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空急流与内蒙古的大(暴)雪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宫德吉  李彰俊 《气象》2001,27(12):3-7
分析了冬季产生东亚低空急流的大型环流特征及低空急流与内蒙古大(暴)雪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东亚中纬度高空维持纬向强急流锋区的情况下,若有中亚冷槽分成南北两段东移,则极易有造成内蒙古大(暴)雪的东亚低空急流产生。指出可将产生这种环流特征的西风带大型环流的调整过程,作为内蒙古大(暴)雪天气的中期预警信号。而高低空急流的位置及强度又可作为降雪量及暴雪落区的短期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黑龙江省2007年1-3月份的5次大(暴)雪过程,进行准地转Q矢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准地转Q矢量湿锋生函数、准地转Q矢量散度场辐合中心与大(暴)雪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黑龙江省的大(暴)雪预报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大(暴)雪与白灾的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宫德吉  李彰俊 《气象》2000,26(12):24-28
使用1961~1998年内蒙古118个地面测站的历史资料及同期亚欧500hPa高空资料,分析了内蒙古大(暴)雪及白灾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发生大(暴)雪频率最高的地区是内蒙古的东部和南部,而白灾最重的地区却是内蒙古北部。指出产生“坐冬雪”是形成白灾的必要条件,给出了产生“坐冬雪”的气象指标,总结了内蒙古大(暴)雪的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4.
呼伦贝尔市大(暴)雪气候特征及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呼伦贝尔市16个台站1970—2009年大(暴)雪日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大(暴)雪日地域分布不均匀性,林区多于农区,农区又多于牧区;年代际特征是上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日数相当,且日数较多,到了90年代日数大幅减少,进入本世纪初,大(暴)雪日又呈增多态势;春季3、4月份大(暴)雪日数多、秋季或初冬次之、隆冬反而少的分布特征。呼伦贝尔市大(暴)雪天气有两种主要天气类型。  相似文献   

5.
从散度场入手预报暴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遵海  孙锦铨  朱竟成 《气象》1995,21(9):40-42
作者对1986年至1993年5-9月区域性暴雨发生前500hPa散度场进行定量分析,找出预报关键区和指标,提出预报信号,再查找天气型指标,确定是否预报;最后用低层物理量指标估计降雨量级。  相似文献   

6.
河北两次大(暴)雪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河北省2003年和2004年两次较大的降雪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它们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南北两支槽在110°E附近同位相叠加、地面气压场"北高南低"并在河套地区有倒槽生成是河北出现大(暴)雪的有利形势。低层暖温舌和暖平流的存在为大(暴)雪的形成提供了较好的热力条件。槽前西南气流、低层偏东气流和低空急流都能为产生大(暴)雪带来充足的水汽。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水平散度结构和整层为垂直上升气流的分布,加强了上空的抽吸作用,有利较大降雪的发生。而整层是正涡度(正垂直螺旋度)对垂直上升运动最有利。925 hPa和850 hPa温度同时降至0℃以下,且地面气温小于等于1℃是适合降雪的温度条件。  相似文献   

7.
四川暴雨过程动力因子指示意义与预报意义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琴  杨帅  崔晓鹏  冉令坤 《大气科学》2016,40(2):341-356
本文利用2010年8月18~19日四川盆地西部地区一次引发了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暴雨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资料及0.5°×0.5°分辨率、每6 h一次的GFS(Global Forecast Model)预报资料,结合集合动力因子预报系统中的广义对流涡度矢量垂直分量、质量散度、垂直螺旋度、质量垂直螺旋度、水汽垂直螺旋度、热力垂直螺旋度、湿热力平流参数、密度散度垂直通量、散度垂直通量、热力散度垂直通量、水汽散度通量、广义 Q 矢量散度等12个动力因子成员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预报研究,结果显示:(1)集合动力因子预报系统中的动力因子对此次降水落区诊断效果良好;(2)各动力因子区域均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都能表现出降水区域均值随时间变化曲线双峰形态,其中,广义 Q 矢量散度、水汽垂直螺旋度、热力垂直螺旋度、质量垂直螺旋度、垂直螺旋度与降水的相关系数较大(达0.9以上),对此次降水的诊断效果较好;(3)动力因子对此次强降水过程的发展演变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8.
云南主汛期大雨过程的诊断与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美玲  段旭 《气象》1998,24(10):25-29
分析和探讨了1996年云南主汛期(6-8月)逐日Q矢量湿锋生函数、Q矢量散度、涡散场能量转函数、水汽通量散度等4个物理量参数与云南大雨过程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未来24小时大雨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9.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2月12—13日辽宁暴雪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850 hPa切变线)进行动力诊断并研究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辽宁中西部切变线东南侧、江淮气旋顶部暖锋附近对应强降雪中心;切变线与正涡度区相对应,正涡度带合并、发展并向偏东方向移动,影响切变线的加深发展和东移;850 hPa正涡度中心先于强降雪出现,具有一定预报意义;正涡度带及其中心的生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受总涡源的影响,涡度变率较涡度更能提前并准确地反映暴雪切变线生成、发展的物理过程;涡度垂直输送和绝对涡度的散度效应对于正变涡的贡献显著,而绝对涡度的散度效应是正涡度变率的主要强迫源;正变涡的减弱主要来自扭转项,抑制了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汛期HLAFS产品在低纬高原地区预报能力客观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段旭  何华  许美玲 《气象》1997,23(8):38-42
为充分使用我国暴雨模式(HLAFS)数值预报产品,该文对1996年汛期HLAFS在低纬高原地区预报能力进行客观检验和效果分析。其结果表明,HLAFS对高度、气温等形势场有较好预报能力;物理量预报中的动力要素场(垂直运动)和水汽要素场(水汽通量散度)能较好反映云南强降水过程,有较好参考价值,热力要素场(θse300-θse700)预报效果较差,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订正。  相似文献   

11.
2021年7月16—17日,在大尺度鞍型背景场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成了准静止的β中尺度低涡系统,造成苏皖地区出现局地特大暴雨及雷暴大风天气。欧洲中心(EC)控制预报对低涡位置的描述较实况明显偏北,由此在降水预报中也呈现出较大偏差,给预报决策带来较大误导。采用EC控制和集合预报产品,并基于“预报挑战度(MFC)”和“可预报性演变指数(PHDX)”等客观方法对低涡及降水预报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模式偏差成因,得到以下结论:(1)对流层低层低涡东侧西南气流和东南气流的辐合以及低空急流的水平涡度输送是低涡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而低涡东侧和南侧降水的潜热释放则构成低涡发展的热力因素;(2)EC控制预报不同起报时次均出现低涡位置偏北及雨带预报偏北现象,其集合预报产品离散度无法覆盖实况降水,揭示了此次过程的低可预报性,MFC和PHDX则能够客观指示此次过程低可预报性;(3)前期模式对低涡南侧西南气流南风分量预报偏大及对东侧辐合区刻画偏北造成前期东段降水偏北,而后在潜热释放、低空急流与低涡正反馈机制影响下,偏北的降水区造成低涡进一步预报偏北,最终导致整个时段预报较观测呈现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AREM数值模式对2005年汛期四川的降水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光碧  陈静  肖玉华  顾清源  李川 《气象》2006,32(7):64-71
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AREM模式,对2005年汛期四川进行了实时降水预报。结果表明:(1)AREM预报性能略好于成都区域中心业务运行模式ETA模式,对大雨和暴雨的TS评分,AREM略高于T213预报。(2)从梯度评分看,高度、温度、涡度等要素均为可预报,而地面温度、整层水汽含量和整层水汽通量散度可预报性较低。(3)AREM对5次区域性暴雨有较好的反映,但与实况还存在一定的差异,AREM降水强度预报较实况偏弱。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4年7月16-19日不同时刻500hPa、700hPa、850hPa天气图资料及高空各层的散度、涡度、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场资料,对当年7月17-19日发生在湖北省中部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此次鄂中区域性暴雨的主要系统是西风槽、切变线及低空急流;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相配合产生强烈上升运动,引起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成为此次暴雨的触发条件;副热带高压适时东退,使西南暖湿气流源源不断输送暴雨所需的水汽,此次暴雨主要出现在有时流不稳定能量储存的高能区。  相似文献   

14.
试用相似离度方法作暴雨中期预报白瑞芳苗玉芝梁明珠(山西省气象台030006)1引言目前数值预报已有了相当的预报水平,在对数值预报产品作统计动力释用的过程中,相似预报方法仍被广泛使用。常用作相似比较的标准有相似系数、海明距离、欧氏距离等。国内已有人对这...  相似文献   

15.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1年1月6日冀南暴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偏南暖湿气流在东北南下的冷垫上爬升是降雪发生与维持的有利条件;暴雪过程以回流降雪为主,后期为西来槽降雪;暴雪发生时,有较强的上升运动和较大的水汽输送与辐合,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中低层正涡度的发展尤其是正涡度平流的增强为暴雪过程提供了动力条件;偏南风急流为暴雪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的辐合区与降雪区对应;低层高能舌的演变可以大致判断强降水出现的时间和位置;在回流降雪阶段出现对流性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用“三站法”——三站实测风简便计算涡度、散度时,会遇到数据量大.不便于自动化处理,计算精度受人为因素制约等问题.为配合地级预报自动化系统建设,特引入测站地理经度、纬度参数,使计算的涡度、散度更趋于客观,数据量减少,便于计算机自动化处理。  相似文献   

17.
台风区和外围暴雨区的旋转风,散度风动能收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完全的散度风(VD)和旋转风(VR)动能收支方程对8116台风和8407台风以及8116台风与其外围暴雨区的关系作了讨论,结果表明:台风区的有效位能通过散度风动能(KD)转换为旋转风动能(KR),台风向区域外部输出功能,在暴雨区上空通过涡度,散度场相互作用的转换机制由KR向KD转换,散度风加大触发对流发展产生暴雨,这可能是台风与其外围暴雨联系的一种能量过程。  相似文献   

18.
利用HLAF物理量数值预报产品对河南省区域性暴雨(大暴雨)进行动力、热力诊断分析和相关普查,采用天气学与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24、36小时有无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及落区的预报模式和预报模型,给出预报流程和1997~1998年业务试验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降水量资料,通过大气热力学和动力学物理量场的计算,对2009年8月17日发生在河南省北部地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加强并西伸,中低层切变线稳定维持,冷暖空气在河南北部交汇,造成这次区域性暴雨.物理量诊断结果显示,深厚的湿层和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中低层大气处于对流不稳定状态;垂直上升运动强盛;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有利于低层垂直上升运动的加强;中低层正涡度、中高层负涡度结构的维持,促使低层气旋性涡度环流增强,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从而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  相似文献   

20.
选取哈密站30年夏季>10mm降水天气过程的资料,应用有限元插值法,计算分析大降水天气过程中近地层散度场的演变特征,并以此探讨大降水落区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