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迅速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一九六四年我们从大庆来到曾被一些外国资产阶级“学者”断定为“开发石油最没有前途的”华北地区,为祖国寻找新的油气田。十余年来,我们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学习大庆工人以《实践论》和《矛盾论》指导石油勘探的基本经验,在华北断陷盆地的渤海湾地区新生代陆相地层中找到了油田。实践证明: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是指导石油勘探工作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2.
程克明  熊英  马立元 《沉积学报》2007,25(3):461-466
剖析了酒西坳陷青西生油凹陷中发现青西油田的地质背景,研究了青西油田窟窿山和柳沟庒油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西油田的窟窿山和柳沟庄油藏属于“源岩裂缝油藏”的新认识。同时论证了“源岩裂缝油藏”形成的特定地质条件和研究价值。提出“源岩裂缝油藏”的特殊意义就在于源岩层中可以找到油藏,其发现和深入研究,将进一步拓宽油气勘探领域,丰富石油地质理论,是一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油田水的D函数规律及其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金来 《地质科学》1983,(1):93-100
化学成分变化大是我国油田水突出的特点。如何采用新的原理对我国油田水进行研究,以适应其特征和形成规律,是促进我国油田水理论臻于完善的重要环节。我们应用D函数原理研究我国油田水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4.
《山东地质》2009,(8):72-73
一个普通的油田技术人员只要敲击几下键盘,进入统一的应用系统访问入口,就可以尽情在“数字新疆油田网站”所提供的庞大专业信息数据中“冲浪”。这个刚刚投入运行的网站功能强大,分生产指挥、应用集成、数字勘探、数字评价等14个板块,并汇集了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全部108套应用系统。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公司负责了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勘探开发。据新疆油田分公司介绍,网站还为用户提供了统一认证、在线咨询、技术支持、权限申请、动态信息发布、应用系统介绍等多种服务。“数字新疆油田网站”标志着克拉玛依油田由“数字油田”进一步迈向“智能化油田”。2009年2月,新疆油田分公司“数字油田”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第一个数字化大油区全面建成。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评价说:“这是国内唯一的、全面的油田数字化体系。”所谓“数字化油田”,就是通过各种数据的集成,把实体的油田放到计算机和网络上,整个油田可以通过计算机呈现出来。1993年,克拉玛依油田信息化建设起步,用7年时间才完成数据采集、整理工作。2000年,大规模数据建设和信息平台开发首战告捷,提出“数字化油田”标准。2008年,新疆油田公司实现了档案资料桌面化、业务工作桌面化、数据正常化、系统集成化和生产自动化。  相似文献   

5.
1前言当今国际地质界,普遍认为“板块理论”可以解决众多的地质问题,而板块理论是离不开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尤其深部地震探测资料。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多次出现大规模地球物理协作活动,推动了深部地震探测工作的迅速开展,并且取得实际效益。这方面工作开展早的美国,以爆炸地震为主的深部地球物理工作编制出全美地壳厚度图等深部资料,以这些资料指导找矿寻找油气藏,找到了新油田,扩大老油田的储量。苏联按区域进行的深部地震探测剖面,总长度超过6万km(1980年资料),对找矿、找煤、找油气等起到了指导作用。我国深部地球物理工作虽说开展的较早(50年代),但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地球年。今年4月22日是第39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纪念“世界地球日”活动的主题同国际地球年中国行动的主题一样——“认识地球,和谐发展”。目的就是向社会公众普及地学知识,使公众深刻认识我国的资源与环境形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这个全人类共同讴歌地球母亲、保护资源环境的日子里,我们更加期盼真切地认识地球,尊重地球,保护地球,善待地球,祝愿我们人类能够和古老的地球一起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7.
评苏林油田水理论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国石油工业战线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帝、修、反鼓吹的“中国贫油”谰言已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二十几年来我国在石油普查勘探和油田开发中为水文地球化学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当前,亟需要深入总结在油田勘查中运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的经验,系统分析油田水资料,认真研究我国油田水的  相似文献   

8.
经过解放后三十多年的油气普查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大陆上可能的含油气盆地都已经初步被涉足,那些比较容易找到的油田都已经被找到了,发现新油气田的难度  相似文献   

9.
土壤金量测量,也可称之为“坡残积重砂测量”。它是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重砂测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找金方法。过去使用该法在小西南岔铜矿中找到了共生金,使原认为“小而贫”的铜矿变成了大型的金铜矿床。之后使用该法在小西南岔外围,又相继找到了若干矿脉,经勘探所获储量占全矿区总储量的45%以上,扩大了矿区找矿远景。近年来,我国找到的大型金矿之一的广东河台金矿,也是以古老的重砂法追踪找到  相似文献   

10.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九○九大队广大革命职工坚持打破洋框框,走自己工业发展道路,运用辩证唯物论指导找矿探矿,继破除“江西红层无矿论”和“梓山煤系无价论”之后,又找到了我国第一个品位富、规模大、易采易冶的火山岩型稀土矿床,这是毛主席光辉哲学思想的胜利。这个矿床的发现,戳穿了苏联“专家”散布的“稀土元素矿床与喷出岩(即火山岩)无关”的谬论,为稀土元素矿床的成矿理论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为在火山岩地区找矿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们遵照毛主席“要认真总结经验”的伟大教导,依靠群众,分析了以往激发电位的测量方法,初步找到了地层电阻率变化对激发电位测量产生影响的规律。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运用静电学导体等位的理论改进了激发电位测量的电路,基本上克服了地层电阻率变化对激发电位测量的影响。初步攻下了我队十多年来,在下石炭统测水组中、低阻无烟煤只有散射伽玛一种测井参数确定煤层埋深、厚度的难关。初步解决了顶、底板为砂岩的定厚问题,基本上达到了测井规程中两种参数确定煤深、厚度的要求。提高了勘探质量,加快了勘探速度。   相似文献   

12.
沉积碳酸盐岩及其研究对金属矿床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碳酸盐岩层中存在巨大的油田,石油地质工作者早已注意到这类岩石对生油和储油的价值,从而导致了对现代和古代碳酸盐岩进行长期的研究.本世纪五十年代末及六十年代,反映新研究成果的碳酸盐岩分类学,岩石学,碳酸盐岩形成机理的理论,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等方面的著作相继出现,并在七十年代引入我国.由于这些著作所反映的认识和旧有碳酸盐岩理论有很大差别,在我国地质工作者中被称之谓“碳酸盐岩新理论”.  相似文献   

13.
汪深 《江苏地质》2002,26(1):54-56
随着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到来,华东石油局的油田开发工作也进入了新时代,面临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新形势,油田开发工作面临着新挑战,在新形势下和新挑战面前,华东石油局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状况科学合理地制定了油田开发“十五”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1952年10月我们曾在四川峨眉山工作,在峨眉县栢菓乡白石溪地方下寒武纪地层的底部我们找到了沥青,这一个发现可能把过去在国内认为“最老含油的地层是奥陶纪”的观念深入到更老的岩层中去。在峨眉山,从震旦纪上部到下寒武纪底部岩层沉积的情况观察,是符合苏联科学院院士И.М.古渤金的先进生油理论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我们再次在春风荡漾的季节迎接“世界地球日”的到来。今年4月22日是第40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纪念“世界地球日”活动的主题是“认识地球,保障发展——了解我们的家园深部”。之所以设立这样的主题,目的就是以深部地球为切入点,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了解土地、矿产、海洋等资源国情及对国民经济社会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坚定信心,促进经济社会较快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含煤地层中以腐殖型有机质为主的成煤物质在成煤过程中、特别是在沥青化过程中形成的“煤成油”已经成为能源勘探中的具有极大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方向。我国的油田多为陆相成因,属高含蜡质油,含油岩系与煤系共生或有密切关系。“煤成烃”理论,尤其是“煤成油”理论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中都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煤成油”理论所涉及的问题综其根本不外三个主要方面:一是煤及煤的各组成部分的成油能力和鉴定特征;二是形成物的运移,特别指的是初次运移;三是烃源对比和源源对比。而实用意义则在于对煤成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和对开发的经济可行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应用微量元素方法进行油气地球化学勘探,国内外学者已进行过大量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于油气田上方地表土壤中产生的微量元素分布异常的原因,主要有“电场作用理论”和“烃类垂向微运移理论”两种理论假说.大量实践证明,地下数百米,甚至几千米的微量元素能够近乎垂直地迁移至地表,在油气藏正上方生成某种晕状异常.地球化学晕的宽度接近下伏油气藏在地表的投影宽度.因此,可以根据油气田上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分析油气分布规律和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通过对大庆喇嘛甸油田B层土壤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认为铀(U)、锶(Sr)两种元素可以作为油气的指示元素.油田上方土壤中铀元素含量一般呈现微弱的低值异常,而在油田边缘出现高值异常.锶元素在油田上方土壤中表现为高值异常.根据地表土壤中元素的分布异常,可以确定油藏边界位置,为油气勘探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庆油田在我国石油工业中所起的作用,现在是举世皆知的了。富于启示的是,这个油田是在历史上从未开采过石油、地表也没有任何油气显示的地方找到的。大庆油田的发现,充分说明了正确的战略部署对于取得地质工作重大突破的决定意义,而正确的战略部署又有赖于在总结广泛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正确的地质理论。金属矿地质工作现在也正由地表走向地下,由浅处走向深层。为了寻找地表没有成矿显示、甚至物化探异常也不明显的隐伏矿  相似文献   

19.
Foreword     
李德生先生是最卓越的地质学家的典型代表。他为中国和国际发现和开发了巨大的石油资源。在他77年石油地质生涯中,他有勇气挑战当时的地质固念,成为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的主要奠基人、陆相砂岩油田开发理论的主要建立者、含油气盆地构造学的开拓者、含油气盆地多能源勘探和立体勘探的先驱。他创建了中国陆相特大油田的地层对比,创造了大庆油田横切割早期注水的开发,建立了渤海湾盆地复杂断块油田地质研究,开拓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他具有出色的领导才能,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领导一个又一个的石油会战,进行油气资源开发。李德生先生是举世闻名的石油地质学家、奠基中国石油地质学的世纪功臣。李先生的职业生涯将令许多追随他的地质学家敬仰。作为地质人,我们都梦想有一天可能会进行野外探险,我们梦想有一天能找到一个重要的油气田。李先生所拥有的大量野外经验和发现,是少有的地质学家可以做到的。更重要的是,他的职业生涯展现了地质事业的巨大活力。正如他的老师朱森教授所强调的:“一个好的地质学家必须是一个永远的学生。”李教授做到了,并成就了他非凡的人生。 李德生先生1922年10月17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苏州。1945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45至1977年,先后在甘肃玉门、台湾、陕西延长、东北大庆、四川、山东胜利、华北大港和任丘等油气田从事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工作;1978年以来,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李德生院士长期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和地质研究工作,是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贡献突出的地球科学工作者之一,曾获得诸多国内外重大荣誉奖项。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他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参加研究的“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和“渤海湾油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理论与实践——以济阳等坳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例”两项成果双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4年,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授予他石油地质学杰出成就奖章和荣誉会员奖章;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0年,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李先生著作等身、嘉惠学界,在国内外地球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中文专著7部,英文专著2部,并为国家培养了25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他的代表作有《石油勘探地下地质学》《李德生文集》(上下卷)和《中国多旋回叠合含油气盆地构造学》等。 李德生院士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有长期记笔记的习惯,数百本厚厚的笔记本字迹工整,经数十年岁月积淀,一笔一划凝聚起石油地质学知识的海洋,一点一滴凝结出中国陆相石油地质学与深层海相石油地质学的坚实基础、清晰脉络与实践成果。长期的勘探开发实践积累了丰硕经验,进而凝练为理论再应用于指导油气田的发现,理论与实践如此相互催生,促成了大庆油田、渤海湾油田群的系列重大发现,使中国摘掉了“无油、贫油的帽子”。我们向“躬耕不辍、行路不止”的中国老一辈地质学家致敬! 李德生院士求真务实、荣辱不惊。他的一生几起几落、跌宕起伏,始终淡泊名利,追求自己认准的真理,以“唯奉献祖国,献身石油之崇高境界乃大”为座右铭,一以贯之。我们向这种“爱国奉献、丹心如炽”的科学家精神致敬! 李德生院士笃学致远、见微知著。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基于对全国含油气盆地的系统编图与长期实践,系统提出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的创新认识,划分出东部拉张型、西部挤压型与中部过渡型3种类型,以清晰的图表形式体现出中国沉积盆地的叠合属性与多旋回发展历程,强调指出新生代以来沉积盆地具有强烈改造特征。这些认识在40多年来的研究实践中不断被证实,愈发“闪光”,构筑起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的“高楼大厦”。近20年来,他立足国家能源安全,基于油气勘探开发实际,聚焦能源前沿科学,致力于石油地质学理论创新,呼吁与推动能源多元化发展,目前已经取得成效。我们向这种“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气度、境界与胸怀致敬! 李德生院士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李先生不但治学工作态度严谨,而且有很高的绘画艺术造诣。他在抗日战争流亡学习生活和艰苦的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之余,用山水素描、木刻版画记录下壮美山河。他的素描画集《从大自然来,到大自然去》收集了他从1941年到1952年间的130多幅素描、版画。在普通人没有照相机的年代,留下了一幅幅山水景观。李先生喜欢随走随摄影,以此记录他的人生足迹。我们向这种“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求真精神致敬! 李德生院士与夫人朱琪昌教授琴瑟相合,携手一路走来,“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茫茫戈壁、浩瀚雪原,川中丘陵、祁连峰峦,国内讲堂、国际峰会,都有他们携手共进、同心协力的浪漫身影。他们养育儿女,培养学生,精心尽力。如今李先生桃李天下,他们延续老师的严谨学风,继往开来,担当起石油报国的重任,他们和他们当中的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皆让李先生感到欣慰,是他们见证了中国石油地质学界日益蓬勃发展。我们向李院士这位学界楷模致敬! 李德生院士严谨治学、以勤奋和天赋绘就了他精彩传奇人生。值此庆贺李德生院士百岁寿辰(2022年10月17日)之际,《地学前缘》感谢贾承造院士、赵文智院士、何登发教授、卢双舫教授及各位作者出版这本《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进展——庆祝李德生院士百岁华诞专辑》,以此探讨能源前沿科学新进展,弘扬科学家精神。 本专辑涵盖我国能源地质学研究的新进展与发展态势,共收录39篇中文文章及其4篇英文(双语)文章,包括李德生先生的亲笔文章。专辑涉及石油地质学创新与能源多元化发展、盆地构造理论与油气分布规律、前陆盆地构造理论与勘探实践、克拉通盆地内部走滑断裂理论、原型盆地复原理论与方法、构造控油理论与勘探开发新领域应用、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新技术新方法在盆地构造分析中的应用等8个领域,囊括了理论、实践、前沿与技术等多方面内容。我相信,这些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领域探索,将为中国能源发展的理论创新做出新贡献。 为此,作为《地学前缘》主编,我欣然为之序,以表对李德生院士、对广大能源地质学家的敬意与谢忱!  相似文献   

20.
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低渗透油田地质特征的复杂性,导致油田开采难度加大。不同岩性均可形成低渗储层,尤其是致密砂岩、碳酸盐岩。常规开发技术无法对其进行经济有效开发,往往采用特殊工艺技术进行增产或储层改造。近年来,我国对低渗透油田勘探开发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显著突破。《低渗透油田开发》一书基于油气藏的开发实践,系统介绍了低渗透油气藏的地质和开发特征、开发程序、开发方式和主要开发技术,为我国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提供了实例技术参考和理论支撑。本书专业性、实用性、逻辑性较强,对我国低渗透油气藏开发具十分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