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 春季正处于大气环流调整,季节转换时期。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它们的强度对比、活动范围变化较大,给预报北部湾海面春季偏北大风(下简称海面大风〕带来了困难。 造成春季海面大风主要是西路有冷空气补充,常表现为两种情况:①前期已有多次冷空气南下,由于冷空气较弱或路径偏东,使锋面准静止于南岭附近;当西路有明显冷空气补充,锋区加强达一定强度时,锋面南下造成海面大风。②锋面已经过境,本地处于锋后,偏  相似文献   

2.
一、冷气垫的作用 冬季,在一些地势比较低洼的山坳、盆地和河谷里,常常淤积一层浅薄而静稳的冷空气,我们称之为“冷气垫”。其它季节,由于夜间辐射冷却或有冷空气流过时,也会在这些地区形成或留下一个冷气垫,不过变性较快,不如冬季稳定和持久。 由于冷气垫的存在,流入的空气通常只能从上面滑过,我们称之为“泛流”。这时冷气垫具有三种作用:  相似文献   

3.
“春不分不暖”。意思是说春天的天气要到“春分”以后才能真正回暖。这对于广西大部早稻烂秧天气来说,也就是要过了“春分”以后才不会有烂秧天气。如果过了“春分”以后还有烂秧天气,那就是道道地地的“倒春寒”天气了。众所周知,1970年和 1976年的“倒春寒”天气,是解放以来最为典型的,其造成的烂秧十分严重。因此,生产上非常关心“倒春寒”。 “倒春寒”天气是由冷暖两种不同性质的空气交绥而成的。从环流形势看,冷空气来源有三:一是乌拉尔山高压脊前,二是蒙古低气压后部,三是雅库次克高压前部。春季冷空气活动仍然很频繁,一般经过5—7天就可以有一次。暖空气来源有二:一是孟  相似文献   

4.
用澳洲850 hPa上空的变温和温度权重相结合的冷空气活动日数定义了澳洲冷空气活动指标(cold air index,CAI),据CAI分析了澳洲冷空气活动的季节内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澳洲西南部地区是冷空气活动的关键区,5月其收缩于澳洲西南角,7月和8月其中心及影响范围均向北移动,主要分布区向澳洲东部伸展;整个冬季(6—8月)的澳洲冷空气活动没有显著的年际差异,而5—8月各月的冷空气活动却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气象科技》1975,(1):33-34
每年2、3月份,是田阳地区早稻播种育秧阶段,这时正值冷暖季节交替,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每当冷空气南下,往往造成低温阴雨天气,给早稻播种带来严重影响。为了做好春播期预报服务工作,抓住冷尾暖头播种,防止早稻烂秧,我们在学习群众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年观察分析,发现癞蛤蟆活动与春播期冷暖天气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几年来,我们利用癞蛤蟆的活动规律来预报春播期天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低层资料在冬季云贵静止锋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冬季云贵静止锋形成原理的分析,得出: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贵州成为一个“静水区”,低层气流以东北回流冷空气、西南暖湿气流为主,在静止锋过程中,东部海拔较低的丘陵、平原地区成了贵州的上游;同时,贵州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的地形特征以及东北回流冷空气、西南暖湿气流的流场特征,使贵州山地的空气受到“锢囚”作用,有利于冬季云贵静止锋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7.
石河子绿洲空气湿度和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石河子绿洲3个地面站(炮台、石河子和莫索湾)41a(1964~2004年)的温度、相对湿度和降水,发现随着石河子垦区绿洲面积的扩大以及新疆增温增湿的气候变化趋势,石河子绿洲也有其比较独特的区域气候特征。主要表现在:(1)41a来温度、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空气湿度比较稳定,没有明显的变化;(2)石河子绿洲的温度、降水量以及空气湿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秋季的温度变幅最大,冬季最小。这与新疆大部分地区冬季增温幅度最大有所不同。空气相对湿度变化的季节差异不明显。(3)以莫索湾站代表绿洲边缘,石河子站代表绿洲区,其降水、温度和空气湿度变化有明显差异,显示了比较明显的绿洲“冷岛”和“湿岛”效应。  相似文献   

8.
冷空气的活动,对冬半年天气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在临夏地区来说,仅反映为一次次以降温、降雪为主的天气过程,而强大的冷空气爆发,是直接造成我区寒潮、强降温天气的主要原因。冬半年的寒潮、强降温天气,以春季最为集中。而3—4月又正值冬小麦拔节、孕穗;春小麦出苗、分蘖;瓜类出苗;果树开花;蔬菜生长的关键生产季节。寒潮、强降温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探空资料等,对2020年6月7—9日(以下简称“6·8”过程)和7月26—29日(以下简称“7·26”过程)2次冷空气背景下的暴雨预报失误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次过程环流背景相似,均有冷空气、低涡、切变线配合,且2次过程均未形成强西南急流,但由于冷空气强度、影响时间、厚度不同,造成了暴雨的空报和漏报:“6·8”过程偏东风带动弱冷空气缓慢渗透南下,在迎风坡地形作用和暖倒槽向北强烈发展的背景下有利于局地暴雨的发生和维持;“7·26”过程冷空气影响时间过早,强度过强,导致地面辐合线位置偏南,实况雨带偏南;且冷空气阻碍了水汽向北输送,是导致湘北地区暴雨出现空报原因之一。(2)“6·8”过程大气环境场呈现不稳定状态,具备一定的水汽条件和抬升条件,预测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发生时间的潜势条件难以从现有观测资料中体现,使得预报难度加大。(3)“7·26”过程冷空气势力过强还表现在中层冷平流较强,存在一支下沉气流,不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在季节环境背景场下,预报员需根据临近冷空气的强度、路径和影响时间进行预报订正。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探空资料等,对2020年6月7~9日(以下简称“6?8”过程)和7月26~29日(以下简称“7?26”过程)两次冷空气背景下的暴雨预报失误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环流背景相似,均有冷空气、低涡、切变线配合,且两次过程均未形成强西南急流,但由于冷空气强度、影响时间、厚度不同,造成了暴雨的空报和漏报:“6?8”过程偏东风带动弱冷空气缓慢渗透南下,在迎风坡地形作用和暖倒槽向北强烈发展的背景下有利于局地暴雨的发生和维持;“7?26”冷空气影响时间过早,强度过强,导致地面辐合线位置偏南,实况雨带偏南;且冷空气阻碍了水汽向北输送,是导致湘北地区暴雨出现空报原因之一。2、“6?8”过程大气环境场呈现不稳定状态,具备一定的水汽条件和抬升条件,预测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发生时间的潜势条件难以从现有观测资料中体现,使得预报难度加大。3、“7?26”冷空气势力过强还表现在中层冷平流较强,存在一支下沉气流,不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在季节环境背景场下,预报员需根据临近冷空气的强度、路径和影响时间进行预报订正。  相似文献   

11.
陈峪 《气象知识》2020,(1):28-31
2019年,“暖”依然是我国气候的主旋律,全国年平均气温登上了1951年以来历史第五高位。一年中,虽然“暖”唱主角,但“冷”也不甘寂寞,时不时出来刷刷存在感,捣捣乱。“冷”自然是冷空气的产物,冷空气袭来不仅造成气温下降,还往往携带大风和雨雪,当冷空气威力足够强时,还会造成灾害。下面就按时间线来讲述一下2019年几次影响较大的冷事件。  相似文献   

12.
一、前 言 冷空气与台风路径之间的关系为广大气象工作者所注意。笔者曾在“过渡季节冷空气与南海台风路径”一文中提出10~11月份的冷空气对南海台风的路径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副热带高压的状态。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来分析10~11月份江南温度的分布与南海台风的路径之间的联系。 由于地面温度受地形、海拔高度等因素影响,其分布相当复杂,但采用850HPa温度来分析较为简便,同时能比较好地反映冷空气的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王永祥 《气象》1988,14(1):58-61
10月是我国秋末冬初的过渡季节,南方暖湿气流北上逐渐减弱,北方干冷空气南下逐渐加强。今年10月,北方冷空气南下势力较弱,南方暖湿气流北上相对较强,造成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降水较多。 天气概况 月内共有5次冷空气影响我国,其中3次是较弱冷空气,只影响全国部分地区,2次是中等偏强冷空气,影响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第1次较强冷空气出现在15—20日,呈西北路径,从新疆东移南下。受其影响,西北、华北、东北气温下降了8—11℃,黄淮、江淮、江南下降了4—8℃,黄河下游以北地区出现初霜。陆上出现4—6级偏北风,海上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1979年4月10—13日在我国的一次寒潮爆发过程进行了有、无地形及修改地形的数值试验和对比分析,发现高原地形对冷空气活动强度及路径等有明显的影响:(1)由于高原地形的存在使冷空气快速沿地形边缘向南推移,冷锋偏南,给我国平原地区带来较大的降温及较多的降雨。(2)这种冷锋的移动快而达到很偏南的纬度主要是低层冷空气沿高原地形边缘绕流所产生的。(3)如果高原大地形不存在,这时冷空气直侵印度,给印度北方带来强降温。  相似文献   

15.
杨华安 《四川气象》2004,24(1):51-51
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农谚“立春雨水到 ,早起晚睡觉。”提醒人们春耕开始了。“立春寒 ,一春暖 ;立春暖 ,一春寒”的谚语 ,又告诉人们要做到科学种田须注意天气。冬去春来由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侵入四川盆地 ,造成降温降雨天气过程 ,短则 3至 5天 ,长则 10天半月 ,对春播农作物很不利。因此春播期间防御春寒 ,历来是农家最为关心的农事活动。天府春寒每年不可避免 ,平均 7至 10天可有一次冷空气活动过程 ,最为严重的是“倒春寒”。此时百花争艳 ,鸟语花香 ,处处“风恬日暖荡春光” ;才苏醒的生物抗寒力低 ,对突然降温难以承受 ,使发芽生长的…  相似文献   

16.
唐惠芳  潘汉明 《气象》1982,8(4):45-47
1月是隆冬季节,是一年中冷空气活动频繁、强度最强的月份。从多年平均看,寒潮(包括全国性寒潮和区域性寒潮)为0.8次,较强冷空气和中等强度的冷空气为2.2次。而今年1月,只有中旬前期有一次中等偏强的冷空气活动。因此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又由于南支槽较常年偏西,国内降水显著偏少。  相似文献   

17.
每年六、七月间,在湖北宜昌以东26°N-34°N之间的江淮流域,下雨的日子多,空气湿度大,物品极易受潮霉烂,而且常常是阴雨绵绵,连续的大晴天很难见到,这一时期就称为梅雨期.又因为这一时期正是江南梅子黄熟季节,因而人们称之为"黄梅天".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的交汇和"拉锯"是导致梅雨天的主要原因.每年初夏,南方的暖湿空气已经变得很强大,常常向北伸展到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北地区,但在这个时期,北方的冷空气仍旧有相当的力量,试图仍然控制江淮地区.于是冷暖两种空气就这样交汇在江淮流域一带.因为暖空气比冷空气轻,沿着冷空气向北滑升,暖空气带来的大量水汽在滑升  相似文献   

18.
四、冷空气源地、强度和路径克拉玛依暴风既然是强冷空气入侵的结果,而这些冷空气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简单地说,这些冷空气来自极地海洋以及高寒大陆.为便于掌握,除起源于高寒大陆的冷气团外,凡发生于极地海洋的冷气团以其最后一次登陆前所在的海域给以定义较为方便.因此,这里说的“源地”实际上是指天气演变过程开始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隆冬腊月防中风近年来,发现中风与气象有关。首先,冷空气的寒冷刺激及空气中的臭氧,容易引起血管收缩和痉挛,促使脑部血压剧烈变化,导致血管闭塞,造成脑组织缺氧、坏死、脑水肿,使血管易于破裂而发生脑溢血。同时,冬季空气干燥,身体表面水分蒸发快,可引起血液变...  相似文献   

20.
冷空气影响下的黄东海海雾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历史观测资料研究分析了我国黄海和东海沿海在冷空气影响下发生海雾的气候规律和海雾形成的海洋、气象条件,发现冷空气条件下的成雾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其中半数以上为浓雾过程,冷空气条件下成雾次数约占总雾次的15%,成雾时以弱冷空气过程为主,风向偏北,风速一般小于8 m/s,成雾的相对湿度条件有昼夜之分,夜间发生的雾大多数出现在空气处于或接近饱和状态之下,而白天发生雾时相对湿度条件限制要低一些。成雾时以气海温差在2.0 ℃以内时所占的比例最多,但当气温低于海温2.0 ℃以上时的海雾仍占15%的比例,它高于一般海雾发生时对应的海气温差值所占的百分比。东海海域的冷空气雾其近海面边界层大气普遍有逆温或近于等温情况,而黄海北部海域有逆温或等温的情况比较少。以冷空气影响下成雾最多的小洋山站为例,海雾维持时间大多小于2小时,约有19%的海雾维持时间大于4小时。当冷空气影响下海上出现雾时,临近陆地上的能见度一般都比较好,这与相邻沿海陆地区域一般并不形成有利的成雾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