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洋世界》2009,(4):5-5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深埋在南极大陆冰盖中的沙尘,可以帮助人类揭开过去气候变化的各种细节。这项由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的研究发现,末次冰期的最冷时期是与南极大陆上浮尘最多的时期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2.
南极冰盖和冰帽的过去范围和将来稳定性是理解气候变化后果的主要依据,因为南极大陆的99%被冰覆盖,冰下侵蚀和搬运为大量陆源沉积物输送到海底提供了唯一的手段,在以前的冰川地形中,无论在陆地上还是海洋中,带状地貌形态与先前的冰流平行非常普遍,并且可用于重建古冰流方向。这种地形形成于运动的冰流之下,由于它出现于大约21ka的末次冰期极盛时,无论是岸上和浅海冰盖的全球范围和厚度都比目前大。从那时起,在南极西部冰盖失去了2/3的质量。冰川后退引起了陆地上和海底之上这种大规模构造的出露,它们或多或少地被后来地质作用重塑…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主要全球气候事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全球气候变化事件正在成为地球科学界的研究重点。新生代以来的许多全球气候变化事件都接近于现今的地球系统,对其研究有助于理解现今地球系统过程在气候快速变化时的响应。这些主要全球气候事件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PETM)、渐新世初大冰期事件(EOGM)、中中新世冷事件、北极冰盖形成事件、中更新世气候周期转型事件(MPT)、Dansgaard/Oscheger事件、Heinrich事件、新仙女木事件和中全新世冷事件。CO2浓度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印度洋南部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古海洋学L.Diester-Haass始新世至渐新世的历史包含了一些从了解无冰期至南极主冰盖时期的气候变化对海洋影响的重要因素。深海钻探(ODP)113、119、120航次的最近研究结果表明,在渐新世初期或者是在中晚始新世...  相似文献   

5.
自末次冰期最盛时(LGM)以来 ,大约距今20ka时南极西部冰盖(WAIS)的基线已后退了近1300km ,那时罗斯海海湾的搁浅冰几乎延伸到了库尔曼岛。南极西部冰盖的完全崩塌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5~6m。总质量平衡的不确定性和有关冰盖对海平面或气候变化的动力响应的不确定性阻碍了对冰盖现今稳定性进行评价。据判断 ,南极西部冰盖经过扰动之后可能需要10ka达到平衡状态 ,但由于现今冰盖的动力学是以冰川为主 ,因而难以对此做出精确估算。急流冰川快速排空了内陆冰 ,但是野外证据表明过去发生过冰川由急流到慢流的急剧变…  相似文献   

6.
南极海冰和陆架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美国冰中心和雪冰中心提供的海冰资料和我国南极考察现场的海冰观测资料,对南极海冰的长期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多冰期;80年代是少冰期;90年代南极海冰属于上升趋势,后期偏多,区域性变化差别大,东南极海冰偏多,西南极海冰即南极半岛两侧尤其是威德尔海区和别林斯高晋海的冰明显偏少.东南极和西南极海冰的变化趋势总是反相的.90年代后期普里兹湾的海冰明显偏多,南极大陆陆架冰外缘线总体没有明显的收缩,有崩解也有再生的自然变化现象.西南极威德尔海的龙尼冰架和罗斯海冰架东部崩解和收缩趋势明显,东南极的冰架也有崩解和收缩,但没有西南极明显.陆架冰崩解向海洋输送的冰山对全球海平面升高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南极冰盖断裂崩解形成的冰山,向海洋输入的水量可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约14mm.南极海冰没有随着全球气候温暖化而明显减少,而是按照东南极和西南极反相的变化规律进行周期性的变化、调整和制约.  相似文献   

7.
南极为什么这么寒冷?科学家们继续研究南极冰盖的历史AaronWoods南极冰盖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气候。它使深海冷却并且控制循环,影响这些深海的化学平衡而且对世界范围的海平面和温度的变化有主要影响。大洋钻探计划(ODP)正在对南极大陆的边缘海域进行为期两...  相似文献   

8.
晚更新世气候变化主要是指距今23000a、41000a和100000a间与太阳辐射轨道变化相对应的气候旋回,未次冰期极盛期之后环北大西洋地区的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反映出的气候突变表明了气候变化的其它因素,这种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北大西洋地区冰盖融水和冰川漂移导致的温盐水环流而形成的同等突变造成的.延续至末次冰期的气候记录标志着相似的高频率、非周期性气候变化,但还未弄清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北大西洋沉积物中的冰筏载事件提供了末次冰川作用期间劳伦泰德冰盖 (LIS)千年尺度不稳定性的证据。然而 ,尽管其与自然和人为的气候变化问题有关 ,但还是没有确定南极冰盖 (AIS)在这些时间尺度上的状态。大部分西南极冰盖 (WAIS)建立于海平面以下 ,因此可能易受海平面和气候的干扰 ,这种内在的不稳定性也是末次冰川作用期间劳伦泰德冰盖的特征 ,其建立于哈得孙海峡区域的海平面以下。在全冰川环境下 ,西南极冰盖大约比现今西南极冰盖大2/3 ,海平面低约120m ,南极洲周围边缘海的搁浅冰架更加广泛。因此 ,更新世南极冰盖历…  相似文献   

10.
确定大冰体的规模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快速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是因为冰的体积变化会导致全球海平面变化。为了更准确地预测南极冰盖的未来情况 ,非常有必要对大气成分与现在类似的时期的冰盖波动记录进行研究。有人认为21世纪大气中的CO2 含量会达到自上新世(约3~4Ma)以来从未记录过的水平(Barrett,1990)。因此 ,为了使南极冰盖未来情况的数字模式行之有效 ,有必要对上新世及更早时期的沉积和古气候记录进行研究。虽然南极的新生代沉积记录不完整 ,但它提供了至少自晚始新世(35~40Ma)以来的冰盖波动的…  相似文献   

11.
对南极西部古冰盖(WAIS)形状和动态的了解是建立冰川学模式所必需的,该模式能预测冰盖的未来影响和定量分析末次冰消期间南极冰盖对海平面升降的影响。横贯南极山脉的冰川流曾经受到罗斯海湾中厚的搁浅冰的拦阻,那里现在只有浮冰架出现。在麦克默多海峡区域,由罗斯?..  相似文献   

12.
《海洋世界》2009,(4):7-7
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曾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18—59厘米。但是,最近在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上,有专家称海平面的实际上升速率已经超过了IPCC的预测。澳大利亚天气与气候研究中心的专家表示,格陵兰岛与南极的海冰融化速度相当快。有数据显示,从1993年起,这两处的海平面每年上升3毫米。与南极相比,格陵兰冰盖相对较小,因此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干扰。如果格陵兰冰盖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平均升高6米。专家表示,按照目前的融化速度,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很可能将上升1米,  相似文献   

13.
极地冰盖的质量平衡对全球海平面来说很重要,但是人们仍然不清楚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规模是在增大还是在减小。通过比较几年期间飞机和卫星高度计的重复测量,得到了整个测量范围内体积变化的显示,可从中直接推断质量平衡。对南格陵兰的海洋卫星和地质卫星雷达高度计数...  相似文献   

14.
使用BEDMAP2关于南极大陆及周围海域和JGP95E关于全球表面高程、冰厚和冰下及水深地形数据,采用球坐标系下的扇形球壳块重力效应公式,在极方位投影直角坐标网格节点上计算了南极大陆及周围海域的近区及远区的地形和艾黎均衡重力效应。南极大陆冰盖带来可观的正重力效应,南大洋负重力效应又影响到了南极内陆,全球地形/均衡重力效应与局部地形高低有关联性,而低负值区主要分布在环南极的陆坡。获得的约1n mile间距的地形和艾黎均衡重力效应网格数据可用于南极大陆及周边海域的重力改正,提供准确、一致的布格重力异常和艾黎均衡重力异常。  相似文献   

15.
南极,一个远离人群的孤独大陆。它冰雪莽莽,1400万千米的表面,有95%的地方被厚厚的冰盖所覆盖,冰盖的平均厚度达2200米,最厚的冰层达4800米。南极冰盖以它那广袤、纯洁、俊美吸引着无数多情的追求者,尤其是位于南极中心地带的被人们称作 A 冰穹和 F 穹隆的冰盖,神秘而  相似文献   

16.
我们这一代人所面对的重要挑战就是了解和预测人类生活的气候与环境的变化。气候变化与由此产生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而且还与冰席、大气、大洋循环和大陆表面之间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有关。旨在重建近百万年来冰期/间冰期历史的多种研究和模式揭示,有必要增加...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阿蒙森海西北部陆隆AMS01岩心沉积物颜色、粒度及地球化学等多种指标分析,重建了该地区氧同位素9期(MIS9,大约距今34万年)以来冰盖与古生产力演变历史,结果表明:(1)岩心沉积物粒度与古生产力替代指标表现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特征;(2)MIS9、MIS7和MIS5等间冰期沉积速率较小,沉积物呈褐色,冰筏碎屑含量低,生源组分含量高,反映出该时期阿蒙森海地区气候温暖,冰盖发生了大规模退缩,冰盖–冰架–冰山等陆源冰对沉积物的影响减弱,海冰覆盖减弱,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3)MIS8c、MIS8a、MIS6、MIS2等冰期沉积速率大,沉积物呈灰色,沉积物随之变粗,冰筏碎屑含量高,生源组分含量低,说明该时期冰盖大幅扩张,陆隆区成为近冰盖/冰架沉积环境,海冰和冰山密集,海洋生产力显著降低;(4)冰期、间冰期内,冰盖与古生产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波动;特别是MIS8b期发育浅褐色间冰阶沉积,冰筏碎屑含量低,生产力水平与间冰期基本持平,说明阿蒙森海地区冰盖、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东南极地区敏感。  相似文献   

18.
南大洋是世界上第五个被确定的大洋,也是唯一一个完全环绕地球、没有被大陆分割的大洋。南大洋围绕着南极大陆,从地理上看属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部的海域,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向南极大陆的延伸,后因在那里发现了重要的不同洋流,国际水文地理组织才于2000年将其确定为一个独立的大洋。但由于南大洋不存在一个独立的大洋中脊,因此将它划作一个大洋是否恰当仍存在争议。又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在极地和全球气候变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使得南大洋成为研究海气相互作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地理单元。  相似文献   

19.
<正>用过去气候记录的解释来预测未来是IODP科学计划的主题之一(2013-2023)。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是全球温盐环流输送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赤道太平洋输送热到印度洋它起着关键的作用,影响着全球大洋环流的结构和全球长期的气候变化。IODP356航次将通过对大陆架裂谷边缘的全球温盐环流输送的下游海区5Ma海洋历史的研究,了解关键时期海洋环流和气候发生与变化特征,特别是温暖的上新世早期过渡至较冷的更新世时期和澳大利亚季风发生及变化的控制因素。本航次最终也将揭示贯穿流流经水道的  相似文献   

20.
冲绳海槽西北侧大陆架向大陆坡转折处表层沉积物中微型腹足类动物群具有混合的生态特征,这与现代海洋沉积环境并不一致。腹足类动物群中除少数种类为陆坡深海分子,多数种类属内陆架区或近岸浅水分子。因此,动物群主要反映了晚更新世末次冰期低海平面的海洋环境,而少数深海种类的混入应与黑潮暖流在冲绳北端所形成的上升流有关。根据本区腹足类在其他海区的时空分布规律,本文认为在更新世末次冰期,黑潮暖流仍对本区有重要影响,并控制着腹足类的分布。本区腹足类这种混合的生态特征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以来各种海洋动力环境叠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