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广西前汛期暴雨预报专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汛期暴雨是我区重大灾害性天气之一。我区的汛期按其季节分为前汛期(4—6月)和后汛期(7—9月)。前、后汛期暴雨的天气系统有明显的不同,前者以西风带系统为主,后者以热带、东风带系统为主。前汛期暴雨主要集中在5、6月份,其强度大、范围广、来得快、分布不均匀,24小时日雨量常可达100—200毫米,最大的可达500毫米左右。多数出现在内陆地区,因此容易在我区造成大的洪涝灾害,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威胁。如何准确、及时地作出前汛期暴雨的预报,成是我台主攻灾害性天气项目之一。近些年来在前汛期  相似文献   

2.
本文普查了广西1956—1986年共31年4—6月降水资料,对凡有5站或以上日降水量≥50.0毫米,或者有1站或以上降水量≥100.0毫米均参加普查统计,发现广西的暖区暴雨可占前汛期的暴雨(除台风,热带低压外)29.7%,其雨区范围小,降水剧烈、强度大。是广西前汛期的一种暴雨形式。提高广西前汛期天气分析和预报,了解暖区暴雨的环流系统特征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广西前汛期4-6月,是大—暴雨的多发季节。大—暴雨产生的天气形势,按地面形势分析,主要有锋面、热带低压(含热带风暴、台风)和高后大—暴雨三类。根据1961—1988年4-6月资料统计,锋面大—暴雨占前汛期大—暴雨天气过程之86%,其它两类均仅占6—7%。本文主要分析锋面大—暴雨的基本形势,提出大—暴雨24小时短期  相似文献   

4.
广西每年从3月份开始降水量逐渐增多,其中4—6月份的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0%,并且在这时段内的大—暴雨过程较频繁,形成了第一个降水量高峰期,称为前汛期。但由于各年前汛期环流形势建立的早晚不同,造成前汛期雨季(简称前汛期、下同)开始早晚却不相同。因此,对前汛期早晚的环流形势分析,作好前汛期早晚的中长期预报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前汛期(4—6月)广西经常出现暴雨,个别年份前汛期暴雨可推迟到七月上旬,1976年7月5—13日就是一例。当时,桂林、柳州、河池和百色四个地区,出现了历年持续时期最长、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一次暴雨。一些河流如湘江、融河和红水河,出现了历年最高洪峰,引起某些地区的内涝。本文主要从大尺度环流形势演变出发,分析这次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6.
每年5~6月是广西的暴雨前汛期,在这期间,当受到有利于降雨的天气系统的影响,经常会出现日雨量大于50mm的暴雨。大范围的暴雨往往会造成部分地区的涝灾。例如,1977年5月中旬和6月下旬,桂中、桂北的大范围暴雨使桂林、柳州、梧州等地区受到了比较严重的灾害。  相似文献   

7.
汛期大一暴雨是我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我们以兴城县1961—1975年资料,通过分析各种要素相关,建立预报指标,并以“双指数综合法”作出大一暴雨的预报。一、大—暴雨的气候背景(一)兴城县年降水量594毫米,7—8月320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4%。(二)1961—1974年大—暴雨共出现91次(大—暴雨标准以24小时内降水量≥25.0毫米,为一次大一暴雨过程,如连续数天达此标准,则按一次计算),  相似文献   

8.
基于1961~2017年广西87个地面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利用NCEP/NCAP逐日再分析资料并综合运用诊断分析方法,从月际变化的角度分析广西前汛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气候特征、大气环流特点以及水汽、动力等物理机制的差异。结果表明:(1)广西前汛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出现频数在4、5和6月份中呈逐月递增趋势。(2)不同月份发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影响机制各异,500hPa表现为4月的两槽两脊并在低纬度地区有分裂出的短波槽影响广西;5月为两脊一槽形势;6月份的一槽一脊配合中低纬度的东亚槽。低层850hPa表现为异常的气流辐合,随着月份增加辐合不断加强。(3)4~6月的主要水汽来源和水汽含量各异。(4)4~6月广西上空不稳定能量增强,为广西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9.
黄宝鉴  曾素娟  包澄澜 《气象》1979,5(3):21-23
每年4—6月,华南地区有一个多雨期,平均可出现10次以上大—暴雨过程,称为前汛期,其主要影响系统是西风带天气系统。7—10月又有一个后汛期,即盛夏台风汛期,以台风、热带辐合带等热带天气系统降水为主。有的年份,前、后汛期相互衔接;也有的年份,二者之间有一相当持久的晴热干旱期。但是,由于前、后汛期所处的行星尺度大气环流背景的根本差异,华南前汛期大一暴雨的结束,实质上是一次季节性环流调整的结果。从此,华南进入盛夏季节。  相似文献   

10.
华南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伍红雨  杜尧东  秦鹏 《气象》2011,37(10):1262-1269
利用华南110个测站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计算趋势系数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华南年和前、后汛期的暴雨日数、强度、贡献率等的气候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近48年来,华南年平均暴雨日数的地理分布总体上呈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最多中心在广西东兴(14.9d),最少中心在广西隆林(3.2 d)。华南的暴雨72%发生在汛期,其中前汛期占45%,后汛期占27%。华南平均年和前、后汛期暴雨日数呈微弱上升趋势,但不明显。年和前、后汛期暴雨日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华南平均年和前汛期的暴雨强度有微弱增加趋势,特别是2005年以来升幅明显,而后汛期暴雨强度有不明显减少趋势。华南年暴雨贡献率增加明显,而前、后汛期暴雨贡献率增加并不明显。小波分析表明:2000年以来,华南年、前、后汛期暴雨日数具有2~3 a和3~4 a准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1.
对1959—2000年广西汛期(4~9月)暴雨的年、月分布和广西汛期暴雨天气过程的季节分布及主要影响天气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得到了广西汛期暴雨的若干重要特征,对广西汛期划分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气象及其灾情等资料,对2020年广西区域性暴雨灾害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历史同期的气候作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综述。结果表明:(1)年初至春季出现冬春暴雨,比常年偏早、偏强。(2)前汛期5月底到6月上旬出现了破历史记录的暴雨灾害,具有时间长、雨量大、强降雨叠加及灾害重等特点。(3)6月底出现站点破历史记录的全区性暴雨。(4)后汛期影响台风个数偏少,受“海高斯”影响出现全区性暴雨。(5)全年区域性以上暴雨场数比常年少。通过对2020年广西暴雨灾害的综述分析,加深对广西暴雨灾害整体性认识,对今后做好预报业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MICAPS实况数据,对1971—2010年间发生在惠州市的前汛期暴雨个例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主要结论有:惠州市各地暴雨分布存在明显的时间和空间不均的特征,暴雨日数龙门最多,惠阳最少;各地区6月份的暴雨日数占前汛期总暴雨日数的比重均较大,约占总日数的50%;暴雨日数和总降雨量均存在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近年来各站前汛期暴雨日数和降雨量均呈大振幅变化趋势;对发生在惠州前汛期的典型暴雨过程可大致分为3类:锋面低槽型暴雨、暖区型暴雨和热带气旋引起的暴雨。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13年华南区域305个国家级气象台站日降水资料、1980—2013年5—6月NCEP/CFSR再分析资料(分辨率0.5×0.5)等,定义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和暴雨持续日数,分析近53 a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特征及其大尺度环流形势;归纳有利于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发生的4种典型环流类型。结果表明:(1)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主要集中在5—6月,并存在准20 a振荡周期;1960年代前半段6月暴雨次数多,196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5月暴雨次数明显增加,1990年代至2013年暴雨主要出现在6月,2006年后5月暴雨次数逐渐增加;暴雨过程持续日数一般3~4 d,超过10 d以上的单次过程仅4次。(2)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分为东亚槽底型、两脊一槽型、多涡旋型和纬向型,东亚槽底型和两脊一槽型次数相对较多,主要发生在5月下旬—6月下旬;纬向型次数最少,主要在5月上旬—6月初。(3)各型持续性暴雨过程500 h Pa中高纬地区环流特征各异,其共性是均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华南,低纬地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和孟加拉湾南支低槽维持少动,低层850 h Pa华南盛行西南暖湿急流;持续10 d左右的暴雨过程相较持续3~5 d的暴雨过程,副高位置偏西偏强,华南上空多短波槽活动,850 h Pa西南季风气流位置偏西偏北、风速偏大。  相似文献   

15.
华南西部重大锋面暴雨天气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70—2006年汛期(4—9月)发生在华南西部(广西)的重大锋面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南西部重大锋面暴雨天气平均每年汛期出现10d,暴雨过程日数月总值分布具有明显的“单峰型”特征,峰值出现在6月;广西北部地区发生重大锋面暴雨天气过程比南部地区明显偏多;造成华南西部重大锋面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特征主要有五种类型:湘黔桂低涡型、深槽型、波动型、华北槽+南支槽型和南支槽+高后型;广西区域的925 hPa的水汽通量散度、850 hPa垂直速度和θse500~850等物理量场,较好地反映了华南西部大范围锋面暴雨天气过程物理量场的变化,可作为华南西部重大锋面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强信号和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6.
1974年6月21—22日,福建中部沿海各县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福清、平潭、莆田、仙游、长乐等站36小时内降水量达200—300毫米,福清县高山公社30小时降水量达758.1毫米,约相当前年平均降水量的2/3。在汛期,如此短时间内,降水量之大是沿海各县历史上罕见的(见图1)。 本文采用天气图、雷达回波资料、单站地面及高空资料,以及部分水文站的降水资料。对产生这次暴雨的天气形势,低空西南急流,以及一些中小尺度天  相似文献   

17.
华南前汛期暴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包澄澜  王两铭  李真光 《气象》1979,5(10):8-10
我国是一个多暴雨的国家。华南地区暴雨更为频繁,盛夏7—9月为台风汛期,4—6月为另一暴雨集中季节,称为华南前汛期。 过去认为,华南前汛期降水多数由西风带低压系统引起,以锋面暴雨为主。七十年代以来,则又强调低空西南急流的作用。但是,多年的实践表明,华南前汛期暴雨的许多特征,不是西风带大尺度系统所能完全解释的,甚至有些特大暴雨发生时与西风带低值系统没有什么联系。同时,华南暴雨大多数是对流性降  相似文献   

18.
利用广西1961~2010年90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使用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广西暴雨的区域性和连续性,结果表明:前汛期存在三个大的暴雨高相关区:以桂林市、柳州北部形成一个暴雨区;一个以南宁市南部、崇左市北部地区、玉林部分地区为暴雨区;另外一个以梧州市西南部、玉林、北海、钦州三市为暴雨区。后汛期同样存在三个大的暴雨高相关区:以桂林、柳州二市、河池市南部形成一个暴雨区;一个以南宁、玉林二市南部、崇左市大部及沿海地区为暴雨区;另外一个以梧州、贵港、玉林及钦州、北海二市北部、南宁市中东部为暴雨区。总之,广西后汛期期暴雨相关显著区面积均比前汛期大。广西存在两个高的暴雨同时发生区域:一个由桂林市、柳州市北部组成的区域.该区域同一天发生暴雨的频率达到40%以上;另一个区域为桂南沿海地区,同一天发生暴雨的频率达到30%以上。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一个广东前汛期暴雨预报专家系统,它总结了广东前汛期业务工作中利用多年,效果较好的暴雨预报经验。在微机上分别建立资料库、规则库及有关服务程序。模拟预报员的思维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制作广东前汛期有无暴雨预报和暴雨落区预报。此外,还建立了强迫学习系统。该系统于1986年4月1日开始正式投入业务使用,二年来暴雨有无预报成功率是68.8%,落区预报成功率66.6%。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前汛期暴雨与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小波分析、功率谱和交叉谱分析、Lanczos滤波等方法探讨了1961—2008年广东省前汛期暴雨的变化及与影响广东省前汛期降水的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6月发生暴雨的日数明显增多,强度增强;但90年代后期以来,前汛期暴雨的总日数却减少;前汛期暴雨总日数具有较明显的准6~7年周期振荡。广东省前汛期暴雨量占总降水量的37.7%,它与总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广东省前汛期降水与500 hPa关键区在大多数年份均存在显著的准单周、准双周振荡。虽然它们也存在30~60 d振荡,但不显著。500 hPa关键区与广东省前汛期降水在准双周振荡尺度上关系最密切,振荡超前或滞后的时间差在2 d之内。统计近48年4—6月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波谷前后3 d(个别4 d)广东省暴雨出现的概率为79%。采用典型个例的合成分析,得到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波谷附近有、无暴雨出现的大气环流场演变具有明显差异,可为广东省前汛期暴雨的中期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