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F0002-F0002,I0001
沈照理教授,著名水文地质学家,水文地球化学领域国际知名学者。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工科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学科评议组、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质矿产部教育司水文地质课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2.
2012年是我的恩师沈照理教授80华诞暨从事水文地质工作60周年.1952年沈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同年到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957年至1961年就读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获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1978年至1988年,任武汉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主任;1988年至1992年,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几十年来,沈先生在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道路上,孜孜以求,不倦探索,成就卓然.  相似文献   

3.
杨成田     
杨成田,山东潍县人.中国水文地质学家.1953年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后,即在北京地质学院攻读副博士学位.毕业后任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实验室、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吉林省水利学会副理事长兼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吉林地质学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吉林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总工程师、陕西省工程勘察协会顾问、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课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地质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地质学院水工系主任、教授、顾问等职.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07,29(2):F0002-F0002
汪集旸——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热和水文地质学家,《地下水》杂志特聘顾问。1935年10月生于江苏吴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与工程地质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2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获苏联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相当于PhD),同年10月回国后迄今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99年改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1979-1981年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任访问教授及美国地质调查所(USGS)任高级客座研究员。1989-2001年任国际地热协会(IGA)主席团成员。1981-1995年任国际热流委员会(IHFC)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  相似文献   

5.
穆克敏     
穆克敏,山东桓台县人。195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地质矿物系,并留校任教。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到东北地质学院岩石教研室任教,1956年晋升为讲师。后曾任长春地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岩石教研室主任,地质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地矿  相似文献   

6.
这本专辑由沈照理教授(1932—2020)的生前挚友、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共同发起,以纪念他90周年诞辰。1952年中国地质大学建校伊始,沈照理教授即来校任教,并一直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工科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质矿产部教育司主管的水文地质课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作为中国水文地球化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构建了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出版了《水文地球化学》基础教材,前瞻性地对地下水污染、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矿泉水和古水文地质等方面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行了探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带领我国学者参与水岩相互作用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和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在2004年国际水岩相互作用会议上获得“中国水岩相互作用之父”称号。 沈照理教授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我国率先开展地下水中氮污染及氮循环机理方面的系统研究,对地下水中氮元素的归宿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2)倡导和推动我国水岩相互作用研究,提出在水岩相互作用研究中应关注环境问题,使水岩相互作用研究获得了更广阔、更持续的发展空间;(3)建立了古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方法,阐明了在不同古水文地质条件下地下水在金属成矿、油气成藏中的作用;(4)较早开展了地下水污染的调查、监测、评价和修复方面的研究,为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这些成就为近年来我国水文地球化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深叶茂,桃李芬芳。可以告慰沈照理教授的是:他开辟或倡导的学术方向已经并将继续取得长足进步,从本专辑收录的论文,即可部分地看到这些进步。 本专辑共分为三个专题。其中“水文地球化学进展”专题共7篇论文,该专题在继承沈照理教授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领域向岩溶关键带、地下水地表水界面和地球深部等领域进行了拓展。专题以《高碘地下水成因与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为开篇,系统总结了不同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下高碘地下水成因模式,利用大数据模型预测了全国高碘地下水赋存情况,开展了地下水系统中有机碘形态定量表征、碘的水文地球化学行为微观机理识别和迁移活化过程定量模拟研究,为供水水质安全和预防水源性高碘甲肿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紧随其后的是《深部水文地质研究的机遇与挑战》,对深部地下水分布与循环理论研究、深部地下水作用下地热与锂资源成藏、深部地热干热岩与页岩气等清洁能源开发、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地质储能等方面涉及的深部水文地质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储层非均质性刻画、热源机制、深部资源能源可持续开发技术、人工干预下深部资源环境演变特征、水力压裂诱发地震以及断层对流体触发的敏感性和触发过程演变等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应给予重点关注的关键性问题。另5篇论文分别从水文地球化学进展、岩溶关键带水文地球化学进展、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综合研究、地下水典型氧化还原敏感组分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氡在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中的应用5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分析了未来发展方向。 本专辑的“水岩相互作用研究”专题共8篇论文,该专题除聚焦于沈照理教授关注的天然劣质水成因外,将水岩相互作用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向岩溶碳汇领域扩展。其中《城镇化地区高砷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带地下水砷氟碘分布及共富集成因》《化隆—循化盆地不同类型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及形成过程》《华北平原高氟地下水中稀土元素分布和分异特征》《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盐分来源及咸化过程》5篇论文阐述了孔隙地下水中地质背景天然劣质水的成因以及人类活动驱动的影响;《普定岩溶水碳循环模拟试验场水体双碳同位素特征与碳足迹》《天津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碳酸盐风化碳汇研究》《湿润亚热带典型白云岩流域的岩溶无机碳汇强度》3篇文章从水岩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了岩溶区碳汇的形成过程。 本专辑的“地下水环境保护”专题共有8篇论文,该专题延续了沈照理教授将水文地球化学和水岩相互作用的原理应用到含污染物地下水系统研究的思想,并通过微生物技术的融入丰富和发展了该研究思想。这部分论文中提到的主要污染物涉及了有机污染物(《污染场地原位热修复技术与能效分析》《微生物场影响下的场地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初步研究》《天津平原区加油站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特征及其生物降解机理研究》)、无机污染物(《高氯酸盐自然衰减的柱实验研究》)和放射性物质(《砂岩含水介质中铀的吸附和迁移行为研究》)等,涵盖了场地调查评估、室内模拟实验、数值模拟(《基于图像法的多孔介质双分子反应溶质运移IM-ADRE模拟》)和场地技术应用的环节,从物理、化学和生物视角(《准饱和地下水中驱替速率圈闭气体饱和度和准饱和渗透系数的关系》《长江经济带某石化场地中污染物分布与微生物特征》)提出了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转化修复机理和技术。 值此专辑出版之际,感谢所有作者(包括论文未在本期刊出的)、审稿专家、廖福博士和编辑部同志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我们坚信,沈照理教授开创的科学事业一定能够代代相传,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7.
刘国昌先生是我国工程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的创始人、我国工程地质教育事业的一代宗师、矿产资源开发的先行者、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践行者。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响应“找矿救国”的号召,从事野外矿产勘察10余年。1951年应俞德渊先生邀请,到东北地质学院任教,创办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任系主任、教授,从此开启了中国工程地质教育事业,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工程地质专业研究生,开办了首批工程地质进修班,奠定了我国工程地质事业的基础。1981年,调西安地质学院工作,建设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1984年,在刘国昌先生的主持下,西安地质学院获批我国首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博士点,1985年开始培养博士生,为该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林高钰 《地质科学》2007,42(3):623-624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梦熊教授,水文地质学家。1917年10月12日生于南京,1942年昆明西南联大地质系毕业,同年考入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在西北地区进行地质矿产调查。1945-1950年,在黄汲清先生领导下,参加1:3,000,000和1:1,000,000中国地质图的编图工作。上世纪50年代起投身水文地质事业,组织完成全国水文地质普查,其科技成就与学术贡献涉及水文地质学的各个领域,是我国水文地质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今年正逢他从事地质工作65周年,又喜逢90寿辰,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环境工程与水文地质系前身为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教研室 ,成立于 1 95 2年 ,下设水文学与水资源 (含原水文地质学科 )、环境工程两个湖北省重点学科。现有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工程两个博士点 ,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硕士点有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工程 ;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有水利工程、地质工程和环境工程学科。在校本科生近 40 0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1 0 0余人、留学硕士生 3人。本系师资力量雄厚 ,现有教职工 3 0余人 ,其中院士 1名 ,教授 1 0名 (其中博士生导师 5名 ) ,副教授 6名…  相似文献   

10.
1986年8月8日至12日,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举行了“水—岩相互作用第五次国际学术会议WRI—5”。我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主任沈照理教授出席了会议。这是一次交流水—岩相互作用研究成果的盛会,也是一次从化学角度论述从地壳深处到地表附近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地质作用的盛会。出席会议的各国代表共270余人,会上收到论文摘要17(?)篇,宣读论文153篇,展出论文28篇。美国地热专家、热水地球化学著名学者D.E怀特(white)在会上作出了以“不同起源的地下水”为题的报告,提出了一个新的地下水  相似文献   

11.
高梦瑶 《地质论评》2015,61(2):6102287-6102392
<正>2015年2月9日,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颁发证书仪式在北京朗悦饭店举行,受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委托,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沈照理教授为朱立新研究员等3人颁发了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当选证书。朱立新研究员,男,1963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勘查地球化学理论及方法研究工作,在地热地球化学、环境及农业地球化学、矿产勘查地球化学等领域取得较好了创新性科研成果和业绩,是国内  相似文献   

12.
詹庚申 《地质学刊》2007,31(2):123-123
著名水文地质学家。1931年11月2日生,无锡玉祁人。1952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57年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3.
陈梦熊先生与时俱进,积70年之功力,提出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新学科体系、目标任务、推动力量和前沿方向……这些新观点、新认识、新思考,高屋建瓴,气度恢宏,见地深邃,意义深远,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并加以实践. ——摘自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为陈梦熊院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一书题写的序  相似文献   

14.
专家简介     
贺振华 教授 ,湖北省大悟县人 ,1938年 11月生 ,196 4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 (现并入吉林大学 )应用地球物理系 ,同年到成都地质学院 (现为成都理工大学 )物探系任教至今 ,曾任成都理工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现为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博士生导师 ;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十多年来 ,贺振华教授在应用地球物理学领域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与探索 ,在 1983年~ 1985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休斯顿大学做地震物理模拟和波动方程偏移研究 ,与 G.H.F Gardnar和 J.A.Mc Donald等著…  相似文献   

15.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33(2):F0002-F0002
张宗祜,1926年2月19日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5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部,获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相似文献   

16.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34(5):F0002-F0002
汪集晹,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热和水文地质学家,1935年10月生于江苏吴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与工程地质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2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获苏联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相当于PhD),同年10月回国后迄今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99年改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2007,29(3):F0002-F0002
汪集旸——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热和水文地质学家,《地下水》杂志特聘顾问。1935年10月生于江苏吴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与工程地质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2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获苏联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相当于PhD),同年10月回国后迄今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  相似文献   

18.
4月3日,“第九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我校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中心主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学科带头人、著名古植物学家孙革教授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孙革教授1968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博  相似文献   

19.
正山西省第二地质工程勘察院,成立于1975年。是专门从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地质灾害评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液体矿产勘查,勘查工程施工专业性事业单位。单位隶属于山西省地质勘查局,现有职工86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66人,教授  相似文献   

20.
地矿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环境地质开发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董发开同志,1966年9月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长期从事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评价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环境地质评价和开发研究,被地矿部确定为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的一大研究特色,其事迹已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