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汾地震台摆式倾斜仪的监测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境内几次中强震及山西地区6次有感地震前,临汾地震台两种摆式倾斜仪存在有不同反映,探讨不同摆式倾斜仪对同一地震监测能力的差异性和同一仪器对不同地震的异常反映能力,结果表明:①摆式倾斜仪监测震兆信息的距离范围由仪器自身的监测能力(综合噪声水平及观测精度)和未来震级的大小所决定;②对于不同地震,两摆式倾斜仪所表现出的异常形态不同,即便在同一观测仪器上表现出来的异常形态也存在差异;同一地震两摆式倾斜仪所反映的异常并非呈相关一致性,而且同一仪器的不同方向对异常信息的捕捉能力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海城、唐山两大地震前后油井生产动态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起林  刘安建 《地震学报》1983,5(4):461-466
地震孕育过程可能会影响毗邻震源区的油田,并在其油井的生产动态中有所反映或出现异常.而油井生产过程中产量、压力的变化均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和控制.只要排除干扰,就可能发现油井动态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动态异常主要表现在能量增加、抽油变自喷产液量突增,实质上反映了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积累导致的孔隙液压的变化.如能合理布设深井,长期观测孔隙液压的变化,用来预报地震是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3.
2005年9月合肥地震台地电阻率出现明显异常变化,11月26日九江、瑞昌交界地区发生Ms5.7地震,经核实分析,确认该地电异常是九江地震的震兆异常,为今后华东地区分析和确定地电异常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北部湾6.1,6.2级地震的前兆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时平  王林 《华南地震》1996,16(3):46-52
通过对北部湾6.1,6.1级地震前的震兆分析,认为地震是在区域地震活动出现中期异常背景的情况下发生的,前兆观测的趋势异常较为突出,但短临异常极少,地震活动性和前兆观测手段的趋势异常变化具有稳定性和准同步性,反映了震前区域应力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后,在辽河、大港、胜利等油田都发现油、水井的动态异常,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油、水井在地震前出现短临异常动态,也为华北地区发生的多次中等地震所证实,1984年8月18日营口3.9级地震时,兴隆台油田的兴100号油井和兴10号注水井的动态异常是其中一例。一、兴隆台油田油、水井动态异常资料油、水井动态异常,是指油田开发过程中,非开发因素和人工措施引起的采油井或注水井的压力、产量、含水量或注水量的突发性大幅度的升降。 1.兴100油井兴100油井生产层位是新生界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一段中部第四号层。油层中部深度170  相似文献   

6.
当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出现异常变化,特别是电阻率出现下降变化(范莹莹,2010)时,及时进行相应的检查、巡视和数据分析,是前兆异常核实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此次数据变化,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工作,初步排除观测系统、观测环境等因素.同时指出,本次数据变化时间短、幅度较小,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证明该变化属于震兆异常.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08年至2015年腾冲台数字化水温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腾冲台水温动态在腾冲及周边地区一些中强以上地震前表现出异于水温正常动态和主要干扰的震前异常特征。这些异常特征主要表现为水温阶升、水温阶降和盈江地震引起的震兆异常。这对于利用腾冲台水温震前异常作为地震短期预报的依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1994年9月19日景谷5.2级地震的震兆异常特征研究,发现震前2个月滇西南地区的小震频度增高,地震窗口出现群体异常。前兆异常的数量随着发震时间的逼近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9.
王道 《内陆地震》2004,18(1):45-55
重点分析了新疆及边邻地区1980年以来6次7级以上地震前后北天山地下流体动态异常资料,其中3次地震前地下水有短期前兆异常变化,震时同震地震波效应普遍存在,震后异常十分突出且幅度大;以水位为主的水动力学效应反映了大区域应力调整过程具有不可逆特征。水文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不敏感。讨论了地下水远程效应与井震距离的关系以及阶跃异常的幅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采用形变速率,静压订正及固体潮渭和分析等方法从多种形主资料提取粤闽交界地区地震形变的中期前兆信息,并据此研究了形变异常的特征。最后,从形变机理,异常信息合成及信息可信度评估等方面讨论了该区地震形变前兆的可信度,认为该区震前形变速率及地壳特性等反常变化可视作地震形变的中期前兆,震兆异常具有准同步群体性,发展阶段性和空间分布密集性等异常时空分布特征,震兆可信度达0.5以上。  相似文献   

11.
渤海、海城、唐山等强烈地震前,胜利油田油水深井动态有明显异常显示,主要表现在油井产液量、产油量、静压、水井水位等动态参数的变化上;而在同一地区发生的地震,油水井动态异常有一定重复性。结合油田的地质构造及活动性断裂的分布,提出滨南地区可能是处于地震前兆敏感区。这对胜利油田的地震动态监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卫星光谱分析技术进行断层逸出气体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少震例中,临震前地壳出现气体异常,震前地下岩石受力产生裂隙,隐藏在地层中的CO2、CH4等温室气体逸出地表或水面。利用卫星光谱分析技术对断层逸出气体组分含量和总量进行监测,筛选出能够反应地震孕育过程中地下逸出气体异常演化特征的参数,建立地震短期预测的动态演化方法。对于认识震前地表气体异常机理,了解流体震兆的演变规律与这些气体异常的动态关系,改善卫星遥感地震预测,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1996年包头西6.4级地震震兆特征的特殊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孙加林 《地震》1998,18(3):233-239
1996年包头西6.4级地震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地震,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震。集二十多年对强震前主要震兆特征和地震活动图像演化的认识,无论在6.4级地震前看到的,还是震后震例总结的,种种震兆异常基本集中在临河地区,而不是包头地区。  相似文献   

14.
四维地震(4D seimic)主要是指利用重复三维地震测量资料进行油藏动态监测。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储层特性变化所引起的地震振幅异常、频率变化以及反射同相轴下拖现象等均可作为注蒸汽波及范围四维地震监测的良好识别标志。由于叠后地震资料中常常存在动校正速度不准、动校正拉伸畸变、剩余静校正误差、以及CDP道集中各道波形的差异性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会对叠后地震资料所反映出的四维地震异常特性产生影响,造成解释结果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为此,本文尝试开展叠前地震属性反演研究,利用瞬时频率、瞬时频率梯度、能量衰减85%时的频率、最大振幅频率、最大振幅、总能量等多种衰减属性的叠前剖面及其差值剖面来定性解释四维地震实验区的注入蒸汽在剖面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甘肃地区水氡(流量)异常与周边中强地震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肃及周边地区是一个中强震多发区,该地区的前兆异常对青藏高原北缘地区强震活动有着敏感的反映.1980年以来该区发生5.0级以上地震20余次.多次地震前,甘肃地区的水氡资料出现了大量的中短期异常.分析了甘肃省目前仍在继续观测、观测环境较好、仪器稳定的水氡测点在甘肃及周边地区发生的中强地震前资料的变化情况,发现多数测点在多...  相似文献   

16.
中强震前单台地震波振幅比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欣  敖雪明 《华南地震》1994,14(4):22-28
通过对乌鲁木齐、石场和库尔勒地震台十几年来地震波振幅比的系统追踪研究,发现在中强地震前,振幅比无论是在空间分布还是在时间进程上都显示出比较明显的异常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当监测范围内的孕震介质发生变化时,单台地震波振幅比可以反映出介质的异常变化过程,该方法具有一定的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17.
地下流体能敏感地反映地下温压场的变化。研究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变化特征,以捕获震兆信息,已日益受到国内外地震工作者的重视。由于地震活动的宏观性,以及不同水点的地质与水文地球化学特性的差异,需要开展多水点多组分的区域性水化综合观测研究。在水化观测与研究工作中,人们已经注意到对  相似文献   

18.
列举陕西韩城地震台地倾斜资料对应汾渭地震带上的山西和陕西地区地震出现的震兆反应,表现在地倾斜矢量图有打折、打结和倾斜速率明显改变等异常。对于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地倾斜在震前一、二年出现矢量图变化速率明显改变的特征,认为属于震前异常。  相似文献   

19.
从1982年6月16日甘孜6.0级地震的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中可以清楚看出震兆在各断裂构造带上的明显反映、甘孜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的时空变化特点以及余震的展布方向、分布范围和衰减特征等。在此基础上,针对甘孜地震的孕震特点及该  相似文献   

20.
河北阳原台地电阻率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北阳原台地电阻率NE测向2014年以来出现年变幅变小的年变畸变现象,经核实,这时的观测系统工作正常,而降雨量与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通过褶积滤波法去除降雨量的影响后,这种异常变化依旧存在。同时,阳原台NE测向的地电阻率与自然电位在2014年的变化具有同步性,也进一步验证了异常变化的可靠性。阳原台地电阻率观测位于晋冀蒙交界地区,对地壳的应力-应变响应比较敏感,其地电阻率异常变化与1989年大同地震和1998年张北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并显示出持续时间长、幅度大和恢复慢的特点。因此,阳原台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的可信度较高,可为监测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