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水口库区地震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活动特点,重点分析2008年3月6日古田4.8级地震序列以及震时福建地区应力场特征。分析认为:1) 2008年3月水口库区处于明显的应力积累区域;2)古田4.8级地震为构造型水库地震, NE向湾口断裂(F2)是可能的发震构造之一;3)水口水库前两次4级地震发震时间相隔近12年,表明水库水位的升降与发震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区域构造应力的变化是导致水口库区地震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对北祁连河西地区1992~1997年的重力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永登地震前后重力场的图像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本区重力场由永登地震孕育的非均匀态(1992~1994)—发震(1994~1995)—震后恢复(1995~1997)的演化过程;②重力变化与构造环境有关;永登地震前后重力场动态图像较好地反映了永登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断层的控震和发震构造活动引起的重力变化;③重力变化与所处的区域布格重力异常背景场有关;④重力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本区重力场在地震孕育、发生过程的重力“源兆”和“场兆”特征。  相似文献   

3.
从台湾海峡与台湾浅滩的地貌特征、区域构造格局、海峡盆地形成历史、深部构造与断裂构造、震源机制解以及地震活动等方面论述了台湾浅滩7.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认为北东东向澎湖—北港隆起南侧断裂(义竹断裂)是该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利用系统工程原理,解决济宁—兖州矿区的供、排水矛盾。在仔细分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应用最优化理论识别了模型的水文地质参数;然后,建立了矿区地下水多目标管理模型,其目标函数为:1)使兖西水源地供水量极大化;2)使岱庄、许厂井田排水费用极小化。采用模糊线性规划法求得了管理模型的最优解,最后通过灵敏度分析和流场模拟,证实了最优解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道孚6.9级地震前后鲜水河断层沿线测量资料,分析了道孚6.9级地震的地形变异常过程,找出了断层的活动段和闭锁段,得到了活动段的范围大小与震级有关的认识,指出鲜水河断裂由西北往东南在时间和空间上应力逐渐推进,至闭锁段受阻而发震的规律,应视为临震地形变信息,并值得进一步探讨。 通过与炉霍7.9级地震震后复测资料的对比以及鲜水河构造带历史地震活动规律的分析,认为道孚以南近期仍有可能发生中强以上的地震。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了地震发震构造环境和地震信息分析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尤其是地震活动信息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矿产资源开发导致了地下水失衡,地下水失衡又给矿产开发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近年来,矿产资源开发与地下水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通过对内蒙古鲁新井田典型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分析采矿导致地下水失衡机理,深入剖析矿井开采充水条件及矿山开发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合理提出了促进矿产开发与地下水保护相互协调的对策建议,为实现"采矿保水"协调统一提供了基础地质依据。为类似地区矿产开发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趋利避害,保障生产安全,保护地下水环境安全,实现资源绿色开发有较好的指导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GRACE重力卫星数据获取智利地区长期重力变化,提取特征点重力变化时间序列,分析2010 年智利MW8.8地震震前、同震及震后的重力变化,并将GRACE观测到的同震重力变化与球体位错理论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震造成发震断层上、下盘显著的重力正负变化;特征点重力变化时序均清晰地揭示出地震造成的重力变化跃迁现象及震后3个强余震的异常信号,特别是震源域特征点重力在地震前2007~2010年呈现出“减小-增加-减小-增加-发震”的变化特征;GRACE观测到的同震重力变化与球体位错理论模拟结果在量级和分布形态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地震不同阶段发震断层两盘重力变化亦有所差异,且受震后地层粘滞性效应影响,发震断层邻域重力变化呈持续性正负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类比研究结果表明:水库地震既可发生于活动区的活动部位,又可出现于平静区的“稳定”地段。水库所在地段的地质背景是能否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基础,但各发震水库并不尽相同。发生水库地震的关键性因素是库区的具体构造、岩性及由它们诱导出来的水文地质条件。具备这些因素的水库发生水库地震的可能性就大,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0.
远安断裂带是鄂中地区主要的活动发震构造。本文以野外实地考察资料为基础,着重研究了断裂带上的新构造活动迹象及其型式,并且对地震活动的时、空、强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沿带地震的产生是大断裂两盘岩块相对错移的产物;而南、北两段地震活动在强度、频度和震中位置上的差异表现,则是与发震断裂本身各段的结构、组合、构造变形以及新活动型式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人工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发现,在香河县荆庄地区,宝坻断裂表现为一条近EW走向的南倾正断层,剖面上呈铲状,对第四系沉积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为一条第四纪活动断裂。通过部署在断层两侧的构造观察孔岩芯对比及14C测年、光释光测年数据可知,宝坻断裂上断点距地表5~7 m左右,主要活动时间为晚更新世,全新世及中更新世晚期无明显活动。岩芯对比表明,距今10万年以来,宝坻断裂共发生2次地震活动,累积位移2.6 m,其中最近一次地震发生于22 740±70 a BP,同震位移1.4 m;另一次地震发生于距今97.1±4.4~98.0±5.3 ka之间,同震位移1.2 m。根据本次钻孔结果,结合前人对张家口-渤海构造带东段断裂活动性及发震规律的研究,判断宝坻断裂全新世以来整体处于不活跃状态,诱发中强地震和大地震的可能性较低。此外,香河县荆庄一带发育的地裂缝为受宝坻断裂控制的构造型地裂缝,断裂南北两侧的不均匀地面沉降产生的剪切应力会加速荆庄地裂缝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综合分析区域活动断裂活动特征、震源机制解、余震精定位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GPS观测数据,推断冷龙岭断裂倾向NE,而非部分早期研究推测的倾向SW。考虑到2016年和1986两次门源MS6.4强震相似的震源机制与冷龙岭断裂的位置关系以及冷龙岭断裂倾向NE等事实,可推测判定这两次强震的发震构造应为冷龙岭断裂;冷龙岭断裂处于祁连-海原活动断裂系内著名的破裂空段“天祝地震空区”的西段,该地震空区内部的金强河断裂可能为一个次级的地震空区,未来存在6级左右强震危险;冷龙岭断裂目前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说明该段的应力、应变积累水平较高,未来存在大震可能,且不排除冷龙岭断裂与金强河断裂同时破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荆泉水源地是滕州市城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地,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源地及其上游补给区人类活动的增多,其地下水质有逐渐变差的趋势,查明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其防污性能,对开展水源地地下水环境保护、保障滕州市城区供水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充分分析水源地及其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滕县东部丘陵谷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多年变化特征,采用COP法对荆泉水源地进行了防污性能评价并进行了防污性能分区,为水源地地下水的保护和动态监测提供依据。地下水防污性能高的区域位于水文地质单元北部岩浆岩变质岩山区,防污性能中等地区主要分布于水文地质单元的南部山区冲洪积平原,防污性能低区位于水文地质单元的东南部碳酸盐岩山区及其山麓一带。  相似文献   

14.
区域地震稳定性的区域地震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区域地震动力学理论。分孕震、发震和应震等3个专题层,系统评价了渭河盆地地震稳定性。研究认为渭河盆地拥有多层立交孕震模式,当局部孕震单元满足发震动力学条件时,多以粘滑断错模式发震,同时因边界效应断块发生升降运动,对地震作用的地震响应模式可概化为下托上展。研究表明,区域地震动力学理论更全面深入地刻画了区域地震稳定性,是一种区域地震稳定性评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横断层作用下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发震机制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龙门山断裂带区域构造背景、青藏高原东缘新构造运动特征的基础上,阐述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格局,并利用横断层对龙门山断裂带进行分段;同时,对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的发震机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讨,并对未来强震危险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具有深部构造的控震作用,其深部孕震机制十分复杂,而芦山地震没有明显的地表破裂带,为一次盲逆断层型地震;卧龙—怀远一线为地壳物质运动方向和主断裂走滑方向发生反向的转换带,发生在其两侧的地震是各自独立的,即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相互独立;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发震时,龙门山断裂带中未活动的区域存在较高的地震危险性,尤其是卧龙—怀远和小金横断层之间的断块为强震危险区,虎牙断裂与主断裂交汇处也是强震较危险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搜集、整理了我国几十次大、中强地震震前、震时地倾斜异常图象,大体可归纳为四类: 1.震前记录曲线渐变—回复—发震(远震多见); 2.震前记录曲线突变(阶跃)—发震(近震多见); 3.震前潮汐记录曲线畸变—发震; 4.震前记录曲线脉动(加粗)—发震。 其基本特点为:①异常形态具多样性;②异常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到几十小时;③异常量级多数为10~(-8)~10~(-7),少数为10~(-6)。个别为10~(-5);④异常倾向多与地震方位有关;⑤如多台记到同一地震的异常,则有先远后近的现象。 本文还结台实验与地震模式对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我国大陆六十年代以来发生的十二次七级以上强震。这十二次强震就其余震序列的活动特征大致可分为两类:“缓慢衰减型”,和“急剧衰减型”。阐述了两类地震序列的活动特点和发震机制,提出:认识同类序列中各次地震的共同特征,可为强余震的预报和大震后的地震趋势估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隔河岩水库蓄水后相继发生地震1000余次,共中最大震级ML=3.3。微震活动与水库蓄水过程密切相关,属水库诱发地震。库水渗透、地下水储积、岩溶和现代应力场等因素的研究表明,水库蓄水使库区水文地质环境发生变化,从而诱发了一系列微震。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嵩箕区,属秦岭纬向构造带的东段北支,含平顶山等7个煤田。该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田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不少矿井曾发生过突水淹井事故;另有些矿区则供水水源紧张,对此,众说纷云,认识不一,通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及对地层、构造和大量井孔泉点与矿井资料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 1.煤矿突水淹井的主要威胁来自煤层底板灰岩岩熔裂隙水。但由于构造分割零碎,灰岩出露面积有限,补给水源不足,容易疏排治理,随着开发强度和开采水平的提高,今后的主要问题将是供水水源问题及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2.据不同区段的地下水资源计算说明,除个别井田外,该区地下水资源并不十分丰富,因此在煤炭资源勘探及煤矿防治水工作中,坚持“排供结合,兴利防害”的原则是很必要的。 3.针对煤炭资源勘探及开发中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今后的工作主要应着眼于煤层底部灰岩岩溶裂隙水并十分重视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及矿山回访调查和环境水文地质工作,以往那种就并田论井田,就淹井谈治水等单一、孤立地做法,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20.
利用Sentinel-1A SAR数据提取2021年西藏双湖县MW5.7地震同震形变场及2.5D形变场,反演断层滑动分布模型。计算不同节面解为接收断层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差异确定发震构造,并结合余震分布信息评估未来地震风险性。结果表明,地震震中为34.37°N、87.71°E,震源深度6.51 km,发震断层倾向东、走向33°、倾角50°、平均滑动角-74°,以倾滑为主兼有少量左旋走滑分量,最大滑动量0.26 m。短时间内,震区南部地震风险较小,北部则需要结合更多资料进一步分析。本次地震是在羌塘块体持续向东扩张的背景下,受EW向拉伸作用使得黄水湖正断层发生的一次弥散型变形活动,SN向地堑得到进一步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