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土资源通讯》2002,(11):11-1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 近几年来,由于各级政府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1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区域耕地占补平衡,但按照《土地管理法》关于“由建设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的规定检查,一些建设单位并未依法履行补充耕地义务。为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在继续开展区域考核的同时,拟实行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374号)有关要求,现就2002年度试行建设用地项目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2.
加强配合严格执法创新手段深入开展"土地执法模范市"创建活动今年以来,江苏省海门市国土资源局将开展"土地执法模范市"创建活动贯穿于国土资源管理全年工作,坚持以保护土地资源为目标,以落实共同责任为抓手,着力构建了政府为主体、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监管格局,全面落实了国土资源管理的共同责任机制,努力提升耕地保护工作层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真正实现了耕地保护规范化、土地利用集约化、业务基础精细化、执法巡查制度化和监督管理网络化。全市土地管理秩序井然有序,土地出让、审批和登记发证规范合法:项目用地坚持亮牌施工,工业项目100%依法用地;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连续16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违法用地数量明显减少,行政执法无一例错案,土地执法模范镇(乡)创建达标率达100%。  相似文献   

3.
为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通知》要求:建立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全程监管制度;落实补充耕地项目;核实补充耕地情况;监控耕地占补平衡;严格耕地开垦费收缴使用管理;强化占补平衡考核奖惩。  相似文献   

4.
为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本文介绍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的动态监管和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确保耕地保护任务完成。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临澧县国土资源局秉承"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争先"的理念,走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秉公执法、热情服务之路,先后荣获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地籍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塑造了国土资源部门新形象。土地开发整理--质量与数量并重。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五严格":一是做好前期工作,严格立项管理;二是确保工程质量,严格施工管理;三是做到专款专用,严格资金管理:四是健全项目档案,严格内部管理;五是发挥项目效益,严格跟踪管理。这一举错,有效地提升了全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质量。近年来,全县先后报批建设用地42宗、面积282.87公顷,其中耕地136.77公顷;先后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41个,新增耕地面积266.12公顷。由于我们严格执行"占一补一"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耕地保有量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基本农田保护--政府与基层共管。按照国家对基本农田保护实施"五不准"的要求,我们狠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落实了行政首长负责制,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的通知》。二是控制了非农建设占用基农田。我们严格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合理安排非农建设用地,把好建设用地预审关。三是完善了管理网络体系,形成政府、基层组织、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为了解决全市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需求的矛盾,安徽省合肥市国土资源局不断创新土地开发整理方式,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全市累计新增耕地达14.36万亩,连续8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真正做到了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双赢。建章立制,规范和完善项目管理体系合肥市国土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高举耕地保护和土地资产管理两面旗帜,全面贯彻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紧紧围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个目标,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科学规划、综合整治、资金保障、规范管理"的工作思路,突出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从1997年以来,廊坊市共开发整理各类土地7950公顷,新增耕地4164公顷。其中,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123个、新增加耕地2810.85公顷:同期,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1564.7公顷,连续7年实现了耕地补充有余。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全市农业平均每年新增产值1500余万元。  相似文献   

9.
根据土地整治行业管理信息化现状,结合具体工作,本文提出了建立基于ArcEngine的集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管理、服务于耕地保护工作等综合性应用的管理信息系统。介绍了系统详细功能模块,并阐述了系统数据库建设要求:一方面更加科学合理地促进土地整治项目和耕地保护工作一体化管理;另一方面为今后的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耕地保护监管系统方案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构建福建省耕地保护监管系统的初步设想。监管系统建设将以全省政务网络资源为载体,以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影像等数据库为基础,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土地"批、供、用、补"等业务的网络审批主流程,形成耕地保护中上下联动的网络化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以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和监测数据为数据源的耕地资源信息实时监测和信息分析体系,最终建成覆盖福建省耕地保护业务的监管信息系统,拓宽畅通土地信息监察渠道,切实有效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11.
在现行的土地统计制度中 ,土地统计指标大多使用的是土地调查及土地登记的数据 ,而较少使用土地质量方面的数据。这就使得土地统计数据只能反映土地的数量和利用类别现状 ,而不能综合地反映土地的数量、质量、利用类别的实际情况。文中以土地分等定级为前提 ,提出一种将土地质量等级量化为权重的构想。同时设计一种质量权面积指标以加强土地质量因素在土地统计中的利用 ,并举例说明具体设计及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胡俊昌 《东北测绘》2012,(3):205-207
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土地分类与已有的土地分类不同,在调查中对土地分类的判定方法有偏差就会在土地详查、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产生差异。因此,如何准确、合理地判定每块土地的分类,对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十分重要。本文在分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土地分类基础上,结合辽宁省实践提出了一些想法,为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进行地类调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时空数据模型方面探讨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机制,通过对不同时空数据模型的对比分析,采用连续快照和基态修正两种时空数据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数据库的更新,为第二次土地调查各级数据中心的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现状图中,标准图示的色彩设计缺乏系统性,符号设计与实际要素关联性弱,同时缺少其他自然专题信息(如气候、气温等),无法辅助对区域整体土地利用情况的认知.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图样图制作为例,对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表达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从地图符号设计、色彩设计、图面整饰、辅助信息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样图对比结果表明,优化地图设计方案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美感与表现力,更符合实际的土地利用情况认知.  相似文献   

15.
国内土地评价与土地优化利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优化是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和调控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本文在对国内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优化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地评价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以及土地利用优化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在勘测定界中的应用,进一步规范了土地勘测定界成果资料,确保了成果质量,真正做到了图、数与实地一致,并通过生产实际探讨了县级土地勘测定界内外业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卫星遥感影像及其特点 ,并对东北地区在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地表分类时所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这对我国的土地利用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通过阐述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与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的工作机制、方法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结合本人工作经验,分析利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成果进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选择生态环境脆弱的艾比湖流域内绿洲为研究对象,以1990年、2001年、2010年三期TM和E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SVM分类方法进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分类、统计与分析研究区20年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01年除了裸地面积减少外,其他地类均有增加,且耕地面积增加幅度最大,面积增加了483.42 km2。2001~2010年除了耕地面积增加了488.87 km2,其余地类的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研究期间裸地面积一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在20年间共减少了1 186.43 km2。2)经济发展、政策、人口以及自然环境等驱动因素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影响甚为显著,而人口迅速增加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促使耕地变化剧烈,面积大幅增长。因此,合理地控制人口数量,正确的政府政策导向和合理经济发展需求是干旱区绿洲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刘冰  李颖捷 《现代测绘》2013,36(3):48-49
为有效整治土地违法行为,土地督察制度应运而生,该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在土地管理方面的重大变革,通过转变传统的思路,在政府内部加强监督控制以便实现对土地的有效管理,通过该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土地市场的经营管理秩序,地方政府所主导的土地违法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收敛,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公民的知情权,提出"中央-地方-民权"相结合的新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