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南极冰盖是世界上唯一的边缘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大冰盖,这使得它容易崩落。西南极冰盖的崩落将导致海平面上升5~6m。作为过去西南极冰盖崩落的证据,倒数第二次间冰期[海洋氧同位素阶段5e(MIS5e)],距今123ka以前的海平面较现在高。然而,要将冰期海...  相似文献   

2.
南极冰盖,尤其是西南极冰盖的稳定性是争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引发了理论大讨论。一些研究人员对西南极冰盖偶发崩裂的可能性进行了调查。饶有兴趣的是,这些文章的发表与北大西洋冰盖,尤其是劳伦泰德冰盖东区反复发生冰裂的证据作为一个重要的科学范例得到进一步充实几乎...  相似文献   

3.
对南极西部古冰盖(WAIS)形状和动态的了解是建立冰川学模式所必需的,该模式能预测冰盖的未来影响和定量分析末次冰消期间南极冰盖对海平面升降的影响。横贯南极山脉的冰川流曾经受到罗斯海湾中厚的搁浅冰的拦阻,那里现在只有浮冰架出现。在麦克默多海峡区域,由罗斯?..  相似文献   

4.
自末次冰期最盛时(LGM)以来 ,大约距今20ka时南极西部冰盖(WAIS)的基线已后退了近1300km ,那时罗斯海海湾的搁浅冰几乎延伸到了库尔曼岛。南极西部冰盖的完全崩塌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5~6m。总质量平衡的不确定性和有关冰盖对海平面或气候变化的动力响应的不确定性阻碍了对冰盖现今稳定性进行评价。据判断 ,南极西部冰盖经过扰动之后可能需要10ka达到平衡状态 ,但由于现今冰盖的动力学是以冰川为主 ,因而难以对此做出精确估算。急流冰川快速排空了内陆冰 ,但是野外证据表明过去发生过冰川由急流到慢流的急剧变…  相似文献   

5.
如果西南极冰盖崩落入大洋的话,那么将发生什么后果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全球海平面增高5m对经济和生态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这种变化所发生的速率。确定这种崩落的最大可能性也许受限于这些事件“半随机”和蒙特卡洛模拟结果的假设。但是有关过去冰盖范围和目前状态的最新资...  相似文献   

6.
阿蒙森海是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南极冰盖消融的核心区域。本文分析了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采集自阿蒙森海的ANT34-A5-7岩芯中生产力和冰筏碎屑含量等指标,旨在重建研究区深海氧同位素MIS 6期以来表层海洋环境和西南极冰盖演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阿蒙森海生产力呈现间冰期高、冰期低的特征。在末次间冰期(MIS 5.5)具有比当前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伴随着西南极冰盖的严重消融。这个现象归因于MIS 5.5更暖的海表温度、更少的海冰覆盖,以及向南入侵的绕极深层水的上涌。该研究结果可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南极冰盖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对全球海平面有重要的影响。有必要测定冰盖在气候变化期中的波动以检测其行为模式。南极冰期的精确起始年代尚待测定 ,且对冰期前的生物数据所知甚少。有关目前南极冰盖随全球气候变暖是生长还是消亡资料并不多 ,特别是上新世和更新世期间的东南极冰盖的稳定性还存在争议 ,对南极冰盖更新世期间变化的了解仅限于罗斯海和横贯南极山脉区。本航次将依据南极大陆边缘钻孔的沉积记录建立冰盖生长和消减的详尽历史 ,并了解冰盖自身对毗邻大洋气候变化是如何响应的。正确地评估南极大陆不同历史时期被…  相似文献   

8.
海平面和海面温度(SST)伴随末次冰期变化的历史,对于了解大冰盖的动力学以及它们对地壳均衡的影响十分重要.目前为止,整个冰消期惟一的海平面记录基于上覆于活动俯冲带的巴巴多斯滨外珊瑚礁的钻探资料,这暗示这些海平面记录很可能由于构造运动而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9.
尽管关于北美和欧亚大陆北极区冰川史的研究最近取得了长足进展 ,然而 ,北极第四纪冰川作用的型式和范围还远远没有搞清。末次冰川极盛期欧亚大陆北部冰川最小和最大体积之差超过2×106km3,比现今格陵兰冰盖的体积还大。对过去欧亚冰盖不了解阻碍了我们对于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北极第四纪环境变化的认识。大量地质资料揭示 ,巴伦支和卡拉海南部低地反复被以陆架为中心的庞大冰盖侵占。然而 ,大范围冰川事件的年代尚不确定。多数作者将沿极圈的伯朝拉和西西伯利亚低地边缘冰成地形主带与末次主冰川推进相联系 ,认为其年代为Eemian…  相似文献   

10.
极地冰盖的变化在未来几百年期间可能会极大地影响着全球海平面和地势低洼的海岸带地区,因此,人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冰川学研究,但是,我们尚缺乏将冰盖变化与未来海平面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对地球的冰盖演化进行预测需要正确的冰动力模式和对过去的冰川环境做出适当的解释,而这种模式和解释最需要的是要了解冰川地层的作用过程,但是,目前我们非常缺乏现代冰川之下和冰川底界的信息数据。  相似文献   

11.
Kaplan  MR  马建华 《海洋地质前沿》2001,17(11):14-17
对南极西部冰盖的研究表明 ,虽然冰河(两旁是缓慢移动的冰 )和外流冰舌 (两旁是岩石 )的面积范围很小但却是绝大部分外排冰量的原因 ,其动力作用可能对冰盖的整体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冰河具有表面梯度低 (<0.3°或<5m/km )、驱动应力低 (<25kPa)和表面速度快等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冰河对底部条件的变化以及对气候的作用非常敏感。就像现在南极西部的冰盖那样 ,原古时期的劳伦冰盖的东北边缘也可能是通过成片成片的梯度低、移动快的冰体形式向外排放 ,造成了末次冰期时期的不稳定性 ,这可由反复出现的、快速的冰山排放期所…  相似文献   

12.
虽然现代南极主体冰盖是在始新世末-早渐新世建立的,但南极洲的冰在相当早的时期可能就出现了,甚至发生在白垩纪温室气候时期。深海钻探计划的分析表明,白垩纪晚期广泛的海平面变化只可能由南极大陆尚广布的冰原所引起,并且在白垩纪暖期到达顶点之后的Maastrichtian期(约在71~65Ma之间)的气候变冷也足以使高纬度地区发生短期的冰川作用。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家们研究地球由“温室”向“冰窖”的转变AaronWoods南极冰盖是地球上最大的冰堆积,如果其融化,海平面可能会上升50~60m。环绕南极的南大洋由与北部较暖水域相隔离的南极冷水圈构成。南极冰盖和邻接的南大洋共同作用形成南极大洋—冰冻圈体系,该体...  相似文献   

14.
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世界海平面将升高到60米以上的高度。南极大陆冰原上的年积雪量相当于5毫米全球海平面的高度。因些,南极冰盖可能是全球海平面每年上升1~2毫米的主要水源。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即使用所有可能的方法去测量雪蓄积量、冰的运动速度、融化基数以及冰山分离,但仍然无  相似文献   

15.
英格兰末次冰盖规模相对较小,而且所在的海上位置紧靠北大西洋的洋流对流中心,使其成为研究末次冰消期高频气候变化和陆一海相互作用的极具吸引力的地区。然而,由于缺乏年代学和确切的冰盖前端位置,英格兰北海部分末次冰盖的古冰河重建受到很大的制约。根据2005和2006年在该地区新获取的海底剖面数据和岩心资料,我们提供了地震地层学和年代学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应用UK37和δ18 O重建末次盛冰期以来海水古温度和海平面变化,UK37-SST沉积记录表现了冰期/间冰期模式.UK37-SST在冰后期23.3~26.9℃;末次盛冰期22.2~23.8℃.末次盛冰期时古温度比目前平均低4.7℃,南海北部季节性温差冰后期在4.5~7.0℃;末次盛冰期在7.0~9.0℃,远远超过同一纬度太平洋季节温差.末次冰期以来在气候降温的同时,伴有海平面下降,气候的冷暖交替对海平面变化具有决定性的控制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海平面资料处理方法与质量控制措施1组织日本的海平面观测主要由三个部门承担,它们是:地理观测所(GSI)、日本气象厅(JMA)、水路部海上保安厅(HD-MSA)。它们的观测目的各不相同,因此彼此的结果也有差异。为了便于它们的资料交换,在地理观测所...  相似文献   

18.
末次冰期之后 ,海平面在融水脉动 (MWP)1a期间急剧上升 (<2 90~ 50 0a上升了 1 3 5~2 4m)。伴随波令暖期 ,北半球的大气温度在末次冰消期的几十年中至少上升了 5℃ ,MWP1a表示过去 2 5ka中地球气候历史中的最剧烈事件 ,其精确年代的确定对于理解末次冰消期中出现的海洋学、冰川学和气候学变化有重要意义。然而 ,科学家对MWP 1a的绝对年龄和它与波令暖期的关系仍然争论不休。按照Bard等 (1 996)提供的已被广泛接受的年代学和相关性 ,1 4ka左右的MWP 1a对应着老仙女木时期 ,即波令暖期之后的第 1个大的寒冷事件 ,这暗示着由于淡水的…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俄国大革命时期,俄国即自称拥有北极区的主权。苏联在北极冰盖上建立了考察站,称北极冰盖是苏联领土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20.
现代长江口的形成及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在长江口崇明岛获得的一个第四纪钻孔,对中更新世末以来的沉积物进行了OSL、14C测年,在此基础上进行岩性、微体古生物和孢粉分析,以探讨现代长江口形成的基础以及末次冰消期以来在气候-海平面波动控制下河口沉积环境的演变。研究结果显示,本孔所在地中更新世末处于湖沼环境,但晚更新世一直以河流环境为主,且主要发育末次冰期的河道滞留相沉积。在此基础上,随着末次冰消期海平面的上升,先后发育了河口湾和三角洲沉积体系。末次冰消期的海平面快速上升在本孔沉积物记录中体现为微体古生物化石较丰富,潮流作用显著。全新世早期长江口堆积速率明显高于全新世中晚期,应当反映了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条件下入海泥沙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