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株潭城市群国土规划(2011-2030年)》的主要任务是明确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构建长株潭城市群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制定核心区开发方案,开展城市群国土开发合作,打造资源环境空间支撑体系.旨在推进城市群功能分区明确,空间布局合理,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实现规划目标,完成规划任务,需要对长株潭城市群国土开发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其中,结合长株潭三市的资源环境禀赋和产业基础现状,整合城市群产业资源,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构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城市群产业体系,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采用长株潭三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材料,运用景观生态学中多样性指数、多样化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有关结构数量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分异进行定量分析,深入区域土地利用在平面上、立体上和结构上的空间表征,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基本规律,为目前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资源节约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特征及优化策略可作为我国多中心城市群空间优化的典型样本之一.本文运用多维度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展开现状测度与评价,尊重城市群阶段特征,选取针对性指标对比反映空间内在特征.在采用核密度法分析2013年和2017年湖南省152个区县第二产业与就业指标的空间变化后,得出长株潭城市群已初步形成空间—...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环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 TM影像解译后的土地利用数据、MODIS影像计算的植被指数,以及人口、经济和气候数据等为数据源,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构建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区域2000-2010年湿地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环长株潭城市群2000、2005、2010年湿地生态安全指数均值分别为0.7268、0.7151和0.7196,湿地生态安全状态“良好”,生态安全等级程度为“较安全”。(2)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差异性明显,一级湿地生态安全区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周边,二级湿地生态安全区沿主要河流分布,三级湿地生态安全区主要分布在2个或3个城市之间的交界区域。(3)研究期间环长株潭城市群湿地面积变化明显,该区域湿地总面积逐年减少;森林沼泽、草本沼泽、湖泊、河流、水田的斑块分维数均呈增加趋势;水库/坑塘、河流破碎度指数明显高于其他景观类型,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减少。在此基础上,从土地利用变化与转型、湿地景观结构与功能、自然因素等方面对影响该区域湿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直接作用于湿地生态环境,通过改变区域景观和土地利用结构使湿地面积发生变化,直接影响湿地生态安全。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通过改变水热状况和植被覆盖,间接影响湿地生态安全。针对该区域湿地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建议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干扰。  相似文献   

5.
通过提出城市群交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评价体系,对交通可达性与经济联系格局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合城市群行政划分的特点,使用改进的加权平均出行时间平均值更加准确地描述了区县级交通系统水平。将该体系应用到长株潭城市群交通和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分析研究中,结果表明:①长株潭城市群公路网可达性受地形影响,整体上呈现“一大两小”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②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分布格局与路网可达性空间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关联,但两系统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其中交通系统对两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形成影响更为显著;③长株潭城市群区县的交通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处于中低度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6.
2008年7月,国土资源部与湖南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湖南省国土资源工作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合作备忘录》),国土资源部把"长株潭"城市群列为国家国土规划编制试点,笔者有幸参加了试点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长株潭"城市群国土规划编制工作的积累,也让我对国土规划有了更多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资源税费制度现状及其完善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8%的高速度持续增长.但是,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资源高速消耗、环境急剧恶化为代价的.进入90年代后,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深层次因素--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群快速地发展起来,城市群城际间的人口流动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以地理实体空间分析为主,城际人口流动的研究多使用传统统计数据,而将大数据运用于城市群空构特征,并结合传统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该区域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 微博签到数据进一步解释了成渝城市群呈现出“双核多中心”的组团特征,成都市和重庆主城构成了“双核”;② 微博人口流动的方向会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微博人口流动的强度呈现出一定的等级差异;③ 微博人口流动的强度与方向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相对一致性,即地区生产总值越高、人口规模越大或交通联系强度越强,则人口流动越强烈。  相似文献   

9.
长株潭三市融城,产业经济一体化,城镇需要协调发展。本文根据长株潭岩土工程地质状况,对长株潭地区岩土进行成因分类,阐述了区域岩土特征、不良地质作用,按照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分析城镇建设工程地质条件适应性。提出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湖南打造"四大板块"的经济社会区域发展战略中,益阳处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域内生态资源丰富,是传统的粮食农产品基地;同时又紧邻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是环长株潭"3+5"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两大板块交汇点的区位优势,改变原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面貌?益阳市委、市政府给出了"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的思路,以交通建设和园区建设为抓手,实施工业强市、绿色发展、开放带动和城乡统筹四大发展战略,收效明显: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相似文献   

11.
长株潭地区环境现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环境质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该地区工业发达、交通便利、人口稠密、高楼林立,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但同时高速发展的经济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环境影响。本文将从土壤、水体、大气和热污染等方面对长株潭地区的环境影响进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会因海面升降、地壳升降和海陆分布的变化而变动,同时又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最频繁、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海岸带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处于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密集区,资源环境问题突出。随着海湾开发利用的深入,城市围海造地、盐田围垦、海岸工程建设、湾内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为海湾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区域热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热环境的改变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科学地评价城市群热环境安全对于城市发展的规划布局和建设舒适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多期MODIS地表温度数据产品,在构建热环境安全等级分级标准的基础上,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热环境安全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 2015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热环境不安全区域多分布于城市建成区及建成区周围,以南京、上海、杭州和宁波等城市形成的“Z”型区域最明显,临界安全区域多分布于郊区,较安全区域集中分布于长江以北平原区域,安全区域则主要分布于杭州及杭州以南山地、丘陵区,太湖大部分区域以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北部区域;② 2005-2015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热环境不安全区域、临界安全区域、较安全区域和安全区域分别呈现扩张、小幅增长、缩减和先缩减后扩张趋势;③ 土地利用结构中建设用地比例过高和林地比例过低是导致热环境安全等级下降的主要原因,其次,建设用地侵占大量耕地也是导致热环境不安全区域扩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长株潭城市群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为此,株洲提出了"一体三极、内提外拓"的城市建设目标,即依托市区这一主体,形成三个城市发展极——向东北呼应长沙,拓展建设云龙新城;向西通过栗雨工业园和欧洲工业园,与湘潭连接;向南开发建设渌口一南洲新城,不断拓展城市腹地.内提是加快老城区提质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配套功能.规划至2020年市区人口规模为120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20平方公里,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以绿为美、以水为源的理念,打造宜居城市品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不同年份统计年鉴数据,通过人口密度、增速、洛伦兹曲线、尼基系数等指标计算方法对全国人口流动迁移趋势和分布均衡性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利用2020年春运返乡期间百度迁徙数据,基于网络中心性、联系强度、首位流以及K-壳分解算法分析人口流动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中国人口不均衡趋势越来越显著,中小型城市人口逐渐向区域中心级城市转移.华中地区形成多个人口流失集聚区,广东省和浙江省人口吸引能力最强.全国共形成20个城市群,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联系最为紧密.  相似文献   

16.
城际出行具有时间依赖性,不同时间约束与特定时期的城际出行具有相异性,反映的出行模式与表达的地理空间联系规律具有差异性。迁徙大数据记录的人口移动实时记录为开展基于时间依赖的城际出行网络提供了可能。本文以全国 19个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利用腾讯平台提供的居民城际出行数据,对国庆长假期间(2016年10月1—7日)中国城市群城际出行时段变化特征、城际出行模式及其网络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黄金周城际出行具有明显的基于出行期、返程期和旅途期的时段变化规律;② 国庆长假期间的中国城市群城际出行分别形成了轴辐式、多中心与单中心3种城际出行模式; ③ 出行期、返程期的城际出行具有类似于春运人口流动的时空对称规律,城市群城际出行呈现出以主要城市群整体、城市群核心城市与邻近外围城市间的中短距离流动的长假出行特征,中西部城市群城际出行具有典型的“潮汐式”流动特征;④ 基于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通过对黄金周期间出行期、返程期与旅途期的科学划分,较好地实现了国庆长假城际出行特征与模式的挖掘,同时也为长假城际交通管理与道路资源优化调配方案的制定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进人新世纪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的背景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其中长远发展战略观念已经明显增强,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和贯彻,增强了人们对人口(P)、资源(R)、环境(E)和发展(D)之间的协调关系的重视程度,追求战略的观念和长远的效益将逐步成为现代主流意识。在此背景下,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永州造田记     
湖南作为全国两个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省份之一.对于土地综合整治的期盼尤显急切.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无论怎样"资源节约",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都显得捉襟见肘.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必须强化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人口、粮食、环境等和土地的关系密切,随着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加重,人们对土地利用的变化也极为关注,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研究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关系,切实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用率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