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热释光断代技术测定断层活动时代可能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多年来研究断层活动所积累的热释光年龄资料和断层运动过程中各种温、压条件变化的模拟实验结果,阐述了断层运动所产生的摩擦升温有可能使断层面上乃至断层带内某些矿物原有的热释光“退火”,初步探讨了用热释光测年技术测定断层活动年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断层位错模式,考虑了具有一定宽度的断层在其粘滑过程中,断层摩擦应力和滑动速度随粘滑过程的变化情况,由此计算了粘滑所产生的摩擦增温,并将结果与不考虑摩擦应力变化、不考虑滑动速度变化或忽略断层宽度时的情况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断层滑动时,摩擦应力和滑动速度随时间的改变及断层的宽度将对断层摩擦增温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岩石中孔隙和孔隙流体的存在,摩擦应力在断层粘滑过程中有较大变化。取断层滑动速度为Brune 震源时间函数形式,考虑摩擦应力的变化及一定的断层宽度,计算得到的摩擦增温值较以往的计算结果偏小。这个结论对测定断层活动年代的热释光(TL)和电子自旋共振(ESR) 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北京密云北石城断裂带的野外和室内工作,该断裂带的断层岩可分为四种类型:碎裂岩类、糜棱岩类、假熔岩和断层泥。它们具有不同的矿物学、形变和组构特征,分别代表不同的成因机制。假熔岩和碎裂岩类断层岩的存在,可作为古地震事件的可能证据。前者是地震断层运动在断层面上摩擦增温,引起围岩中矿物的选择性熔化形成的。在该断裂带中可能发生不止一次的古地震事件。断层岩特征和产状表明,该断裂带经历了两种不同力学性质的运动,早期为韧性剪切;晚期为脆性破裂,并伴有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4.
盐池河温泉是清江流域内唯一的温泉出露于奥陶系红花园组岩地层中,受控于龙王冲断裂派一出的NNE、NW向次级小断层。地质分析及有关测试成果表明,该温泉水源主要来正大气降水和清江河水沿断裂的下渗,经地热增温并吸收龙王冲断裂稳定滑运动所产生的摩擦热量后,再沿NNE、NW向断裂交流部位溢出地表,是一个地层一断层复合控制型温泉。该温泉的出露,有利于水布垭水利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可以减少水库诱发地震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周卓群  夏晨  李震  戚承志 《地震工程学报》2022,44(3):727-734,743
中国青海省门源县于2022年1月8日发生6.9级地震。依据该地震震源断层信息设置4种不同的位错分布模式,基于Okada提出的地表位移解析解分别计算4种模式下地表同震位移场,结合现场观测数据,探讨发震断层的滑动形式及其对周边地表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震断裂初步判断主要为冷龙岭断裂西侧延伸至托莱山断裂,以左旋走滑断层为主,断层面上最大位错量达到4 m左右;震中西南侧向NE方向运动,东南侧向SE方向运动,西北侧和东北侧分别向NW以及SW方向运动;震中附近小范围区域产生了超过1.5 m的地表水平位移,破裂带上存在竖向地表位移超过0.5 m的区域;现场监测到局部产生最大约2.1~2.3 m的水平位错,以及部分区段垂直位错量最大达到0.7 m;以震中位置为中心,断层引起的地表位移影响范围达到约30 km×36 km,此范围内产生的地表位移大于0.1m。研究为此次地震的震后恢复工作以及此区域后续的工程设防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广义海原断裂包括冷龙岭断裂、金强河断裂、毛毛山断裂、老虎山断裂、海原断裂等几段,地震地质研究认为该断裂不同断层段处于不同的孕震阶段。利用大地测量观测的地壳运动速率做约束,通过反演确定现今上述各断层的运动状态。首先基于黏弹性地震周期变形模型计算广义海原断裂不同断层带的位移累积速率,然后根据获得的结果与海原大地震的同震位移进行对比分析,最后讨论该区域断裂带上不同孕震阶段的活动特征和运动状态。反演结果表明,1920年海原8.5级地震发震断层闭锁程度整体较低;“天祝空段”的闭锁程度较高,断层累积速率较小;1888年景泰7级地震发震断层的闭锁程度也相对较高;1990年景泰—天祝6.2级地震发震断层的闭锁程度相对较低;广义海原断裂的整体速率由西向东呈阶段性分布,位移累积速率与大地震的发震地区呈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在北川-映秀断裂产生了长达240km的同震地表破裂。通过详细的测量、基于测量标志与断裂变形的几何关系对数据的分析,给出了观测点的断裂同震地表变形的垂直位移、倾向水平缩短、走向滑动、断层上盘水平运动方向等参数。结果显示,断裂同震变形分布的空间变化很大,目前获得的最大水平位移位于虹口乡深溪沟,为4.98m,同时也是最大右旋走滑位移点,走滑量4.5m,而目前获得的最大垂直位移在其东北的支沟,为5.7~6.7m。NE向断裂水平位移多为1~2m,垂直位移多为3m左右,而小鱼洞-草坝分支断裂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都更小,只有0.5~1.5m。擂鼓镇附近的数据则反映与断裂相关的巨型滑坡可能将重力变形叠加到构造变形中。由断层水平缩短和垂直位移计算的断层倾角表明,北川-映秀断裂是浅部陡倾的具有走滑分量的逆断层  相似文献   

8.
利用强震数据获取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面永久位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汶川地震中得到的靠近映秀—北川主断裂的64个强震台站的三分量记录数据, 对加速度记录进行基线校正的基础上获取近断层地面运动的永久形变位移, 并将由强震记录获取到的地面位移结果与GPS观测到的同震位移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汶川MS8.0地震的近断层地面运动的位移特征. 结果表明: ① 在靠近映秀—北川主断层的上盘和下盘, 东西相向的地面运动非常剧烈. 下盘的51SFB, 51MZQ和51JYH台东西向位移均为负(即地面运动向西), 其中51SFB台位移量最大, 达到1.49 m; 上盘的51WCW台位移向东, 位移量为1.26 m. ② 地面运动的位移分布主要表现为以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为核心的相向运动, 东西方向上的永久位移要大于南北方向. 从断层机制上来讲, 断层的错动以逆冲运动为主(即逆冲位移要大于走滑分量的位移), 这与震源机制反演及地质考察的结果一致. ③ 大的地面永久位移集中分布在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中心的狭长范围内, 离开发震断裂地面位移的衰减很快. 相比而言, 在发震断层的下盘一侧(即四川盆地)的地面位移的衰减比上盘一侧明显要快.   相似文献   

9.
断层泥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邵顺妹  邹谨敞 《地震学报》1996,18(3):376-381
介绍了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采自西秦岭北缘活动断裂带的天然断层泥进行分形研究的程序和结果,得到该断裂断层泥的分维数D=2.5940.122(二维截面D=1.5940.122),并测得该断裂带断层泥分维上限平均粒径为9.6~19.2 mm.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带断层泥具有分形特征,断层面的粘滑摩擦特征位移参数可由分维上限确定.文中还讨论了断层泥分形研究对地震断层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强震数据获取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面永久位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汶川地震中得到的靠近映秀-北川主断裂的64个强震台站的三分量记录数据,对加速度记录进行基线校正的基础上获取近断层地面运动的永久形变位移,并将由强震记录获取到的地面位移结果与GPS观测到的同震位移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汶川Ms8.0地震的近断层地面运动的位移特征.结果表明:①在靠近映秀-北川主断层的上盘和下盘,东西相向的地面运动非常剧烈.下盘的51SFB,51MZQ和51JYH台东西向位移均为负(即地面运动向西),其中51SFB台位移量最大,达到1.49m;上盘的51WCW台位移向东,位移量为1.26 m.②地面运动的位移分布主要表现为以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为核心的相向运动,东西方向上的永久位移要大于南北方向.从断层机制上来讲,断层的错动以逆冲运动为主(即逆冲位移要大于走滑分量的位移),这与震源机制反演及地质考察的结果一致.③大的地面永久位移集中分布在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中心的狭长范围内,离开发震断裂地面位移的衰减很快.相比而言,在发震断层的下盘一侧(即四川盆地)的地面位移的衰减比上盘一侧明显要快.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 analyses of quartz grains in fault gouge were performed for a core sample taken from the Nojima Fault that moved during the 1995 Kobe earthquake (Hyogo-ken Nanbu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of radiation-induced defects in the gouge at a depth of 389.4 m was measured by extracting quartz grains from seven discrete positions within 30 mm of the fault plane on the granite side. The decrease in E'1 and Al centers was observed within 2 mm of the fault plane, suggesting partial annealing due to faulting. Partial annealing even at that depth suggested that conventional ESR dating, which is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of complete annealing during faulting, was not applicabl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of the temperature rise and of the thermal annealing of defects have been made by assuming a simple annealing model of heat generation on the fault plane. Thermal energy was calculated to have been approximately 8 MJ/m2 to explain the profile of the heat-affected region. Thermal energy was much larger than the one estimated from hydrothermal solution, and corresponded to the frictional heat calculated for a normal stress of 20 MPa, a displacement of 2 m, and a frictional coefficient of 0.2.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断层泥石英颗粒ESR信号达到零化的温度和压力环境,通过4个具体ESR测年实例,论述了测年样品的不同零化程度和测年数据的可靠性。对ESR信号与TL(热释光)信号零化环境的差别及其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介绍了断层测年样品ESR信号达到零化的验证的方法。同时,提出了断层测年样品采集时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断层泥在基岩区断层新活动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断层泥在基岩区断层新活动研究中的意义在于:利用断层泥中粘土矿物的组合、成分、结晶程度可以判定断层活动时的物理环境;断层泥带的宽度与断层的位移量有一定的线性关系,从而可用于确定断层的位移量;断层泥的显微构造特征及其中石英碎砾的表面结构,可以提供有关断层活动方式、性质、期次、时代等重要信息。对断层泥进行包括野外详细观测、室内显微构造分析以及年龄测定在内的综合研究,是确定基岩区断层新活动特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aims to assess whether luminescence emission from fault gouge samples from the San Andreas Fault Observatory at Depth (SAFOD)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age distribution of distinct deformation microstructures. Such age determination could help constrain some of the proposed micromechanical models for shear localization in fault gouge,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more accurate time constraint on the seismic cycle itself. The mechanism by which previously trapped charge is reset in minerals in fault gouge is thought to be a combination of frictional heating and mechanical deformation, and these processes may be localized to grain surfaces. An added dating complexity specific to deep samples is the high ambient temperature conditions, which act as a barrier to charge storage in lower energy trapping sites. In this work luminescence experiments are being conducted on minerals from whole-rock samples of intact fault gouge from the SAFOD Phase III core. Initial studies indicate (i) the thermal and radiation history of the mineral lattice can be assessed with TL, (ii) trap resetting is evident in both TL and IRSL data, (iii) a small charge-trapping window between drill hole ambient temperature of ∼112 °C and higher energy lattice excitation via rupture events is evident in TL data from ∼300 to 400 °C, and we tentatively link the source of IRSL to TL within this 300–400 °C region, (iv) IRSL data have low natural intensity but good luminesc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v) SAR IRSL De data have high over-dispersion but demonstrate ages ranging from decades to centuries may be measured.  相似文献   

15.
断层泥粒度成分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易顺民  唐辉明 《地震地质》1995,17(2):185-191
用分形理论分析了断层泥粒度成分的分形结构特征,其分维在2~3之间,平均值为2.8左右。分维可作为定量描述断层泥粒度成分的参数,分维值高的断层泥,自组织程度高,其形成演化处于高级阶段。探讨了断层泥的分维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断层运动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利用K-Ar法、TL法和FT法,分别测定断层泥中1Md伊利石(<1μ粒级组份)、石英(2-10μ粒级组份)和磷灰石单矿物的年龄结果;给出了沂沭断裂带三次强烈活动的年龄区间及强度逐渐减弱的变化趋势。首先提出了利用这三种测年手段,测定断层泥中三种不同物质的年龄,进而研究断层活动(强度和时间)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蒙脱石的脱水作用对断层摩擦本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高温双轴摩擦装置,研究了含蒙脱石的断层带在不同温度下摩擦滑动的速度依赖性,以期了解脱水作用对摩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层带摩擦强度随温度而升高,而速度依赖性较为复杂,以1.4u/s为界,室温和100℃时,低滑动速率下表现为微弱的速度弱化,高滑动速率下则表现为速度强化;200℃时均为速度强化;300℃时高滑动速率下仍为速度强化,但低滑动速率下转变为速度弱化;400℃以上,均为明显的速度弱化。摩擦行为的变化与脱水过程及相应的断层物质变形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秉良  李建国 《地震地质》1995,17(3):204-206
三轴剪切摩擦实验后的断层泥与天然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断层泥的显微结构特征与断层滑动方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稳滑使断层泥变形均匀,产生低角度剪切(<14°)、布丁构造和颗粒碎裂流动。粘滑使断层泥局部发生强烈变形、高角度剪切(>14°)和碎粒出现随机裂纹等。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可用作鉴别古地震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