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以锚泊半潜式钻井平台在规则波作用下的运动数值预报为基础,分析钻井平台诱导运动下,与平台相连的新型水下钻井装置水动力特性,以及该钻井装置各关键节点处的受力情况,评估该诱导水动力作用的重要性,及该系统在各种海况下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作者参加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勘探三号”的设计、建造、使用过程中的一些认识,讨论了钻井作业与钻井装置的总体布置、装载能力、运动性能等方面对钻井作业的影响,从使用角度提出了海上钻井装置设计中应满足的要求.文章中提供了一些“勘探三号”设计的实践资料和数据,可供有关设计研究人员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由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技术研究所、上海海洋预报区台等单位合作,于1984年12月24、29日先后二次在东海区近海进行了大面积航空测温实验,并将航测结果编制成“航空测温速报”发给国内140多个有关部门使用。这一工作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 在每年的渔汛期间,尤其是冬季带鱼汛期,水产科研和渔业生产指挥部门为了及时掌握了解海况变化,通常要派船只进行大面积海况调查,需要投入许多人力、物力、资金和时间.由于调查设备和手段落后,又常受天气影响致使调查不能按时完成,调查数据在同步性、准确性诸方面均存在一定欠缺。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海第一个海上油田——“北部湾涠10—3油田”建成投产,油田日产量达 1万桶,此油田是中国海上石油对外合作以来在南海海域投产的第一个油田.由地矿部海洋地质调查局“勘探三号”半潜式钻井平台施工的“天外天一井”,钻至5000.3米,经测试,获工业性油气流,为目前我国海上钻探最深的一口石油普查井.地  相似文献   

5.
我国第一艘半潜式海洋石油钻井船“勘探三”号,最近在上海造船厂整体安装成功,不久即将出海试航、试钻。“勘探三”号钻井船,总长度91米、宽71米、高100米,工作排水量两万吨以上。钻井船上面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钻井平台,下面为两个潜艇式形状的沉垫,中间用六根直径为9米、高24米的大立柱将平台和沉垫联成一体,从沉垫底部到平台甲板的高度相当于一座十二层大楼。 半潜式海洋石油钻井船“勘探三”号体积庞大、结构复杂、设备特殊、质量要求和技术难  相似文献   

6.
西北太平洋灾害性海浪的监测和预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许富详 《海洋预报》1991,8(1):36-42
一、灾害性海浪监测和预报的意义 灾害性海浪是指由于强烈大气扰动形成的巨浪(有效波高≥4m),是造成海难事故的最主要原因,它给海上航船、军舰和海上石油平台以及沿岸港工和军事建筑等带来巨大威胁,中外历史上由灾害性海浪造成的严重事故不胜枚举。1780年英、美海军在安的列斯群岛附近海战时,突然遭遇大飓风的袭击,双方并未接战就被巨浪卷沉400余艘战舰,死亡4万余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12月17日,美国海军第三舰队在菲律宾以东洋面,遭到巨大台风浪的袭击,在海面高达18.3m的怒涛中舰身横摇十分剧烈。在近两天的海难中舰队损失惨重,有790名官兵丧生,3艘驱逐舰沉没,100多架飞机被毁。1955~1982年的28年时间里全球因巨浪发生的石油平台翻沉事故有36起,平均每年1~2座,最多的一年有8座。我国类似的海难事故也有发生,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2台石油钻井平台分别沉浸于渤海和南海,丧生百余人。经济损失惨重。从1949~1982年的34年时间里就我国近海由恶劣海况翻沉的船只就有2000多艘。据日本报道,从1969~1982年的14年时间里,就有  相似文献   

7.
《海洋地质译丛》2010,(3):52-52
2010年7月19日,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在深圳举行了5万吨半潜式自航工程船“海洋石油278”的开工仪式,这标志着这艘性能世界领先的半潜船提前开工建造。“海洋石油278”可以在全球无限航区航行,载重量53500t,下潜深度26.8m,是世界上第一艘拥有DP2功能的5万吨级以上的半潜式自航船,综合作业能力在国际同类船舶中处于领先地位,可以大幅提升海上平台组块的浮托安装、钻井平台的装卸与运输以及深水工程中的运输与安装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8.
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主要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其动力性能进行研究,非常缺乏台风等极端海况下半潜式平台动力响应的实海域监测数据。以某半潜式钻井平台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平台动力性能监测系统,并对台风“杜苏芮”过境阶段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根据平台艏部气隙及运动监测数据推算了平台吃水及环境波高;采用随机波浪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得到短期海况的有效波高、谱峰周期、能量谱等信息,通过与多种典型海浪谱对比发现Jonswap谱与所测波谱吻合较好;对平台的横摇、纵摇及垂荡运动进行了时域统计分析和频域谱分析,得到了台风海况下被测平台波频运动的实际响应特征,对于指导平台抗台作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初海洋预报系统发展现状和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长芳  张翔  尹建平 《海洋预报》2013,30(4):93-102
海洋预报是一切海上活动的基础,人类社会需求驱动着海洋预报的发展。海洋观测、数据同化、数值模拟和高性能计算机等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全球海洋业务预报的发展。国际先进的海洋数值模式有NLOM、NCOM、HYCOM、NEMO、MOM、POM和ROMS等。在GODAE和GODAEOceanView项目期间,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全球海洋业务预报系统得到快速发展。21世纪初,全球海洋预报系统水平分辨率最高达到1/32°,预报时效一般为一周,部分海洋预报系统能够预报诊断海洋涡旋和海洋锋等。未来海洋预报系统的分辨率和预报精度将继续提高,预报要素扩展到海洋生态和生物地球化学等学科。海洋数据同化技术、海洋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和模式耦合技术是推动海洋预报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海浪预报是保证海上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海洋开发的迅速发展,石油、渔业、航运、旅游等部门的迫切要求作好海浪预报服务。去年七月一日广东电视台与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广州海洋环境预报区台联合播出南海海浪预报后,受到有关单位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好评,由于海上航行的船舶及渔民收看电视预报有困难,要求通过广播电台播送南海海浪预报。为此,南海分局广州海洋预报区台与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商定,从一九八八年七月十日起,由广播电台播送广州海洋预报区台制作的南海海浪预报。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1981年5月9日至22日,在我国南海三亚外港利用半潜式钻井平台《南海二号》配属的氦氧饱和潜水设备,成功地进行了302米氦氧饱和潜水模拟实验。这次实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潜水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对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氦氧饱和潜水技术是近海工程和海上石油勘探开发中不可缺少的技术。饱和潜水中,利用工程技术设备对人体居住的舱室环境进行精确的控制是保证饱和潜水安全至关紧要的技术。饱和潜水的舱室环境控制主要有三个方面:舱室压力控制;舱室气体成分控制和舱室温湿度控制。  相似文献   

12.
“勘探三号”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半潜式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造船工业方面达到了新的技术水平,在加速开发大陆架石油资源方面又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见图1)  相似文献   

13.
在环境恶劣的海区,利用半潜式钻探平台作为监测平台来收集近海油汽开发所需的海洋水文气象资料,是一种廉价而实用的方法。“白令海多陆架区战略试验井计划”便是其中最好的一个例子。该项计划由阿拉斯加ARCO油气公司负责,由EG&G公司提供完整的海洋水文气象监测系统,利用Sedco708号半潜式平台作为监测平台。测量仪器装在Sedco708平台和两条锚链系统上。气象仪器包括气压传感器和气温传感器。测得  相似文献   

14.
锚泊辅助动力定位系统单缆失效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峰  王磊  李勇跃 《海洋工程》2012,30(3):29-34
针对半潜式钻井平台锚泊辅助动力定位系统在海上作业时可能会出现的单缆失效情况。以一艘半潜式平台为例,设计锚泊辅助动力定位系统。通过全动态时域模拟,研究不同的单缆失效模式对半潜式平台锚泊辅助动力定位系统功率消耗、定位精度、缆绳张力等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在极端海况下,松弛锚泊辅助动力定位系统的背风缆有助于降低定位系统的功率消耗,提高定位精度和系统的安全性,从而为锚泊辅助动力定位系统的工程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海洋世界》2007,(1):4-5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消息,2006年11月30日,中国首座深水特大型装备——中国海油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基本设计合同签字仪式在北京长城饭店举行。近年来,中国海洋石油在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老油田产能的快速递减,重质稠油油田、边际油田的份额增加等情  相似文献   

16.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海洋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海洋预报工作是海洋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发展、防灾减灾以及国防安全对海洋预报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2012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到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慰问极地大洋考察队员并视察海洋预报等工作,在视察预报中心时,李克强副总理听取了预报中心关于海洋环境预警报等的工作汇报,视察了预报业务平台,听取了相关预报人员的介绍,询问了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海洋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海洋预报工作是海洋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发展、防灾减灾以及国防安全对海洋预报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2012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到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慰问极地大洋考察队员并视察海洋预报等工作,在视察预报中心时,李克强副总理听取了预报中心关于海洋环境预警报等的工作汇报,视察了预报业务平台,听取了相关预报人员的介绍,询问了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8.
半潜式钻井平台因其作业性质及工作环境特殊,其吊装作业事故发生率高、事故后果严重。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半潜式钻井平台吊装事故成因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综合分析,把平台的人员因素、设备设施因素、环境因素和安全管理因素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分析模型,科学客观的得出影响作业安全各因素的相对权重比值,为有效控制减少半潜式钻井平台吊装事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怎样减少或防止海洋动力环境灾害的发生是国家和人民极为重视而又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做为一名物理海洋学家,光研究海洋灾害性动力状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研究并预报预测群发性灾害海洋动力海况,评估受灾体在恶劣海况下的风险性及防范对策,以达到减少或防止海洋动力环境灾害的目的”。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涛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讲的一番话。 王涛研究员长期从事海洋动力学研究。他  相似文献   

20.
解放前,我国海洋环境预报工作几乎处于空白状态。1965年以前,沿海气象台站开展了一些近海海洋气象预报,当时的海浪预报仅是海上风预报的副产品,即根据浦氏风级、浪级对照表查算出来的。开展得比较早的海洋预报项目要算潮汐预报,但也仅限于几个主要港口。1965年以后,海洋预报任务主要由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前为总台)和青岛、上海、广州三个海洋预报区台(前为中心站)承担,各项预报业务得到进一步开展和扩充。军事部门和国家气象局系统的沿海台站也在海洋气象预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在我们不但能做渤、黄、东和南海的海洋预报,而且许多项目的预报范围已经延伸到西北太平洋或者更远一些。预报项目日益增加,预报时效也在延长,不少项目已能做到长、中、短期预报结合。预报方法也逐渐多样化、经验外推、数理统计和动力数值方法在预报业务上得到广泛应用。下面就几个主要项目谈谈预报业务开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