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薛志强 《地质与勘探》2014,50(4):599-616
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床是我国著名的VMS矿床之一,具有容矿火山岩系+硫化物矿体+喷气岩的“三位一体”特征,以及下部筒状或漏斗状网脉状矿(西矿带)和上部层状块状矿(东矿带)的“双层结构”样式。其南部有热矿区找矿虽有进展,但突破不大。为确定有热矿区的找矿方向,本文对呷村矿床和有热矿区含矿带进行了精细结构对比,认为有热北部19-31线由块状硅化流纹质火山岩+条纹条带状流纹质凝灰岩+千枚状绢云母凝灰岩组成火山喷发单元,以强烈的硅化为特征,发育大量的脉状-网脉状构造,与呷村西矿带完全可以对比;而有热南部39-55线则由块状“黄矿”矿石与流纹质火山碎屑岩组成喷气一火山单元,但缺乏重晶石、硅质岩等喷气沉积岩;以“黄矿”为主,仅形成铅锌贫矿体,与呷村矿床东矿带富含重晶石、以“黑矿”为主,形成银铜铅锌富矿体的特征有较大区别。同时,有热块状矿体上部还存在厚达70-130m的流纹质火山岩和脉状-网脉状矿体,据此认为有热矿带总体上可与呷村西矿带对比,代表热液喷流成矿系统的热水补给通道相,其中的块状(黄矿)矿体具微“双层”结构特征,有可能为早期热流成矿系统的另一个独立的“微”VMS矿床。由此判断有热矿区东部流纹质火山岩与碳质板岩的转换界面处深部存在类似呷村东矿带的以“黑矿”块状矿体+重晶石组合为代表的隐伏矿体,从而共同组成一个“下黄上黑”共两层块状矿体的“堆垛式”结构型式。寻找以“黑矿”-重晶石组合为代表的隐伏银铜铅锌块状矿体是有热矿区今后取得找矿重大突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大平掌铜矿位于滇西澜沧江火山岩带的中南段,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泥盆纪-石炭纪的一套细碧-石英角斑岩系中,矿体具明显的"上层下脉"双层结构特征,即上部为块状矿体,下部为细脉-浸染状矿体。矿床为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VHMS)特征矿床。矿石的金属矿物为铜-铅-锌-金-银矿物组合为主,矿化及蚀变具明显的分带性。沿矿区北西向控岩控矿构造带南北两端及西侧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3.
云南永善县金沙厂铅锌矿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似层状产出。矿区内的层间破碎带、断层破碎带以及地层褶皱构造之虚脱部位,是主要的容矿构造。矿体近矿围岩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含磷白云岩。矿床具有上层状下脉状、上平缓下陡倾的成矿特点,属构造控制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4.
三江成矿带北段治多-玉树地区已显示出较大的铜多金属矿成矿潜力。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对三江北段治多-玉树地区新发现的典型铜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和成矿构造环境进行了综述。这些矿床普遍赋存于中酸性火山岩中,空间上具"火山碎屑岩-矿体-热水沉积岩"的分布特征。矿体多为层状、似层状,且矿石品位较高。对比研究表明,治多-玉树地区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四川呷村矿床和日本"黑矿"矿床相似,成矿流体可能系岩浆水和海水的混合流体;成矿物质可能源于岛弧岩浆作用,并含有热液交代围岩所萃取的金属元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以火山岩为赋矿围岩的铜多金属矿床应归属为VHMS型,成矿构造环境可能与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向南俯冲的大洋岛弧-大陆边缘岛弧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白玉县呷村-有热矿区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床是我国著名的VMS型矿床之一,该矿床由西矿带热液流体补给通道相的脉状-网脉状矿化系统和东矿带的海底盆(洼)地卤水池喷气-化学沉积系统组成。有热矿床紧邻呷村矿床的南部,实质上是呷村矿带(体)的自然南延部分,具有相同的地质背景和成矿环境。本文分别对呷村西矿带、东矿带以及有热矿床进行了主成矿期石英的流体包裹体测试和氢、氧同位素分析以及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分析。显微测温结果显示,呷村矿床从西矿带到东矿带,即由深部向浅部表现为成矿温度下降(258.0~209.8℃),流体的盐度略变小(4.42%~4.18%NaCleqv),而流体的密度增大(0.816~0.894g/cm3),并且有热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平均成矿温度为244.3℃;平均盐度为4.71%NaCleqv;平均密度为0.841g/cm3)与呷村西矿带流体特征更类似。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流体包裹体的液相成分主要为H2O,气相成分为H2O、CO2、N2以及CH4。氢、氧同位素研究显示,成矿流体为海水和岩浆水的混合流体。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呷村西矿带(δ34S平均值为-3.65‰)与呷村东矿带的硫(δ34S平均值为-0.68‰)和有热矿床(δ34S平均值为-3.74‰)的硫都由深部岩浆提供,并且有热矿床与呷村西矿带的硫同位素特征更类似。成矿流体物理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示踪结果表明,有热矿床目前已知矿体可与呷村西矿带对比,暗示可能存在尚未发现的类似呷村东矿带的富矿体。呷村-有热矿区的成矿机制为:在海水对流的成矿模式下,由岩浆水和海水混合而成的成矿流体,携带来自岩浆来源的成矿物质,自下而上向上运移和循环,在热液补给通道和海底发生淀积作用,形成脉状-网脉状矿体和块状矿体。  相似文献   

6.
康滇地轴中段东缘脉状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曾描述了层状矿体,本文拟对本区的脉状铅锌矿床的成矿作用作一介绍。本区的脉状铅锌矿床是层状铅锌矿床在不同地质环境中成矿作用的延续,亦即是铅锌同生沉积(矿源层)在地壳表层的构造形变等地质作用下成矿物质的迁移转换所致。产出形式以脉状复脉状切交围岩,储集于次级褶皱的轴部破裂带、层间破裂带及束状断裂发育的构造角砾岩带内,  相似文献   

7.
北香是丹池成矿带上的一个重要构造隆起区,成矿条件良好,但是近四十年的地质勘查未能实现找矿的重大突破。通过对矿区成矿特征及控矿条件的分析,认为矿床明显受NW向同生沉积断层的控制,具有喷流沉积和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的两期成矿特征。目前发现的矿体仅是矿床上部脉状矿,其下部的下泥盆统中应存在层状似、层状的厚大矿体。  相似文献   

8.
云南普洱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属火山喷流沉积矿床,发育V1和V2两类矿体,其中,V1矿体为块状硫化物矿体,V2矿体为细脉浸染状矿体,二者构成VHMS型矿床所具有的"上层-下脉"及"上黑-下黄"的空间矿化结构。本文通过研究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特征,结合矿区演化特点,建立大平掌铜矿成矿模式,对分析原特提斯期的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及其类型,提升"三江"成矿带典型矿床研究水平,认识思茅盆地早古生代基底中的优势成矿类型、找矿潜力和找矿思路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莉  王立全  王保弟  刘函 《岩石学报》2013,29(4):1279-1289
官房铜矿位于云县-景谷火山弧带北段,矿体主要呈浸染状、网脉状赋存于小定西组杏仁状玄武岩、玄武质角砾岩及其断裂破碎带中.本文采用LA-ICP-MS方法,首次获得小定西组玄武岩锆石U-Pb年龄为234.3±0.8Ma,表明赋矿地层小定西组形成于中三叠世,而不是前人一直认为的晚三叠世.通过矿石中石英、方解石的流体包裹体形貌特征、均一温度和成分的研究,并结合矿区矿石矿物特征,认为官房铜矿至少存在两期不同的成矿作用,即中三叠世火山-次火山热液成矿和后期(可能为新生代)地下水热液叠加改造.结合云县-景谷火山弧的形成演化过程,认为区域中三叠统小定西组玄武岩和芒怀组流纹岩构成了“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官房铜矿产于中三叠世裂谷盆地的基性火山岩中,受海陆交互相的古地理环境制约,早期成矿具有VHMS型成矿特征,由于缺乏火山热液成矿流体聚集的“卤水池”,仅发育典型VHMS矿床下部火山通道相中的脉状-网脉状-角砾状矿体,缺少上部厚大的层状矿体,并经历了后期地下水热液的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10.
以内蒙三河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和井下地质调研、 勘查资料综合分析、 构造地质测量、矿石和蚀变岩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等,对矿区主要的构造类型、产状特征、脉体和蚀变的类型及矿化与断裂构造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区矿体主要呈脉状-网脉状产于北西西向断裂构造中.根据矿区断裂-脉体类型-蚀变的关系可...  相似文献   

11.
老挝班康姆铜金矿矿体呈似层状、脉状赋存于矿区F_1断裂构造破碎带中,矿体近矿围岩为二叠系-三叠系(P-T)安山岩。矿床成因为安山质岩浆活动相关的构造热液型矿床,沿断裂带出现的黄铁矿化、硅化是主要的找矿标志。矿区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2.
广西乐业林旺金矿床构造解析及构造成矿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详细的构造解析表明,矿床构造线主要分为南北向、北东东向和北西向三组,其中造山期间形成的南北向构造线(不对称褶皱和逆冲断层)控制了矿床的基本构造格架。后碰撞造山侧向挤压期间构造应力场发生近直交的改变,一方面使造山期形成的褶皱发生重褶,形成走向北东东的叠加褶皱;另一方面导致F1的左旋-正滑运动,矿液沿着断层拉张的空间沉淀就位。矿床构造演化至少经历了同生期裂陷、造山期挤压和后碰撞造山侧向挤压等三个阶段,成矿发生在后碰撞造山侧向挤压阶段。层状矿体主要赋存于背斜构造中,在空间上与赋存于断层中的脉状矿体相连。能干性和渗透性明显不同的地层组合是形成层状矿体的岩性基础,断裂构造则是主要控制因素。泥质不透水层分别与反冲断层、背斜构造组成的构造圈闭,以及两期非共轴背斜叠加形成的构造高点则是形成厚大矿体的主要原因。林旺金矿在烂泥沟金矿与水银洞金矿之间形成了一个从脉状型式→脉状和层状之复合型式→层状型式的完整矿床型式系列。这种复合矿床型式直观地表明了层状矿体是后生热液成因矿床。  相似文献   

13.
西藏索县沙仁嘎铅锌矿产于上三叠统夺盖拉组地层中.目前已发现的4个矿(化)带呈透镜状、脉状、似层状产出,且受矿区近东西向和北北西向的断层控制.矿石组合为铅+锌+银,矿石构造以网脉状和块状集合体为主.通过对矿区地质、矿体及矿石特征分析后,认为该矿床主要受地层、构造因素控制,且具有良好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4.
苏特  刘健  汪洋  王军  刘明民 《贵州地质》2023,40(3):207-215
贵州赫章菜园子铁矿是产于泥盆系碳酸盐岩中的全隐伏矿床,为揭示该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规律,本文通过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分析、矿区地质调查、历年生产勘探资料系统整理编图,系统地总结了矿区构造控矿规律与构造演化序列。研究表明:泥盆纪强烈伸展、断陷作用形成的垭都—蟒硐断裂次级北西向同沉积断层为导矿构造,北西向次级地堑为容矿构造,含铁流体沿同沉积断层通道喷溢,并在次级地堑盆地中心沉积成矿,形成层状、似层状菱铁矿体;燕山期垭都—蟒硐断裂派生的一系列北西西向张扭性断裂带为脉状、网脉状菱铁矿有利容矿空间,脉状菱铁矿体具有向南东侧伏趋势;北西西向羽状张扭性断裂倾角由陡变缓地段为脉状矿体矿化强度最大区域。根据这些控矿规律可以有效地在矿区及其周边进行找矿预测。  相似文献   

15.
广东玉水铜矿是一个以斑铜矿、黄铜矿为主的高品位铜矿床,主矿体呈层状沿中石炭统白云岩/下石炭统石英砂岩界面产出.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确认了块状矿体下盘存在石炭纪凝灰岩、火山丘状体及火山通道;确认了以红色赤铁矿-菱铁矿-碧玉岩为组合的喷气沉积岩,其稳定覆盖在块状矿层的顶部,并延伸出矿体外围.层状矿体层序由下往上为:(含砾)石英砂岩夹凝灰岩→块状铜铅锌硫化物矿层→赤铁矿-菱铁矿-碧玉岩等喷气沉积岩→白云岩,证实含矿岩系具有火山岩—矿体—喷气岩"三位一体"特征.层状矿体具有典型的"双层"结构:上部为块状矿体;下部为筒状含矿蚀变体,由呈漏斗状的流体通道系统及其浸染状、网脉状矿化体组成.围绕主流体通道发育扇形含硫化物石英细脉,且不穿过上覆块状矿体和上盘白云岩.本文还首次报道了控制矿体和凝灰岩厚度及铜矿体塑性流变的同生断层(同火山断层).综合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玉水铜矿是形成于浅海环境下的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这一新认识表明V MS型矿床可以形成于浅海水环境下,这对丰富和完善V MS型矿床的成因模式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可为华南寻找类似地质背景区的隐伏V MS型铜多金属矿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杨光龙 《贵州地质》2007,24(2):97-100,160
黔西南普安县龙吟矿区铅锌矿,近地表矿体以脉状、似层状形态和矿体小、品质高为特征,主要产于张性-张扭性断裂及其派生的次级小断层和层间滑动空间内,受构造控制极为明显。本文通过对龙吟矿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的分析,认为区内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经过进一步的地质工作,可望找到中-大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7.
哈日扎矿床是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地区近年来发现的一处大型铜、铅、锌、银复合矿床,为研究该矿床矿化蚀变规律,在总结成矿地质背景和VI矿带矿床地质的基础上,探讨斑岩-热液成矿特征,分析深部找矿远景。研究表明,NW向断层控制的构造破碎带及岩石节理、裂隙是矿区主要储矿构造,热液脉型银多金属矿体由浅及深含矿脉逐渐变宽大,矿体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类型主要以银、铅、锌矿石为主。脉状矿底部出现青磐岩化-泥化-硅化蚀变分带,并出现黄铜矿,具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脉型成矿系列。利用广域电磁法测量在脉状矿深部1 200~1400 m呈“囊”状低阻体,因此,深部寻找斑岩铜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8.
李南生 《福建地质》2007,26(1):27-33
闽清牛路坑铅锌矿床地处闽东中生代火山岩成矿带上[1],产于晚侏罗世中酸性-酸性火山岩中,成矿与断裂构造及火山活动密切相关。矿区内已发现4个矿体,呈不规则似层状、脉状、透镜状,受南北向和北北东向2组断裂控制。通过对矿床地质、控矿条件、矿体规模及形态的特征分析,初步研究认为,该矿床应属裂隙带充填交代中-低温热液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9.
西藏甲马铜多金属矿床远景预测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近年研究表明,作为西藏境内少数几个大型矿床之一的甲马铜多金属矿床先后经历了燕山晚期海底喷流积积成矿作用和喜马拉雅期斑岩型成矿作用,相应形成矿区层状主矿休和斑岩型矿体。矿区地质特征、主成矿元素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后认为:矿区东、西段各存在一个喷流中心,与之相关的层状矿体及深部脉状、网脉状矿体是今后找矿的重点靶区;喜马拉雅期斑岩成矿作用在区域及矿区内均有显示,具有不可忽视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20.
老湾沟金矿位于秦岭褶皱系礼县-柞水海西褶皱带东段西部,处于唐藏-丹凤-商南大断裂带和礼县-凤镇-山阳大断裂带之间,属凤太多金属成矿带。通过对区域地质特征和老湾沟地区金矿的地层、构造、岩性及围岩蚀变等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分析,结合以往在该地区的工作成果及认识,认为该地区矿体受断裂破碎带控制,金矿化在构造带中以浸染状分布于硫化物石英细脉、网脉中,是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老湾沟金矿进行了控矿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