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了解施用化肥对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和东方水韭(Isoetes orientalis)濒危状况的影响,采用氮肥、磷肥和钾肥培养中华水韭和东方水韭,通过检测其叶片各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化肥胁迫下濒危水韭叶片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营养生长阶段的两种水韭叶片对3种化肥都不耐受,损伤严重,东方水韭叶片对氮肥的耐受能力更低;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过渡阶段,氮肥对中华水韭叶片造成的损伤大于东方水韭;在生殖生长阶段,两种水韭叶片对钾肥的耐受性都有所提高,但是氮肥和磷肥对两种水韭叶片所造成的伤害仍然严重。因此,长期过量地施用化肥可能是造成水韭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几种栽培基质下中华水韭幼苗的生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是中国特有极度濒危拟蕨类多年生沼泽植物,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在对中华水韭人工批量繁殖的基础上,用不同配比的暗棕壤与河沙以及不同厚度的暗棕壤作为基质,研究其幼孢苗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通过比较各对照组在不同时期的幼苗叶片数、最长叶长度、孢子囊产生及成熟情况,筛选出了中华水韭生长发育的适合基质。结果表明,基质中暗棕壤的含量越多,中华水韭幼苗叶片数量就越多、叶片长度就越长;基质中暗棕壤土层厚度越厚,中华水韭幼苗叶片数量就越多、最长叶片长度就越长;随着基质中暗棕壤的比例和厚度的增加,中华水韭产生孢子囊和成熟孢子所需的时间逐渐缩短。综上所述,基质中较高比例的河沙会导致中华水韭幼苗死亡或孢子囊败育,中华水韭适合生长在基质营养丰富、没有或少有沙石、浅水微流、水质透明、光照充足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荒漠地区超旱生小灌木红砂在3种生境(山前荒漠、山前戈壁和中游戈壁)下的叶片水分状态、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探讨荒漠植物在不同生境下的生理生化特征及对荒漠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在3种生境下,红砂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片水势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而下降,叶绿素含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而升高。随着生境土壤干旱的加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逐渐升高,而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在土壤含水量较少的戈壁生境,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上升。SOD和POD活性的升高是红砂抵御干旱环境的主要抗氧化保护机制;渗透调节在红砂叶片适应干旱胁迫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的渗透调节能力使红砂在水分不足的条件下维持较低的渗透势,有利于植物吸水,从而增强其耐旱性。  相似文献   

4.
康佳  李玥  康亮河 《干旱区地理》2022,45(3):879-889
为进一步研究胡麻生理生化代谢指标响应干旱胁迫时对胡麻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控水法模拟胡麻干旱胁迫,依据2013—2014年甘肃省定西市西巩驿镇胡麻试验数据,建立并检验胡麻干旱胁迫模型,模拟干旱胁迫时对胡麻生理生化指标及产量影响,利用均方根误差(RMSE)和决定系数(R2)描述模型拟合度。结果表明:(1) 模型产量模拟值的RMSE为41.3159~155.6685 kg·hm-2,平均值为80.1837 kg·hm-2;R2为0.8929~0.9894,平均值为0.9387,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可行性也较强。(2) 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抗氧化代谢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中,CAT活性表现趋势为下降,终花期POD活性增幅(26.09%~28.00%)最大;渗透调节的3种物质含量均显著上升,其中脯氨酸增幅最大,达236.22%。(3) 呈现出极显著相关性的各指标有3组,分别是脯氨酸与叶绿素、丙二醛和CAT活性;可溶性蛋白与丙二醛和CAT活性;POD活性与SOD活性。胡麻生理生化指标响应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与胡麻的产量有极强的关联,此模型的建立是对胡麻生理生化指标响应干旱胁迫的科学补充,进一步为胡麻的高效生产管理及农业生产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5.
土壤干燥化是风沙区人工林种子萌发、更新幼苗存活与生长、种子更新的关键限制因子。选取4个种植年限(7、13、19、51 a)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控水模拟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分析重度、中度和轻度干旱对不同年限柠条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生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抑制各年限柠条种子出苗率,出苗率随干旱程度增加而降低,13 a出苗率均高于其他年限,19 a出苗率次之,51 a最低。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各年限幼苗株高、叶片数及总生物量均显著下降,13 a与其他年限相比减少量最小;同时,各年限幼苗根冠比均增加。不同年限柠条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随干旱程度增加均呈上升趋势,其中13 a含量最高,为30.19 mg·g^(-1);游离脯氨酸含量也随干旱的加剧呈增加趋势,其中19 a含量最高,为2 683.73μg·g^(-1)。各年限幼苗丙二醛(MDA)含量在干旱胁迫下逐渐升高,在重度胁迫时达到最大,51 a增幅最大。不同年限柠条幼苗叶绿素a、b及叶绿素含量在干旱胁迫下总体呈先降低再升高最后降低的趋势,下降最多的为51 a幼苗叶片。在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下,各年限柠条幼苗的生长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13 a和19 a能够通过自身渗透调节物质来减轻伤害,维持正常生理代谢,保障幼苗生长发育,而51 a幼苗渗透调节能力较低,MDA含量最大,使细胞膜损坏严重,导致死亡率显著增加。隶属函数法表明,不同年限柠条幼苗抗旱能力13 a>19 a>7 a>51 a。  相似文献   

6.
不同地下水埋深柽柳、芦苇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结合塔里木河中游沙吉力克断面、阿其河断面地下水位的动态监测,对柽柳、芦苇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糖、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等生理指标进行分析测试.研究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加强,柽柳、芦苇的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SOD活性呈显著增加,叶绿素含量和POD活性显著减少,显示出植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并通过调节自身生理代谢过程,以增强抗旱性;柽柳、芦苇叶片各生理指标和地下水埋深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与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SOD活性呈正相关,与叶绿素含量、POD活性呈负相关;地下水位是影响塔里木河流域植物生理特征的的主要环境因子;在相同水分胁迫下,芦苇的生理过程比柽柳强烈,对地下水埋深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干旱胁迫对不同株型玉米大喇叭口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胁迫条件下,在大喇叭口期对2种株型玉米自交系(紧凑株型的廊黄及昌7-2和平展株型的TS141)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干旱胁迫导致3个自交系的叶夹角、叶长、叶宽和株高趋于减小,叶向值增大;与廊黄及昌7-2相比,干旱胁迫后, TS141的叶夹角、叶长、叶宽及株高有较大的降低幅度,叶向值有较小的增加幅度。(2)干旱胁迫处理后,3个自交系的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鲜干比、根长和根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根冠比加大;与TS141相比,廊黄及昌7-2变化的幅度较小;紧凑株型玉米自交系在干旱胁迫下仍能保持较正常的根系形态。(3)干旱胁迫后,3个自交系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保护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在TS141中的上升幅度大于廊黄和昌7-2,而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以及保护酶活性在廊黄和昌7-2中上升的幅度大于TS141。(4)干旱胁迫后,3个自交系的雌、雄穗发育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廊黄及昌7-2受到的影响小于TS141,花丝数量远远多于TS141。  相似文献   

8.
干旱胁迫条件下,在大喇叭口期对2种株型玉米自交系(紧凑株型的廊黄及昌7-2和平展株型的TS141)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导致3个自交系的叶夹角、叶长、叶宽和株高趋于减小,叶向值增大;与廊黄及昌7-2相比,干旱胁迫后,TS141的叶夹角、叶长、叶宽及株高有较大的降低幅度,叶向值有较小的增加幅度。(2)干旱胁迫处理后,3个自交系的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鲜干比、根长和根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根冠比加大;与TS141相比,廊黄及昌7-2变化的幅度较小;紧凑株型玉米自交系在干旱胁迫下仍能保持较正常的根系形态。(3)干旱胁迫后,3个自交系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保护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在TS141中的上升幅度大于廊黄和昌7-2,而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以及保护酶活性在廊黄和昌7-2中上升的幅度大于TS141。(4)干旱胁迫后,3个自交系的雌、雄穗发育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廊黄及昌7-2受到的影响小于TS141,花丝数量远远多于TS141。  相似文献   

9.
以黑龙江省主栽烤烟品种“龙江91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干旱及复水过程中不同浓度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对移栽期烤烟幼苗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下降,胞间CO2浓度(Ci)先下降后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柠条适应极端干旱的生理生态机制,对盆栽柠条停止浇水造成土壤持续干旱直到叶片完全脱落,然后复水。干旱和复水期间,对土壤、叶片和枝条的相对含水量、叶片和枝条中的叶绿素含量以及超微结构进行了测定和观察。结果表明,干旱脱水过程中叶片中的色素含量下降,枝条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复水4 d后,叶片中色素含量和枝条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上升并逐步达到正常水平。超微结构研究表明,柠条嫩枝的亚细胞组织中普遍含有叶绿体。正常条件下,无论是枝条还是叶片的亚细胞组织,叶绿体紧贴细胞壁。叶绿体中的类囊体排列整体有序。随着干旱的加剧,叶绿体脱离细胞壁,向细胞中央靠近。严重干旱造成了叶片叶肉细胞和叶绿体结构不可恢复性的破坏,包括外膜和膜片层结构,类囊体膜解体,淀粉粒消失,部分细胞器裂解成碎片。而嫩枝的亚细胞组织和叶绿体都保持完整。因此,柠条通过叶片脱落减少光照面积来适应极端干旱对自身造成的伤害,通过保持枝条中叶绿体的完整性和一部分叶绿素为复水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快速恢复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1.
甘肃几种早熟禾内源激素水平及干旱适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玲  马晖玲 《中国沙漠》2015,35(1):182-188
以甘肃陇西、清水、秦州野生草地早熟禾为试验材料,商用品种午夜2号为对照,采用优化的HPLC法测定了干旱胁迫下草地早熟禾叶片中玉米素(ZT)、脱落酸(ABA)和吲哆乙酸(IA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后,清水和秦州野生草地早熟禾植株萎蔫死亡,相比较之下陇西野生草地早熟禾和午夜2号却能够较好地适应干旱逆境.与此同时,供试材料的ZT含量均下降,下降幅度59.25%~66.02%;ABA和IAA含量均先上升后下降,但与对照相比ABA含量显著上升,上升幅度为23.63%~59.55%;IAA含量显著下降, 下降幅度为48.34%~53.35%;此外,供试材料的ZT/IAA、ZT/ABA和(ZT+IAA)/ABA均下降,以减少生长量来主动适应干旱胁迫.在激素水平上评价材料的抗旱性大小为陇西野生草地早熟禾>午夜2号>秦州野生草地早熟禾>清水野生草地早熟禾.  相似文献   

12.
钠盐对冬小麦抗旱性增效作用调控机理的生理生态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冬小麦(烟台-2070)为实验材料,苗期对冬小麦进行不同浓度钠盐(NaCl、Na2CO3、Na2SO4)处理,在随后进行的干旱胁迫和复水过程中进行叶片抗逆生理指标变化对比分析,以期探究盐处理在提高小麦抗旱性中的作用和生理调节机理,为未来干旱区农业实施盐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实验采用盆栽法,将冬小麦种子盆栽,待长到第7天进行不同浓度钠盐(70 mM, 135 mM, 200 mM, 270 mM)预处理8 d, 然后进行干旱胁迫12 d和复水5 d。分别在盐处理的第4天,第8天,干旱胁迫的第4天,第8天,第12天,以及复水第5天,从不同盐处理中采集冬小麦叶片,分析叶片相对含水量、丙二醛(MDA)、脯氨酸含量及抗氧化酶活力[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CAT)、过氧化物酶(POD)]的动态变化,同时测定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过程中,未经盐处理的对照组和低浓度(70 mM)NaCl、Na2CO3、Na2SO4溶液处理的土壤,土壤含水量急剧下降,同时冬小麦叶片相对含水量也相应的急剧下降;而用较高盐浓度处理的土壤和冬小麦叶片含水量降低较慢。在干旱胁迫过程中,对照组冬小麦在短时间(6 d)内干旱叶片便出现萎蔫,并伴随着丙二醛、脯氨酸含量、SOD等抗氧化酶活力急剧增加并一直高于盐处理的冬小麦。相反高浓度盐处理的冬小麦在干旱处理12 d时叶片直立生长良好,叶片MDA、抗氧化酶活力均增加,但增加幅度均低于对照。脯氨酸含量随干旱胁迫增加,但随盐处理浓度增加而上升幅度减小。在复水处理5 d后,叶片含水量均增加,MDA和脯氨酸含量下降,但抗氧化酶活力仍增高。荒漠环境土壤中盐离子一方面可提高土壤和植物的保水率,提高水分利用率,另一方面激活体内的抗氧化酶系统使植物较早获得抗逆能力,这可能是荒漠植物多抗逆性形成的部分生理生化原因。  相似文献   

13.
大叶黄杨对土壤水分梯度胁迫的生长与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包玉  王志泰 《干旱区地理》2011,34(2):208-214
以盆栽大叶黄杨为试材,研究了大叶黄杨生长与生理指标对不同程度土壤水分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胁迫对生长指标(苗重、苗高和地径)有明显的影响,变化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即随胁迫程度加剧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干旱胁迫下生理指标的变化表现出差异性:束缚水/自由水的比值随胁迫程度加强而增大;水分饱和亏缺变化和丙二醛活性在轻、中...  相似文献   

14.
采用土壤和改良的Knop’s固体培养基培养湿地敏感植物、国家一级保护极危蕨类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并获得有性生殖苗;观察记录了配子体发育及幼孢苗发生各阶段的详细过程;总结了幼孢苗的人工管护技术;分析讨论了配子体发育与环境因素间的规律、幼孢苗复壮对策以及病虫害类别、病症及其防治措施等.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水韭孢子在22~28℃、光照强度为60 μmol/(m2·s)、每日光照14h和黑暗10h的条件下,可达到90.3%的成熟率;已完成中华水韭的生活史,掌握了孢子育苗及日常管护方法,获得孢苗5 000棵,长势良好,出现孢子囊,以期为回归原产地,拯救该野生种群及湿地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沙冬青种子萌发期抗逆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和NaCl溶液处理沙冬青种子,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叶片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随着胁迫强度增加,沙冬青种子萌发能力下降,幼苗叶片电导率上升,MDA含量上升。PEG浓度由5%升至15%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上升,超过15%时,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 NaCl浓度在0到1.5%范围内,沙冬青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随NaCl浓度增大而上升。对两种胁迫条件下生长及生理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沙冬青在种子萌发期和幼苗期有较强的抗旱和抗盐能力。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甘肃民勤地区梭梭、白刺、胡枝子和毛条等4种沙生灌木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生态响应特征,综合评价了白刺、梭梭、毛条和胡枝子的抗旱能力。结果表明:在重度干旱胁迫下,胡枝子总生长量下降了79.95%,白刺下降幅度最小;随干旱胁迫的加重和胁迫时间的延长,4种灌木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片持水力均不同程度下降;4种灌木叶片中的渗透调节物质在干旱胁迫下均表现出先增长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与其抗旱性密切相关;SOD、POD、CAT等3种抗氧化酶在梭梭、毛条和胡枝子等3种灌木中表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白刺叶片中表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运用隶属函数法对16种抗旱指标综合评价的结果显示,4种灌木的抗旱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白刺梭梭毛条胡枝子。  相似文献   

17.
为掌握蒙古韭(Allium mongolicum)在中国的分布现状和种群发展趋势,采用野外踏查和栽培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地理分布范围进行了界定;以结实量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分布区域蒙古韭的结实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蒙古韭在中国的分布区约在36°28′—46°14′N、88°39′—116°05′E之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新疆、青海6省(区)。(2)由于生境差异,蒙古韭不同群落中物种组成差异很大,蒙古韭多为伴生种或偶见种,很少为优势种。(3)不同生境条件下蒙古韭的结实特性差异较大,多数地区没有结实或结实率很小,主要是因为干旱导致其生殖生长受阻,加之人为因素干扰,使蒙古韭不能正常完成其生活史。  相似文献   

18.
白草广泛分布在西藏干旱、半干旱地区,其根茎系统发达,抗旱能力较强。本文以西藏12个地区的野生白草为材料,在中科院拉萨高原农业生态综合试验站研究野生白草幼苗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特性,并用隶属函数法对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拟筛选出抗旱能力较强的白草种类。实验采用5种不同水势(0,–0.7,–1.4,–2.1,–2.8 MPa)的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测定12份白草幼苗体内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叶绿素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水势的下降,白草体内活性氧的产生和消除平衡受到破坏,导致膜脂过氧化,产生丙二醛,加速叶绿素的分解;通过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从外界吸水来抵御干旱。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丙二醛的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脯氨酸和叶绿素的含量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利用隶属函数法对12个地区白草幼苗的抗旱性进行综合性评价,研究得出抗旱性由强到弱依次为:谢通门林周索县当雄定日南木林吉隆林芝普兰定结隆子萨迦,表明谢通门、林周和索县白草的抗旱性较强,其是否适宜在西藏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干旱胁迫对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叶片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机理,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和快速叶绿素荧光仪,对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芦苇叶片光合生理以及芦苇生长状态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干旱5d后,芦苇叶片光合速率小幅下降,干旱15d后,其光合速率明显下降,芦苇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干旱胁迫下,芦苇叶片叶绿素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芦苇叶片光系统II(PSII)对干旱胁迫反应较敏感,在干旱20d后,其光合电子传递能力和光合性能指数下降,热耗散增加。在干旱胁迫初期,芦苇叶片光合速率的下降以气孔限制为主;在干旱胁迫后期,非气孔限制与气孔限制都起作用,其中非气孔因素主要是指光系统II活性的下降,活性反应中心减少,电子传递能力下降,降低了光系统II的整体光化学性能,进而降低了芦苇叶片的光合速率,抑制了芦苇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选择在汾河太原段河岸带生长的香蒲(Typha orientalis)、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和萎蒿(Artemisia selengensis)作为实验对象,于2019年3月15日至9月4日,在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室外实验棚内,在土壤深积水(植株全淹)、土壤浅积水(植株半淹)、土壤自然状况(土壤含水量为25%)、土壤轻度干旱(土壤含水量为15%)和土壤干旱(土壤含水量为5%)5种条件下,开展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每15 d计算3种植物的存活率;在实验第30天、第60天、第90天、第120天和第150天,测定3种植物的株高、活叶片数、最大叶片长度和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香蒲、水蓼和萎蒿的存活率不同,其中水蓼相对更耐淹,萎蒿相对更耐旱;在土壤深积水、土壤干旱和土壤半干旱条件下,3种植物的活叶片数和最大叶片长度在实验期间呈单峰型变化,株高和生物量都逐渐增大;在土壤自然状况下,3种植物的株高、活叶片数、最大叶片长度、生物量等都显著大于其它水分条件下的指标;与土壤深积水、土壤浅积水和土壤干旱条件下相比,在土壤轻度干旱条件下,水蓼和萎蒿的活叶片数、生物量、最大叶片长度以及萎蒿的株高都偏大;15%~25%的土壤含水量是适宜香蒲、水蓼和萎蒿生长的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