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西部的沙漠、冻土和盐渍土等典型的不良地质现象日益显现,基于遥感影像的不良地质识别已经成为遥感处理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和难点。以新疆尉犁县罗布人村寨为研究区域,针对当地典型的不良地质体遥感影像特征,主要探讨SVM分类、K均值分类以及基于因果关系的贝叶斯网络分类3种分类方法,初步尝试不同分类方法的融合,并通过实验对比分析了3种方法的分类效果和精度。结果表明:SVM分类结果为块状分布,K均值分类结果为点状分布,基于因果关系的贝叶斯网络分类取得了更好的分类精度,3种方法取得的影像融合更好地表达了多种不良地质体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2.
考古遗址是研究古代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重建考古遗址三维模型对于历史回溯、古环境恢复和古迹保护等考古工作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考古发掘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手绘图件难以实现考古现场环境的模拟与再现,也不能准确地反映出遗址中文化层与其所包含地物的空间关系。近年来,考古学家引入各类勘察新技术用于考古文化层与遗迹的三维建模,但这些方法无法应用于已完成发掘工作的遗址三维重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以考古发掘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手绘图件为数据源的考古遗址三维建模方法。该方法以探方为基本建模单元,将考古文化层与遗迹分开建模,利用探方分布图及探方图建立考古文化层三维模型,利用遗迹图建立考古遗迹三维模型,并以三维实体布尔运算方法,将两者无缝整合,构建完整的田野考古遗址三维模型。最后,以湖南澧县八十垱东区为研究区,验证了本文相关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传统考古过程中积累的大量资料,有助于将传统考古学在宏观尺度下的定性描述转化为现代"数字考古"中微观尺度的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3.
由于当前缺乏有效的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精细化遥感探测方法和高精度的数据产品,全国尺度的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仍显不足。本研究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网络爬虫数据、OSM地图数据和环境专题数据等信息,发展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和专家知识参与获取的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遥感识别和精细化制图的技术方法,研发了1990、2000、2010和2020年共4期的中国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分布数据产品及2010—2020年场地植被恢复信息数据产品,作为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的组成部分(CLUD-Mining)。CLUD-Mining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可靠性,数据产品平均精度为91.75%;中国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开发建设的面积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发展趋势,1990—2010年,面积增长速度从55.22 km2/a上升到95.51 km2/a,而2010—2020年呈现负增长,平均每年减少27.28 km2;此外,2010—2020年场地植被恢复面积达746.76 km2,主要集中在华北区和西南区;中国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分布格局逐渐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本研究对提升中国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时空分布特征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场地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4.
多源遥感数据时空融合模型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源遥感数据时空融合模型是解决目前遥感数据获取能力不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当前主要融合方法的研究,集中于平原区域,缺乏复杂条件下的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研究。针对我国南方复杂条件,本文对比研究了多源遥感数据时空融合模型在我国南方复杂条件下的应用能力。针对LORENZO模型、LIU模型、统计回归模型、STARFM和ESTARFM 5种主流多源遥感数据时空融合模型,采用Landsat-ETM+和MODIS数据,以江苏省南京市的小块区域为实验区,利用5种模型生产融合影像,以真实Landsat-ETM+数据为模板,定性和定量评价融合效果的好坏。结果表明:除LORENZO模型外,其余4种模型获得的融合影像与真实影像之间都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高于0.6,其中,ESTARFM模型的融合影像与真实影像间的相关性最高,融合效果最好,其次为STARFM模型,再次为LIU模型和统计模型法。在融合过程中采用距离、时间和光谱等信息越多,融合效果越好,在复杂地区的适用能力越强,融合影像更能反映地物的细节特征。  相似文献   

5.
对城市热岛效应、植物覆盖指数、叶面积指数等地表参数的高频次高精度反演,能更好地实现基于遥感手段的地表特征动态监测。然而,目前单一数据源的遥感影像还很难实现高时空分辨率数据的同步获取,时空融合技术是解决这个时空分辨率矛盾的有效方法。根据原理不同,时空融合算法可以分为基于线性模型的融合算法、基于光谱解混的融合算法等。高分卫星产品是近几年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天基系统中的首发星,对于该类数据的时空融合研究仍然较少。因此,本文拟采用4种常见的时空融合算法(STARFM、FSDAF、STDFA、Fit_FC)实现GF-1 WFV数据与MODIS数据的时空融合,分析这几种方法对GF-1 WFV数据时空融合的有效性和精度,从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6.
由于缺少足够的年代学数据,鄂尔多斯地块南缘不同分区中元古代地层对比研究较为薄弱.通过分析沉积岩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对鄂尔多斯地块南缘不同地区长城纪泥岩沉积物源、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以及蓟县纪古地理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洛南和中条山地区沉积物源均来自于沉积岩、钙质泥岩和熊耳群碱性玄武岩;②长城纪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受到熊耳裂陷的伸展作用的同时,还可能受北秦岭古洋盆向华北陆块俯冲作用的影响;③岐山地区蓟县系碳酸盐岩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与古地理环境之间有很好的关联性;④洛南地区 Sr/Ba比值能够反映中元古代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岐山地区Sr/Ba比值大小与沉积环境相匹配;⑤鄂尔多斯地块南缘长城纪和蓟县纪都存在适于烃源岩发育的古环境.   相似文献   

7.
由我院教师孟昭秦等同志承担的《西安地区部分古遗址的考古地磁研究》项目,于1991年12月25日在陕西省文物局主持下,在西安通过专家鉴定。 本项研究成果是陕西省“七·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文物开发和保护技术研究”的子课题。西安地区是古文物遗址聚集的地方,考古学在这一地区意义重大,该项研究是考古地磁学的新课题。为了最终建立西安地区考古地磁年表,先后对耀州窑、兵马俑、半坡村、周原等遗址中的有关古窑或沉积地层进行了古地磁研究。课题采用具有独创性的胶粘法采样(即把土样粘附在直径2.5cm的无磁塑胶底托上的办法),定  相似文献   

8.
借助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能够得到高时空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可以为高精度农业遥感动态监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诸多融合算法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评估每种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性,有助于找到最适宜的融合方法,进而应用于农田生产力监测的实践之中。本研究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评估对高时空分辨率生产力信息的需求,以宁夏灵武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实验区,采用线性拟合法、时序拟合法、时空融合法3种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方法,融合空间分辨率30 m的Landsat遥感数据的空间精度信息与空间分辨率500 m、时间步长8 d的MODIS遥感数据的高时相信息并对比不同方法对于农田生产力的空间格局精细化描述能力、对于农田生产力变化监测的能力以及运算速度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 3种融合方法融合的30 mNPP数据均能显示出道路、田埂等线状裸地与田间NPP的差异,但是时序拟合法、时空融合法比线性拟合法更加清晰;在NPP相对均匀的田块内部,时空融合法比时序拟合法更能体现出农田内部均匀度的差异。② 线性拟合法仅适用于农田生产力年季变化的评估,不能用于作物生产力的实时动态监测;时序拟合法和时空融合法适用于农田生产力变化动态监测且时序拟合法适宜于大范围监测。③ 3种方法的计算速度差异显著,线性拟合法计算速率最快,时空融合法计算速率最慢;线性拟合法计算速率分别是时序拟合法和时空融合法的1.5倍和20倍。  相似文献   

9.
生态多样性(ecological diversity)是诸如物种和景观元等研究对象丰富性和空间分布均一性的综合,其多尺度测算与模拟已经成为生态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与传统多样性模型相比,Scaling生态多样性模型能够综合反映均一性和丰富性两个方面的多样性信息,同时考虑了空间尺度因素的作用,是一个理论上完美的生态多样性模型。利用Scaling生态多样性模型对中国西部地区三期遥感数据进行模拟,结果表明:①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末期,中国西部地区景观元多样性先减少后增加,其内部明显具有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规律;②省级行政区尺度上模拟结果说明陕西省景观元多样性最高,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最低;西藏自治区景观元多样性变化最显著,而甘肃省和重庆市变化最小;③县级行政区尺度上模拟结果发现中国西部地区存在11个景观元多样性的关键地区;④对比各尺度模拟结果,发现中国西部地区整体景观元多样性大于各省级行政区,各省级行政区大于省内县级行政区,说明Scaling多样性模型能够反映空间尺度因素与生态多样性间存在的正向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传统浑浊度时空变化模式研究依靠野外观测实验,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模型适用范围亦非常有限。本文利用自组织网络(SOM),直接从长时序遥感影像中提取典型浑浊模式,分析浑浊度年内、年际变化特征。以黄河河口附近海域为研究区,提取出近15年的6类典型浑浊模式。典型特征显示,研究区内主要有2个浑浊区,位于渤海湾西部和南部,以及河口外和莱州湾西北部;6类模式中四类以年为周期过渡更替,冬春季浑浊度较高,夏秋季浑浊度较低;多年浑浊模式逐渐由中浑浊向清澈模式变化,整体浑浊度有降低趋势。浑浊水体分布主要受河口潮流、环流等海洋动力和风浪影响,结合研究区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海面风浪变化是造成浑浊模式更替的主要原因,黄河入海泥沙影响范围仅局限于河口口门周边。利用统计参数分析和2007年各月悬浮泥沙浓度反演结果比较,评价SOM分类效果,结果表明SOM提取的模式间具有显著差异,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经验模型反映区域浑浊特征。SOM神经网络能够从长时序遥感影像中直接提取浑浊水体典型分布模式,分析海岸带地区水体浑浊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对了解复杂水体泥沙输运及优化水资源利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遥感与GIS集成及其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遥感与GIS集成应用的思路出发,对该集成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SuperMap GIS技术的网格化遥感影像、遥感样地判读、分类判读、成果统计等技术环节紧密结合的新思路,改进和完善了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遥感应用模式,建立了集遥感数据、监测成果为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丰富了监测成果信息,提高了监测效率,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陕西省汉五陵原为研究区域,基于高分辨率影像(DOM航片)、多光谱影像(ALOS多光谱影像)和Quickbird融合影像数据,对五陵原遗址区结构性线状特征信息进行了提取。结果表明:融合后使影像隐含的空间纹理得到明显增强。用Gram-Schmidt方法的DOM和ALOS多光谱+NDVI融合影像,清晰地反映了遗址区的结构性线状特征;而Canny算法的边缘检测,能很好地提取遗址区显性和大量隐性的线状特征,对古遗迹的解译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田野考古的原始平剖面数据,面向田野考古快速制图与场景三维重建,以田野考古发掘中的空间平剖面图为研究对象,从分析田野考古现有数据记录方式的特点入手,总结其平剖面数据整合的需求。在对田野考古数据成果的表达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面向对象的思想,确定田野考古平剖面数据整合的规则,并基于GIS技术,设计与实现原始田野考古平剖面数据的基准统一、地层剖面图的拼接与整合。提出数据整合的方法,并结合田野考古数据源类型,阐述了具体的平剖面整合过程。利用真实的田野考古发掘资料,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平剖面二维数据整合方法,为田野考古快速制图和报告整理提供方法,为实现田野考古遗址三维场景虚拟再现和复原提供数据基础,为解析堆积与遗迹的时空关系提供辅助决策工具和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14.
水库防洪调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水库防洪调度的信息化主要是借助测量、遥测、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 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手段采集基础数据,构建数字化水库防洪数据管理平台和水库虚拟三维环境。在该平台和环境中,以系统软件和数学模型对水库流域的水雨情及洪水的调度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提供决策支持,从而增强防洪调度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实践表明,通过RS、GIS技术建立的水库三维防洪调度系统能够为水库管理者提供水库防洪调度方案制定与分析、防洪调度决策等方面的强有力的、科学的辅助支持。本文结合厦门"汀溪水库三维防洪调度系统"的实际研发,探讨了RS和GIS技术在水库防洪调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VirtualGIS是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现实技术、遥感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该文将虚拟现实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结合在一起构建虚拟再现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龙口市采煤塌陷区地理环境的虚拟再现,揭示了龙口市采煤塌陷的范围及特征,并对塌陷区景观进行了预测,进行了洪水淹没分析,给勘查人员以感性直观认识,便于指导塌陷复垦的工作部署。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和塔里木盆地铀矿床(含矿化集中区)进行了遥感研究,发现其成矿环境与断块隆起(断隆构造)密切相关。鉴此,与重力、航磁、航放、地震探矿等物化探信息和现代信息技术(G IS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结合,注入铀矿地质专业知识,使信息转化为新的认识,提出了中国克拉通盆地铀矿"断块成矿的理论"和"断隆成矿的观点",并强调围绕断隆构造及其边缘是这类盆地区域找矿的主要方向。通过上述研究,探索了陈述彭院士倡导的将遥感应用从"技术层面提升到科学层面"的理念。这一理念指明了遥感技术深度开发与深化应用的方向。实践表明,首先,充分利用遥感技术的优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信息综合和技术集成,对遥感的发现进行延伸研究,并注入专业知识,使数字和信息转化为创新知识,来指导实践和决策。这是将遥感应用从"技术层面提升到科学层面"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In China, most directions of river flowing are from west to east. During historic period, since the water traffic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t was very important to form a cross-horizontal net of water carriage route. Canals should be dug so as to make up the lack of north-south river. There was a far long history in Chinese canal de- velopment. From local north-south canal cutting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770 B.C.- 222 B.C.), to primaryformation ofthe na…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格网技术(Fishnet),对龙门山地区"5.12"大地震震后的多期次遥感影像数据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评价、整合并实现了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得到覆盖整个龙门山构造带的、能够反映不同地物信息的影像群.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震场地灾害,这些灾害体表现为成群、成带分布的特征,并且单一的小灾害体...  相似文献   

19.
SPOT数据反演地物辐射亮度和反射率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往用户对于SPOT卫星数据的应用主要针对其高空间分辨率的特性,但是因SPOT卫星传感器的波段数和波长范围有限,故利用SPOT数据进行定量遥感分析(如地物辐射亮度及反射率)的应用研究较少。然而,利用SPOT数据进行地物辐射亮度和反射率的测量也有其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可以更精细地分辨各类地物的细节,降低混合像元对于定标分析的影响,提高定量遥感分析的准确度。本文将就SPOT数据的辐射校正原理及其在反演地物辐射亮度和反射率方面的应用开展基础性研究,对于SPOT卫星数据的定标参数读取提供了相应的方法,选取了几种比较典型的地物进行数据分析,并利用Landsat-7数据作为参考,评价SPOT数据测量地物辐射参数的可靠性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特征分割及算法评价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图像分割一直是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本文首先从遥感影像地学处理与应用的角度阐述了影像分割技术对于遥感信息提取和目标识别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了基于特征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技术框架,建立了一套基于特征的遥感影像分割方法及分类体系。同时,鉴于遥感影像分割方法评价的重要性, 阐述了一种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割方法评价的思路,并对几种典型的基于特征的遥感影像分割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试验和评价,对其各自的性能和适用面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指出了遥感影像特征分割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