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前 ,地勘单位实施再就业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大多数下岗职工重新实现了再就业。由于下岗人员多 ,地勘单位下岗职工技术单一 ,以及劳动市场存在着局限性 ,使一些下岗人员仍没有安排适当的工作。特别是一些既无本钱 ,又无技术的职工 ,收入极不稳定 ,就业时间短 ,使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但也有一些人 ,自己在外面从事有固定收入的劳动 ,但仍与原单位保持着劳动关系 ,享受原单位各种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和基本生活费 ,这就是所谓的隐性就业。隐性就业存在很大的弊病。1 )隐性就业挤占有限的就业岗位。职工下岗后在外从事劳动获取收入 ,对于…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地勘一院从改革的实际出发,把握下岗职工的思想动态,选准做好下岗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积极推进职工下岗分流和实施再就业工程。他们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学习推广。  相似文献   

3.
一、地勘系统下岗职工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到1998年6月底,全国国土资源地勘系统有在册职工237919人,下岗职工64201人,下岗职工占在册职工总数的26.98%;下岗女职工20071人,占下岗职工总数的32.3%。四川、江西、湖北、陕西、海南、安徽、贵州、吉林、青海、黑龙江、湖南、内蒙古等省(区)12个地勘局下岗职工的比例高于  相似文献   

4.
于秀芳 《城市地质》1998,10(2):30-31
市场经济的确定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使地质找矿任务减少。各地勘单位要想生存,就必须最大限度的优化资本结构及劳动结构,以最有力的优势去参与市场竞争。由于地勘队伍庞大,实施优化资本及劳动结构必然使富余及下岗职工逐渐增多,各地勘单位都出现了解决下岗职工...  相似文献   

5.
1998年至2000年的三年时间,是冶金地勘单位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背景下,一部分职工的下岗分流已是不可避免的现实。职工下岗是地勘单位减员增效的需要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是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赵悟  胡邕芳 《广西地质》1998,11(2):41-42,54
随着经济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下岗职工逐年增加。如何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已是社会性重大问题,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最根本的是发展经济、拓宽渠道、创造岗位、增加就业机会。国家经济发展只有保持适应适度的增长速度,才能宽松地解决就业与再就业的大前提。  相似文献   

7.
林禾青 《城市地质》1999,11(4):29-30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用人单位有了极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需要减少在岗人员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随着下岗人员不断增多,职工个人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存在着显性和隐性失业问题。维持社会安全,确保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解决再就业问题,已成为劳动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劳动部门来说,从日常工作来看是处理职工岗位、工资、福利等基本问题。从长远来看,应对职工的就业,生活保障等各种管理工作担负起一定的责任。根据国务院的部署,成立规范的再就业服务中心,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是今年劳动工作的一大重点。对于国…  相似文献   

8.
解决地勘队伍生存发展的困难,我们常会提到争取投资、加强管理、下岗分流等必要而具体的问题,然而如果按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战略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我队在职职工六百多人,可在岗人数却不足一半,面对这严峻的现实,大队工会在党委的正确领导和行政的大力支持下,视就业为民生之本,积极完善和落实促进再就业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吸纳下岗职工,对就业困难的对象实行再就业援助,取得了人人有工作,家家无下岗的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10.
他下岗了。曾经是大队华鹰酒店的经理,转眼间,官职没了,岗位也没了。但他没有消沉、气馁,从在驻地鹰潭市一家饭店当服务生做起,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地打拼了7年,发展到现在拥有四家餐饮酒店、一家汽车修配厂,成为社区乃至鹰潭市餐饮业的传奇人物。他,就是核工业二六一大队下岗职工徐海。  相似文献   

11.
实施“再就业工程”是深化改革的基础条件;是推进煤田地质工作改革与发展进程的必然途径;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是现实的紧迫问题,也是长远的战略问题;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任务。应把再就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应成立相应组织,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再就业工程”;应搞好技术技能培训,增强下岗职工再就业能力;应更新再就业观念,改变下岗职工在求职观念上的误区;应处理好“减人增效”与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关系,走“多渠道,广就业”之路;应规范下岗职工管理,扎实、有序、快速地推进“再就业工程”健康、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随着地勘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年龄偏大、身体欠佳,无技术特长的职工进入下岗行列,导致部分家庭生活困难。如何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生活困难,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再就业的信心,构建和谐向上的职工队伍,大队党政班子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大队连续六届获得江西省“文明单位”称号,2004年获得江西省“送温暖”先进单位称号,大队的稳定工作也多次受到局党组的表扬。  相似文献   

13.
安置下岗人员的根本途径在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善待下岗职工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分析了下岗人员的产生原因,论述了本单位下岗人员安置具体举措;同时探讨了妥善安置下岗人员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三叠系延长组物源及沉积体系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采用区域地层对比、古流向测量、轻矿物、重矿物组合分布及沉积相分析等方法,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长组物源及其沉积体系特征,研究表明:吕梁隆起并非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长组物源,该区接受了晚三叠世沉积,是在延长期以后才隆起的,东南缘宜川-富县延长组古水流为东北至西南方向,轻重矿物组合特征与北部三角洲类似,总体从志靖—川口—富县地区沉积岩屑含量逐渐降低,不稳定矿物绿泥石等含量则从富县东北部—中部—西南部依次增多,证实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长组物源方向为东北方向,富县三角洲实为延安三角洲东北方向分支朵体,其为既发育台型前缘,又有坡型前缘的曲流河三角洲;台型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截削式、完整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坡型前缘主要发育复合式、叠加式河口坝砂体,优质储层主要有截削型分流河道、复合式河口坝。  相似文献   

15.
3月25Et,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戴民主在该局年度工作会议上代表局党组所作的丁作报告中,对2009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他指出,2009年,全局经济发展和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完成地质工作任务;实现市场经营总产值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实现利润1.66亿元,其中可支配利润占50%,比上年增长3%;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比上年有所增长,离退休职工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下岗职工和职工遗孀(属)生活补助有所提高,下岗职工上岗率增加5%;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进一步提高文明单位和平安单位的创建水平,职工队伍更加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6.
江以平 《江西地质》1999,13(1):68-73
下岗和再就业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地勘单位为例,较系统地分析了地勘单位下岗人员多和再就业困难的原因。同时结合地勘单位的特点,提出了5条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湖泊三角洲前缘砂体内部构成及不均一性露头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论证了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内部构成是产生储层砂体不均一性的根本原因,成岩作用(富铁钙质胶结作用)使沉积不均一性更加复杂化,河口坝砂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三角洲前缘的主要组成部分,口坝砂体中沉积事件间的不连续面和沉积构造产生了垂向不均一性,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河道单元,河道单元被一系列底冲刷面或内冲刷面(第三/第四级界面或第五级界面)区分开,储层岩性相又是河道单元的基本构成单位,在河道单元中,沉积构造、粒度、填隙物和分选性等参数的不均一性变化取决于古水流强度的变化,砂体内部构成和不均一性严格地控制着储层内部高孔隙度、渗透率和流动单元的分布。  相似文献   

18.
1992年地矿部领导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地勘单位面临的实际情况,总结我国地勘单位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国外地勘工作管理体制,决定在河北地矿局实行地勘单位企事分流的试点,成  相似文献   

19.
《核地知与行》2007,(2):13-14
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后.我队在核地质经济发展上有长足进步.但职工队伍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队伍年龄老化、无技术特长职工下岗、还有一部分自愿辞职人员等。如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抓好队伍稳定工作。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以及和谐平安的工作环境.促进大队的经济发展。成为大队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以下简称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