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通过龙永聚煤盆地构造演化及富煤带赋存层段机理分析,发现聚煤盆地构造演化与富煤带展布有一定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一定样式的构造与一定层段的富煤带在走向、倾向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一定的富煤带产生在一定的滑覆、推覆构造及其组合中。龙永煤田西部主要产生印支期的滑覆断层,应寻找走向上的富煤带;龙永煤田东部主要产生燕山期的推覆断层,应寻找倾向上的富煤带;龙永煤田中部主要产生印支期及燕山期的组合滑脱断层,应寻找上推下留型、上滑下留型、滑褶集中型的走向、倾向的富煤带。此项研究为龙永煤田进一步寻找富煤带指明了方向,同类型的勘探区可以参考。  相似文献   

2.
所述山南井田位于江西省新余县城北约17公里处,走向长5公里,倾向长0.8公里。我公司二二四队在对该井田进行普查勘探的施工过程中发现,上三迭统安源组沉积变化大,煤层极不稳定。为了查明井田内安源组地层的含煤特征,探索富煤带的展布规律,为进一步开展外围普查找煤工作时得以合理地选择有利块段,我们依据已有的地质资料,从古构造分析入手,对富煤带的赋存规律做了一些综合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3.
王文生 《中国煤田地质》1998,10(A09):53-54,64
福建龙永煤田童子岩组下亚段的沉积环境应是无障壁海岸沉积体系,而上亚段才是障壁岛-淀湖沉积体系,论述了沉积环境的连续性,岩煤层可对比性,古盐度,层理类型,垂向粒度序列,含砂率及富煤带,并简述了找煤方向。  相似文献   

4.
蔚县煤田含煤沉积范围大约600km^2。储量丰富,是一个具有远景发展的含煤地区。煤层总厚度10m以上的富煤带,主要分布于水峪、崔家寨、陡涧子、黄崖、烟墩坡一带,正是古基底斜坡带的凹陷处。蔚县煤田早中侏罗世含煤沉积,主要由河流或湖滨河口三角洲相、湖泊相、泥沼相组成。其中以湖泊相、沼泽相为主,河流相次之。富煤带和富煤中心主要赋存于三角洲前缘的泥炭沼泽环境中,是富煤沼泽相形成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5.
我国南方早二迭世梁山煤系具有分布广,厚度小,煤层数少而厚度变化大的特点,煤田地质工作者正在探索它的变化规律。本文从研究其沉积构造入手,通过对区域地质的综合分析及剖析一些主要煤田的古构造、古地形,探索梁山煤系富煤带及煤体的展布规律,进而探讨其主要的控煤因素。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早二叠世早期岩相古地理及聚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吉虎  张恩惠 《河南地质》1997,15(3):186-191
早二叠世早期,华北地台陆表不断向南退缩,早期沉积一套潮坪相泥岩,中、晚期沉积了一套以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体系。二1煤形成于潮坪上的泥炭沼泽环境,煤层厚度大,分布广,富煤带位于濮阳、长垣、太康以西和鹤壁,焦作、宜阳一线以东地区。二2煤发育在上、下三角洲平原地渡带上,富煤带分布于兰考、淮阳一带。山西组沉积时古构造对聚煤作用上有控制作用。坳陷区通常为富煤带分布区。  相似文献   

7.
根据地质调查资料与以往研究成果,从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古生物特征、岩相古地理及沉积环境的演化等方面,对湖北省西部马鞍煤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鞍煤系总体上由海进沉积序列组成,沉积环境主要有障壁岛-瀉湖、滩-潮坪、潮坪和广阔海坪等类型,由此形成区域内的一、二、三、四煤。受古构造、古地形、古地理的影响,富煤带总体呈北西向展布,主要集中于建始东部至巴东中部条带。  相似文献   

8.
广西百色盆地百岗组的聚煤模式及其预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畅松 《沉积学报》1987,5(2):113-124
本文研究广西百色盆地百岗组的聚煤古地理和古构造条件,提出该组的聚煤盆地模式,并讨论了地震相分析的初步应用。研究表明,可分出北缘盆缘断裂一侧的扇一扇三角洲、南缘滨浅湖-小型滨湖三角洲以及中部的浅-深湖等三个沉积相带。不对称的相配置受控于半地堑的构造格架。富煤带与盆内次级坳陷部位相吻合,并沿盆缘两侧的相带展布。地震相分析有助于圈定相带的分布,进而具有预测富煤带的意义。扇三角洲具向上变粗的三层结构,顶积层以含扇沉积为特征。其间湾为富煤中心的分布部位,而其砂体则是盆内重要的储集层。  相似文献   

9.
以景泰中生代含煤盆地(陆相聚煤盆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依据地质露头资料,探索了富煤单元的预测方法。通过研究,划分出本区各级层序地层单元,确定了富煤单元的形成条件和富煤带的分布部位:景泰盆地含煤段(J1、J21)可识别出4个成因地层单元;J1的煤1、煤2组富煤带分布于泥炭供给充足,且盆地沉降速度与泥炭堆积速度均衡的部位;J21的煤3、煤4组富煤带分布于盆缘与沉降中心之间,并靠近沉降中心的一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昆明官渡等勘探区的各种特征的地质变量进行趋势面拟合,结合其它地质因素综合分析,对恢复勘探区古构造,研究沉积环境,圈定富煤带探寻红层侵蚀面展布规律,分析岩浆活动对煤系的影响等等,其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Coal Accumulation Proces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Formation of coal seam and coal-rich zone is an integrated result of a series of factors in coal accumulation process. The coal accumulation system is an architectural aggregation of coal accumulation factors. I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4 levels: the global coal accumulation super-system, the coal accumulation domain mega-system, the coal accumulation basin system, and the coal seam or coal seam set sub-system. The coal accumulation process is an open, dynamic, and grey system, and is meanwhile a system with such natures as aggregation, relevance, entirety, purpose-orientated, hierarchy, and environment adaptability. In this paper, we take coal accumulation process as a system to study origin of coal seam and coal-rich zone; and we will discuss a methodology of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coal accumulation process. As an example, the Ordos coal basin was investigated to elucid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the coal accumulation system analysis.  相似文献   

12.
华北晚古生代内陆表海大型聚煤盆地的极平坦的地势是煤聚积的良好场所,而事件性海侵为泥岩沼泽发育及泥炭迅速得以保存最终形成煤层提供了条件。研究表明,石炭二叠纪煤系中可识别出若干个重要的事件性海侵层,研究这些海侵层的形成,对探明富煤单元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讨论了事件性海侵与富煤单元形成及分布的成因联系,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了鲁西煤田煤聚积规律。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台东南部二叠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叠纪早期,华北地台的陆表海不断向南退缩,从而在华北地台东南部开始了陆相三角洲的聚煤作用。伴随着三角洲体系的进积增生,含煤系数和煤层厚度由西北向东南同步增大,聚煤盆地和富煤带依次向东南迁移,含煤层位依次抬高,在淮河流域形成了二叠纪的富煤区。在秦岭纬向古构造的影响下,本区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的分区、分带及煤盆地的迁移展布,具有南北向变异、东西向延展的特点。晚二叠世由于南部的秦岭-北淮阳海槽脉动式抬升,导致海水沿确山海峡和肥东海峡向三角洲回流,三角洲的朵叶受到破坏,海湾泻湖和泥炭沼泽发育,沉积厂晚二叠世特有的淮南含煤组及用应的富煤带。  相似文献   

14.
在收集梅城-寒婆坳区相关区域地质、矿产、物探及科研成果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实测地质剖面、地质填图、槽探、生产井编录、电法勘探、采样化验等技术手段,采用对比地质条件,类推含煤性,对涟邵煤田胜利-李家湾煤矿区测水组含煤岩系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在涟源含煤区西部老矿区寻找测水煤系的富煤带、厚煤体,圈定了何家湾-周家湾-油溪、界头岭-联丰-菜山冲、白家岭等三个找煤远景区作为重点勘查耙区。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群是我国最大的油气聚集区,营城盆地位于其东部,是松辽盆地群中一个典型的聚煤盆地。松辽盆地群基底构造及构造演化控制着营城盆地的演化和聚煤作用。营城盆地含煤层序为SE3层序,相当于沙河子组,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体系域:盆地充填体系域、盆地扩张体系域和盆地萎缩体系域。聚煤作用发生在盆地扩张体系域,为盆地扩张超覆沉积阶段的产物,发育Ⅰ~Ⅲ煤层组。Ⅲ煤层组厚度大,煤层稳定,几乎全区发育,是盆地初始充填体系域和扩张体系域转化期的产物。富煤带分布于上家—饮马河东西向隆起带,呈EW向展布,煤层向凹陷区分叉、尖灭。盆缘断裂构造的差异活动以及盆地构造演化是聚煤作用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6.
鲁西南石炭二叠纪煤系潮坪沉积体系与聚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西南石炭二叠纪煤系形成于内陆表海盆地。潮坪沉积体系是研究区聚时重要的沉积体系之一。作者详细研究了潮坪沉积体系的内部构成、成因相及各种沉积体发育特点,分析了沉积组合类型及其成因单元,论述了潮坪沉积体系的聚煤特点及富单元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运用煤田地质学基本理论和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值及工业分析等有关数据,确定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古近系沙三段含煤亚段的煤种主要为褐煤、长焰煤和气煤;进而阐述了该煤段垂向上煤级与埋深的变化规律性、不同赋煤区各煤级垂向界限的差异性。在平面上,长焰煤在东部凹陷的6个赋煤区均有分布,褐煤分布于东部凹陷西南端和中北部,气煤则集中分布于该凹陷的中南部。区域地温场和火山活动控制了煤级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