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紫外线实时监测及专业预报系统,该系统不仅可完成紫外线数据自动采休、接收、存储、转换,而且还实时给出了实测紫外线强度动态变化,并建立了紫外线预报模式,利用这一模式,可根据气象条件做出紫外线强度等级预报并对外发布当日或次日的紫外线强度等级预报指数。  相似文献   

2.
紫外线强度指数预报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晴空紫外线辐射理论计算公式,同时考虑各城市的纬度、海拔高度、混浊度等,结合云量的订正,对陕西省紫外线强度指数和预报方法进行探讨。目前该方法已在省专业气象服务台使用并对有关媒体发布。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紫外线观测与预报系统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通过对1999-2000年紫外线观测资料的分析,得出紫外线强度与天顶距、总云量、低云量有很好的关系,并利用1999-2000年紫外线强度的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研制了紫外线强度预报方法,并建立了紫外线预报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4.
谢静芳  应爽  刘海峰  陈雷 《气象科技》2020,48(2):248-253
利用吉林省业务运行的WRF模式,计算了与紫外线指数相关的气温、湿度、云量、风速等常规气象要素和地表向下的短波辐射通量、地面热通量、反照率等非常规气象要素,利用长春市紫外线观测资料,分析了紫外线辐射与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基于长春市紫外线观测实况,以常规气象要素、非常规气象要素、混合气象要素为因子,利用相同的统计建模方法,分别建立紫外线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大气短波辐射等非常规气象要素与紫外线指数的相关性,明显高于气温、云量、比湿、风速等常规气象要素;应用非常规气象要素和混合气象要素的紫外线预报方程,显著优于常规气象要素;基于混合气象要素的紫外线预报方程,与基于非常规气象要素的预报方程比较,预报性能差异不大。此外,应用常规气象要素建立的分季节紫外线预报方程,其预报效果明显优于全年预报方程。应用非常规气象要素建立的分季节紫外线预报方程,与全年预报方程相比,预报效果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5.
以SGIS工作站为基础,在工作站上进行紫外线指数,舒适度指数、穿衣指数的预报并建立预报系统,预报结果在微机上以图形和表格方式显示,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和T106数值预报产品,制作海南省生活指数预报,界面友好,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6.
系统主要解决专项预报问题,但最根本的问题是解决气象要素的预报。因此,系统从资料处理即实况、格点场资料的处理开始,将资料进行归纳处理,一方面内容通过系统窗口显示给预报员,一方面提供给预报工具,并将资料进行历史资料存储;要素预报处理:根据系统的需要,用逐步回归、线性回归建立18个预报方程,其中温度、风的预报采用了较为先进的卡尔曼滤波预报方法;最终解决人体舒适度指数、晨练指数、穿衣指数、体感温度指数、风寒指数、紫外线指数等专项预报。  相似文献   

7.
本文叙述了紫外线实况原始资料数据读取、预报报文发送及预报质量评分程序的开发及使用,该程序功能齐全、使用方便,以曲线的方式显示读取的数据,进行计算形成报文并发送,同时可以自动评分,实现了紫外线预报业务的自动化,在专业气象台紫外线预报业务中进行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德令哈地区人体舒适度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增文  胡景国 《青海气象》2006,(1):22-23,38
本文利用德令哈地区2001年1月。2002年1月逐日最高、最低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和风速的预报值,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寒冷指数,预报人体舒适度。为今后开展城市环境预报服务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紫外线及紫外线辐射强度预报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紫外线辐射强度的预报水平,统计了太原市的太阳总辐射量与总云量、低云量的相关关系,在没有紫外线实测数据的条件下,用太阳总辐射的强度近似紫外线的辐射强度,得到紫外线辐射强度的近似值。  相似文献   

10.
人体舒适度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经过人群调查得出适合于江淮地区人体舒适度指数公式及预报指标,综合利用T106数值预报产品和地面常规资料,采用MOS预报的方法和天气气候统计方法预报出气温、风速、日照等与舒适度指数有关的气象要素,研制了合肥市人体舒适度预报系统,该系统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客观实用,易于操作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气象台短期预报编辑系统主要功能:是为各种预报稿(气象预报稿,专业气象广播稿,舒适度预报稿)的编辑、分发和打印提供了一个集成的实时平台;同时,能自动制作各种城市预报和旅游景点预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预报员每天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2.
紫外线模式预报方法的研究和试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沈元芳  况石 《应用气象学报》2002,13(Z1):223-231
文章介绍了在T106全球谱模式中应用大气辐射传输模式预报紫外线辐射(UVR)的方法,给出了试验运行的结果.UVR强度的划分考虑了到达地表的UVR通量.参考国内、外紫外线(UV)预报服务的经验,制定了5个日光暴露的级别、相应的紫外线指数(UVI)及防护措施.1999年9月起,国家气象中心已在NOTES网上每月不定期地展示UVR预报的一些结果,2000年9月起,在Cray-C92业务操作系统上实施了连续的试验运行.  相似文献   

13.
从大气辐射传输的物理机理出发,估算正午晴空地面紫外辐照度,进而利用云量和气溶胶等要素对晴天紫外辐射进行修订,最终获得非晴空地面日最高紫外辐照度,并基于此方法建立紫外线强度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新建立的紫外线强预报方法与原来中国紫外线强度预报方法相比,有效地提高了紫外线强度的预报准确率,可以满足紫外线预报业务的需求。此外,新方法对晴空紫外线强度的预报效果最好,对阴天紫外线强度的预报能力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4.
郑州市人体舒适度预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参照人体舒适度的有关公式 ,结合郑州市的天气气候特征 ,确定了郑州市人体舒适度计算公式 ;利用此公式及 1 998、1 999年历史资料计算了人体舒适度数值并进行分级 ;根据当日要素预报值计算的舒适度数值 ,进行次日的人体舒适度分级预报  相似文献   

15.
根据泰安紫外线逐时和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紫外线日变化和月变化规律,建立了紫外线预报逐步回归方程,实现了紫外线预报的定量化.  相似文献   

16.
到达地面的紫外辐射强度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兑 《气象》2000,26(12):38-42
紫外线指数一般用0~15的数字来表示,通常规定,夜间的紫外线指数为0,在热带高原地区,晴天无云时的紫外线指数为15。世界气象组织规定了单位紫外线指数相当于25mW/m^2红斑加权剂量率。紫外线指数预报大致可分为统计预报方法和模式预报方法两种。统计预报方法主要依赖于高精密度、高准确性的紫外线实测资料和相关的气象要素观测;而模式预报方法则主要依赖于对平流层臭氧的预报和大气辐射传输模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到达地面的紫外辐射强度预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兑 《气象》2000,26(12):38-42
紫外线指数一般用 0~ 1 5的数字来表示 ,通常规定 ,夜间的紫外线指数为 0 ,在热带高原地区 ,晴天无云时的紫外线指数为 1 5。世界气象组织规定了单位紫外线指数相当于 2 5 m W/m2 红斑加权剂量率。紫外线指数预报大致可分为统计预报方法和模式预报方法两种。统计预报方法主要依赖于高精密度、高准确性的紫外线实测资料和相关的气象要素观测 ;而模式预报方法则主要依赖于对平流层臭氧的预报和大气辐射传输模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4年1-12月淄博市逐日紫外线辐射强度观测资料,分析了紫外线辐射强度日变化、年变化等时间分布特征,对2004年7月和11月紫外线辐射强度指数预报结果与实况进行对比分析,讨论预报等级误差情况及原因,并针对影响预报准确率的因素,对现行预报方程的修正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国外紫外线指数预报概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庆阳  张沅  胡英 《气象》2000,26(11):56-57
介绍国外紫外线预报由来、发展及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紫外线指数预报的方法、服务内容、服务内容、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0.
中央气象台台风强度综合预报误差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张守峰  余晖  向纯怡 《气象》2015,41(10):1278-1285
本文从总误差、逐年趋势、误差分布等方面对2001—2012年中央气象台(Centr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CMO)的台风(TC)强度综合预报水平进行分析,初步分析了强度迅速变化台风预报偏差大的原因。结果表明,强度预报水平没有明显改善,预报误差呈现逐年波动状态,强度稳定TC的预报误差最小,迅速加强TC的预报误差最大。24、96~120 h预报偏强的概率较大,而48~72 h预报偏弱的概率大。南海东北部等海域的预报误差较大,应在业务预报中特别予以关注。随着TC强度的逐渐增强,强度预报在120 h内预报偏强的可能性变大,而强度预报偏弱的可能性减小。根据误差分析结果,提出了一个强度概率预报方案,检验结果表明可在业务中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