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生产遭受的高温危害日益加剧。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实际灾情,从高温热害的概念及分类出发,对玉米高温热害的危害机理、气象成因、致灾指标、时空分布、防御对策等方面进行系统归纳阐述,并对未来玉米高温热害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中国玉米高温热害分为延迟型、障碍型、生长不良型和混合型4类,高温降低玉米花粉活力抑制散粉,缩短灌浆时间,导致玉米产量及品质降低。中国玉米种植区高温热害天气主要由环流异常引起,致灾指标包括生理生化指标及气象学指标等,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近10年中国玉米高温热害发生强度及频次增大,春玉米高温热害在北方玉米区的松辽平原、西南玉米区的东北部风险较高,夏玉米高温热害在河北省东南部、河南省大部以及山东省西部频发。采取适当的防御对策能减轻高温热害对玉米的不利影响。未来的研究应在综合动态的玉米高温热害指标体系、高温热害灾损模拟及风险评估与区划、高温热害精细化监测预警服务系统等方面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玉米连阴雨灾害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重点对玉米连阴雨灾害研究方法、连阴雨灾害指标、玉米耐阴指标及耐阴机理等进行了总结与评述。目前,研究已初步形成了玉米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标和玉米品种的耐阴性评价指标,并从玉米生长发育、光合生理、碳氮代谢和分子生物学等角度对玉米耐阴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灾损评估指标,品种耐阴性评价指标尚未统一,前人研究多注重阴雨天气带来的光辐射减弱的影响,后续研究需考虑土壤墒情和气温因素与光辐射对玉米产量的协同影响规律。加强玉米品种耐阴性评价指标的研究和耐阴种质的筛选,以减缓连阴雨灾害对玉米生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重庆秋玉米栽培与气象条件关系和主要气候问题,指出秋季热量资源是影响秋玉米分布的主要原因,将秋玉米生育期间80%保证率≥16℃活动积温作为重庆市秋玉米气候区划指标。利用ARCGIS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得到了重庆市秋玉米生育期间80%保证率≥16℃活动积温的空间分布,以此为基础将重庆市秋玉米栽培区划分为:热量丰富中熟秋玉米适宜栽培区,热量较丰中熟鲜食秋玉米适宜栽培区、热量一般早熟秋玉米适宜栽培区、热量较差早熟鲜食秋玉米适宜栽培区以及热量不足秋玉米不适宜栽培区等5种类型区,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西辽河流域特种玉米品种特性及气候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玉米本身的特性和用途的不同,将玉米分为高油型玉米、高淀粉型玉米、高赖氨酸型玉米和甜玉米四大类型.根据每种玉米品种对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地形特征等的不同需求,以通辽地区作为内蒙古东部西辽河流域玉米主产区的示范区,提出了特种玉米的区划指标,并利用GIS技术进行适宜种植区域划分.内蒙古通辽地区大部分农区适宜种植特种玉米,最适宜区、适宜区基本上均位于通辽南部和中部农业区.  相似文献   

5.
开展玉米热量资源精细区划是呼伦贝尔市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提出的新要求。以市、旗、镇三级行政区划图、DEM图和1985—2014年历史气象资料为基础,根据玉米生长对热量资源的要求,利用GIS及其空间分析工具进行呼伦贝尔市玉米热量资源区划,将呼伦贝尔市玉米种植划分为最适宜、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及不适宜种植地区,进行分区评述的同时提出趋利避害的建议。区划结果对有效利用热量资源,提高玉米增产、增收以及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呼伦贝尔市农区2012年生育期降水、温度、土壤水分以及玉米生长发育等资料,分析了气候环境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2年春季雨水适宜,利于玉米春播生产;夏季水热同步,有利于玉米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提高了春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7.
通辽市近50年可能蒸发量与玉米水分系数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通辽市近50年水分平衡对玉米生产的影响,以修正的彭曼方法计算分析了本市玉米栽培区的科尔沁、开鲁、保康、甘旗卡、库伦、大沁他拉、鲁北7个站1959—2008年的可能蒸发量以及玉米需水量、水分系数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近50年通辽市可能蒸发量和玉米需水量线性趋势不明显,50年线性累计变化分别不足1mm和10mm,对玉米生产没有明显影响。但玉米水分系数的线性趋势时序相关系数为-0.3024,在0.05信度水平以上,50年累计减小0.135,对玉米生产很不利,它是玉米减产和提高生产成本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09年气象资料和发育期资料,采用FAO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春玉米生育期内逐日需水量,研究承德春玉米需水量、水分盈亏的年内、年际变化规律,分析气象因子对春玉米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承德春玉米生育期平均需水总量、水分盈亏分别为522.5 mm和69.4 mm。在生育期内,春玉米逐日需水量的变化规律表现为先缓慢增加后减小;春玉米需水量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69个市(县)1961~2003年5~9月逐日气温、玉米发育期与冷害资料,用积温距平作为判别玉米低温冷害发生的主导因子,获得玉米主要发育时期冷害发生指标体系及其风险程度,构建玉米低温冷害风险预报模型;分析了43年来玉米低温冷害发生风险的趋势变化,采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趋势检验。结果表明:1961~1983年为玉米冷害发生的高风险时期,其中1964、1969、1972、1983年是玉米冷害发生的最高风险年。1984年之后为冷害发生的低风险时期,尤其在所研究的后几年各地的UskU0.05,表明此时期积温距平水平上升趋势明显,发生玉米冷害的风险很低;玉米低温冷害风险预报模型能够对冷害发生风险、冷害程度、发生范围进行动态预测预报和灾害评估,预报模型的检验结果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承德春玉米需水量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9年气象资料和发育期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春玉米生育期内逐日需水量,研究了承德春玉米需水量、水分盈亏的年内、年际变化规律,分析了气象因子对春玉米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承德春玉米生育期平均需水总量、水分盈亏分别为522.5mm和69.4mm。在生育期内,春玉米逐日需水量的变化规律表现为先缓慢增加后减小|春玉米需水量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黄晓俊  于飞  敖芹 《贵州气象》2012,36(6):25-28
干旱已成为西南地区玉米生产最主要的灾害因子,研究这一时期不同程度干旱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对稳定该地玉米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人工控制土壤水分试验,模拟玉米大喇叭口期至乳熟期不同程度的干旱对贵州玉米的影响,同时对这一时期玉米生长的实际灌溉量进行了分析;大喇叭口一乳熟期干旱使得玉米植株矮化,玉米叶面积指数下降,玉米叶老化时间提前,玉米抽雄和吐丝时间推迟,玉米抽雄吐丝间隔期加长,授粉不良,最终使得玉米果穗性状恶化,造成玉米大幅减产甚至绝收,而且此时期的干旱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不同程度的干旱对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产生不利影响,随着干旱强度的加强,玉米减产幅度也增加。  相似文献   

12.
新疆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及生产技术发展不平衡,玉米产量相差很大。本文将玉米产量分布当成一个场,采用自回归模型AR(P),建立各地(州)及主要玉米生产县的玉米单产产量场预报模式,经过集成预报全区玉米单产,1988、1989年预报检验,结果正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黑龙江省1984-2007年的气象、土壤湿度和产量资料,采用EOF和SVD等统计方法初步分析了土壤湿度与玉米产量的关系,得出结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玉米单产与土壤湿度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的玉米产量比较稳定.但各区域受关键时段降水量差异的影响,各区域土壤湿度对玉米产量影响存在差异.西部地区8月上旬-中旬土壤湿度和玉米单产相关最显著,中部地区6月中旬土壤湿度和玉米单产相关最显著,东部地区8月上旬土壤湿度和玉米单产相关最显著.  相似文献   

14.
赤峰、通辽地区是内蒙古玉米作物的主要产区,文章统计并分析了1979—2008年该地区玉米生长期的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计算了玉米生长期的干燥度指数,并利用干燥度指数分析了温湿条件对玉米气象单产的影响,结果显示:玉米生长期的温湿条件是影响单产波动的主因,当温湿条件有利时,玉米将增产,否则会减产。  相似文献   

15.
1引言玉米的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同品种、不同发育阶段要求不同的光、热、水等环境条件,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时间的气象条件对玉米生育的满足程度又不相同,因而,玉米生长发育好坏及产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象环境条件,并且存在十分明显的年际变化及地域变化。气象条件能满足玉米生育的要求,则玉米生长发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我县1200—1500米的高山区,粮食主要以玉米为主.本文队分析1961年以来制约我县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障碍入手,提出高山地区玉米增产的主要措施.二、影响我县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因素及玉米生育期对积温的要求影响我县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因素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玉米产量和玉米各生育期长度、茎杆重、籽粒茎杆比等产量因素的分析,找到影响玉米最终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乳熟至成熟期长度及茎杆重,即只有经过充分营养生长且有足够籽粒成熟时间的玉米才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玉米产量及充分利用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温、湿、光等自然资源,1996-1998年在固始县进行了玉米、平菇、紫木耳套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平菇、紫木耳大田立体种植,可使三者间适宜生态因子互惠形成,单位面积积累生物量大幅增长,较传统种植方式经济效益提高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9.
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又是优质饲料和副食品加工、酿造业的原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畜牧业的需要,玉米饲料加工技术的提高,玉米的利用率将大大提高.本文利用莎车农试站三年玉米不同种植类型的试验资料,着重从农业气象的角度试分析不同种植类型玉米的气候生态效应与生产力的构成,为玉米生产的发展提供气候依据. 一、不同种植类型玉米的气候生态效  相似文献   

20.
为了充分利用光能和空间,充分利用土壤养分保持地力,减轻病虫草害,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考虑目前农业生产安排,可在花生、大豆、红薯、西瓜及蔬菜中间套种一季玉米.本文以花生套种玉米为例,介绍玉米套种的农业气象条件和主要技术措施:1 适期播种据调查,套种玉米苗比平作玉米苗光照少20%,地表温度低2~4℃,气温低3~8℃,空气湿度高13~37%,套种玉米的梗越窄,不利的小气候特点越明显,使套种玉米苗小、弱、黄、瘦,发育缓慢,在选择玉米播收应掌握两个原则,一是尽量缩短共生期,做到共生期内玉米不进入拔节,二是套种玉米能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