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 1.森林认证对森林经营的直接影响 (1)改善森林经营是所有的森林认证计划的目标和要求。森林经营认证的标准要求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国家法律法规,或至少包括了更多的因素,如环境方面。而且几乎每个森林认证都有相应的森林经营条件,也就是说森林经营不仅要达到森林认证的要求,而  相似文献   

2.
以“回归大自然,走进大森林”为主题的森林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的新时尚,自然保护区是开展森林旅游的重要载体。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具有开展森林旅游的有利条件。但森林旅游开发必须在保护第一的原则下进行。通过对凤阳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资源的评价,探讨了森林旅游开发原则,并提出了做好资源普查评价、强化旅游规划、加强绿色营销等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3.
林馗 《山地学报》2006,24(B10):313-317
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探讨南方山区以集体林为主的县域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旨在为相类似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研究提供借鉴。在借鉴国内外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南方山区县域和森林经营单位水平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保障条件、森林资源状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森林生产、生物多样性、土壤和水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等七个方面,构建福建省永安市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是基础和应用基础性公益型研究所。主要从事森林生态与环境保护、评价以及森林植物学等领域的重要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有森林生态、森林生物多样性、湿地、森林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城市林业六个研究室,一个分析室,及一个林业部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林业部生态环境监测总站挂靠本所。  相似文献   

5.
森林生态系统遥感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是实现森林可持续利用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支撑与信息保障。从4个方面概述了遥感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森林遥感分类及变化监测、森林植被参数遥感反演、森林蓄积量与生物量遥感估算、森林干扰遥感监测等。结合遥感技术的发展,总结了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中使用的多源遥感数据和各类模型,提出集成地面调查数据、高分地-空雷达扫描监测技术,以及多源光学遥感建模技术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构建多维度、多尺度、高时间密度的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平台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6.
森林择伐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山地森林采伐应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共识。择伐能充分发挥每棵树木生长潜力,最大限度利用林地生产力,增加林分组成和结构的多样性,提高森林的抗病能力,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合理循环,减小森林的破碎化程度,提高森林的防护效能,形成和谐的景观。择伐由于符合森林的自然演替规律和自然作业法则,因而越来越受到森林生态学家、生物学家、林学家和森林采伐学家的高度重视。针对国内外森林择伐研究新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森林择伐的理论和作业技术,指出我国今后森林择伐研究的对策及前景。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森林分布不连续流域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及其多时间尺度特征的定量评价问题,根据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的特点,提出了反映森林斑块空间分布的水文响应单元划分方法,以及基于水量平衡法的森林不连续分布流域森林水源涵养量计算公式。以东南沿海的晋江流域为例,构建了2006年土地利用条件下的日时间步长SWAT模型,统计分析了2002—2010年降水条件下森林水源涵养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 构建的晋江流域SWAT模型精度较高,面积阈值为零生成的水文响应单元比较准确地反映流域森林斑块分布,提出的森林水源涵养量计算公式适用于森林空间分布不连续流域森林水源涵养量的多时间尺度分析,为流域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② 晋江流域森林水源年涵养量271.41~565.25 mm;月涵养量-29.15~154.59 mm;日尺度的极端降水期皆为正值,极端枯水期都为负值。表明年际之间不存在森林水源涵养的蓄丰补枯调节作用,但在年内的部分月份得到体现,而日尺度的森林蓄丰补枯功能充分发挥。从而揭示了不同时间尺度森林水源涵养量及其蓄丰补枯功能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针对南瓮河湿地森林火灾发生的特点,科学分析了南瓮河湿地森林火灾影响因素,在总结多年森林防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森林防火必须准确把握火灾发生规律,不断提高火灾防范能力,建立健全防火长效治本机制,从根本上减少或避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  相似文献   

9.
《新疆森林》是《中国森林》丛书的一部分册,是新疆森林资源第一部巨著,也是新疆农业自然资源部重要的科学文献.已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新疆森林》全面总结了新疆30多年来的森林调查与科研成果,对有关新疆森林的史料作了深入的考证,并联系生态环境探讨了新疆森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演变。全书博大精深。亦志亦学,是一部资料齐全、内容翔实的新疆森林资源文库和新疆森林志与森林学体系的基础理论专著。本书的特点是,寓森林学于森林志之中,以森林为主与生态因子密切结合;以天然林为主旁及营林  相似文献   

10.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对地表圈层的水循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和维持水质的作用为多数学者所公认,但是对于森林是否增加或减少河川径流量,在学术界还存在较大的争议.作者根据国内外学者在森林水文效应方面的观测结果和理论分析,提出了森林植被的水分自营作用理论.该理论认为,森林具有对环境的正向改造作用,森林植被通过对林区水分分布场的自主营造(改造)机制来增加林地的有效水分供应,改善林区的水文气象环境,创造出有利于森林植被生存的条件,同时引起河川径流量的增加或者降低.森林植被的水分自营作用理论比较好地综合了森林影响径流形成的各个因素,能够统一解释森林水文效应中相互矛盾的试验结果.为了更进一步地认识和完善该理论,为森林水文效应评价服务,还提出了验证该理论的野外观测试验方法,包括典型森林区辐射能量和水分通量的精细测量、森林流域分布式蒸散发计算模式研究、森林水分调节的主要环节及其计量标定、林地水分调节关系解析和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模拟.  相似文献   

11.
水文要素与高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栋梁 《地理研究》1987,6(2):40-47
本文阐明水文要素的垂直变化按不同的尺度范围而各有其规律,并指出这些规律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程根伟  陈桂蓉 《山地学报》2004,22(2):175-178
森林蒸散发是影响河川径流的重要因素,但是森林影响蒸散发的机理和综合效应评价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本文从植物的光谱反射特征出发,分析了影响森林流域蒸散发的能量收支特征和水分的蒸发耗散关系,指出流域蒸散发的数值是由蒸发潜力和供水能力这两个因素的最小值决定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流域蒸散发计算的分布式模型。按照该模型,可以统一解释在湿润地区(南方)、干旱地区(北方)和半湿润地区森林变化前后的蒸散发差异,为森林蒸散发计算中长期存在的分歧提供了统一的理论解释和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13.
Previous hydrological models of the Okefenokee Swamp watershed were developed without the benefit of accurate empirical data on surface runoff into and out of the swamp, and without data on direct ground water flow into the swamp. Data from a network of ground water observation wells during 1981-82 have revealed that ground water amounted to only 1.3% of total swamp inputs. This figure is much lower than had been expected and confirms that the swamp portion of the Okefenokee watershed is predominantly a surface-water system. A simple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watershed hydrology with upland and swamp compartments, and upland wetland, upland terrestrial, swamp prairie-marsh, and swamp forest-shrub subcompartments, indicates that in 1981-82 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 from uplands and swamp was 78% and 84% of precipitation, respectively, and that upland surface runoff contributed only 13% of swamp inpu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ong-term and 1981-82 hydrological budgets emphasize that the Okefenokee Swamp is a dynamic hydrological system.  相似文献   

14.
湿地水文学研究进展及科学前沿问题   总被引:23,自引:10,他引:23  
邓伟  胡金明 《湿地科学》2003,1(1):12-20
湿地水文过程控制湿地的形成与演化,湿地水文情势制约着湿地环境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特征,从而影响到湿地类型分异、湿地结构与功能,湿地水文研究是认识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与功能的主要内容。湿地水文情势分析涉及湿地的降雨-径流、湿地蒸散发、湿地地下水运移等主要过程。湿地水循环及水量平衡是湿地水文情势和过程研究的综合,关系到湿地水文循环过程的各个方面。湿地水文过程、边际效应和参数特征及对不同尺度水周期的响应与功能差异等是现代湿地水文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应用环境同位素技术研究华北典型流域水循环机理的展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华北水问题日益严重,而水循环机理研究尚显得薄弱。环境同位素水文学是研究流域水循环过程变化的新的技术途径。它利用水中水分子所含的同位素含量的变化,可以判断大气降水的水蒸气的来源;定量分析坡地的产汇流产生机制,进而研究"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关系;彻底查明流域"四水"转化关系,创新和发展水循环模式。本文主要介绍同位素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日本、斯里兰卡、河北平原等地应用实例,最后,对应用此技术研究华北典型流域水循环,从"大气—土壤—植被"界面水循环机理、坡地径流的产汇流机制、流域水循环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泾河上游流域实际蒸散量及其各组分的估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SWIM,基于泾河上游(泾川测站以上) 植被、土壤、气象和水文数据对研究区进行了水文过程的模拟,从而估算了流域的实际蒸散量及其各组分。结果表明:SWIM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泾河上游流域的水文过程,模拟的流域多年(1997-2003 年) 平均实际蒸散量为443 mm,其中土壤蒸发量为259 mm,植被蒸腾量为157 mm,冠层截持量为27 mm。石质山区的森林覆盖区和非森林地的年蒸散总量在整个流域分别具有最大值和最小值,为484 mm和418 mm;黄土区实际蒸散量介于二者之间,平均为447 mm。森林覆盖地区土壤蒸发明显小于其它区域,而蒸腾和冠层截留明显大于其它区域。年内蒸散量主要集中在5-8 月份,占全年总蒸散量的60%,且冠层蒸散比例较大达63%。整个流域湿润年份较干旱年份蒸散量增加了78 mm,其中土壤蒸发增加最多,其次是冠层蒸腾,冠层截留蒸发最小。  相似文献   

17.
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水文效应研究的方法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水文效应研究的主要方法归结为3类:流域对比试验法、水文特征参数法和流域水文模型模拟法.流域对比试验法适用于较小流域,试验结果比较容易获得,但不易找到主要影响因子,对比性差,研究周期长;水文特征参数法是一种简洁的分析LUCC水文效应的方法,资料丰富更有助于提高其应用价值,但该法只能判断流域内的水文响应是否发生了变化,无法解释水文变化的机理;水文模型模拟法的种类较多,其中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更适于研究人类活动造成的水文效应,其参数物理意义明确,且充分考虑了空间异质性,在模拟LUCC的水文效应方面,该方法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3S技术日趋成熟及数据库建设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其优势更明显.针对现阶段国外比较常用的10种流域水文模型,分析了它们的结构及特点,旨在对流域LUCC的水文效应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流域LUCC水文效应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水文效应研究日益成为热点问题。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论文就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水文效应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子流域和水文响应单元是分布式水文模型对流域基本空间单元的理想划分;对国内外现有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归并,建立了基于水文响应研究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将土地利用分为9个Ⅰ级类和21个II级类;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景分析的常用方法有参照对比法、历史反演法、模型预测法、极端土地利用法、土地利用空间配置法等。  相似文献   

19.
流域城市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同时城市化也对区域湿地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从城市化的水文效应、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和城市化产生的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3方面综述了城市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城市化引起流域内人口增加,通常伴随商业和工业活动的增加,这些活动需要更多的城市土地,从而导致流域内不透性增加,这给流域内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表现为:①城市化所及地区的产汇流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导致湿地径流的调节作用和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作用发生退化;②城市地表径流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致使对湿地水环境、水生生物、野生动物栖息地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污染城市饮用水水源,危及人类健康;③城市化导致流域气候变化,影响湿地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植物群落及湿地生态功能等。最后,指出了国内外城市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研究的不足之处,对国内外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并对国内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泾河流域上游景观尺度植被类型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具有土石山区的泾河流域上游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水文模型SWIM对上游景观尺度下各植被类型水文效应进行了模拟,并针对上游土石山区和黄土区分海拔段进行了植被分布的水文格局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泾河流域上游的森林、农田、草地各植被类型的蒸散及组分、径流深和土壤深层渗漏各水文过程具有显著差异,不同区域(土石山区和黄土区)的同一植被类型的各水文过程明显不同;同时,植被景观格局存在区域和海拔差异,这使得不同区域和海拔段的各水文过程有所不同。如在土石山区,以森林为主的海拔段2 250-2 922 m降水量和蒸散量均最大(分别为641 mm和484 mm),以农田、草地和森林均有分布的海拔段1 750-2 250 m降水量较大(590 mm),但蒸散量最低(仅为434 mm);而在较为干旱的黄土区(降水量为514 mm)以农田和草地为主两个海拔段(1 026-1 350 m和1 350-1 750 m)的蒸散量较高(分别为458 mm和440 mm)。另外,从各水文过程要素与降水的比值看,两个区域之间差异比较明显,但同一区域不同海拔段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