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对9颗类太阳色球活动恒星高信噪比的高色散光谱观测, 测量了这些恒星锂线(入 = 6707.8 A'')的等值宽度, 计算了这些恒星表层锂元素丰度. 通过研究这些类太阳色球活动恒星锂丰度和X射线光度之间的关系, 发现X射线光度 强的类太阳色球活动恒星锂丰度值大于X射线较弱的恒星. 也就是说活动性较强的类太阳色球活动恒星其锂丰度较高, 活动性较弱的类太阳色球活动恒星其锂丰度较低. 考虑到主序的类太阳恒星锂元素和恒星自转速度随着恒星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少, 以及随着类太阳色球活动恒星自转速度的减小, 色球活动又逐渐变弱. 因此类似于锂丰度, 类太阳色球活动恒星自转速度的大小和恒星的 活动水平也同样可以表明恒星的年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晚型恒星的色球、过渡区和冕区的类太阳活动,恒星的耀发活动,及其与恒星的光谱型、自转、Rossby数、年龄等恒星基本参数的关系作了综合叙述,并对有关的物理问题和研究进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红亚矮星是甚小质量恒星中的贫金属成员,质量从约0.5M⊙(M⊙为太阳质量)到H燃烧的最小质量(0:075M⊙0:085M⊙,取决于金属丰度),其寿命长于哈勃年龄,是银河系结构和化学增丰史的重要示踪体。与银盘上数量最多的恒星成员红矮星不同,红亚矮星在太阳附近非常稀少,并且其运动学特征与盘矮星有较大差异,属于年老银河系星族,即为年老盘星族、厚盘星族或晕星族。观测上,红亚矮星可以根据其不同于红矮星的自行、测光和光谱特征被识别和证认。由于其恒星表面大气温度很低,并且颜色比同质量的矮星更蓝,因此红亚矮星在赫罗图上位于主序带末端的下方,介于矮星与白矮星之间。红亚矮星的光学波段光谱由金属氧化物(如TiO和VO)和氢化物(如CaH和H2O)的分子吸收带占主导。红亚矮星可按其光谱形态和分子带特征分成不同的光谱型和金属丰度等级,其中晚M型到早L型的亚矮星既可能是小质量的恒星,也可能是较大质量的年轻褐矮星。介绍了对红亚矮星研究的历史背景和前沿动态,详细阐述了光谱分析方法在研究亚矮星中的重要性,以及根据光谱特征对亚矮星进行分类的方法。最后,总结了甚小质量恒星大气模型的发展过程,并探讨了如何利用模型对亚矮星的大气参数进行估算等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银河系自转理论,由视向速度观测得到的较差自转效应曾用 O 型星及 B 型星、银河星团、造父变星等类天体详尽研究过.这方面的研究,不但显著证实银河系自转理论,而且可以决定自转参数,而自转参数又可以用来研究银河系的自转周期,系内力学定律及质量分布等问题.假定系内恒星的运动在稳定状态,且都绕核心作圆周运动.某恒星和银河系中心(简称银心)的距离为 R,银径为 l,银纬为 b,则因银河系自转而产生的视向速度较差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给出HR1099(V711Tau)的高色散、高分辨率的分光观测结果。从观测结果分析,该双星系统的两子星均有剧烈的色球活动,强的Hα发射主峰主要来自活动性强的冷子星,谱线轮廓形状的大幅度变化取决于色球发射物质的运动和恒星内部的物理变化。  相似文献   

6.
应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2.16 m望远镜及其高色散光谱仪,对6颗弱发射线T Tauri型星(Weak-line T Tauri Stars,简称WTTS)进行了高色散光谱观测,计算了这些弱发射线T Tauri型星的锂元素丰度,讨论了这些弱发射线TTauri型星锂丰度和恒星自转周期、光变幅度的关系,研究发现:自转较快的弱发射线T Tauri型星锂丰度小于自转较慢的弱发射线T Tauri型星锂丰度;但是这些弱发射线TTauri型星,其锂丰度与恒星在V波段的光变幅度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太阳-恒星物理学”目前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新的分支学科.它把太阳研究的大量成果推广到成千上万颗恒星,发现许多恒星都有类似太阳的活动周期以及黑子、耀斑等活动现象,此外恒星也有与太阳色球和日冕相对应的大气层次,并发射出与太阳风相似的粒子流。这门新学科的创立为恒星物理学开辟了广阔的新领域,它也促成太阳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施建荣  赵刚 《天文学进展》1999,17(3):244-255
扼要介绍了类太阳恒星星晚射线辐射的研究历史,综述了X射线辐射与恒星参量的关系,并对星冕的加热机制作了介绍。类太阳恒星的X射线辐射与表面磁场有关,因此测定晚型星表面的磁场很重要。  相似文献   

9.
该文从低质量恒星的形成、主序前演化、多波段测光和光谱观测及研究等方面,着重介绍类太阳恒星的主序前演化特性,T Tauri型星的分类、光变特性和光谱特征、弱发射线T Tauri型星(WTTS)的光学证认,以及其光度变化与发射线轮廓变化间的内在联系.相关研究对于认识类太阳恒星的形成、早期及后续演化、类太阳活动特性和活动机理等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该文对国内外T Tauri型星观测和研究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同时也给出了国内学者近年来在相关领域进行观测研究的部分结果.  相似文献   

10.
自转本身是恒星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同时影响恒星的其它许多物物量,包括对恒星半径、形状和体积的影响;对光度、包指数、谱线轮廓、等值宽度、偏振度等观测量的影响;对引力加速度、元素丰度的影响;对恒星内部结构,如中心压力、温度、密度的影响。这些将会影响到恒星在H—R图上的位置,演化路径以及年龄和寿命等。因此,无论是理论模型还是实测研究,对自转快的恒星应该进行自转影响的修正。  相似文献   

11.
赵刚  刘学富 《天文学进展》1994,12(3):212-220
具有类太阳活动恒星的化学元素丰度观测与分析,对于研究星系的化学演化规律和恒星核合成过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观测和理论模型两个方面详细地评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类太阳活动恒星,特别是RSCVn型星的锂丰度反常与活动性及自转速度关系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2.
红矮星的质量一般小于0.8 M_⊙,有效温度介于2 500~5 000 K之间,包括晚K型和M型恒星,属于小质量晚型恒星。红矮星双星由于展现出许多独特的性质而备受天文界关注,最为突出的有三点:精确测量恒星半径和质量,强烈的活动性,以及由于存在质径关系难题而表现出与理论演化模型的不符。所谓红矮星质径关系难题,是指观测到的恒星半径要比理论计算的大,而有效温度却比理论计算的低,但是光度一致。对此难题的可能解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恒星金属丰度,恒星的自转以及恒星的磁场活动。随着研究的深入,支持自转和磁场活动联合作用的证据逐渐增多,具体的细节还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13.
Kepler卫星提供的长时序、高精度的光度观测和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提供的大规模光谱观测为研究恒星表面转动周期与富锂巨星锂丰度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将LAMOST搜寻到的富锂巨星与Kepler观测交叉,获得了619颗共同源,研究了其中295颗有良好观测数据的富锂巨星的表面转动.在205颗有星震学参数的恒星中提取出14颗恒星的转动周期,其中氦核燃烧星(HeB) 11颗,红巨星支(RGB) 2颗, 1颗演化阶段未确定.本样本中的极富锂巨星(A(Li) 3.3 dex)皆为HeB;对于90颗没有星震学参数的样本因而没有依靠星震学手段确定演化阶段的恒星中,有22颗提取出了自转周期.前者的自转探测率为6.8%,显著高于之前工作中大样本巨星2.08%的探测率.同时,此研究首次从自转周期的角度确认了恒星转动与巨星锂增丰存在相关性,在增丰程度较弱时,自转周期分布比较弥散;强锂增丰的星倾向于快速转动.富锂巨星与极富锂巨星在转动速度随锂丰度的演化上展现了两个序列,在转动-锂丰度图上的A(Li)≈3.3 dex处产生第2个下降序列,或许暗示了两者在形成机制上的不同.极富锂巨星的样本中,随巨星锂增丰程度增强,恒星转速加快.这种相关性为由转动引起的额外混合作为富锂巨星形成的机制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4.
恒星的自转     
本文由统计的观点讨论三个物理问题:(1)自转恒星的角动量的来源,(2)作一星团之内自转和空间运动的关联,(3) 超巨星是否有相当大的自转。我们的结论是一个恒星的自转角动量可能是由星胚(proto-stars)间或甚至是产生它的物质云间的碰撞引起的。理由是:(a)观测到的恒星自转和它的银线并无关联,(b)属于物理性质不同的集团的星的平均自转速度可以有很大的差别,(C)在天蝎一半人马座B型星团内的恒星自转和它们的内部运动是关联关的:对于星团本身运动得快的星有较快的自转速度。最后一节述及对于由测量得的超巨星光普线宽度推知的速度的解释。这结果和以前所提出的两种超巨星模型均无抵触。  相似文献   

15.
熊大闰  邓李才 《天文学报》2007,48(2):165-180
根据化学非均匀恒星的非局部对流理论,计算了质量为0.7-1.15M(?)恒星主序演化模型锂和铍的衰减,并将理论和不同年龄疏散星团锂丰度的观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贯穿对流混合能重现温度低于6400 K的晚型主序星锂丰度观测的一般性质.贯穿对流混合可能是晚型矮星锂衰减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有些恒星上观测到它们的光亮骤然发生变化,例如和太阳隣近的红矮星(鲸鱼UV型)和属於某一星協的星(金牛T型). 本文先列出20颗确定为鲸鱼UV型的星(表1),然後讨论它们的光变情况,如躍变的幅度,光变曲线(表2),闪光的速度(在上昇到极亮时,速度可达0.25星等/秒),躍变的频率等.跟着我们更讨论这些星不在闪光的时候的变化(表3). 这些星的光谱内常有发射线(H与CaⅡ),闪光的时候,光谱上的连续背景加强,并且出现HeⅠ和HeⅡ的谱线,表示温度增加很高,但是这仅限於星的很小的表皮层(1至3%). 鲸鱼UV型星自身亮度很弱(M_(pg)13),数目很多,属星族Ⅰ. 本文内提到几颗御夫RW型星的迅速变化,并且讨论了金牛区(表5),猎户星雲区(表6)和NGC2264里(表7)的闪光星. 我们研究了光变的情况,特别说明鲸鱼UV型星和金牛T型星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光曲线、光谱型和同属星族Ⅰ几个方面.我们也讨论了这两型星在绝对星等、光谱和赫-罗图上的位置三者的差异. 最後我们断定鲸鱼UV型星和金牛T型星实在是相同的一群;我们由观测得到的它们之间的差异,其原因一则由於“观测上的选择性”,再则由於这两型星的演化阶段有所不同. 许多恒星的光亮表现突然的增加,或者说很迅速地发出“闪光”,在几分钟、有时在几秒钟内,星光有显著的增加,跟着变暗,初迅速而渐缓慢. 这种星光的躍变在许多型星都观测到,特别是在绝对亮度微弱的星上面.我们现在只讨论下列的主要两类恒星:  相似文献   

17.
不准确!严格说,一天是24小时,而。地球自转一圈则是23小时56分4秒(忽略地球自转长期变慢等因素),它们并不相等。“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即为地球的自转周期,等于遥远(因而在天空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的恒星两次经过上中天时的时间间隔(在同一地点观测)。而我们平常所用的公历中的一天(即24小时)是基于太阳的视运动而定义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在银河系化学演化的基础上,利用银河系的三成分(threezone)(即晕、厚盘和薄盘)多相(multi-phase)(气体,分子云,大、小质量恒星以及剩余物质)的化学演化的理论模型,讨论了以下观测约束:1、质量面密度、恒星形成率,各分区质量比;2、场星的年龄-金属丰度关系;3、α元素化学演化;4、太阳附近G矮星金属丰度分布;5、三成分金属丰度特征量;6、超新星爆发率;7、内落速率。结果表明,三成分多分量模型能够较好地满足观测约束,比较真实地反映星系演化过程。可以用该模型计算元素的星系化学演化。  相似文献   

19.
用相同的仪器条件在美国基特峰国立天文台观测了12颗晚型双星,并用卷积法测得了这12个双星系统的15个子星的自转速度,其中5个子星是首次进行自转测量。利用我们自己测得的自转速度值,我们也讨论了这些双星系统中的自转同步性。结果显示:所有轨道周期小于9天的双星系统子星都是周步自转的  相似文献   

20.
当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同时三者又恰好在一条视线上,从地球上看去,月亮遮住了太阳,于是发生了日食。同样的道理,当月亮遮住的天体是比较远的行星时,这种天象就叫月掩行星。几百年前,天文学家用望远镜观测月掩星时就已发现被掩的恒星是瞬息即逝地立即消失,而后又干净利落地复现。如果月亮是个有大气层的天体,当月掩星之前,将要被掩的恒星的亮度会逐渐减弱并消失在月亮的东边缘;过一会,被掩的恒星会从月亮的西边缘出现并一点点变亮。正因为没有观测到这种现象,所以从那时起人们已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