相对减小;8-3kaB.P.气候炎热干旱,湿度最小;3kaB.P.至今气候温暖干旱,湿度较前增大,气候及环境与今相似。  相似文献   

5.
太湖东岸平原中全新世气候转型事件与新石器文化中断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于世永  朱诚  曲维正 《地理科学》1999,19(6):549-554
来自苏州草鞋山遗址年代学,生物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分析结果表明,本区新石器文化演进与全新世气候突变的事件有关。高分辨率,连续的孢粉,粒度和磁化率记录证实,崧泽文化是在暖湿气候条件下出现和繁荣的,发生在5365aB.P左右的一次干旱事件使之走向衰落,而出现在全新世大西洋期与亚北方期过渡阶段的一次气候转型事件中断本区文明达200年之入。5160aB.P.以后,气候转为暖干,经历了一次干旱事件后,良渚文化发  相似文献   

6.
朱诚  卢春成 《地理学报》1997,52(3):268-278
根据对长江三峡及江汉平原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分布、文化间断、埋藏古树和历史资料探讨了本区全新世异常洪水频率的变化,共划分出4个洪水频率发期:第Ⅰ洪水期(8000aBP-5500aBP)共发生特大洪水9次;第Ⅱ洪水期(4700aBP-3500aBP),至少发生特大洪水9次;第Ⅲ洪水期(2200aBP-700aPB),共发生特大洪水52次,其中在小冰期最冷期(300aBP-100aBP)就有40次。前  相似文献   

7.
基于秦岭南北地区47个气象站点1960-2016年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定量分析了秦岭南北地区不同时间尺度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试图揭示该区域干旱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SPEI值能够较好的反映秦岭南北地区的干旱特征及干湿演变状况。从时间变化上看,近57 a来秦岭南北地区呈干旱化趋势,以20世纪90年干旱化趋势最为显著,干旱化趋势最显著的区域为秦岭以北地区,但近22 a秦岭南北地区开始出现湿润化趋势;从季节来看,四季大部分区域呈干旱化趋势,秋季干旱化趋势最显著且开始最早,春季次之,冬、夏干旱化趋势相对不显著。从空间来看,秦岭南北地区在年、季、月尺度上均有干旱发生且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其中秦岭以北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较高,其他子区域干旱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较为复杂。干旱发生强度呈现出中西部强,四周弱的特点,干旱发生强度最强的地方为陕西石泉,为14.7%,最弱的地方为四川阎中,为23.6%。  相似文献   

8.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与晚第四纪环境演变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曾从盛  陈居成 《中国沙漠》1999,19(2):110-114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发育较典型,分布较广,但迄今对其形成多有不同认识。论文在进行全面野外调查和一系列的室内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闽东南沿海的老红砂主要是由风吹扬海滩砂形成的,局部地方还有坡积、冲积等成因,并可划分成6~4.5万aBP和3~1万aBP两个相对较集中的形成期。末次冰期寒冷干燥的气候为老红砂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末次冰期中的亚间冰期和冰后期温暖湿润的古气候环境则有利于其后的固定(红化固结、生草、发育古土壤等)。海面的升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老红砂的物源和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9.
根据全新世沉积重矿物组合与古土壤养分分析的结果,认为毛乌素沙地全新世沉积环境有过多次正逆变化:11-10kaB。P.、8500-5000aB,P.、4000-3500aB.P.、2700-2000aB,P.以及1500-1000aB.P.时期气候较为潮湿,土壤、植被发育较好,化学风化作用较强,风沙活动受到限制,为相对低能的沉积环境。介于其间的时期则分别为机械风化作用占优势的高能沉积环境,土壤风蚀严重,气候较为干燥。  相似文献   

10.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   总被引:171,自引:4,他引:167  
青藏地区在第三纪青藏地区经过二次隆升与夷平的旋回,在25MaBP ̄17Ma BP高原面隆升达到20000m左右高度,和当时大陆与海洋环境耦合,激发了亚洲季风,替代了先前的行星风系,导致第三纪中期我国环境大变化。此后高原面夷平降低,夏季风减弱,3.4Ma以来高原整体快速隆起,2.5MaBP开始中国北部黄土堆积。0.8MaBP ̄0.5MaBP高原面上升至3000m ̄3500m左右,与地球轨道转型导致的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近4000年来的环境变化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根据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策勒绿洲两个剖面的孢粉和化学元素的古气候意义的研究,恢复了近4.0 ka B.P.以来此地区环境变化的历史,揭示出了4个相对湿润期,分别发生于约4.0~2.0 ka B.P.、约2.0~1.0 ka B.P.、550~300 a B.P.、100 a B.P.前后.研究还揭示了1 500 a B.P.、1 000 aB.P.和200 a B.P.前后可能是此地区环境变化的重要时间界线.塔里木盆地古城废弃事件与环境变化记录之间的耦合表明,环境变化对此地区人地关系的内容及其演化具有重要的内在影响.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岳烨林带泥炭沼泽孢粉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白山岳桦林带赤池泥炭沼泽堆积开始于3400aBP.前后,其周围植被有过针叶林和岳桦林的交替过程.长白山地区于3400a B .P.前气温已开始下降;3400~2200a B.P.为相对温暖时期;2200a B.P.之后气温下降加快;1800a B P.以后气温冷暖交替变化.  相似文献   

13.
西安地区(380-1983年)旱涝气候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历史记载,采用最优分割法、功率谱分析及谐波分析等方法,建立西安(古长安)地区近1604年的旱涝指数气候序列,探讨该地区旱涝气候特征及旱涝变化规律,并与相邻地区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14.
毛乌素沙地南缘全新世自然环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赐璇 《地理研究》1991,10(2):52-59
根据毛乌素沙地南縁柳树湾剖面的孢粉分析,结合岩性、14C测定等资料,揭示该地全新世植物群落的演替,讨论自然环境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InPAGESofIGBPcoreprojectstudy',pollenanalysisinsbeenoneoftheimportantmethodstoreco~ctQuaternarypaleoclilnate.Recently,tviththedeepeningofglobalchangeresearches,manyresearchersactounderstandindetaildiechangeofclimatebystUdyingpollenrecordsoflandsoilsandlakesandswamps.Foralongbine,theChinesescienhstshavepaidgreatattenhontotheStUdyofthehistoricalclinistcandenvironmentchangesinNorthChina.particularlyinBedingarea.Daingthepastthreedecades,thescienhstShavemadesurveysandstUdiesonth…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上游玛曲地区晚全新世沙漠化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样品室内分析, 探讨了玛曲地区沙漠化过程。结果表明, 该区晚全新世以来的沙漠化与全球变化具有一致性, 沙漠化的发生发展受控于全球变化。据14C测年, 沙漠化主要经历2600-1990 a B.P..1990-750 a B.P..750-220 a B. P.和220 a B.P.至今四个阶段, 而220a B.P.以来的现代沙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作用迭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绿洲演化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张宏  樊自立 《中国沙漠》1998,18(4):308-313
通过对不同时间尺度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绿洲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分析。认为水文状况的变化是决定绿洲演化的首要因素,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也正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对绿洲水文状况产生影响而导致绿洲演化的。人类活动对绿洲演化的影响是局部的、阶段性的,而气候变化对绿洲演化的影响则是宏观的、连续性的。  相似文献   

18.
甘肃平凉地区约80万年以来的植被与气候变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俊峰  苏英 《地理研究》1994,13(4):90-97
将该地约80万年以来的植被发展和气候变化历史划分为14个大的阶段.其中距今约80-78万年、20-14万年、10-1万年三个阶段的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气候干冷;距今约78-64、55-46、14-10万年三个阶段植被主要为落叶阔林,气候温暖湿润;其它阶段的植被和气候处于上述二者之间.全新世早、中期,本区气候较现代温湿,晚期趋于温凉半干旱.  相似文献   

19.
江苏海安青墩地区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强  朱诚  姜彤  张之恒 《地理研究》2004,23(4):513-520
通过对海安青墩遗址剖面进行磁化率、粒度、孢粉、14 C测年等指标分析 ,结果表明 ,剖面第 8层至第 7层是一个海退过程 ,同时微体古生物分析表明这两层均无有孔虫 ,可知当时此区域离海较远。第 8层到第 7层气候向暖湿方向转化 ,良好的气候环境条件为后来该区域人类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测年资料表明第 6层为距今 3790± 10 5 14 CaB .P .,是大暖期后面的一个气候波动和缓的亚稳定暖湿期 ,当时中国绝大部分地区气候要比现今暖湿。剖面的第 3、 4、 5层 ,即 4 0 0 0 14 CaB .P .以来的一个时期 ,该区出现了一洪水泛滥期 ,正是这一洪水期导致该区域人类文明的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