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维空间实体间拓扑关系的矩阵描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三维空间实体及其间拓扑关系的语义描述和形式化表达是三维GIS空间数据建模的重要理论基础。在k-维流形的三维空间实体形式化描述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三维空间实体的可部分性,采用顾及维数的九元组描述框架,研究用于构成三维实体的k-单纯形之间的拓扑空间关系,继而研究三维实体间的拓扑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2.
煤层地质空间三维建模及空间分析方法的研究已成为助力数字矿山、智能矿山建设与发展的研究热点.论文将煤层与对其开采过程中常涉及的自然实体(如地层、断层)、人工实体(如巷道)等多种类型的三维实体及其所占有的三维空间定义为煤层地质空间.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可以构建科学的地质空间的几何及拓扑,为地下资源分布与工程构筑物的直观可视化和资源开发决策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三维空间实体间拓扑关系的矩阵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维空间实体及其间拓扑关系的语义描述和形式化表达是三维GIS空间数据建模的重要理论基础。在k-维流形的三维空间实体形式化描述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三维空间实体的可剖分性,采用顾及维数的九元组描述框架,研究用于构成三维实体的k-单纯形(0≤k≤3)之间的拓扑空间关系,继而研究三维实体间的拓扑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4.
商业区是人口聚集的重要场所之一,以上海市陆家嘴商业区为例,利用Map GIS三维平台以及一般建模、批量建模和精细建模方法,实现了现代建筑物群的精细三维模型表达,同时优化了构筑物室内外场景。通过三维可视化和天际线分析,探讨了高层建筑群的轮廓曲折度和层次感对城市空间认知的影响,以期为提升城市建筑设计水平和城市三维建模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陈洋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1,44(12):202-204,209
近年来,随着三维技术的发展,许多城市的信息管理平台由二维逐渐向三维升级,城市三维建模的需求也日益扩大,如何实现海量三维建模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深入研究了机载激光LiDAR技术和实际工作需要之后,探讨了利用ADS80航空影像配合LiDAR点云数据来实现城市三维建模的方法,并详细地描述了该方法实现的具体流程,为相关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需求,三维GIS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但作为基础工作的三维实体的空间描述和获取一直是未很好解决的难题。本文对三维提取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成果进行了总结,最后介绍了如何基于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进行三维数据获取,详细分析了交互式提取与全自动提取全部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7.
大规模城市三维建模一直是三维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本文按照基础数据的分类方法,研究地理实体要素中各类模型构建规律,抽象出点、线、面状要素,利用符号匹配、规则构建及三角网构建方式进行批量建模。该方法实现了对地理实体要素三维表达的快速构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无人驾驶飞行器的三维数字城市建筑物建模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蒙印  李成名  林宗坚  刘召芹 《测绘科学》2004,29(3):58-60,70
探讨了一套以无人驾驶飞行器遥感影像为基础,在现有二维GIS数据支持下的三维城市建模技术方案。根据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建模的基本原理,结合已完成并通过验收的“数字威海”三维地理空间基础框架,详细论述了数字城市中纹理建模和几何建模的关键技术及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地下模型为基础,在总结地下空间实体三维模型构建的关键技术基础上,论述了建模技术在某一领域中的实现过程,并通过具体应用实例分析了地下空间的地质情况。结果表明,三维建模技术在地学成果表达中具有全方位的体现能力,可以直观地描述地下复杂的地质结构、构造、类型、分布等特征,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持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地下空间是许多城市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必然要求,三维地质建模系统具有直观、高效、便利等特点,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阐述了三维地质建模系统的理论方法,给出了三维地质建模流程,介绍了两种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然后分析了三维地质建模系统在地下空间选址、地下工程建设、地下空间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三维城市建模是进行三维城市空间分析的基础,也是构建"数字城市"的重要手段。研究了利用ArcEngine组件对象模型构建三维城市模型的方法,将三维城市建模分为地上地物建模和地下管网建模,分别探讨了通过几何体拉伸、组合等操作构建地上地物模型和通过圆柱体拟合构建地下管线的方法,分析了利用3DMax软件构建三维管件模型的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城市规划部门辅助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研究一种有效实用的三维城市模型数据组织方法。面向实体的三维模型是城市三维模型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表达实体几何特征的同时,能够完整地记录实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包括空间关系、语义关系等,尤其适用于城市复杂密集区域地理关系的表达。文中采用分区、分层的思想,依据城市空间划分指标体系和实体分类规则,设计了城市实体三维模型的构建流程,提出了一种面向实体的城市三维模型数据组织方法,构建了实体三维模型库,实现了模型数据的高效组织和管理。实验表明,该方法对于大规模城市实体模型数据的组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三维城市是数字城市和数字县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数字城市和数字县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城市三维建模技术逐渐成为热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ArcGIS为例,分别结合3DS MAX与SketchUp建模流程,对比两者的优越性,分析得出一种最优方法,实现城市地理空间三维建模与可视化展现,供数字县区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三维城市是数字城市和数字县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数字城市和数字县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城市三维建模技术逐渐成为热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Arc GIS为例,分别结合3DS MAX与Sketch Up建模流程,对比两者的优越性,分析得出一种最优方法,实现城市地理空间三维建模与可视化展现,供数字县区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对城市空间信息进行归纳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描述城市空间信息的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并设计出一种面向对象的3D数据结构,实现城市建筑物、管网以及其他较为规则的空间实体对象的三维表示和重建。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道路实体建模中复用性低、方法固化、组织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参数化道路实体建模方法。选取潍坊和青岛两个城市的部分地区为测区,基于航空影像数据、道路实体参数、CityGML标准实现道路实体参数采集、表达和组织管理;在多层次语义规则约束下构建道路图元三维模型,确保道路三维模型的建模的精确性;基于多边形裁剪算法实现道路实体三维模型与城市场景的融合。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参数化建模方法能够清晰、准确、规范地构建出城市道路实体的三维建模,即使对于道路交叉口同样能够准确表达。其最终模型几何效果、模型复用性和后续模型修改灵活度均优于倾斜摄影模型。  相似文献   

17.
虚拟地理环境(VGE)的概念、结构、框架经过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而在实践层面缺乏成熟的技术方案和规模性应用。从城市地理学的视角,将VGE的理论框架引入数字城市、智慧城市领域;结合3S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最新进展,重构城市三维地理环境。选取乐山市作为研究区,将城市地理环境的重构划分为数据层、模型层、表达层3个层面。首先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城市地理实体识别,将地理实体抽象为点、线、面要素,作为基础地理数据源;再通过可视化建模工具(CityEngine2014、Sketch Up8)对地理实体、地理过程进行建模,获取其三维模型;最后利用Lumion 3D平台将地理实体三维模型进行整合、渲染,还原与重构城市中静态地理实体和动态地理过程的本征,为国土资源管理、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真实、便捷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倾斜航空摄影建模逐渐取代传统手工建模,成为安徽省数字城市三维建设的主要技术手段。介绍了单一倾斜航空摄影建模方式和倾斜航空摄影与LiDAR数据相结合建模方式的技术路线,比较了二者的优劣,并展望了倾斜航空摄影建模成果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室内移动测量系统在北京市新型基础测绘体系空间实体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了室内移动测量系统在新型基础测绘体系空间实体建设中的技术框架,该框架包括室内外数据采集、处理流程与方法、多源点云数据拼接与融合及一体化点云和全景影像数据在全要素三维建模中的应用。并以NavVis M6室内移动测量系统为试验设备,选取怀柔区金隅水泥厂地区作为开展北京市新型基础测绘的试点区域。结果表明,本文室内移动测量系统作业流程可满足新型基础测绘体系空间实体建设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基于World Wind和ArcGIS Engine的多源数据的三维城市建模的关键技术;提出了C/S架构的应急系统中三维城市建模的方法;实现了对三维城市建模系统定制和扩展,并在三维地球局部场景实现了空间分析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