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中旬,我区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视程障碍现象(有效水平能见度<10.0千米),全区共有46个站记霾、11个站记轻雾、5个站记浮尘,其中有1个站为轻雾转霾、1个站霾转烟幕、2个站霾转浮尘。以地域分布来看,偏西部的站多记轻雾,东部站多记霾。(仅有1站记轻雾、5站记浮尘)。本文就这次全区性天气现象略作探讨,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贵州气象》2004,28(5):7-7
雾是近地面微细水滴或冰晶附着在大量的悬浮颗粒上形成的集合体。用能见度作为区分雾、轻雾、霾等天气的尺度,能见度降到1千米以下时称为雾,能见度在1~10千米称为轻雾超过10千米成为霭。霾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  相似文献   

3.
谈刚毅 《气象》1981,7(6):26-26
在一些地区,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出现烟幕的次数增多。于是出现了一些地区观测规范中没有具体说明的业务技术问题;例如,烟幕与轻雾能否同时记录,即其中之一。现举例如下。 1980年1月18日02—08时本站的北、东、南三个方向有较浓的烟幕和轻雾混杂在一起,能见度O.8千米。而在无烟幕的西方,仅有轻雾,能见度在4.0—5.O千米之间。其他气象要素情况为:02—08时静风,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霾观测判识标准定量化对雾霾观测记录的影响,选取2006—2012年湖北省18个基准站、基本站和一般站三类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对已记录和按照相对湿度判识标准统计的雾、轻雾和霾天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判识标准定量化将使霾的观测记录明显增多,轻雾和雾观测记录略有减少,霾和轻雾观测记录将更趋合理,就湖北省而言,相对湿度在80%~95%之间,应以轻雾和雾为主;通过定时观测时次的能见度、相对湿度,以及日天气现象记录,可以得到历年按照相对湿度判识标准统计的霾和轻雾天数,实现对历史资料序列的订正,形成判识标准改变前后均一化的月年资料序列。判识标准定量化后,不能机械的硬套判识指标,观测员仍需熟练掌握轻雾和霾以及其他视程障碍现象的成因和特征,避免相对湿度在霾观测判识标准上下波动、轻雾处于消散过程阶段,轻雾与霾的频繁转记。  相似文献   

5.
天津雾和霾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对比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方向,提高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的质量及可用性,研究中对天津地区10个地面气象站1951—2014年历年2月人工观测及2014年2月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的轻雾、雾、霾现象进行对比评估。结果表明:天津地区历年2月轻雾的平均日数为10 d,雾和霾均为2 d,轻雾和霾同期出现的日数占有天气现象的7.4%,而雾和霾同期出现日数仅占0.7%;平行观测期的对比分析得到人工观测轻雾日数比自动观测多11 d,雾日数和霾日数均比自动观测少6 d,其中,轻雾和雾的判别差异集中出现在每日08:00(北京时,下同),霾则基本出现在每日08:00,14:00,17:00,20:00;通过对比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的能见度数据发现,二者相对偏差达25.1%,能见度小于15.0 km时,自动观测的能见度有60%~76%数值偏小,特别是08:00和20:00, 因此,在相对湿度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能见度的判别误差是导致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轻雾、雾、霾现象判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根据《规范》可知,下雨时能见度在1.0~10.0千米内不一定非记轻雾不可,因使能见度小于10.0千米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浓密或大的降水影响。有的观测员则理解为,只要在下雨,就可以不记轻雾,这是不对的。众所周知,轻雾是空气中水汽凝结而成的稀薄的雾.出现时,能见度为1.0~10.0干米以内。且气层稳定,空气较潮湿.空气中水汽的凝结才是形成轻雾的主要原因.下雨时,南水可在空中或地面蒸发,使空气湿度增大,从而凝结形成轻雾,这和浓密或大的降水影响能见度是有根本区别的.因此,雨和轻雾并不矛盾,可以相互并存的.况且往往轻雾在…  相似文献   

7.
位于城市环境的气象台站,如杭州市气象台,由于种种原因,大气透明度较差,以致使能见度经常小于10.0千米。此时,值班员为记何种天气现象而伤脑筋。现就轻雾、烟幕、霾、扬沙、浮尘等现象的判别问题,谈一点浅见,供讨论。轻雾(=)与烟幕(?):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第五章§5.1天气现象的特征中指出:轻雾——“微小水滴或已湿的吸湿性质粒所构成的灰白色的稀薄雾幕”。烟幕——“大量的烟存在空气中”“城市、工矿区上空的烟幕呈黑色、灰色或褐色,浓时可以闻到烟味。”轻雾为气层稳定,空气较潮湿;烟幕为气团稳定,有逆温时利于形成。“大致出现时  相似文献   

8.
浮尘、轻雾与霾都是水平能见度 <1 0 .0km的视程障碍现象。在日常的地面气象观测中 ,它们之间极容易混淆。本人根据观测实践 ,总结出区别它们的经验。从成因来区别。浮尘是远处或本地沙尘暴或扬沙出现后 ,尘土、细沙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而形成的 ;轻雾是空气中水汽凝结而成的稀薄的雾 ;霾是大量极细微尘粒 ,均匀地浮游在空中 ,使空气普遍混浊。从颜色来区别。浮尘出现时远物呈土黄色 ,太阳呈苍白色或淡黄色 ;轻雾出现时 ,天空呈灰白色或灰色 ;霾出现时暗色物体微呈浅蓝色 ,太阳呈土黄、橘黄色。从当时的天气条件来区别。浮尘出现时 ,风较小 ,…  相似文献   

9.
伍端平 《气象》1976,2(4):23-23
霾、浮尘在北方常见,我地除夏季外也常出现。轻雾出现的机会就更多。由于这几种天气现象看上去很相似,若不仔细观测,加以对比,就容易误认混记。比如,我地由于空气湿度大的缘故,容易将霾或浮尘漏记,往往先只记轻雾,当太阳出来之后,能见度依然不见转好,相对湿度已下降得很低,才发现同时有霾或浮尘存在,天气现象应补记霾或浮尘。下面谈  相似文献   

10.
在计算机报表预审程序中,判断轻雾时,有一个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60%的判据,于是便在某些观测员中出现了以下情况:当湿度计读数在60%附近时,由于不能立即确定相对湿度实测值是否大于或等于60%,便将应有的天气现象忽略不记,能见度记为10.0km,或只耍相对湿度小于60%,能见度小于10.0km,此时又不宜记其他现象时,则必记霾。 轻雾为空气中水汽凝结而成的稀薄的雾,呈白色或灰色,且气层稳定,空气较潮湿,早晚常见,其出现时能见度在1.0~10.0 km之间;而霾为大量极细微尘粒均匀浮游空中形成,可使空气…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本站两次观测记录的剖析,企图说明用相对湿度65%作为指标值来判断轻雾是不妥的。希望能引起同行们的注意和探讨。 记录1:5月13日20点观测,VV=8.0km,云状Cidens,N=4,dd=C,U=44,天气现象栏记轻雾。  相似文献   

12.
张凤林 《气象》1981,7(9):29-29
规范上有关霾、烟幕、轻雾的成因和颜色的描述,主要是在正常情况下又无其他伴见现象时的典型特征。但在日常情形下并非如此,常是各种现象互相交错,互相转换的。这时就不那样好辨认了。现将我们在日常观测工作中如何结合当时实际情况辨认和记录霾、烟幕、轻雾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轻雾、烟幕和霾已有明确的定义 ,可是有些观测员对这些现象的定义理解并不准确 ,一般有个习惯性认识 :轻雾是由微小水滴等构成的 ,出现轻雾时湿度一定要大 ;而烟幕和霾是干物质构成的 ,出现时湿度要小。于是就只以湿度大小作为辨别轻雾与霾或烟幕的标准。有的站为了避免争议 ,甚至规定了一个标准 :相对湿度大于 70 %时记轻雾 ;当已记录有轻雾 ,在湿度降到 70 %以下且水平能见度小于 10 .0km时 ,则转记为烟幕或霾。轻雾、烟幕和霾这 3种天气现象的辨认 ,应根据成因、颜色及天气条件、较易出现的时间、现象的连续等综…  相似文献   

14.
利用望谟站2003年部分地面气象观测记录资料分析霾与轻雾的区别,并讨论了两者的观测记录,以期引起同行重视,制定一个统一的霾与轻雾的区分标准。  相似文献   

15.
轻雾是微小水滴或已湿的吸湿性质粒所构成的灰白色的稀薄雾幕,出现时水平能见度为1.0至10.0千米以内。《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叙述其大致出现的时间为“早晚常见”,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有的观测员到中、下午就转记为霾或其他悬浮物。 中、下午是否会出现轻雾呢?84年,在地面测报检查中,曾发现某站连续几天整天都记轻雾(即天气报、航空报的WW均编10),当时,有的检查员认为:中、下午相对湿度比较小,应记霾。91年12月9、10  相似文献   

16.
轻雾是微小水滴或已湿的吸湿性质粒所构成的灰白色的稀薄雾幕,出现时水平能见度为1.0至10.0千米以内。《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叙述其大致出现的时间为“早晚常见”,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有的观测员到中、下午就转记为霾或其他悬浮物。 中、下午是否会出现轻雾呢?84年,在地面测报检查中,曾发现某站连续几天整天都记轻雾(即天气报、航空报的ww均编10),当时,有的检查员认为:中、下午相对湿度比较小,应记霾。91年12月9、10  相似文献   

17.
在日常的地面气象测报工作中,天气现象中的轻雾和霾是时常出现的,要正确地区别两者可以说亦易亦难。从理论上说,轻雾是微小水滴或已湿的吸湿性质粒所构成的灰白色稀薄雾幕,出现时水平能见度为1-0~10-0km。而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10-0km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观测员在实际观测时,当能见度达到标准时,则主要参考周围景色加以区别。霾出现会使暗色远物呈微浅蓝色,太阳呈土黄、桔黄色;而轻雾是灰白色或灰色。如果单凭周围景色进行区别轻雾、霾,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景色并非明显、清晰…  相似文献   

18.
再论相对湿度对区别都市霾与雾(轻雾)的意义   总被引:35,自引:16,他引:19  
吴兑 《广东气象》2006,(1):9-13
在都市,霾的出现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而雾或轻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与特定的天气系统相联系。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霾现象或者是灰霾天气日趋严重,霾与雾的区分成为一个非常现实,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全国气象系统的台站观测中,区分霾与雾(轻雾)的判据比较混乱,缺乏可比性,东南沿海各省不成文规定的用相对湿度区分的标准普遍偏低,将大量霾记成了轻雾或雾。实际上近地层大气中每时每刻总是有霾存在的,而雾滴的存在是少见或罕见的;霾滴要想通过吸湿增长成为雾滴,必须有足够的过饱和度,能够越过过饱和驼峰才行,这在自然界并不容易。在非饱和条件下,不但非水溶性的霾不能转化成雾滴,既便是水溶性的霾粒子一般也不可能吸湿转化为雾滴。实测资料表明出现雾时,极端最小相对湿度是91%,在相对湿度低于90%的情况下,没有观测到雾。降温是达到饱和形成雾滴的最主要、最重要的物理过程,在自然界中的霾滴通过吸湿过程增长成雾滴几乎不可能。历史上我国各级气象部门从来不存在以相对湿度70%界定轻雾与霾的补充规定,由于理解的问题,将大量霾记成了轻雾。区分霾和雾,应该根据影响天气系统的变化,结合宏观特征的各种判据来确定。建议将相对湿度的阈值定为90%,作为区分轻雾(雾)与霾的辅助判据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9.
黄世云 《气象》2004,30(4):57-57
《地面观测规范》规定:当压、温、湿自记值与实测值两者相差较大时,应进行调整。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各气象站调整笔位的时间各不相同,有的在08时观测时进行,有的在20时观测时进行,有的在两定时观测之间进行,多数台站在14时更换自记纸时进  相似文献   

20.
浅议轻雾与霾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轻雾与霾的成因、颜色、出现时的天气条件以及指示意义等方面分析二者的区别,并探讨这两种天气现象的观测记录,以此抛砖引玉,制定一个统一的轻雾与霾的区分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