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中国红土期气候构造期的耦合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黄镇国  张伟强 《地理学报》2000,55(2):200-208
红土发育、气候变化、构造活动之间存在旋回、周期、因果、主次、配置等耦合关系。其中旋回和周期,以红土发育的阶段性为标志,突出一个“期”字。通过探讨红土旋回与季风发展期、冰期间冰期、新构造期、构造活动期等的对应关系,可以将我国第四纪分为3个构造-气候(红土)主旋回。  相似文献   

2.
武江在粤北坪石盆地保留有6级河流基座阶地,是目前广东省内发现级数最多的阶地.阶地基座受后期风化作用影响,发育了深厚的红色风化基座.已有的河流阶地TL年代数据显示,本区风化基座的发育年代符合中国南方红土期的时空变化规律,但其形成机制与我国红土期相应的华南地貌风化壳有别.风化基座发育受到本区构造抬升和夏季风气候的共同影响.在我国南方红色风化壳广泛发育时期,西部地区的泥石流也出现多期活动.总体上看,泥石流发育期滞后于红土发育期,且不存在红土期内多次发育的特征,这说明夏季风气候对华南地区的影响大于西部地区.红色风化壳发育和泥石流发育共同反映出夏季风气候的加强,季风区内的水循环加快,风化侵蚀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红土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人仅将华南的红土分为5期^[1],具各期的起迄年龄不详。根据全国众多的红土实例及年龄资料,提出我国6个红土发育期的划分方案,从南向北,红土期数减少,历时变短。各项红土尚可分出若干个亚期,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柴北缘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古亚洲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结合部位的多旋回弧盆造山系;岩浆活动强烈,印支期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新青界山、察汗诺、哈莉哈德山南以及橡皮山等地区,岩浆岩以中酸性岩为主,花岗岩类分异程度高,与稀有金属矿产关系密切,形成于印支期柴北缘活动大陆边缘俯冲碰撞环境。柴北缘地区伟晶岩脉断续出露200余公里,伟晶岩具有集中性、分片性产出特征,其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印支期是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成矿重要时期;厘定出稀有金属主要成矿类型为伟晶岩型、花岗岩型。  相似文献   

5.
"成都粘土"由Thorp和Dye于1936年命名,用以指示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西北部丘陵及高阶地上的含钙质结核粘土。Thorp和Dye并提出,"成都粘土"可能是遭受风化的风尘堆积。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发育完整的第四纪粘土剖面,自上而下可分为三层:"成都粘土"、褐色粘土及网纹红土。在Thorp和Dye之后的70多年间,"成都粘土"成为土壤学家、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所共同关注的研究对象。但是,"成都粘土"的成因、物源、时代及其古环境意义,以及"成都粘土"与青藏高原黄土、黄土高原黄土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争论的、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成都粘土"作为可能的风成堆积,针对其的研究,对认识和了解地质时期,尤其是冰期和冰消期四川盆地西部及其周边地区风向、大气环流格局及强度,以及风尘源区的植被覆盖及干旱化等古环境变化是十分有意义的。此外,"成都粘土"及其下伏的褐色粘土和网纹红土是著名的超固结性、胀缩性和裂隙性粘土,对于这一特殊土体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就有关成都粘土的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如下建议:1.深入调查成都粘土的分布范围及其地貌分布特征;2.开展成都粘土的精细年代学研究并建立标准剖面;3.褐色粘土和网纹红土的成因及物源的深入研究;4.确认"成都粘土"、褐色粘土及网纹红土三者间的关系及可能存在的沉积间断;5.阐明"成都粘土"与川西高原黄土、黄土高原黄土之间的物源关系;6.重建"成都粘土"的风尘传输过程及机制;7.探索各层粘土的成因及后期风化改造对其超固结性、胀缩性和裂隙性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侵蚀期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2,他引:10  
赵景波  杜娟  黄春长 《中国沙漠》2002,22(3):257-261
黄土高原在沉积的同时也存在着侵蚀,主要是流水、重力等因素造成的。这种侵蚀会受到气候、构造运动以及人类活动控制。资料显示,黄土高原存在3种基本的侵蚀期,一是气候侵蚀期,二是构造侵蚀期,三是人为因素侵蚀期。此外还有气候与构造共同作用产生的侵蚀期和构造与人类共同作用产生的侵蚀期。温湿期风尘堆积少,降水量增多,流水动力增强,是黄土高原理论上的侵蚀期。构造抬升引起侵蚀基准面下降,进而导致黄土高原加快侵蚀,出现构造侵蚀期。人类活动破坏了黄土高原的植被和土层结构,导致黄土高原侵蚀加剧,从而出现了人类因素引起的现代侵蚀加速期。在黄土发育的冷干期,由于植被稀疏,侵蚀量大于温湿期,但堆积量远大于侵蚀量。要改变现代侵蚀状况,就应当加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7.
庐山JL剖面红土粒度体积分形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形理论在地貌学、土壤学、沉积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南方第四纪红土研究中的应用尚不多见.选取庐山北麓一个典型的第四纪红土剖面--JL剖面,根据三维空间内的体积分维模型和线性回归法,对红土颗粒粒径的体积分形特征进行研究,得出该剖面红土粒度体积分维值.研究结果表明:(1)剖面红土粒度的体积分形特征显著,其粒度特征和体积分维值与北方黄土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指示该剖面红土母质具有风成特性,并体现堆积与风化同时进行的加积特征.(2)网纹红土粒度体积分维值最大,第①~⑤均值介于2.080 9~2.141 1间;第⑥和第⑧棕黄色土层体积分维值最小,分别为1.998 4和1.972 3;第⑦古土壤层的体积分维值介于网纹红土层和棕黄色黄土层之间,为2.065 3.体积分维值与粘粒含量及分选系数显著正相关,与粉砂含量呈负相关关系.(3)JL剖面红土粒度体积分维值的纵向变化表现为高低值相间的7个旋回,与传统粒度参数相比具有更显著的分段性,并与红化率和CIA值峰谷变化存在对应关系,可以作为指示沉积-风化环境变化的指标.初步认为庐山地区红土母质第四纪以来成壤环境存在强弱变化并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山西西山煤田古交矿区断裂构造分布特征、构造组合以及力学性质等方面综合分析,对矿区断裂构造发育规律及其构造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区内断裂构造主要为NEE、NNE向高角度正断层,断裂构造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分带性以及等距性特征,组合形式主要为雁列式展布、堑垒相间型、阶梯状以及"Y"字形构造组合。矿区主体构造的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燕山早期、燕山中~晚期、喜马拉雅期三个阶段,造就了井田现今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9.
在构造和气候的综合作用下,本区在早第三纪成为一个大型裂谷湖盆,并在沙四、沙三和沙一期因受古太平洋海泛影响而具有"近海"湖盆的特征,其演变经历了初始形成-强烈扩张-晚期扩张-收缩干涸四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湖侵-湖退旋回和湖泊早期形成-中期扩张-晚期收缩三个亚旋回。  相似文献   

10.
庐山JL红土剖面的色度气候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庐山JL红土剖面的Munsell色度体系研究表明,红土色调、明度、彩度等特征值沿剖面呈有规律变化,随深度增加,红度加深、明度降低、彩度增高,总体呈现7次高低值相间的波动。红化率RR作为衡量红化程度的综合指标,随深度增加波动式递增,亦存在7次旋回,与土体中Fe2O3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该结论表明,庐山红土发育过程中存在热中见凉的气候波动,第四纪以来气候渐趋干凉。同时,RR曲线与C IA曲线变化趋势一致,RR高值对应于CIA高值,指示强成土风化时期,可作为反映成土环境变化的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