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6 毫秒
1.
强震前重力场等位面二次偏微商异常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北京平谷台 1971~ 1977年获得的重力位 2次偏微商曲率值 K进行处理 ,消除降雨等噪声对观测值的影响 ,得到较真实的重力等位面弯曲变化值 KS。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 ,1975年 2月 4日海城 7.3级地震、1976年 7月 2 8日唐山 7.8级地震、1976年 11月 15日宁河 6 .9级地震、1977年 5月 12日宁河 6 .5级地震前 ,曲率值 KS均有明显的震前异常出现。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处理 ,求得各次地震前 KS值的真正异常变化量△ KS,并运用近似积分法求得异常面积与地震震级之间的关系 ,初步建立了预报方程 ,从而为单台重力异常预报不同距离发生的地震震级提供一种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2.
选用三峡遥测地震台网和湖北省数字测震台网共同记录到的发生在三峡地区的231次地震事件(2007年6月—2009年12月,MSL≥2.0),对两个台网所确定的地震震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用三峡遥测地震台网资料得到的地震震级偏大:2.0≤MSL<2.5的地震,MSL比MLH大0.16级;2.5≤MSL<3.2地震,MSL比MLH大0.11级;MSL≥3.2地震,MSL与MHL基本相等。  相似文献   

3.
2011年3月11日北京时间13时46分,日本本州东海岸发生9.0级特大地震。据路透社报道,这次地震超过了1923年关东大地震,其能量相当于芮氏7.3级的阪神大地震的178倍,从而成为日本14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由于此次地震震级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黄梅地震台地倾斜形变仪记录的同震响应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出地倾斜映震能力图。结果显示,2017-01~2019-11全球共发生36次MS7.0以上地震,仅有两例地震没有明显同震响应,7级以上地震记录能力为94.44%;记录的最小地震震级为MS3.6、震中距为176 km,最远地震震级为MS6.6、震中距为19 285 km,同震变化幅度与震级成正比、与震中距成反比。  相似文献   

5.
"震动"是地球的常态.全球每年7级以上的地震要发生17~18次.最近一段时间大家感觉地震多,是因为这几次地震都发生在人口居住区,媒体关注度高、报道多. 北京及其周围地区近期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再发生类似唐山那样8级左右的强震,可能在240年以后到300年以前的期间.  相似文献   

6.
利用北京地区 1994~ 2 0 0 0年的跨断层形变资料 ,研究了张北地震的形变前兆规律。以形变速率值和基准值之比作为异常参数 ,定量分析了北京地区 1995~ 1999年的异常及其与本区及邻区中强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 ,异常出现后的 0 .5~ 1年内 ,都有中强震发生 ,而在 1997~1998年近 2年内异常数都超过 6次 ,其间即发生了张北 6 .2级地震 ( 1998年 1月 )  相似文献   

7.
利用国家地磁台网中心产出的观测资料,研究中国大陆地区2013~2022年共10 a时间尺度的地磁低点位移异常与5级以上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地磁低点位移异常与5级以上地震之间具有较好的关联性,地磁低点位移异常出现后2个月内,其异常分界线300 km内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大。2013~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60次,异常对应率为32.4%,虚报率为67.5%,漏报率为48.1%,地震预测率为55.0%;46次地震前出现1次低点位移异常,42次地震前出现2次及以上异常。将地震前的多条低点位移异常分界线叠加到同一底图上,会形成1个或多个交汇区域,地震往往发生在低点位移分界线交汇区域。综合活动构造断裂分布、历史大地震情况、中长期预测强震潜在危险区及年度全国地震危险区等进一步研判发震区域,可大幅缩小地磁低点位移预测地震发生地点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7~2022年ML≥1.5地震的初至P、S波走时数据,利用单震多台和达法计算波速比,探讨2021-09-16四川泸县MS6.0地震前后震中附近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泸县MS6.0地震前震中附近波速比出现下降-回升变化,下降持续时间约1.25 a,回升持续时间约0.5 a,波速比低值集中在震中周边区域。2019年泸县MS6.0地震前,震中西北侧约66 km处发生的威远MS5.4地震、资中MS5.2地震周边波速比也出现相似的下降-回升变化,下降时间约2 a, 2次地震发生在波速比回升阶段,地震后波速比继续上升,直至泸县地震的发生,且2次地震震中也位于波速比低值集中区。  相似文献   

9.
夏垫断裂是北京地区重要的活动断裂之一。1679年该断裂发生三河—平谷8级地震,是北京及邻区历史记录的最大地震,地表形成了至今仍清晰可见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弄清楚该断裂古地震活动和地表破裂带特征是优化北京地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探槽开挖、光释光(OSL)测年、断层陡坎形态及地层位错分析,揭示了夏垫断裂古地震活动性、古地震序列和地表破裂带特征。结果表明:(1)夏垫断裂大胡庄南探槽显示的地层错断、地震楔及崩积楔等揭示了夏垫断裂的两次古地震事件,分别约为(1.610±0.130)ka B.P.古地震及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地层位错分别约为0.3、2.5 m;(2)夏垫断裂20 ka以来存在7个期次的古地震事件,大地震的平均复发周期约为2 716年;(3)地震地表破裂带地层位错整体趋势与地形测量数据所得结果基本一致,但在大康庄段到齐心庄段,地层位错距离大于断层陡坎地面测量的高度,表明地表断层陡坎形态可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探槽揭露的地层位错量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夏垫断裂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汶川和芦山地震的孕育过程,利用单台单震法,将地震丛发区内发生的地震粗略视为“广义重复地震”,系统分析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区域1990~2015年波速比时空变化过程。结果发现,波速比在汶川地震前降低,芦山地震后明显恢复。对于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的地震丛发区,大部分台站波速比的同步时间变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汶川地震前,2000年~2008-05波速比出现异常降低-回返-发震过程,低值异常持续时间约8 a。汶川地震后,波速比快速回升。二是2010年开始再次显现波速比持续性稳定下降,在2013-04降至最低点,发生芦山地震,震后波速比再次快速回升到正常值。对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附近的地震丛发区,大部分台站波速比的同步时间变化从2000年~2013-04波速比维持长时间的异常低值状态,低值持续时间约13 a,直至2013-04芦山地震后波速比快速回升。不论是龙门山南段还是北段,均可看到波速比基本一致的变化,2000~2013年的异常降低-恢复过程,显示了汶川8级地震与芦山7级地震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孕震过程长达14 a。由此可见,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很可能是同一动力学过程孕育的两次先后发生的强震。  相似文献   

11.
采用震源谱振幅相关系数分析法对2005年九江-瑞昌5.7级和2011年瑞昌-阳新4.6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九江-瑞昌5.7级地震序列的40次地震的震源谱振幅相关系数均值约为0.56,震源机制解相似程度较低;瑞昌-阳新4.6级地震序列的7次地震的震源谱振幅相关系数均值约为0.97,震源机制解相似程度较高。这两组地震序列平均相关系数的差异可能与区域应力水平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广西自288年有地震记载以来,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共记述了M≥19/4级地震38次,有感地震380次以上。其中19/4—21/4级(Ⅵ度)地震32次.21/4—23/4级(Ⅶ度)3次,6.0—13/6级(Ⅷ度)2次,27/4—7.0级(Ⅸ度)1次。1936年4月1日灵山县平山圩东的地震系本区近代最强烈的地震,震级27/4级,震中烈度Ⅸ度。1970年有仪器记录以来,共记录了M≥2.0级地震140余次。这些地震有它的活动特点,并与地震地质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印尼8.7级地震对川滇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1900年以来印尼爪哇海沟地区发生的8.0级以上地震与川滇地区5.0级以上地震作了统计、对比和分析,并利用跨断层位移流动观测资料,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西部海域8.7级地震前后,川滇地区的区域构造活动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认为:印尼8.7级地震后,川滇地区1~3年内发生7.0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1~2年内发生6~7级地震的可能性较大;1年内发生5级以上地震至少两次;纬度27°以南地区可能是未来1年内发震的危险地区,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可能预示川滇地区强震活跃期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峡水库蓄水后的首发微震群活动   总被引:24,自引:14,他引:10  
长江三峡水库2003年5月19日正式蓄水,6月7~30日发生可定位0级以上地震131次,其中最大为ML2.1。经分析,该微震群活动与水库蓄水有关。  相似文献   

15.
分析现今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得到几点结论性认识:1)从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期的时间韵律特征和第5活动期的持续时间、地震次数等指标来看,现今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第5活动期已经结束,2018年、2019年吉林松原5.7级、5.1级地震,或标志着中国东北地区进入了第6活动期。2)2013~2019年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主体地区位于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2个地区具有以大兴安岭与松辽盆地的分界线为轴迁移对跳的活动特征。分析5组迁移对跳轨迹认为,未来的地震具有向大兴安岭地区迁移的可能。3)以松辽盆地南缘为界,形成中国东北地区成对地震与非成对地震活动的分界线。1900年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的成对地震主要发生在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成对地震时间间隔为0.1~37.0个月,距离间隔最远至309.0 km,震级差最大为0.7级。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共发生27次5.0级以上地震,其中24次地震具有成对活动性质,成对地震发生率约为89%。成对地震中,发生在松辽盆地的占71%,发生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占29%。成对地震活动规律在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具有普适性特征,可作为该区域的预测指标。4)对比2013~2015年和2015~2018年中国东北地区的面应变率结果可见,变化最为显著的区域位于松辽盆地中部,这个区域也是整个中国东北地区变化最为明显的区域,未来仍需关注该区域的地震危险性。5)松辽盆地仍将是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  相似文献   

16.
《国土资源》2014,(4):22-23
正近日,"三峡库首第一县"湖北省秭归县接连发生4.3级和4.7级两次地震。两次地震震中距离三峡大坝仅23公里,因此备受关注。3月31日下午,湖北省和宜昌市地震局召开媒体见面会,对社会普遍关心的地震是否与三峡蓄水有关,是否影响大坝安全,是否还有较大地震等等问题,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水库诱发地震研究室主任王秋良等专家进行了现场解答。按照目前2次地震的调查情况,3月27日发生的4.3级地震,震中区有5度的震害,3月30日发生的4.7级地震,震中区达到6度震害。问题一:两次地震产生的危害有多大?  相似文献   

17.
从地质背景构造、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等方面对2014年秭归M4.7、M4.5地震与2017年秭归-巴东M4.3、M4.1地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2014年M4.7、M4.5地震从微构造上与仙女山断裂北段有关,2017年M4.3、M4.1地震震区最近断裂为周家山-牛口断裂。2)2014年M4.7、M4.5地震余震丰富,记录到的余震500余次,其中2级以上余震5次,最大余震M2.9(ML3.5),余震活动持续超过一个月;2017年M4.3、M4.1地震只记录到余震160多次,2级以上余震3次,最大余震M2.6(ML3.3),余震活动持续20 d左右。3)2014年M4.7、M4.5地震的最佳震源深度约为7 km,2017年M4.3、M4.1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5 km。4)2014年M4.7、M4.5地震主震优势频率和拐角频率均不高,优势频率为1.5~8.0 Hz,拐角频率为3.0~8.0 Hz,这种频谱特征可能是水库诱发构造地震的特性之一;2017年M4.3、M4.1地震优势频率不高,拐角频率亦较低,有近似陷落或浅表滑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粘弹变形模型,对东昆仑断裂带附近近百年来发生的6个M≥7地震的震后粘弹性松弛效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该效应对区域地壳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 1) 离逝时间较短的1997年玛尼7.5级地震和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造成的震后松弛效应对现今地壳变形的影响最为显著,在2次地震发生10~20 a后(2010~2020年)仍能造成最大约7.6 mm/a的地壳变形,跨断层变形速率最大约8.4 mm/a; 2) 2021年玛多7.4级地震震后粘弹效应在未来10 a内(2021~2030年)预计能造成最大约3.9 mm/a的地壳变形,2025~2030年跨断层变形速率可达2.6 mm/a。模拟结果表明,强震的震后粘弹性松弛效应对长期地壳变形和相关断层参数反演的影响不容忽视; 3) 考虑震后粘弹性松弛效应,采用跨断层GPS速度剖面反演的东昆仑断裂中段的滑移速率与地质学研究结果具有更好的一致性,若不考虑震后粘弹性松弛效应,则会明显高估30%的断层滑移率。  相似文献   

19.
<正>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为20千米;8月9日7时27分52秒,在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短时间内连续发生两起震级较高的地震,其形成原因是什么?是否有联系?8月上旬短时间内连续的两次地震,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人们在关注救援最新进展的同时不禁在问:为什么四川周边经常有地震?与2008年的汶川地震有没有关  相似文献   

20.
利用山西地区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2009年和2016年原平2次地震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0.5 a尺度重力场变化图像较好地反映了这2次地震震前变化较小→反向变化→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零等值线附近发震→震后调整的演化过程;2)不同时间尺度重力场均显示,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梯度带零等值线附近,地震前重力变化量约为40~50 μG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