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鑫  付雷  李铁锋  闫晶  刘廷  王明国  邵炜 《现代地质》2021,35(1):209-219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是现今地球上构造活动最强烈、地貌演化最快的地区之一,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水热活动强烈。基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地热地质背景,采用野外调查、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等手段,初步分析嘉黎地区深部地下热水发育特征及成因模式。结果表明,该区域地下热水均来自大气降水或冰雪融水,补给高程位于4 500 m以上,推测补给区位于研究区西北部片麻岩山区;区内地下热水均为未成熟水,热水补给水源沿断裂循环至深部热储,随后受热对流上升至地表出露成温泉,热水上升至浅表部与冷水发生混合,冷热水最大混合比可达91%;采用二氧化硅温度计、阳离子温度计以及硅-焓模型估算出热储温度最高达380 ℃,热水在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内循环深度达到6 900 m。研究区深部热源主要来自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及附近深大断裂,地表热显示主要受控于结合带两侧的次级张扭性断裂。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嘉黎地区地热成因模式,可为该区重大工程建设和高温热害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正>朱诺地区区域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冈底斯—拉萨陆块,冈底斯晚燕山—喜马拉雅岩浆弧带二级构造单元内。区内发育石炭系、上侏罗统—白垩系、古近系及第四系地层;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大量中酸性复式岩体、岩株及岩脉。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为区内铜、金多金属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研究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大地构造单元属冈底斯-下察隅晚燕山-喜马拉雅期岩浆弧带,其北为班公-怒江结合带,南部为冈底斯南缘弧前盆地带及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研究区内中-新生代地层较发育,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十分强烈,侵入岩、火山岩均十分发育。以1∶5万打加错地区4幅区域地质调查取得的新找矿线索为基础,对打加错新发现的斑岩型铜矿的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阐述,为研究该区域的斑岩型铜矿的成矿条件和成矿背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是全球构造活动最强烈、地质环境最复杂、地质灾害最频发的地区之一, 工程规划建设面临板块构造带的构造错断、深埋工程灾变、松动山体失稳、流域性地质灾害链等灾难性地质安全风险。如何在活动构造带内选择相对稳定与安全的场址, 实现工程规划建设与运营的地质安全风险最小化, 是当前工程地质领域的重要课题。文章系统梳理了东构造结地区重大地质安全问题, 发现传统的工程选址理论已无法满足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工程选址的要求, 工程选址面临地质演化过程与工程区地质建造不清、构造活动性与强震灾害风险突出、深部构造应力场与灾变研究薄弱、超高位超远程地质灾害链形势严峻等重大地质安全挑战。为此, 文章从"区域地质演化与工程地质问题" "活动断裂及工程安全风险" "复杂地应力场及工程灾变风险" "流域性地质灾害链工程风险" "东构造结工程选址理论方法"共5个方面提出工程选址主要研究方向, 为完善工程选址风险评价与防控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堆龙德庆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水系发育,新构造抬升强烈,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程度较低.为摸清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和孕灾背景,通过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发现区内地质灾害种类齐全,现有地质灾害143处,主要为泥石流、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和河岸坍塌.研究发现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系、岩土体...  相似文献   

6.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位于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缘,是地壳缩短和构造旋转变形十分强烈的部位。本文收集东构造结及其周边区域大范围、长时段的最新GPS速度场资料,采用“二维张力样条”方法计算获得区域构造应变场,研究其现今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形特征。结果显示,高应变率区集中在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实皆- 阿帕龙断裂、鲜水河- 小江断裂、东构造结的环形地区和印度东北部及缅甸西部的巴坎- 若开山脉地区,而在跨嘉黎断裂和红河断裂区域并无显著的应变。区域最大剪切应变率主要沿着实皆- 阿帕龙断裂、鲜水河- 小江断裂等构造带分布,区域最大面压缩率发生在阿萨姆东北部一带(N28°~29°、E95. 5°~96. 5°),最高量值为151. 8×10-9 a-1; 反映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最强变形核心部位已经由南迦巴瓦峰地区向其东南方向发生了转移,移至位于阿萨姆东北部地区的喜马拉雅主边界逆冲断裂与阿帕龙断裂的交汇处。综合分析认为,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在印度板块强烈的楔入挤压作用下,大陆变形以地壳增厚为主,深部以黏塑性为特征的下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的流动驱动着上覆脆性上地壳地块。  相似文献   

7.
仁布县位于西藏喜马拉雅构造带,地质构造条件复杂,河流切割强烈,山高谷深,斜坡陡峻,地质灾害多发.2015年以来,日喀则及其周边多次发生强或较强地震,对区内地质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影响,诱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本文采用调查、测绘、测试分析等手段对巴曲沟泥石流发育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物源、降雨、发生频率、规模、灾情和险...  相似文献   

8.
藏东南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作为青藏高原隆升最快的地区之一,复杂的地质背景条件决定了该区工程地质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并孕育了多种地质灾害。文章通过遥感解译、无人机测绘以及野外现场调查,详细分析了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北西侧通麦至鲁朗段已有滑坡的发育特征,总结了地质构造对滑坡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构造演化形成的高陡斜坡为滑坡形成提供地形条件,滑坡后缘的断裂破碎带,为雨水入渗提供通道,形成滑坡边界;(2)斜坡岩体中发育的贯通性构造节理为滑坡提供滑动条件和物质基础;(3)地震震动对岩体结构造成直接破坏,并诱发同震滑坡。多种构造作用的耦合造成了川藏铁路通麦至鲁朗段滑坡的高易发性,相关结果可为铁路修建过程的边坡灾害管控提供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   

9.
川藏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及其形成条件与整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川藏公路沿线山高谷深,地形切割破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强烈,气候恶劣多变。致使外力地质作用强烈,导致了地质灾害的形成。而道路的开凿,沿线不合理的垦荒伐木和水利工程则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和老变形体的复活。要彻底改变川藏公路沿线复杂、恶劣的环境条件和根治这里的地质灾害是不可能的。可在维护和改善沿线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大型。特大型的地质灾害以不同方式进行躲避,对中小型地质灾害采取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整治对策。同时对一些危害性大的地质灾害应进行必要的监测,以防患未然。  相似文献   

10.
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以来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演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丁林  钟大赉 《地质科学》2013,48(2):317-333
在野外填图,构造观察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识别并描述了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中的推覆断裂、正断裂及走滑断裂、背斜(形)和向斜(形)等构造类型,讨论了这些构造位置及与印度板块挤入,印支地块旋转的关系,还探讨了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对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推挤下的特殊应变调节方式。在印度大陆部分,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由3个向外逐渐变新的构造结组成,即北东向的南迦巴瓦峰复式背斜、北西向的桑复式向斜及北东向的阿萨母复式向斜。上述3个构造结是协调印度板块的挤入、喜马拉雅弧的扩展及印支地块的旋转的构造。在欧亚大陆内部的冈底斯岛弧,在派区及阿尼桥走滑断裂协调下,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的基底挤入冈底斯岛弧内部,在大拐弯顶端形成向上的挤出构造。在南迦巴瓦峰构造结的北西侧,由于掀斜式抬升及重力滑动,使得冈底斯盖层与结晶基底脱耦,上盘盖层沿东久向北西方向滑动。在南迦巴瓦峰构造结北东侧,由于印支地块的挤出和旋转,形成一系列的北西向走滑断裂,如实皆断裂、嘉黎-高黎贡断裂、澜沧江断裂及红河断裂等。  相似文献   

11.
喜马拉雅造山带西构造结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重点介绍了喜马拉雅造山带西构造结的地质概况、变质作用、隆升速率及边界断层的性质等几方面的研究进展,在东构造结的现有研究基础上,将两构造结进行了对比,为进一步探讨构造结在陆-陆碰撞圾碰撞垢的会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12.
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地球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陆陆板块俯冲碰撞带在这条长达2 500 km的板块边界上,近年来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造成大规模的滑坡、房屋倒塌等次生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分别选取尼泊尔喜马拉雅、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和喜马拉雅西构造结地区近期发生的3个地震震群作为研究实例,基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研究区架设的区域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波形资料,对地震的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解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是大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东构造结地区的地震以逆冲和走滑型为主,表明印度板块向北东方向的逆冲推覆和青藏高原向东南逃逸的侧向挤出是该地区的主要构造背景;西构造结地区中深源地震多发,揭示了高角度大陆深俯冲的几何形态。  相似文献   

13.
Himalayan orogenic belt is the highest and largest continental collision and subduction zone on the Earth. The Himalayan orogenic belt has produced frequent large earthquakes and caused several geohazards due to landslides and housing collapse, having an impact on the safety of life and property along a length of over 2500 km. Here we took three earthquake clusters as examples, which occurred at Nepal Himalaya,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and we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respectively. Here we calculated the earthquake locations and fault plane solutions based on the waveform data recorded by seismic stations deployed in source areas by the 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e found that at the Nepal Himalayan, the Main Himalayan Thrust is the major tectonic structure for large earthquakes to occur. At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most earthquakes are of the reverse or strike-slip faulting. The major tectonic feature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NE-dipping thrust with the southeastern escap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t the we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intermediate-depth earthquakes are active. These observations reveal the geometry of the deep subduction of the continental plate with steep dipping angle.  相似文献   

14.
为了查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东、西边界断裂的关系,及其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以来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构造演化过程.在综合野外填图、构造观察、代表性岩石的锆石LA-ICP-MS U-Pb测年分析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东构造结两条边界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进行对比,讨论了两条断裂的多期次、多阶段的变形特征,还探讨了在东构造结地区自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以来的演化历史.结果显示,东构造结两条边界断裂几何学和运动学非常相似,构造变形具有明显的同时代、同期次特点,共同经历从碰撞、持续俯冲-折返、直到后期垮塌-隆升等一系列重要的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东缘旋转变形机制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作用下,青藏高原受到华南块体、鄂尔多斯块体等不同程度的阻挡,引起高原的整体隆升。青藏高原东南缘发生物质向南"逃逸",青藏高原东缘现今的地壳运动表现为围绕青藏高原东构造结发生顺时针的旋转。针对青藏高原东缘的旋转变形特征,基于以大型活动断裂为界的块体构造模型,利用粘弹性接触单元有限元模拟,分析了控制青藏高原东缘旋转变形的动力学环境,模拟的GPS速度与实测GPS速度能够较好的地吻合,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和活动断层的性质也能够较大程度地吻合,模拟过程采用的边界及其代表的动力学环境表明,青藏高原东缘整体受控于印度板块的持续碰撞和稳定的华南板块的阻挡,在下地壳的拖曳和重力作用下,青藏高原物质从南部边界"逃逸"。在"逃逸"过程中,受印度板块斜向俯冲作用的影响,沿实皆断裂缅甸板块对巽他板块的剪切拉升作用是形成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旋转运动和地壳变形的重要因素,也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旋转活动构造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川藏铁路作为史上修建难度最大的铁路,沿线具有显著的地形高差、强烈的板块活动、密集的深大断裂、频发的山地灾害等恶劣地质环境特点,工程建设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地表和地下重大地质安全风险挑战。为深入综合分析川藏铁路可研阶段沿线地质风险,定量评价其对工程的影响,基于川藏铁路沿线翔实的时空数据集及资料,采用三维结构建模、数值统计建模、动力建模、时空建模等方法,进行了地表、地下重大工程地质灾害综合定量风险分析。地表工程地质灾害综合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在宏观上,川藏铁路沿线存在3个地表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分别是鲜水河断裂带、金沙江断裂带和东构造结地区。由于川藏铁路采用以隧道为主的设计方案,地表地质灾害的风险大大降低。分别建立了活动断裂、岩爆和大变形等风险评估的普适性模型及综合风险分析模型,以易贡隧道为例,对典型重要隧道全线不同段落断裂活动性、岩爆、大变形等典型地下工程地质风险以及综合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川藏铁路沿线的地质灾害、断裂活动、岩爆和大变形等重大工程地质灾害的总体风险等级较高,影响工程安全;定量评估结果可以进一步指导后续的设计与施工的优化和深化。本研究为川藏铁路可行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同时也为国内外类似线性工程地质灾害风险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in Namjagbarwa is a high-grade metamorphic terrain formed by the India-Eurasia collision and northward indentation of the Indian continent into Asia. Right- and left-lateral slip zones were formed by the indentation o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boundaries of the syntaxis respectively. The Dongjug-Mainling fault zone is the main shear zone on the western boundary. This fault zone is a left-lateral slip belt with a large component of thrusting. The kinematics of the faul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hortening within the syntaxis, and the slipping history along it represents the indenting process of the syntaxis. The Ar-Ar chronological study shows that the age of the early deformation in the Dongjug-Mainling fault zone ranges from 62 to 59 Ma. This evidences that the India-Eurasia collision occurred in the early Paleocene in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相似文献   

18.
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用地区的地质灾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沿线建设用地区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样,地质灾害有明显的区域性分布规律,可以毛乌素沙漠和太行山东麓为界,分西、中、东3个区段。西区段主要的地质灾害是风蚀沙埋、盐渍土的腐蚀和盐胀以及泥石流和洪水冲蚀。中区段主要的地质灾害是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以及黄土的湿陷和潜蚀。东区段主要的地质灾害是地面沉降、地裂缝和膨胀土的胀缩灾害。中区段是本管道工程地质灾害类型最多、灾情最重、危险性最大的地段,对该区段应重点布设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