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利用雷达回波资料、气象卫星云图和各种加工产品、1h的降水量,分析了大暴雨形成过程中的中尺度活动。讨论了中尺度云团、中尺度雨团发生发展的情况,各种物理量的表现,能量转换作用等。结论指出,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云团、中尺度雨团和中尺度切变辐合是必不可少的;地形对中尺度切变的形成、稳定维持和对降水的增幅有相当大的作用;雷达回波的形态、尺度、强度、移动和演变等特征反映了暴雨发生的中尺度过程,对流回波带走向与移动方向一致或积层混合性降水中的强回波区以及“指状”回波区等多易产生暴雨、大暴雨。  相似文献   

2.
“98·7”北京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李廷福  廖晓农  俞连芬 《气象》1999,25(5):44-48
对“987”北京大暴雨过程中的雨团、雷达回波、地面风场(流场)及气压场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偏东风的中尺度切变线,风速辐合线和中尺度低压系统在大暴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次山东春季大暴雨中螺旋度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2003年4月17~18日山东春季大暴雨过程与暖切变、850 hPa中尺度低涡的发生发展、高温和丰沛的水汽密切相关。利用中尺度有限区域模式MM5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数值模拟比较准确的基础上,利用模式输出的细网格资料,根据螺旋度(Helicity)理论结合稳定度条件,对这次暴雨演变过程中的螺旋度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对流和暴雨发生在不稳定大气中,正螺旋度大值中心出现的高度与对流发展强弱有关;500 hPa螺旋度正值区长轴与造成强对流的暖区弱切变和雷达带状回波走向一致;大暴雨产生在850 hPa螺旋度中心附近,螺旋度的强度变化对强对流系统的移动、发展及暴雨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改变中低层冷空气、低层水汽、西南低空急流和低涡的特征,利用η—坐标中尺度数值模式进行数值试验,分析探讨它们在2003-07-15高原东侧低涡切变突发大暴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它们对雨带形状、大暴雨范围和量级有明显影响,合适冷空气是高能暖湿和强烈不稳定产生强降水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对2012年7月30日大暴雨过程应用常规资料、中尺度数值模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是在大环流形势背景下,贺兰山地形对底层风场的辐合触发了中低层不稳定层结;700hPa偏南暖湿气流、850hPa切变及地面中卢尺度切变线,给短时强降水的产生与维持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动力条件;经对贺兰山地形影响的强降水强度数值模拟,得出贺兰山地形对银川大暴雨的形成有明显的正贡献。  相似文献   

6.
一次低压系统造成的大暴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天气系统和物理量的分析,探讨了顺德2002年9月15~16日大暴雨的成因。入侵的弱冷空气触发并促进了系统的发展,中尺度切变和大尺度天气系统叠加是产生大暴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应用MICAPS资料, 通过天气诊断分析, 结合FY-2卫星云图及德宏CINRAD-CC雷达体扫资料, 分析了发生在2004年5月18日滇西地区的大暴雨过程。发现本次大暴雨过程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为初夏孟加拉湾风暴及南下冷锋切变; 大暴雨发生在高能高湿的水汽辐合中心、700 hPa螺旋度正值区及湿 Q 矢量散度大值辐合区内; 卫星云图上, 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在大暴雨区发展; 多普勒雷达回波为絮状混合型降水回波, 强度在30~44 dBz之间, 频繁出现的逆风区、低空急流、中尺度辐合线等中小尺度系统是造成本次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1989年7月21日发生在内蒙古西部伊克昭盟鄂尔多斯高原上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分析表明,内蒙古西中部的暴雨和南方暴雨一样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造成这次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主要有中尺度切变线,风速辐合线及辐合区,雷暴高压,中低压。同时初步探讨了大暴雨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切变线,中尺度冷锋停滞。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逐时自动站资料和FY-2C气象卫星资料,对2009年7月25日发生在江西抚州市的区域性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这次暴雨天气在副高突然加强西伸,中低层冷式切变转为静止锋式切变且维持在30°N附近的背景下,由地面辐合线南压触发能量释放而产生;中尺度对流云团不断发展东移并配合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产生暴雨,强降雨中心发生在中尺度辐合线后侧;暴雨落区配合中尺度对流云团,有利降水的增强;大气层结强烈的对流不稳定促使中尺度对流云团强烈发展,造成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区域性大暴雨的特征与机理,利用NCEP资料、常规探空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及区域站观测资料对2012年7月5日河南省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槽及副热带高压影响下,低空切变线、低空急流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相互作用产生了此次区域暴雨过程.冷空气的移动、对流层深厚的西南急流、中尺度辐合以及切变的形成和发展,对强降水有很好的指示作用.700 hPa等压面上正垂直螺旋度中心的移向和强度变化与降水落区及趋势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区域强降水的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为改进区域大暴雨预报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利用WRF V2.2模式对2006年6月30日00时—7月1日12时(世界时)江苏宝应地区的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从模拟结果提取出的环境风场和中尺度扰动风场对此次大暴雨过程的时空结构,尤其是风场的垂直切变和非线性亚临界对称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层大气平均风垂直切变矢量转为西南偏西风后其南风分量随时间增大到最大值,对暴雨的发生有提前5-4 h的指示意义,相应时刻绝对水平螺旋度亦达到极值;暴雨发生前3 h首次出现强烈的整层垂直上升气流,预示大暴雨发生;在暴雨发生前9 h,高层200 hPa涡度、散度两波呈π/2位相差,对应强烈地转不平衡重力波,随时间向下传播,至暴雨发生前3 h下传到800 hPa;中尺度扰动风场的加强与降水的加强关系密切,在暴雨发生前3 h,出现中尺度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激发暴雨发生,并对大暴雨的发生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各种常规资料、卫星云图、高分辨率多普勒雷达资料及贵州省黔西南州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多角度分析了2005年6月25日-26日黔西南州出现的强度大、范围广的暴雨和大暴雨天气过程。高纬分裂的小槽南下及中低层较强切变南压,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急流在这次暴雨的能量和水汽输送中起着重要作用。晴隆县和望谟县的暴雨和大暴雨主要是由一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在其上空滞留产生的,雷达回波的多单体特征及加密站观测每小时地面风场和气压场的中尺度分析揭示了这次强降雨的中尺度特征。  相似文献   

13.
1998年7月19日深夜-21日凌晨在川中、东部产生了突发性大暴雨过程,本文在对中尺度雨团、地面中尺度低压系统进行了较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T106的客观分析场对此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过程发生前后,大气的能量、水汽及辐合上升运动等条件有一个急速突变的过程,致使强降水产生.在这次大暴雨过程中,中尺度特征明显,雨团活动频繁.  相似文献   

14.
2012年庆阳市一次短时大暴雨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庆阳市2012年7月21日区域性大暴雨创造了环县1957年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导致了人民财产的重大损失。本文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等探测资料以及历史相似个例,对2012年7月21日庆阳市出现的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低槽伴随地面冷锋东移,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阻挡移动缓慢,副高、大陆高压不断加强,造成贝加尔湖冷空气在两高之间大量堆积,为这场大暴雨发生奠定了基础;(2)2012年第8号台风“韦森特”登陆前,台风低压和副热带高压之间形成的强气压梯度导致通向庆阳市的南风低空急流建立并加强,为此次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3)在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的作用下,对流层中低层出现明显的辐合,产生强烈上升运动,低层暖湿气流抬升促使对流不稳定能量爆发,从而形成局地强对流和暴雨;(4)导致庆阳区域性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起源于河套地区低层涡旋的发展,在中尺度涡旋向东北和向东扩展过程中,尺度明显增大,整个系统低层具有明显的气旋性切变和气旋性涡度,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整个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东移和发展壮大,最终导致庆阳市区域性大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华北回流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守保  张迎新  郭品文 《高原气象》2009,28(5):1067-1074
使用华北地区加密自动站资料、 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 应用中尺度滤波方法、 诊断分析方法等, 对2003年10月华北回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 在回流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相遇产生的辐合带中存在中尺度低压和切变; 中尺度低压和切变主要在600 hPa以下, 中尺度低压随高度向西、 向北倾斜, 东西向中尺度切变随高度向北倾斜。此次回流暴雨过程中有5个中尺度雨团活动, 其中3个中尺度雨团与中尺度低压和切变配合且随低压和切变移动, 暴雨期间多普勒雷达速度图上出现了持续2 h以上的逆风区。  相似文献   

16.
上海98.7.23大暴雨环境场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姚祖庆  杨引明 《气象》1999,25(5):28-33
应用天气图,卫星云图,探空资料,并重点应用多为勒雷达资料综合分析了1998年7月23日上海大暴雨过程,指出在有利的大尺度环境条件下MCC下风方诱生出MCS,导致上海产生大暴雨,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径向风场及垂直风廓线资料在暴雨发生前数小时就监测到中尺度切变,中尺度涡旋等触发机制的发生,发展,它们与强降水回波的发展,加强,移动和合并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研制的AREM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模式, 对2003年6月29—30日发生在淮河流域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 低空急流迅速向北推进, 加强了其北侧的风速梯度和气旋性切变, 使涡度场发生了强烈变化, 强正涡度柱的发展导致了低层β-中尺度低压和气旋的新生; 而对流层中高层β-中尺度高压的发展所引起的地转偏差使得β-中尺度高压附近的风场发生明显变化, 并导致β-中尺度强辐散中心强烈发展, 最终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强上升运动出现在低层θse强锋区的南侧。  相似文献   

18.
0679香山局地大暴雨的中小尺度天气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Doppler雷达、地面自动站、Profile垂直风廓线及GPS水汽分布等多种新型探测资料, 对2006年7月9日夜间发生在北京西郊香山附近的局地大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和γ-中尺度强降雨落区形成的动力机理进行了精细分析。对雷达等本地多种探测资料的精细研究表明:地形辐合回波带是造成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地形辐合回波带上中气旋回波块的滚动更迭是大暴雨落区形成的直接原因; 近地面辐合对大暴雨落区强降雨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大暴雨落区形成阶段近地面3种辐合同时存在:平原东南风与山区偏北风风向切变辐合、平原东南风在山脉阻挡作用下的抬升辐合、大暴雨落区中心的γ-中尺度气旋性辐合。研究还表明:山前近地面地形辐合扰动, 向上传播, 引发边界层扰动的动力过程是香山大暴雨落区形成的主要动力源, 而来自东南方向近地面层的暖湿平流为大暴雨提供了有效的水汽和能量。  相似文献   

19.
1998年7月19日深夜-21日凌晨在川中、东部产生了突发性大暴雨过程,本文在对中尺度雨团、地面中尺度低压系统进行了较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T106的客观分析场对此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过程发生前后,大气的能量、水汽及辐合上升运动等条件有一个急速突变的过程,致使强降水产生。在这次大暴雨过程中,中尺度特征明显,雨团活动频繁。  相似文献   

20.
2003年一次梅雨大暴雨成因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运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MN5对2003年梅雨期一次大暴雨天气进行数值模拟,在降雨模拟基本正确的基础上分析暴雨发生原因。结果表明:该次梅雨大暴雨属于切变类暴雨,对流层低层有能量锋区、高层有惯性不稳定活动,暴雨区位于低空急流的左前方、高空急流的右前方。暴雨中心物理量要素的时间一高度演变显示:低层正涡度、辐合,高层负涡度、辐散,深厚的上升运动,等相当位温线抬升,湿位涡及其正、斜压分量3者负值加大均有利于降雨加强;暴雨减弱阶段,这些要素一般向相反方向转变。该次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具有明显的中尺度时、空特点,大暴雨的发生与高层惯性不稳定和低层对流不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