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S”技术作为“数字中国”、“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技术,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作为全国煤炭系统唯一从事空间地球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高科技单位,紧跟国际技术前沿,将“3S”技术集成应用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长期致力于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煤炭“3S”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虚拟现实的宽阔前景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虚拟现实技术是信息科学当前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阐述虚拟现实技术的同时,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和GIS技术结合的方式和途径,并将这两者的结合划分为三个阶段.并简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对于“数字地球”和“地学信息图谱”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八五’农作物遥感估产国家攻关项目的研究·解决了一批主要农作物遥感估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如播种面积提取技术信息复合技术、遥感估产模型建立的技术和全数字化电脑估产技术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点总结了近年来我厅加强坑探技术管理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技术管理体系;坚持“三结合”开展科研、技术攻关;认真执行施工设计和矿区结束技术报告制度;积极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坑探队伍素质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5.
详述了地质大数据可视化的研究内容,从应用角度可将其分为:表达三维可视化、分析三维可视化、过程三维可视化、设计三维可视化和决策三维可视化5类。针对地质大数据这5类可视化中涉及到的几方面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地质体三维可视化动态精细建模技术;基于CUDA+GPU集群的地质体属性场数据并行可视化技术;针对地质大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技术;基于地质大数据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等。对这几方面关键技术的现状、技术路线以及实现效果进行了论述和展示。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东营”地理信息共享系统(DDYGISS)是集“3S”技术(GIS、GPS、RS)、对象关系数据库技术、Internet技术、分布式组件技术等为一体的WebGIS服务平台,是面向资源集合、共享、应用服务的开发平台和运行平台。本文提出了在DDYGISS平台上进行了二次开发实现了GIS和政务资源系统的高度集成,从而使单调的政务资源信息(如经济指标、人才、招投标信息等)可视化与空间化,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7.
<正>一、技术类型该技术属于深井采矿技术。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深井开采矿山和井下高温高压开采条件的矿山。三、技术内容(一)基本原理该技术主要通过深井采场地压控制技术、深井通风系统优化及降温技术、深井缓倾斜复杂薄矿脉开采综合技术、深井全尾砂胶结充填新材料,实现废石充填采空区,减少采矿对地面环境的影响。具体做法:1采用全尾砂胶结充填法改变薄矿脉采矿方法,实现地压控制;2利用空区充填,在中部34中段、35中段建立隔离层,并开掘2#主提升井进风,形成上下两个采区的分区通风系  相似文献   

8.
讨论将新型的激光扫描技术用于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尝试,在攻克海量点云数据组织、管理及实时可视化;多站点云数据自动化配准;兴趣目标地物自动化提取;兴趣地物边界提取、矢量化及符号化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案例给出了该技术用于大比例地形图测绘的具体技术流程,为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数字地球”科学工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数字地球”是集科学、技术和工程于一体的一项宏伟的科学体系。“数字地球”由基础研究、技术支撑和科学工程三部分组成,其中科学工程是“数字地球”的核心和目标。文章在我国“数字地球”科学工程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对我国“数字地球”科学工程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9月18日,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政府有关领导、近百位中外城市市长及相关行业代表800余人会聚羊城,参加“中国国际数字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暨21世纪数字城市论坛”和“中国国际数字城市建设技术博览会”,交流城市信息化建设技术与经验,探讨“数字城市”发展战略与对策,共同推进国际、国内城市间和政府与企业间在“数字城市”建设领域的广泛合作。这是继去年北京“21世纪数字城市论坛”之后的一次高层次、专业性、国际性的盛会。  相似文献   

11.
<正>一、概述GPS技术应用于公路测量是公路外业勘测的一项重大技术革命,其应用及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尤其是实时动态(RTK)定位技术在公路测量中蕴含着巨大的技术潜力;随着公路设计行业软件技术和硬件设备的发展,公路设计已实现CAD化,有些软件本身还要求提供地  相似文献   

12.
GIS基础软件技术体系发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IT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与最新IT技术的兴起息息相关。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如今GIS基础软件已经形成五大技术体系:大数据GIS技术体系,增加了对空间大数据的存储管理、分析处理以及可视化的能力,丰富了空间数据的内涵;人工智能GIS技术体系,GIS通过结合人工智能相关算法,增强了GIS模型的分析预测能力,同时二者之间相互赋能,在增强GIS能力的同时,也让人工智能具备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能力,拓展了其应用范围;新一代三维GIS技术体系,实现了二三维GIS一体化和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推动了三维GIS从室外走向室内,从宏观走向微观;分布式GIS技术体系,突破了数据类型和容量的限制,数量级提升了GIS软件的性能,让高可用和高可信GIS应用成为可能;跨平台GIS技术体系,使得GIS软件可运行于不同类型的CPU架构和操作系统,满足日益丰富的多终端应用需求。五大技术相辅相成,进一步拓展了GIS基础软件的能力和应用场景。本文以SuperMap GIS为例,详细介绍了GIS五大技术体系的具体内容,阐述了每项技术的难点与创新点,并用光环曲线对五大技术体系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探讨了未来GIS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统论述数字海淀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信息平台 (简称“数字海淀”)构筑的目的、技术要求、设计思想和实施的技术方法。“数字海淀”首次采用具有直观、真实感强、易于操作的特点的 1∶ 2 0 0 0比例尺彩色航空影像平面图作为搜索平台。同时通过小波压缩技术 ,将 2 8GB的海量数据压缩能在个人电脑或便携机上运行。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基本依据和存在问题 ,提出了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建议 :1.在企业分配领域 ,鼓励技术要素以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 ,鼓励体制创新 ,推进技术股份化。 2 .在政府分配领域 ,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比例与其科技发展对经济贡献增长率挂钩 ,科技财税政策与产业政策、税源经济吻合 ,营造科技奖励的软环境。 3.在社会分配领域 ,充分发挥技术评估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作用 ,对进入技术市场的技术的成熟度和科技含量进行有效的测试和监管 ,保证技术商品的品质 ;技术交易当事人应具诚信态度和法制观念 ;重视中介的作用 ,把技术市场搞活。  相似文献   

15.
一、地理信息技术使用的目标 在评价环境管理应用中的地理信息技术时,首先必须确定一个标准,以衡量不同的地理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有效的环境管理可认为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改善:数据的搜集;数据存储与处理;数据分析的质量;数据的分析及结果的显示;分析结果及管理建议的实施情况;成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D—GPS技术用于农业害虫飞防试验”工作,自1991年开始,先后进行模拟试、生产实验多次,其中最后一次于1995年5月15日-22日在北京昌平县北郊农场进行,第一次实现了一个生产单位完全取消了地面信号,应用D—GPS技术导航完成了麦蚜飞防任务。  相似文献   

17.
资讯     
<正>动态"十一五"课题《地质灾害监测光纤传感技术应用研究》成果通过验收近日,由水环地调中心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地质灾害监测光纤传感技术应用研究》顺利通过成果验收。该课题经过科研人员4年的攻关,成功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光栅监测解调仪和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系统,其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同类技术产品水平,为我国开展地质灾害监测光纤传感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叙述了“数字地球”的产生背景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数字地球”的科学内涵、“数字地球”给地球科学带来的新契机和我们应有的对策.笔者认为,“数字地球”是国家利益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产物;“数字地球”的科学内涵可分为宏观战略层、技术实现层和应用层三个层面;“数字地球”是一个战略,并不能代替相关的学科和技术领域,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也不能完全满足“数字地球”的要求;“数字地球”的兴起给地球科学带来了大好机遇,使地球科学在对地球整体性认识、数字虚拟、对地球复杂巨系统的研究等方面都大大深化;面临“数字地球”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的策略是积极借鉴数字地球的思想,在继续大力发展现有的相关学科和技术领域的同时,努力进行自主创新,力求通过“中国数字地球”或“数字中国”的建设来占领制高点.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举行。据悉,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  相似文献   

20.
介绍一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2-93)大气环境》,用FoxProforWindows2.6软件开发的大气扩散模式计算系统。着重阐述了大气扩散模式计算系统的设计思想及实施方案;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系统的计算程序设计;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实现该系统所实施的技术及编程中的有关特点以及系统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