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鑽粒鑽进中,地层構造及鑽进技术对鑽孔弯曲的影响是很大的。为了滿足地質设計要求,在鑽进过程中必須根据不同的地层情况,采取相应地技术措施,才能保証鑽探質量。我队518机所鑽进的黑云母石英納長片岩易使鑽孔发生弯曲,大部分鑽孔每100公尺都要弯曲10°以上。但他們根据所鑽进地层中,大顆粒石英較硬,小顆粒(用肉眼看不见的)石英较軟,且上盤多是鉄矿和硬岩石,岩层傾角較大等地質情况,分析了在此軟硬相间岩层鑽进时,  相似文献   

2.
弓長嶺鉄矿床是鞍山附近主要矿山之一。解放前曾有許多人在本区做过地質調查工作,但尚未見到較完整的資料。1950年程裕淇先生等曾在本区做了較详细的研究,認为富鉄矿的成因是山貧矿經含鉄热液(气)交代富集而成,1957年又在地質学报发表了論文,对本矿床成因問題做了比較全面的解釋。在程裕淇先生的意見中,虽然提到了做为热液生成矿物之一的  相似文献   

3.
刘之远 《地质学报》1951,(Z1):1-8,98,99
湖北省西南部地質構造形態,可以分別為華夏式與新華夏式。華夏式構造為本區主要構造形式,走向東北——西南。顯著的褶縐有十一個背斜(看附圖F2-4,F6,F8,F11,F13-15,F17,F21),十二個向斜(F1,F5,F7,F9-10,F11F16,F19,F20-22,F26);還有九個逆掩斷層(T3-11)。褶縐形狀是寬而長,各軸向略呈平行,有向兩端延長達幾百公里的,有向一端延展的,或兩端傾消的。較新地層居向斜中部,較老地層居背軸軸部。向斜軸部地層傾斜平緩(傾角15°—30°),在兩翼傾斜較陡(傾角35°—70°),有時直立。至於逆掩斷層(T3-11),斷層走向與褶縐走向相同,T3(看附图)是最顯著的,向兩端延長达60公里,斷層面傾向西北,上衝體從西北向东南推動。其餘斷層延長較短,上衝體有從西北向東南,亦有從東南向西北推動,情况不一。新華夏式構造在本區內居次。褶縐走向北北东—南南西,成狭而長的形狀。向斜軸部地層傾斜較陡(傾角45°—80°),而在背斜軸部傾斜較緩。属於此系的逆掩斷層,T1在齊嶽山之东麓,T2在川利縣之西,T9在咸豐縣之南,T11及T12都在F18向斜西翼。斷層走向都是北北東-南南西,舆褶縐走向相同。 華夏式與新华夏式二系構造干涉現象異常顯著,如向斜(F1)軸部被逆掩斷層(T2)截割為二,背斜(F13)的西南段被逆掩斷層阻切,向斜與背斜原來都成東北—西南走向,被成北北東—南南西向的逆掩斷層所阻切。亦有褶縐受阻撓而折轉成北北東—南南西向,如F7,F8,F10;可以證明華夏式構造受新華夏式構造所阻切。 華夏式被新華夏式所截切或干涉,二者造山運動時期,自然前者較早,約在白堊纪的後期;後者較晚,在白堊紀之後,可能在第三紀初期。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們正进行勘探工作的是一个比較典型的低溫热液銻矿床,它賦存在中上泥盆紀的灰頁岩层中,在灰岩受到矽化的部份产出矿体。从开采与勘探资料证实,几乎所有矿体都是产出在背斜褶皺的軸部及傾沒处,一般是沿层間裂隙、空洞充填,呈扁豆状,脉状。上复的长龙界頁岩起了遮挡的作用,使其下部矿化富集;而矿液之通路是由分布在西部延伸达十多公里的二級断裂构造所构成。这就十分有必要用构造等高线图来分析成矿有利的地質构造,以有效地指导整个勘探工作。我們根据苏联专家的多次建議,编制了一些  相似文献   

5.
我队所勘探的矿区系汞矿。由于汞矿的成因与構造断裂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岩层的变化很复杂。断裂发宵的岩层其物理性質一般比較脆,如白云岩矽化后,经过構造断裂,产出較多的裂隙,经热充填或膠結作用后,則形成很发育的角礫化及节理,为矿液造成良好的通路。成矿后,岩石又经常受到节理切割,縱横交錯。而汞矿的产出必须有二次破碎,因而它的特点是舍矿愈富的岩层,則愈破碎,裂隙愈多,矽化亦愈强.如鑽孔摆在断层上或鑽遇断层,由于鑽进中所产生的廻轉力与压力的影响,岩心逐漸破碎,甚至成豆  相似文献   

6.
三、乙區的礦區地質 乙區在甲礦區東方7公里,矿體分佈於斜長岩侵入體之南緣。本區勘探範圍分為兩處。主要矿體數十個產於鈉黝簾石化斜長岩及輝長岩侵入體交接處。輝長岩類分佈於矿體南部,自南向北又可分為矿染纖閃片岩、暗色輝長岩、中粒綫状或斑狀輝長岩及纖閃偉晶岩。矿體平均走向為N60~70°E,傾向南東70°以上,輝長岩類的帶狀分佈及片理發育方向與矿體的走向幾乎完全一致。矿體的產狀有兩種不同的類型: Ⅰ.斜長岩內的貫入式矿體。Ⅱ.矿體產於斜長岩與輝長岩之間的浸染式矿體過渡為緻密型。 現在以乙區的主要礦體1,2號(見图5、6)礦體為例,說明乙區钛—磁鐵矿的成因類型。從12號勘探綫及7號勘探綫由南東向北西的實地觀测結合鑽探成果,不難看出所謂1,2號礦體在坑道內基本上是聯在  相似文献   

7.
在「對推行科學計算軸心壓力體會的商榷」一文中(見“地質與勘探”第2期第23頁),首先對於在鑽粒鑽進中,在一個回次鑽進過程中,鑽進總壓力应根據钻粒鑽頭底面積的增加而相應逐漸增加這一論點提出了相反的意見。認为只要考慮到「與壓力有直接關係的研磨材料——鑽粒的因素,就會得出一相反的結論。」並且鑽粒亦隨鑽進時間的增長而逐漸破碎成小塊,鑽粒其耐壓强度要比未破碎前減低……從這一因素考慮則在鑽進中鑽頭總壓力应逐漸減少才對,……而單位面積压力減少的因素就符合了鑽粒因碎成小塊而耐壓强度減低的必然性,而且兩者巧妙的結合起來了。因而得出:「在一次進尺中,軸心壓力不必逐漸增加,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西南部地質構造形態,可以分別為華夏式與新華夏式。華夏式構造為本區主要構造形式,走向東北——西南。顯著的褶縐有十一個背斜(看附圖F2-4,F6,F8,F11,F13-15,F17,F21),十二個向斜(F1,F5,F7,F9-10,F11F16,F19,F20-22,F26);還有九個逆掩斷層(T3-11)。褶縐形狀是寬而長,各軸向略呈平行,有向兩端延長達幾百公里的,有向一端延展的,或兩端傾消的。較新地層居向斜中部,較老地層居背軸軸部。向斜軸部地層傾斜平緩(傾角15°—30°),在兩翼傾斜較陡(傾角35°—70°),有時直立。至於逆掩斷層(T3-11),斷層走向與褶縐走向相同,T3(看附图)是最顯著的,向兩端延長达60公里,斷層面傾向西北,上衝體從西北向东南推動。其餘斷層延長較短,上衝體有從西北向東南,亦有從東南向西北推動,情况不一。新華夏式構造在本區內居次。褶縐走向北北东—南南西,成狭而長的形狀。向斜軸部地層傾斜較陡(傾角45°—80°),而在背斜軸部傾斜較緩。属於此系的逆掩斷層,T1在齊嶽山之东麓,T2在川利縣之西,T9在咸豐縣之南,T11及T12都在F18向斜西翼。斷層走向都是北北東-南南西,舆褶縐走向相同。 華夏式與新华夏式二系構造干涉現象異常顯著,如向斜(F1)軸部被逆掩斷層(T2)截割為二,背斜(F13)的西南段被逆掩斷層阻切,向斜與背斜原來都成東北—西南走向,被成北北東—南南西向的逆掩斷層所阻切。亦有褶縐受阻撓而折轉成北北東—南南西向,如F7,F8,F10;可以證明華夏式構造受新華夏式構造所阻切。 華夏式被新華夏式所截切或干涉,二者造山運動時期,自然前者較早,約在白堊纪的後期;後者較晚,在白堊紀之後,可能在第三紀初期。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区,从19世紀初期起,先后有不少中外学者进行过地質調查,但所著論文,仅对前震旦紀变質岩系做了很宝貴的論述,而对該区矿产分佈的調查,似乎提到的較少。特別是对于五台东冶鎮附近所产之矽石矿,往往易被人所忽視。五台县所产之矽石矿,在敌伪时期虽曾进行过調查开采,但因系掠夺性質,故仅对矽石矿之埋藏儲量做了粗略估計。直至解放后,随着国家工业建設的发展需要,才在此区进行了詳細的地質勘探工作。1954年底原华北地質分局刘長龄同志对五台矽石进行显微鏡研究,并提出“这种矽質岩是由于原先沉积之燧石  相似文献   

10.
(一) 矿体形态 206矿区矽卡岩白鎢矿矿床主要分布在甲区和乙区兩个地段,如图1。矿体呈层狀、条帶状、扁豆狀产出。所谓矿体不仅有矽卡岩而且也包括了矽卡岩上、下圑岩(石灰岩、角頁岩和板岩)的工业矿化部分。矿体产状与矽卡岩体基本一致,矽卡岩化則又与岩层产狀一致。矿体走向在甲区大致为北东30~35°,傾向南东,倾角由30°至35°;在乙区略偏东而为北东60°左右。倾向亦为南东,傾角由35°~40°。本区矿体在产狀上較为特殊的是:这种接触交代式的矿床并不产于与侵入岩体的接触帶上,而却产于石灰岩与砂岩的接触帶中(这是主要的),或者产于  相似文献   

11.
在总路綫的光辉照耀下,在党总支的正确領导下,在1959年更大更好更全面跃进的年代里,我机在大部份为5-6級灰岩,一部份砂岩、花崗岩和300米以下深孔較多的鑽进中,經过大搞群众运动,已提前一个月零两个班实现了万米机台,創造了月效1543米,日效120米,班效62.1米的新紀录,平均純鑽时間51%,配属时間30.5%,保証了安全生产,矿心采取率达到81.9%,滿足了質量要求,成本每米13.2元。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我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2.
周作侠 《地质科学》1960,3(5):230-241
本文所介紹的这个矿床的儲量虽然不大,但从矿床成因及今后在华北地区寻找同类的矿床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将我们在該矿区所进行的工作作一些介紹,以供参考。在工作中曾得到勘探队負責同志的大力帮助;室內室外工作是在李璞先生指导下进行的。一、区域地质概况 1)本区位于震旦紀××沉陷带的东南側某台凹与台凸之間,沉陷带的构造綫在此从东西轉变为北东。而台凸的构造綫在此則由北东轉为东西。前震旦紀片麻岩和片岩系北与震旦紀高于庄燧石灰岩为断层接触,断层走向北西,傾角近90°,含矿輝長岩体侵入于前震旦系之中。从片麻岩和片岩片理的产状,以及侵入体的分布看来,本区的区域构造,主要受北西、南北及北东三个方向的控制(見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