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忠明  缪强 《气象》2000,26(10):15-18,23
通过对长江上游12次区域性暴雨发生前数小时至十余小时的探测资料进行合成分析,揭示了该区域暴雨天气发生前的流场、能量场、水汽场和动力场的中尺度特征,对提高该区域暴雨天气预报质量和长江流域防洪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耗散结构理论的相关知识,从非平衡态理论的熵密度平衡方程出发,计算了2004年6月23日发生在湖南西部和北部地区暴雨发生前24h至暴雨结束前12h每隔6h对流层中低层的熵变场。通过对各个不同时刻的熵变场的分析与比较,讨论了熵场变化与暴雨区域、强度及其演变之间的关系,为暴雨强度和落区预报提供了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利用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05·6"华南持续性暴雨发生前上对流层及平流层信号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一周,暴雨区域上空对流层顶高度出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日本南部的位涡异常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即我国中纬度沿海一带至日本的高位涡带向华南延伸,使得华南地区上空的位涡升高,对流层顶下降。在环流场中,本次暴雨发生前低纬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域的东风与1991~2010年平均值相比偏强偏北,华南地区上空平流层东风场也偏强,平流层低层东风在暴雨发生前第9天提早向下传播;位势高度场中,"05·6"华南暴雨发生前中低纬度100 hPa上的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偏东偏南;华南地区UTLS区域有较强的位势高度场正异常,在暴雨发生前随时间出现两次明显的加强,但在暴雨发生后减弱。南亚高压中心位置的偏移、东风信号的提早下传、高位涡空气入侵华南均有利于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国内外85次特大暴雨(EHR≥200/d)前850-500hpa的环境场及地面湿度场分析,并与15次无EHR的的热带气旋个例进行对比,提出了“脊端释能”的概念,据此认为,特大暴雨区发生于环境场调整过程中,在启动系统的下游具备三层重迭脊时,对应地面控制区中于湿度场Ω系统干、湿中心线相割的区域脊端或靠近脊线处发生。并有48小时左右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5.
1.概况 1977年8月1日夜间,在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乌审旗交界的毛乌素沙漠地区,出现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强暴雨。据调查暴雨中心24小时最大雨量超过1000毫米,雨量超过100毫米的区域只限于150公里长、50公里宽的小范围内(图1)。暴雨集中发生  相似文献   

6.
1引言东北冷涡暴雨是指在东北冷涡天气形势下,东北地区出现3个或以上气象站日雨量大于等于50mm的暴雨。根据东北冷涡暴雨的成因分析[1][2]结果,应用1993~1995年6~8月日本数值预报传真图资料,针对东北冷涡暴雨形成的有利天气形势和热力、动力特征,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天气动力解释,选择数值预报因子,确定因子的可信度,采用MYCIN不精确推理方法,建立了东北冷涡暴雨预报系统。2起始场根据东北冷涡暴雨发生前12~24小时500hPa冷涡中心分布的区域确定起始场为45~55°N、105~125°E,同时副高脊线(与125°E交点)或副高中心达20~…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国内外85次特大暴雨(EHR≥200mm/d)前850—500hpa的环境场及地面湿度场分析,并与15次无EHR的的热带气旋个例进行对比,提出了“脊端释能”的概念,据此认为,特大暴雨区发生于环境场调整过程中,在启动系统的下游具备三层重迭脊时,对应地面控制区中于湿度场Ω系统干、湿中心线相割的区域的脊端或靠近脊线处发生。并有48小时左右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8.
致洪暴雨预报模型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通过普查、分析黄河花园口站洪峰流量大于等于4000m^3/s的黄河中游8次洪水过程,着重分析了洪水过程中小花间区域致洪暴雨发生前的天气学特征,归纳出造成小花间洪水过程的天气形势主要有鞍型场和台风倒槽两大类型,并建立了相应的500、700hPa高度场模型和热力、水汽条件诊断模型及动力条件物理量诊断模型,并采用相似离度进行人型判别。该预报模型在2003年预报业务试验中,对黄河秋汛期间发生在小花间区域的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较为成功的预报。  相似文献   

9.
李跃清 《气象》1984,10(12):23-24
一、湿有效位能A_(mk)与暴雨的关系 从大气能量学的观点看,暴雨的孕育、产生和结束也就是能量的积累、爆发和转换的过程。通过对1983年汛期暴雨过程的分析,我们发现:(1)暴雨发生前12—24小时,已有大量不稳定能量和充沛的水汽在暴雨区聚集,这就是暴雨前期出现的增能效应。(2)在不同的影响系统和流场条件下,暴雨前期能量及其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尤其在垂直方向更加明显。(3)降水的性质、时间和强度与能量场的配置有关。由此,我们又进一步分析了湿有效位能Amk与暴雨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1.A_(mk)能量场:经普查分析看出,在暴雨前12—24小时,发生暴雨的地区受自南向北伸出的A_(mk)高能舌(带)控制。高能舌一般来自云贵高原和西藏高原西南部,并随高度增加逐渐向北倾斜。  相似文献   

10.
2009年7月辽宁3次局地短时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和NCEP1°×1°资料,对2009年7月辽宁省3次局地短时暴雨的500 hPa位势高度场、垂直速度场、θse场和水汽通量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局地暴雨过程中,辽宁西部和北部的暴雨落区与上升速度中心对应,而辽宁东南部暴雨落区位于上升区边缘;露点锋、中α尺度低压和暖式切变线对三次短时暴雨过程起到触发作用;当T639降水产品预报降水时段内有大范围的小雨天气,说明将有弱的天气尺度强迫出现,此时应重点分析水汽辐合、高能舌和上升速度大值中心叠加的区域;如果该区域存在中尺度系统触发机制,则该区域可能是局地暴雨的落区。  相似文献   

11.
“98.6”闽北罕见持续性暴雨的环流特征和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指出“98.6”暴雨之所以超历史记录,是由于持续性暴雨环流特征值超历史记录造成的;闽北特大洪灾是长江流域及江南特大洪灾的组成部分,往往同年发生,以“98.6”暴雨预报成功为例,为今后预报大暴雨造成的特大洪灾提供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12.
9610号热带风暴中尺度涡旋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逢流  刘铭 《气象》1998,24(2):9-12
以实测资料作为初始场,用套网格的中尺数值模式分析和模拟与9610号热带低压相伴的特大暴雨过程,结果发现模式对本过程的模拟效果较好,不论粗细网格,在揭示中尺度涡旋方面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1998年夏季嫩江和松花江流域东北冷涡暴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力  安刚 《应用气象学报》2002,13(2):156-162
选择了1998年9例典型的松嫩流域东北冷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东亚阻高、西太平洋副高和东北冷涡以及它们在强度和位置上的最佳配置构成了1998年松嫩流域持续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亚洲季风诸系统 (南亚季风, 副热带季风) 的水汽输送也是大范围强降水频繁出现的主要原因, 并且是与一般冷涡降水的最根本区别。冷涡系统自身独特的水平和垂直结构特征导致暴雨中心主要发生在系统中心以东大约6个经距的范围内, 而不是出现在冷涡中心附近及其以西地区。  相似文献   

14.
云南主汛期大雨过程的诊断与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美玲  段旭 《气象》1998,24(10):25-29
分析和探讨了1996年云南主汛期(6-8月)逐日Q矢量湿锋生函数、Q矢量散度、涡散场能量转函数、水汽通量散度等4个物理量参数与云南大雨过程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未来24小时大雨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15.
一次北京暴雨的环流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对2001年8月19日发生在北京的暴雨通过诊断分析解释了其环流成因,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由中纬度斜压系统引起的大尺度暴雨过程,它的发生机制可以用准地转运动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切变线类暴雨发生的天气背景和触发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温市耕 《气象》1999,25(2):44-48
对1994年和1995年7 ̄8月内蒙古中西部的切变线暴雨进行了统计合成分析,探讨了暴雨发生时的天气学特征和物理量场特征,揭示其发生发展机制,为日常业务预报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仪清菊  魏凤英  王明志 《气象》2001,27(9):31-34
利用1998年5-6月华南暴雨外场试验期间加密观测的降水资料,分析了试验区的降水特征,结果表明:广州试验区降水强于福建区;1小时雨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呈现出强的脉冲特性,最大1小时雨量往往发生在依傍晚;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局地性;由GPS观测资料反演得到的在气可降水量(PWV)能较好地揭示暴雨发生的时段。  相似文献   

18.
低空急流与内蒙古的大(暴)雪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宫德吉  李彰俊 《气象》2001,27(12):3-7
分析了冬季产生东亚低空急流的大型环流特征及低空急流与内蒙古大(暴)雪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东亚中纬度高空维持纬向强急流锋区的情况下,若有中亚冷槽分成南北两段东移,则极易有造成内蒙古大(暴)雪的东亚低空急流产生。指出可将产生这种环流特征的西风带大型环流的调整过程,作为内蒙古大(暴)雪天气的中期预警信号。而高低空急流的位置及强度又可作为降雪量及暴雪落区的短期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9.
大型水体在干旱遥感监测业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亚春  徐萌  孙涵 《气象》2002,28(7):26-28
应用NOAA极轨气象卫星AVHRR资料,通过遥感图像分析和计算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以及微山湖等大型河湖水体面积的变化,来监测苏北干旱的发生、发展和旱情严重程度,并及时应用于气象业务和服务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一次西南低涡引起的杭嘉湖地区特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法然  朱红 《气象》1998,24(9):21-25
通过对1997年8月13日特大暴雨过程的分析,揭示了暴雨发生前环境场各烦物理量分布特征,发现物理量的强梯度带对暴雨的发生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物理量强梯度带的形成,加强和移动对暴雨落区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