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东天山是中亚增生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重要的铁、铜、镍、铅锌、金、钼、铷等矿床。近年来,东天山地区陆续发现了十余个大中型钨矿床,有望成为重要的钨矿资源基地。本文介绍了东天山地区钨矿床的地质特征、时空分布与构造背景,总结了东天山钨矿成矿规律,开展了成矿预测。东天山地区钨矿类型主要包括矽卡岩型、石英脉型及云英岩型,钨矿床的空间分布明显受控于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成矿时间主要聚焦于三叠纪和晚石炭世。其中,中天山地块的矽卡岩型钨矿和东南缘的石英脉型钨矿形成于三叠纪,而中天山西南缘的矽卡岩型钨矿形成于晚石炭世,均与洋盆闭合之后的碰撞造山作用有关。根据东天山地区钨矿成矿规律,本文认为东天山地区钨矿找矿潜力巨大,提出了“前寒武纪基底+花岗岩+化探异常”的钨矿找矿预测思路,针对不同尺度的钨矿找矿勘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矿床成矿系列类型的研究,有利于对不同时空域内同类矿床成矿系列对比及成矿规律探讨,具更高一层地质矿产规律意义和区域找矿指导意义.新疆天山铁矿资源丰富,是我国富铁矿成矿远景区.首次厘定出天山以铁矿为主的矿床成矿系列类型17个,系统论证了其成矿地质特征及有利矿集区.筛选出的6个重要和2个较重要的成矿系列类型及大型矿集区,为今后天山铁矿的主攻类型和主攻地区.  相似文献   

3.
昆仑成矿带是青海省近年来找矿成果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随着地质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勘查及科研成果资料的日益丰富,研究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条件、控矿因素和分布规律,完善成矿理论和矿床模型,对推动东昆仑矿产勘查至关重要。拉陵高里地区相继发现了红山铁矿点、小孤山铁矿点、拉陵高里河东铁矿点及拉陵高里河下游铁铜矿点等,是东昆仑地区重要的铁矿资源储备基地,本文对区内典型矿床拉陵高里河下游铁铜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体特征、矿石成分、围岩蚀变等进行综合研究,系统总结矿床的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对区内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崔伟 《地质与勘探》2022,58(5):989-1000
铁矿是重要的大宗金属矿产资源,冀东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面临着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亟待深入开展冀东地区铁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研究。本文在近年来冀东地区找矿实践的基础上,利用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方法体系,系统归纳冀东铁矿床特征,共划分5个成矿区带,分析了本区鞍山式沉积变质型铁矿含铁建造、变质变形空间分带规律及控矿构造特征,并总结该地区矿床成矿规律。提出滦县滦南铁矿成矿区带成矿构造受背形和断裂构造共同控制的观点,指出冀东地区“就矿找矿”预测要素可简化为矿体控制程度和地球物理标志两大类。认为冀东铁矿地质工作程度高,进一步找矿的2个主要方向:一是已有大中型矿山深部和外围“就矿找矿”,预测其仍有较大资源潜力;二是迁安铁矿成矿区带第三层硅铁建造,属新发现的成矿空间,具有重要的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5.
东天山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根据对东天山1500多处矿产地时空分布规律的初步研究,认为东天山具有矿产资源丰富、矿种多,铁铜镍煤盐等优势矿产比较明显、矿床类型较全、成矿历史悠久、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且呈"南铁北铜东镍中间金"的特点.鉴于东天山地区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偏低,科学研究深度不够,根据其地质演化规律和区域对比,认为东天山地区今后的找矿工作既要重视深入研究典型矿床,在查明矿床成因的基础上建立成因模式、找矿模型和综合评价模型,也要不同矿种之间、先后地质时代之间、相邻成矿区带之间相互借鉴,开拓思路,以期取得新进展.建议国家和相关产业部门以铁、铜为导向,集中目标开展找矿会战并带动其他矿种实现找矿新突破.  相似文献   

6.
巴伦台-奎先达坂一带位于博罗科努金、铜、铅锌、铁矿带中,是中天山重要的成矿区带之一,带内发现铁、铅锌、铜矿(床)点数10处。以该区1∶5万化探普查、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以发现的铁铅锌多金属矿初步评价成果为依据,总结了区域成矿分布规律、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区域物化探并进行分析和对比,初步建立了巴伦台-奎先达坂一带主要矿床类型的找矿标志和综合地质找矿模型,为该地区寻找大中型铅锌矿床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西天山-西南天山成矿带勘查新发现及找矿远景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根据新疆西南天山-西天山地区区域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矿产分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地质特征,提出了新疆西南天山-西天山地区的重点成矿远景区、找矿靶区及其基本特征,论述了该地区矿产资源潜力,供今后对该地区进行矿产勘查开发参考。  相似文献   

8.
全面分析该地区地质、物探资料,并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对比,研究矿床成因,并从成矿地质环境及磁异常特征论述了洪水河铁矿找矿远景.通过对磁异常特征分析研究,认为都兰县洪水河铁矿铁矿体在空间上为一个铁矿层,其层位稳定,延伸大,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9.
吉尔吉斯斯坦天山有着良好的金属矿产成矿条件,已发现众多的金属矿床,其优势矿种为铁、金、铜、锡、汞、锑、铅、锌8种矿产。在分析该国地质矿产资料的基础上,对吉尔吉斯斯坦造山带北中南天山优势矿产的时空分布和典型矿床进行研究,总结其区域成矿特征,研究了各成矿期的相应优势矿产岩浆作用、火山作用与矿产的关系、区域内成矿规律和区内成矿条件,探讨吉尔吉斯斯坦的找矿潜力。认为吉尔吉斯斯坦找矿还有很大潜力,金矿应在吉尔吉斯全境寻找,铁、铜、铅锌应在北、中天山加大探矿力度,钨、锡、汞、锑在南天山还有大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0.
西天山Fe- Pb- Zn- Au- Cu多金属成矿带成矿特征及资源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岩 《地质学报》2016,90(7):1377-1391
本文在全国Ⅰ、Ⅱ、Ⅲ级成矿区带划分的基础上,结合西天山成矿特征及其最新找矿进展,重新厘定边界并命名为"西天山Fe-Pb-Zn-Au-Cu多金属成矿带"。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进一步划分为6个Ⅲ级成矿区带,并构建西天山Fe-Pb-Zn-Au-Cu多金属成矿带成矿谱系。区内矿产以铁、铅锌、金、铜、银、锰等为主,主攻矿床类型为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沉积-改造型铅锌矿,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斑岩型-矽卡岩型铜矿,碱性花岗岩型铌-钽-锆矿及岩浆型磷矿等。区带内菱镁矿、铅矿、磷矿、金矿、锰矿等矿种资源潜力巨大,划定10个远景区进一步指导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1.
仇银江  张元厚 《世界地质》2015,34(3):624-638
天山造山带东段的东天山成矿带是中国重要成矿带之一。笔者分析了东天山成矿带的大地构造演化、成矿作用及矿床类型和成矿时代,重点分析了卡拉塔格、阿奇山等VMS型Cu-Zn、土屋—延东斑岩型Cu-Mo(Au)、玉海斑岩型Cu-Mo(Au)、白鑫滩Cu-Ni硫化物等矿床类型和成矿时代。结合石英滩金矿、康古尔金矿、康南金矿(点)、三岔口斑岩型铜钼矿、黄山东Cu-Ni矿等矿床类型和成矿时代,以及这些矿床与康古尔构造带时空演化间的耦合关系,认为应重新审视土屋—延东等斑岩型矿床的矿床类型和成矿时代。维权银及多金属矿床、红云滩铁铜、雅满苏铁(铜、铅锌)矿的早期蚀变特征,与新近发现的阿奇山VMS型Pb-Zn矿床的蚀变特征一致性,反映在这些地区具有与阿奇山型Pb-Zn矿床成矿潜力。航磁资料结果表明,土屋—延东斑岩型Cu-Mo矿床以西地区具有与东部黄山一带基性-超基性岩体引起的航磁异常一致性特征,说明西部地区有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存在。建议在东天山地区加强典型矿床研究,对康古尔剪切带周围的二叠纪花岗质岩石、基性-超基性岩体以及雅满苏成矿带深部进行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天山东部铁矿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天山东部地区(简称东疆)作为一个铁的矿化集中区,是早已公认的事实。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在东径89°—97°,北纬41°—42°之间这一狭长地带中,铁矿分布如此密集并明显呈带状分布呢?此早已引起地质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13.
新疆东天山是中国重要铁铜多金属成矿带之一,磁海大型铁矿床位于该成矿带南缘的北山裂谷带内。铁矿体赋存于早期辉绿岩和矽卡岩中,呈透镜状、脉状近平行排列,后期辉绿岩脉穿切早期辉绿岩和矿体。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文章对早期辉绿岩和成矿期后辉绿岩脉进行了年代学研究。锆石LA-MC-ICP MS U-Pb测年结果表明,赋矿辉绿岩的形成时代为(286.5±1.8)Ma和(284.8±1.3)Ma,辉绿岩脉形成于(275.8±2.2)Ma,由此限定磁海铁矿床的形成年龄在286~275 Ma,属于早二叠世成矿。结合区域岩浆和构造活动研究成果认为,磁海铁矿床成矿作用与东天山地区早二叠世大规模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作用密切相关,形成于碰撞后伸展构造环境中。  相似文献   

14.
西天山位于中亚增生型造山带的西南缘,夹于准噶尔地块和塔里木克拉通之间.西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与天山洋的俯冲?关闭过程密切相关.西天山地质构造复杂,成矿作用独特,既可形成与活动陆缘有关的斑岩铜金矿和火山?沉积岩型铁锰矿,也可发育与伸展构造有关的海底热水沉积型铅锌矿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等多个集中区.西天山地质构造演化和成矿作用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的地质找矿和基础研究工作也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沉积建造、岩浆演化、成矿地质特征与物质来源、控矿因素等方面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西天山造山带从前寒武纪到晚古生代经历了古陆边缘裂解、洋?陆俯冲增生、陆?陆碰撞及后造山伸展等地质过程;与此相应形成了多个成矿区带,主要包括:(1)哈尔达坂前寒武纪古陆边缘裂陷盆地环境的铅锌成矿带,(2)与博罗科努古生代洋?陆俯冲、碰撞?碰撞后伸展环境有关的金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3)与阿吾拉勒晚古生代岛弧?弧后盆地有关的铁多金属成矿带,(4)那拉提古生代岛弧金铜多金属成矿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西天山主要成矿区带的成矿模式,厘定了与西天山沉积建造?构造活动?岩浆活动有关的成矿序列,总结了西天山铁铜铅锌金等优势矿产时空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5.
江彪  陈毓川  王成辉  张大权  白鸽 《矿床地质》2015,34(6):1295-1308
中国银矿资源丰富,矿床类型多样,找矿潜力巨大。文章运用成矿系列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银矿床进行了成矿系列和成矿谱系的初步研究,并将其初步划分为38个银矿床成矿系列(组),59个亚系列。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演化与各成矿系列的演化关系归结出中国银矿床成矿谱系。研究表明,中国银矿床成矿系列结构及演化具有时空不均衡性、银矿床类型演化渐趋多样化、矿石建造类型演化渐趋复杂化等特点,文章指出了成矿系列和成矿谱系研究对全国银矿理论研究和找矿实践的指导意义,并结合银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谱系特点分析了银矿床今后找矿的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16.
谱系学是一种方法论,原义是指分析关于家族世系、血统关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方法,它有助于辨明人物的身份、认识事物的特征和理解事物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研究者将其应用到自然科学领域,提出了区域矿床成矿谱系(简称“区域成矿谱系”)的概念,揭示出一定区域内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成矿作用的演化轨迹及其时空结构。地质历史跟人类历史一样是连续演化的,尽管有时缺失记录,但每一个特定空间范围内,成矿作用也是必然在发生的,只是其成矿的效果带有极大的偶然性,究竟形成的是什么矿种、什么类型、多大规模的矿床等,都取决于该空间范围内不同历史时期的成矿作用及其发育程度。区域成矿谱系相当于成矿作用的“家谱”,即以图谱的方式记录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成矿作用及其演化轨迹。此概念是在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矿床的成矿系列理论新进展而提出来的,不仅充实了矿床的成矿系列理论,并且更形象地表达了矿床成矿系列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定位规律,有助于阐述区域成矿作用与地质构造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由区域成矿谱系进一步提出“全位成矿,缺位找矿”的理念,至今已经20年了,其已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发展,并在指导找矿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东天山古弧盆体系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东天山是中亚增生型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古亚洲洋的形成、演化和消亡,发育了东天山古生代弧盆体系。基于前人对东天山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规律的大量研究,针对以往研究相对薄弱的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本文重点论述了以卡拉塔格矿集区为代表的早古生代构造-岩浆-成矿研究新进展,从而进一步探讨了东天山古弧盆体系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规律。本文将东天山古弧盆体系划分为大南湖-头苏泉成矿带和阿奇山-雅满苏成矿带,又将前者划分为卡拉塔格成矿亚带和小热泉子-土屋成矿亚带;总结出其成矿具有VMS成矿系统与斑岩成矿系统共存、多种矿化类型叠加的特征;区域共发育两次大规模成矿事件,且均与大规模火山-侵入岩浆活动有关,进而构建了东天山古弧盆体系区域成矿模式;并指出东天山古生代弧-盆多方向、多期次的转换是导致该体系内VMS-斑岩型矿床共存、叠加成矿发育的主因。  相似文献   

18.
铁矿浆、斑岩铜矿和海相火山岩铜矿均是火山-岩浆作用的产物。铁矿浆通常形成于构造环境从引张发展至挤压过程中并以挤压条件为主时,介于斑岩铜矿和海相火岩岩铜矿的成矿条件之间,其成因及时分布与斑岩铜矿更加密切,多出现于陆相或海陆交互相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东昆仑成矿带典型矿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在综述东昆仑地区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肯德可克、驼路沟、督冷沟和大场等典型矿床的剖析,详细论述了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海相火山喷气沉积叠加后期改造型钴(金)矿、块状硫化物型铜钴矿和造山型金矿的成矿特征、成矿规律及找矿前景,并结合区域成矿模式、找矿模型和各类矿产、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确定出8个成矿远景区,13个找矿靶区。同时指出东昆仑各成矿带的成(找)矿潜力由大到小的依次排序为:昆南成矿带≈阿尼玛卿-北巴颜喀拉成矿带>昆北成矿带>>昆中成矿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叠生型铁矿床成矿特征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沈保丰  张阔 《矿床地质》2016,35(2):213-224
叠生成矿作用主要是指早期成矿作用被晚期成矿作用叠加、复合和改造。晚期成矿作用的性质常与早期成矿作用不同,也就是说,在早先己有矿床(或矿体、矿源层)的基础上,叠加复合了晚期成矿作用,即成矿时间上有先后、空间产出上有重叠、并对早先形成的矿床进行复杂的复合、叠加和改造,使成矿作用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并可形成大矿、富矿。铁矿床中叠生成矿作用广泛发育。按矿床或矿体产出和形成的地质特征,中国叠生型铁矿床可分为风化淋滤型、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3个亚类。风化淋滤型铁矿床在中国分布有限,规模不大,工业利用价值不大,因而中国的叠生型铁矿床主要是指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两个亚类。热液叠加改造型主要是指早期的铁矿床(或矿体、矿源层)经后期热液叠加改造,使早期的较贫铁矿床(或矿体、矿源层)成为较富铁矿床(或矿体),这是中国BIF型铁矿床中最重要的富铁矿类型,以鞍本地区弓长岭二矿区为典型代表。弓长岭二矿区铁矿,早期在新太古代形成条带状磁铁石英岩(2528 Ma,贫矿石),后期在古元古代,含矿热液交代改造贫铁矿形成富铁矿(1840 Ma)。热液叠加复合型主要是指后期脉型铁(或稀土元素等)矿床叠加在早期(沉积或其他成因)铁等矿床上而形成的矿床,如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元素矿床和黔西菱铁矿矿床。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元素矿床的形成与火成碳酸岩有关,在中元古代(1.3 Ga)左右,区内火成碳酸岩的侵位,在早期主要形成以岩浆熔离作用为主的铁-铌-稀土元素矿,晚期叠加了加里东期稀土-铌矿化热液脉。古陆边缘构造带或陆内活化带是形成叠生型铁矿床的有利构造空间,较大的地球化学块体,为形成多期、多成因的矿床提供物质来源,叠生型铁矿床的形成明显受构造的控制。叠生成矿是复杂地质过程的一种具体表现。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的叠生型铁矿床的形成是因中国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决定的。叠生成矿作用的研究,尚处在初步阶段。加强对叠生成矿作用的研究,了解其形成的地质背景、成矿机制、作用过程、控矿因素等,对发展矿床学研究,认识区域成矿特征和指导地质找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