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是怎样来的,又向何处去?这是人类研究自身的永恒主题.120多年前达尔文一本《物种起源》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至少对于"上帝创造了人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神创论"再不能主宰这个世界了.但在19世纪初的达尔文所处时代,随着地质学的兴起——寒武纪生物种类骤然增多这一现象的被发现,一向重视证据、治学严谨的这位伟人也不得不叹息:将来能怀疑生物进化的不是别的,而正是寒武纪的"生物种类骤增".  相似文献   

2.
一本破译了20多年的"无字天书"(上)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基本上是按生物的演化来划分的。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生命是不断演化的,它们各个阶段都会在地层中保留下来,有的形成生物化石。化石是生命演化最"忠实"的记录者,通过生物化石,就可以判断它所处的年代,同样也可以划分地层了。在众多  相似文献   

3.
高度认识古生物化石的价值 地球至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人类根据现代生物的研究和对地层中保存的古生物化石的研究结果说明,地球早期是没有生命的,直到32亿年以前,海洋中才有了低等的菌藻类生物,经过32亿年的演化至今,生命才演化出植物界和动物界,从水生到陆生。 生命的演化历程是那么神秘,虽有一代伟人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但他的理论对今天在地层中一个界面发现大量的物种,又束手无策难以解释。化石的价值不仅可以破解这些“难已解释” 的问题和现象,还在于化石得以保存的过程难,石化的条件复杂,以及发现化石机遇难…  相似文献   

4.
黄进教授对丹霞地貌定义很简明,"由陆相红层构成的具有陡峻坡面的各种地面形态称为丹霞地貌"[1].陆相"红层"主要是指中生代后期的白垩系,其次是新生代的第三系.现已被认定的丹霞地貌皆处在这两个层位中,其中主要又在白垩系,湖南尤其如此.丹霞地貌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遗产,世界自然遗产有两个重要标准,一是具"非同寻常的自然美学价值",二是"反映地球演化历史主要阶段的杰出范例,包括生命记录,重要的、正在进行的地貌演化和地质作用等".本文将阐述的是两个标准的后者,即由白垩系地层的生命记录,反映它是地球演化历史的一个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5.
<正>当代的深空探测,也就是太阳系的探测,可以说是21世纪科学发展竞争的焦点,也是航天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开展深空探测的目标,仍然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深空探测是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个永恒主题。人类之上下求索我们生存的地球自形成以来已有46亿年,大约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生命长期在海洋里演化,然后逐渐走上陆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物种。虽  相似文献   

6.
生物周围所有的因素均是其环境因子,如水、气,其中地球化学环境是最基本的因子.一方面地球化学环境为生物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必须的矿质元素;另一方面,生物或人类的活动亦改变和影响了地球化学环境. 地球化学指导实践源于19世纪 早在1910年,动物地理学的奠基人,与达尔文共同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英国博物学家A.R.华莱士就指出,地壳变动是生物进化的诱因和冲动力,其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化是根本的动因.更早于1870年,法国的J.Raulin首次发现了Zn可促进植物的生长,从此以后,人们陆续确认了生命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7.
曾获全国二、三、四届优秀报告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东北作家蒋巍,涉足地学领域,写了一篇散文《我们都是"云南虫"》.一个非地学专业人员用优美的文字,诗一般的语言,将深奥的地球、生物演化知识展现在读者面前,用"通俗易懂"和"引人入胜"来形容毫不为过. 例如早期的地球演化,在他的笔下,"还没有大气层的保护,来自宇宙空间的大小天体雨点般撞到地球上来,在当时十分薄弱的地壳上砸出大大小小的窟窿,整个地球为之震撼;同时滚滚岩浆不断从地壳下喷溢出来,火山咆哮,烟尘滚滚,裂焰熊熊,山崩地裂.  相似文献   

8.
由"真动物"构成的动物界(不包括海绵)通常被划分为双胚层动物、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3个亚界.寒武纪大爆发经历了爆发的前奏-序幕-主幕3个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处于早寒武世初期(依次以小壳化石的首次辐射和澄江动物群爆发为代表),另一个则发生在"寒武前夜"(即前寒武纪末期),以伊迪卡拉生物群为代表.这次独特的三幕式大爆发分步完成了动物形态演化谱系树(简写为TOA)的成型.已有化石证据显示,动物树的3大主体或3个亚界的起源及其早期辐射分别发生于寒武纪大爆发这3个主要阶段.澄江化石库中发现的早期后口动物亚界涵盖了该亚界中所有6大分支(棘皮类、半索类、头索类、尾索类、脊椎类和绝灭了的古虫类)的原始类群,澄江动物群时代标志着寒武纪大爆发的顶峰,完成了动物树框架的成型,从而宣告了寒武纪大爆发的基本终结.其学术重要性超越了中寒武世的布尔吉斯页岩,因为前者位于动物树形成的"源头",而后者仅代表此后的"一段流程".在动物演化历史上4个最具转折意义的重大创新事件(即多细胞动物起源、两侧对称动物起源、后口动物起源和脊椎动物起源)中,第一个发生在伊迪卡拉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其余3个则可通过梅树村化石群和澄江化石群观察到其完成的主体过程.已灭绝的古虫动物门,是初具鳃裂构造的原始分节动物,作为由原口动物向后口动物过渡的一个珍稀"缺环",很可能代表着后口动物亚界的一个根.古囊类兼有两侧对称的古虫类和一些原始棘皮动物的镶嵌体征,最可能代表棘皮动物的一个根.在早寒武世动物演化谱系中,后口动物的"顶端类群"的代表是被誉为"第一鱼"的昆明鱼目,目前已知包括昆明鱼、海口鱼和钟健鱼,它们具对眼、脊索与串珠状脊椎软骨共存的原始脊椎,代表了真正的脊椎类或有头类始祖.相反,包括云南虫属和海口虫属的云南虫类,既没有成对的眼睛也没有可信的脊椎软骨,而且其背神经索也未扩大成脑,甚至不具备低等脊索动物的肌节,因此与真正的有头类或脊椎动物无关.其实,这类奇特动物与古虫类共享相似的躯体构形,应该代表着低等后口动物中的一个侧枝.自达尔文以来,进化生物学一直在动物世界的悠长演化历程中,努力追寻"人类远古由来"的一些重大形态学创新事件的证据,无疑,古虫动物门原始鳃裂构造的出现以及第一鱼之头颅和原始脊椎软骨的形成,应是这条历史长河中人们期待已久的两大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人类在矿物浸泡中诞生人类最早诞生地和发源地众说纷坛,但是,任何生物演化的出生都离不开水,这是一条真理,换句话说,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因此,人们常说,大海、长江、黄河是我们母亲,它孕育了中华民族,这种说法是何等贴切呀!从生物考古学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海洋...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关于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但生态现代化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更早.事实上,人类的诞生,就是人类的"动物祖先"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普遍发生社会制度和生产模式的环境改革和生态转型.生态现代化理论,试图去解释和描述这个转型过程的性质、内涵和动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资源概况 正如德国科学家杜拔亚·雷蒙·艾米尔所说:"生命乃是朝气蓬勃的水".水是生命之源,是生物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生活、生产、建设、水产、水运的命脉所在,同时也是风景旅游的宝贵自然资源.广义的水资源除包括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水量资源(狭义水资源)外,还包括可提供动力和电力的水能资源以及可供航运旅游和养殖之用的水域(如河流、湖泊、水库的水源和水体)资源.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地质环境保护的形势与任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地质环境是国土资源的主要赋存系统,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环境的形成是地壳表层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之间,长期不断进行能量转移和物质交换而逐步建立相对平衡的开放系统的历史演化过程.这种演化有些是急剧的,大多是缓慢而不易觉察的,但都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重大的、往往是很难逆转的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强调指出,严格保护地质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纲要"要求,切实加强地质环境管理是国土资源部门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一次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3.
日前,记者从辽宁省国土资源厅获悉,国土资源部科普基地——辽宁省古生物博物馆的《辽西早期被子植物研究》荣获2014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实现了辽宁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开展科研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零的突破。被子植物起源与早期演化是古植物学领域国际性重大理论问题之一,被达尔文称之"讨厌之谜"。争论问题的核心主要集中在被子植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地质遗迹资源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遗产,是地球在46亿年的形成演化历程中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这份遗产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矿产资源,另一类就是地质遗迹.  相似文献   

15.
目前,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正在领导一项有许多大学和研究单位参加的“受控生态生命支持系统”研究工作。它是为人类能够在宇宙空间长期生存、摆脱地球供应而自给自足这一目标而奋斗的三个阶段的第一阶段。 这是一个范围很广的生命支持系统,着眼于生物更新技术。肯尼迪中心的任务,是为未来的空间居民点提供进行生物群生产的硬件、系统方法和技术,包括水和氧气的循环、食物的准  相似文献   

16.
<正>有一种寄托,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一种宽容,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一种期盼,叫"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洋,是可观可思的风景,更是孕育生命的希望。相比陆地生物,海洋生物种类更加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仅我国记录在册的海洋生物就达2万多种。今年6月8日是全球第11个世界海洋日,主题是"珍惜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需要我们从源头出发,了解与之关系密切的海洋生态系统。珊瑚礁、海草床与红树林共称为三大典  相似文献   

17.
行业资讯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金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相似文献   

18.
行业资讯     
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  相似文献   

19.
地球处于不断地运动中,"一切在流,一切在变。"地球运动的思想恐怕最早出现在中国。《诗经·十日之交》有"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认识,出现在2700多年前;"沧海桑田"见于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距今也1600多年的历史了。现代地质学诞生在欧洲,如从赫顿(旧译郝屯)时代算起的话,也不过200多年的时间。从认识地球运动现象的感性阶段,到形成大地构造学的系统理论阶段,人类经历了2500多年的探索。大地构造学是地质学科的基础学科,是研究地球岩石圈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的科学,属于广义构造地质学、传统构造地质学组成部分;而构造地质学是研究组成地壳的岩石受地壳运动而变形的各种构造类型,两者有着发展史上的源渊关系。在研究对象上同时研究岩石圈地质体的形成和形变之构造作用,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其所不同的是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大型的、乃至全球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承的。从历史上说,1850-1854年德国地质学家瑙曼在《记录地质学教程》中所述,是作为同义语而广为流行。1936年克鲁斯对两者专门做过论述和分工,他认为: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壳构造和运动的科学,而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大型大区域,乃至全球的地质构造。  相似文献   

20.
2006年5月5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西北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舒德干与英国剑桥大学康威·莫里斯教授等人在早期动物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又一突破性成果--《中国早寒武世的文德生物及地球早期双胚层动物演化》.他们在地球动物界"仲春时代"发现的"春光虫"被认为是目前地球上已知最原始的一类真后生动物;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果,作者还提出了关于动物界起源及其早期演化的新谱系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