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探讨雷电临近预报方法在输电线路雷击预警中的应用,以2013年湖北省宜昌地区一次电力线路雷击灾害事件为例,基于高分辨实时雷达资料和二维闪电定位资料,建立了一种雷电临近预报模型,从而实现对某一区域未来30 min雷电的临近预报;在此基础上,采用雷电预报区域和输电线路网格化方法,计算输电线路和临近雷电预报区域之间的距离,并实现输电线路雷击临近预警。该方法简单、实用,其预警结果可供电力部门进行输电线路雷击风险评估时参考,特别适合于电力部门使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陈锐 《贵州气象》2010,34(1):45-46,48
简述了目前导线结冰气象观测的情况,分析贵州电力部门现用输电线路的导线情况及结冰灾害对输电线路的影响,提出了对高压输电线路导线开展自动化观测的技术思路,指出了建设目标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对枣庄市山区的几条10kV和35kV高压输电线路的防雷施工中,通过对高压输电线路的雷击跳闸案例分析,分析出了高压架空输电线路的雷击跳闸的原因,探讨高压输电线路切实有效的雷电防护技术,解决雷电对输电线路的绕击和反击问题。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输电线路舞动特点及气象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7—2010年河北省发生的9次输电线路舞动故障资料和代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输电线路舞动的时空分布特点;从降水、气温、平均相对湿度、风速等方面研究了影响输电线路舞动的气象条件;对导致输电线路舞动的天气过程、环流背景和冷空气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有2个输电线路舞动高发区,分别在蔚县和沽源;输电线路舞动出现在雨、雨夹雪或雨转雪的天气条件下,气温经历(或接近)0 ℃(最高气温≥0 ℃、最低气温≤0 ℃),平均相对湿度≥70%;在平原地区,平均风速≥4 m/s,最大风速≥7 m/s,在山区风速条件较平原低;输电线路舞动前后风速存在短周期的高频变化;输电线路舞动产生在地面等压线密集的区域,舞动区域与冷空气路径有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石家庄市1990—2017年输电线路雷击事故资料,结合输电线路雷击发生前近距离的气象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输电线路雷击发生前的雷暴方位、风、气压、相对湿度、气温和地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输电线路雷击发生前12 h内的雷暴方位走向大多呈现从西北或偏西方位经过天顶至东南或偏东方位,或终止于天顶。输电线路雷击前6 h内气象要素的小时变化,地面最多风向由东南经东北向西北旋转,最大风速随输电线路雷击发生的临近呈逐时明显增大趋势;平均相对湿度随输电线路雷击发生的临近呈逐时明显上升趋势;平均气温和平均地面温度随输电线路雷击发生的临近呈逐时明显下降趋势;平均本站气压随输电线路雷击发生的临近变化趋势不明显。输电线路雷击前6 h、3 h和1 h气象要素波动幅度的年变化,前1 h气温和地面温度波动幅度呈逐年明显下降趋势,其他时段气象要素波动幅度变化趋势不明显。输电线路雷击发生前地面最多风向逆时针旋转,最大风速和空气相对湿度明显上升,气温和地面温度明显下降,但气压变化不明显;输电线路雷击发生次数分别与输电线路雷击前1 h气温和地面温度波动幅度呈现完全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张翠华  张文煜 《干旱气象》2021,39(6):1025-1030
基于1990—2017年河北石家庄输电线路雷击事故资料,结合输电线路雷击发生前6 h的气象要素数据,利用发生概率、发生频率、线性趋势和波动幅度等统计方法,分析该地区输电线路雷击发生规律以及输电线路雷击发生前6 h内的定时风向、气压、相对湿度、气温和地温变化;通过界定输电线路雷击累计发生频率确定其气象指标,并利用EC数值预报和自动站实况对比,检验2018年8月9日石家庄井陉县输电线路雷击事故等级预报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近来年石家庄输电线路雷击事件呈逐年明显增加趋势,呈现出3个高峰期,主要发生在夏季的午后至次日清晨,其中8月03:00—04:00输电线路雷击事故发生概率最大;当出现偏东风,气压和相对湿度上升,或气温和地表温度下降时,输电线路雷击事故发生次数较多;在6 h内当气压上升0.0~2.0 hPa,空气湿度上升0~14%,气温下降0.0~3.0℃,地表温度下降0.0~6.5℃,定时风向在以东风为中心风向的90°范围内时极易发生输电线路雷击事故;输电线路雷击的发生规律和气象指标在2018年8月9日得到较好的预测检验,对防范雷击事故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我国南方电网输电线覆冰监测系统获取的覆冰厚度数据、气温及湿度数据、气象再分析资料和地形高程数据,结合覆冰数值模型,分析了2018年1月24-28日期间云贵高原输电线路一次大范围持续覆冰的时空分布特征,模拟了覆冰厚度增长,并研究了其天气学成因。结果表明:(1)贵州中部输电线路最先出现覆冰,整体覆冰时长为60~120 h,且90%的输电线路覆冰厚度大于15 mm,覆冰最大厚度可达50.74 mm。云南和广西东北部输电线覆冰时长分别为0~10 h和40~80 h,覆冰最大厚度不超过25.22 mm。(2)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之间相关系数在0.9以上,通过了置信度95%的F型显著性检验(P=0.049)。但复杂地形对于输电线路覆冰的模拟结果有显著影响:对于海拔920~1060 m、坡度7.73°~20.3°、西北和东北向垭口的输电线路覆冰模拟效果最好;由于海拔低于920 m或坡度大于20.3°的输电线路的液水含量被高估,西南和东南向垭口的输电线路风速被低估,从而导致这些地形背景下的模拟结果较差。(3)欧亚大陆“北高南低”的位势高度场和“两槽一脊”的稳定环流形势,将聚集在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冷...  相似文献   

8.
通辽地区电线积冰对输电线路影响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通辽地区出现的3次电线积冰过程,从电线积冰的气象观测与输电线路所存在的客观条件差异进行分析,论述了电线结冰对输电线路的危害及气象部门在为电力服务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8—2017年的台风路径、风雨强度及广西电网输电线路的台风灾情资料,分析了影响广西电网输电线路的台风特征及影响电网台风灾情的主要因子,并分析了影响较严重的14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和1415号强台风"海鸥"的环流背景。结论如下:1)影响广西电网输电线路的台风强度主要是台风及其以上级别;第I类路径的台风更易对电网输电线路造成灾害;登陆时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越大,通常在广西境内引起的最大风速就越大,同时过程暴雨站次数越多,灾害也越严重。2)台风"威马逊"和"海鸥"的环流形势具有多个共同点:生成后稳定地向西北移动,然后进入北部湾;生命史期间副高强盛,副高脊线维持在25°N附近;南海海温异常偏高;孟加拉湾水汽与南海水汽汇合,源源不断地向台风东南部输送;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结构配置良好,有利于台风的维持和加强。这些环流特征可对影响广西电网输电线路的台风预报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7—2017年冀北地区38次输电线路发生舞动时的地面观测、探空资料,分析输电线路舞动的时空分布及气象要素特征,得出冀北输电线路舞动的气象要素指标。结果表明:(1)西北部山区舞动事故较东部沿海多,呈略减少趋势,但并不显著,高发时段为4—5月;而东部沿海呈逐年增加趋势,且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高发时段为11月。11 a来途经沽源、丰宁、赤城境内的沽太I线发生舞动事故最多。(2)输电线路舞动前后,地面气象要素不一定存在高频变化,但舞动发生前需同时到达一定的阈值范围,且在阈值范围内各气象要素可增大、降低或保持不变。(3)输电线路舞动发生时,在700~850 hPa存在暖层或逆温层,在暖层或逆温层及以下,露点温度差基本小于2℃,空气中的水汽达到近似饱和及饱和状态,在中高层湿度相对较小。(4)输电线路舞动发生在冻雨、雨夹雪、雨转雪、雪的天气条件下。(5)对舞动气象预测模型进行回报检验,发现能较好地回报出冀北输电线舞动情况,对电网气象服务具有一定指导性。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供电保障系统在沈阳区域气象中心业务中的重要作用和高压真空开关的基本原理及在线监测高压真空开关的重要性。根据蓝牙技术具有低成本、体积小、功耗低和互操作性强等特点,探讨了将它应用于区域气象中心供电保障系统的在线检测系统中,可作为信号采集与传输的无线传输通道,有效解决传感器的安装、电源供应、信号传输与测试系统的高低压绝缘问题;并以区域中心供电系统中高压真空开关为例来探讨其可行性,探讨了应用设计中选择蓝牙模块装置的配置地点。结果表明:若采用嵌入蓝牙电力模块进行信息传输,可明显提高供电电能质量,使信息传输系统运行更加可靠、稳定,还可提高供电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和抗干扰能力,减少真空开关的突发故障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三级差分共源结构设计了一种基于65-nm CMOS工艺的W波段功率放大器,并利用两路电流型功率合成结构进行功率合成以提升输出功率.为了同时实现单差分转换、阻抗匹配、直流供电,匹配网络采用变压器结构.仿真结果显示,在1 V的电源电压下,该功率放大器的小信号增益为12.7~15.7 dB,3-dB带宽为84~104 GHz,饱和输出功率为14.6 dBm,峰值功率附加效率为9.7%.该功率放大器具有良好的大信号性能,且芯片的核心面积仅为0.115 mm2.  相似文献   

13.
针对无线通信中多通道收发机前端功分器模块设计中面临的端口隔离度不高、插入损耗偏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威尔金森功分器设计方法.该方法基于威尔金森功分器原理,利用1/4信号波长传输线本身的长度增大功率分配端口的间距来满足系统中对于端口间距的要求,从而减小附加传输线带来的插入损耗,并采用HFSS电磁场仿真工具获取信号在传输线中的波长,由此设计了一款1分2和1分4威尔金森功分器.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功分器端口隔离度,并降低插入损耗.  相似文献   

14.
无线能量传输可以摆脱线缆的限制,实现传感器的远距离无线充电、无电池设备的低功率能量收集等.首先介绍了无线能量传输的研究意义和工作原理,接着引出了其接收端的整流电路效率易受到输入功率波动影响的问题,并简要介绍了目前的一些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介绍了3种采用无源网络减小对输入功率敏感的整流电路结构,这些结构能使电路在更宽的功率范围内实现高效率整流;最后展望了微波整流电路未来的一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安全运行对电力系统的可靠供电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对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进行了研究.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法是诊断电力变压器内部故障的有效手段;最速下降算法是一种常用的神经网络局部寻优算法,在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中收敛速度较慢,易陷入局部极小值;遗传膜算法具有并行计算的特点,用于电力变压器的故障诊断,很好地解决了神经网络在搜索过程中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具有更好的故障诊断速度.数值仿真结果验证了所给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电力无线通信网络多跳传输不可靠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Mesh的免重传的多跳高效传输技术.该技术在源节点、接收节点之间布设备份节点,设计全新的免重传协议,使得所有节点根据监听/接收到的ACK/NACK信息自动识别自己的下一步状态,从而在不增加任何网络信令开销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每个数据块的平均传输总次数,提升了电力无线通信网络的深覆盖、低时延、高可靠的业务传输能力.最后通过仿真计算得出,随着误块率的增大,免重传多跳高效传输技术的平均传输总次数较传统方案得到了明显改善,即明显降低平均端到端时延,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输变电线路建设对风景名胜景点的影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维可视化分析技术构建评价区的三维景观。结果表明:利用GIS提供的空间分析工具分析输变电线路与景点的关系,实现了利用GIS模拟输变电线路对景点的视觉影响,分析效果较好。可以为输变电线路项目靠近风景名胜区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碳市场和电力市场将共同发挥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对共同市场主体发电企业带来经营和发展挑战。在考虑碳成本的基础上,采用发电机组经济性影响模型,定量分析了碳市场不同发展阶段对发电机组发电成本的影响,定量评价不同能源结构投资收益经济性,以及对集中竞价市场出清顺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有偿配额比例和碳价增加,碳成本占发电成本比例逐步攀升,燃煤机组碳成本占发电成本比例最高将达29%,燃气机组此比例达6%;在设定碳市场高比例配额有偿分配和高碳价情况下,煤电和气电单位发电收益逐步降低甚至出现亏损,远低于可再生能源,推动投资逐步向清洁高效火电机组和可再生能源倾斜;碳成本将成为竞价市场需考虑的重要因素,并影响发电机组出清顺序,进一步巩固高效率、低排放机组在集中竞价市场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为理清应对气候变化约束下推动电力系统转型中面临的挑战和潜力,形成有效精准抓手,研究从气候变化约束对电力需求的影响出发,系统梳理温升目标下电力系统转型路径相关研究,并通过综述在低碳转型过程中与电力系统密切相关的煤电退出问题、可再生能源并网问题以及电网优化问题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研究发现,温升约束下煤电规模需快速下降,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及远距离输送将成为最显著的特征,气电将承担比现在更重大的责任,核电需抛开争议加速发展。加快完善市场化机制、严控煤电规模、着力提升能效、统筹加强灵活性资源管理以及优化跨区负荷管理应成为监管部门重点推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燃煤电厂SO2排放及污染现状和目前国内外燃煤电厂普遍采用的几种典型脱硫工艺的比较,对脱硫工艺及其工艺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概述。根据脱硫工艺的选择要素,从应用条件、技术、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燃煤电厂脱硫工艺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