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据频谱特征分析短时气压波动对体应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短时气压波动对体应变观测资料的影响,整理易县台2002~2007年体应变、气压、降水等分钟值资料,并从中选取4个具有明显特征的时间段,采用数字滤波去除原始数据中的长周期成分,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分析体应变的高频谱特征。计算结果表明,短时气压波动对体应变高频谱特征具有显著影响,主要影响周期为53~67 min;在气压平稳情况下,体应变的优势周期相对集中,高频谱幅度最小;而在短时气压波动及降水情况下,体应变的优势周期更趋于分散,体应变响应幅度相对较大。对体应变分钟值资料的高频信息进行分析时,需要采取回归分析、数字滤波等方法消除短时气压波动对体应变观测资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库尔勒铁门关体应变2010~2015年观测资料中出现的短时波动异常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了降雨、钻孔附近小水渠放水、仪器供电和数采死机等干扰因素,对气压波动、水位变化和降雨等干扰产生的不同影响机制特征进行总结。结果表明,体应变数据曲线中的短时波动主要与地下水位变化、气压的短周期扰动、钻孔四周有裂隙相关,但不能通过相关分析完全剔除。  相似文献   

3.
山东数字化钻孔体应变观测的干扰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系统分析山东钻孔体应变与辅助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台站工作日志对引起钻孔体应变观测曲线出现波动性短时异常变化的干扰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钻孔体应变的短时波动性变化主要为气压、降雨、地下水位、施工和电源等的干扰影响;这些干扰影响不能通过相关分析完全剔除,需定量与具体情况定性相结合分析;气压、降雨和地下水位的影响程度与钻孔地质条件密切相关,有破碎带的钻孔受干扰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4.
对昌平北大200号台Sacks体应变观测值与固体潮、气压、水位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在干扰分析的基础上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体应变观测资料进行了震例研究。震前该台体应变观测到的短临异常可靠,异常特征:①汶川地震前体应变记录到1年尺度的趋势异常,表现为拉张性变化,累计量约4 000×10~(-9),与之配套的是临震前兆异常也表现为拉张型的突变;②在2008年3月1日~5月7日体应变记录到了拉张型的间断突变异常;③在2008年4月13日~5月11日记录到间断的形态畸变,其中有4次之后出现压性突变;④在2008年5月1~3日、5、7、9~12日的畸变过程中出现高频成分增多的现象,通过小波分析,发现是震前慢地震引起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对气压、水位等于扰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体应变观测出现应变固体潮畸变,并在畸变过程中连续多次出现张性压性突变、高频成分增多等异常现象可作为地震短临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杨小林  杨锦玲 《地震》2021,41(4):180-191
2018年3月4日华东地区爆发了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 为揭示过境区域钻孔体应变对该飑线生命史期间的响应特征与机制, 本文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地面气象站数据, 系统分析了南昌、 黄山、 湖州和岱山等4个钻孔体应变台的观测记录。 结果表明: ① 飑线过境时的气压突变是引起体应变显著变化的主因, 由此引起最大的体应变量为16.2×10-9; ② 气压涌升幅度与体应变的弹性压缩量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两者变化的周期较一致, 为26~74 min, 而气压影响系数高达5.0×10-9/hPa; ③ 各台对飑线的响应能力较好, 而且在时间、 空间和强度上, 体应变变化能较好地呈现飑线的演变过程和传播特征。 以上结果, 不仅有助于科学识别飑线所引起单台或多台体应变异常变化的物理本质; 还能为短周期气压效应的改正模型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气压非周期性波动、高频脉动干扰,水位升降变化引起的体应变观测分钟值数据曲线畸变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钻孔区域的岩体应力-应变变化幅度与气压变化幅度大小有关,地下水位的升降与应力-应变状态有一定关系,即水库泄洪量在16.0 m3/s左右时,体应变呈压性速率明显增强的阶变形态,泄洪结束后河水流量恢复正常的过程中,造成体应变明显张性畸变。  相似文献   

7.
怀来台体积式钻孔应变仪安装于1988年,以应变固体潮为主要观测目标.多年来,取得了连续完整高质量的观测资料.本文列举了怀来钻孔应变的台址背景及仪器观测条件;分析了实际观测中钻孔应变资料受仪器零漂、气压、水位、降雨等因素的干扰;研究了钻孔应变在本区及邻区震前出现的记录曲线畸变、潮汐因子异常、应变固体潮畸变等不同形式的异常变化并对其进行特征分析.研究表明,钻孔应变观测是获取构造活动异常变化信息,进行地球物理研究、地震预测预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主要利用自适应最优核时频变换方法,对佘山台四分量钻孔应变3次受气压短时扰动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短时气压扰动27 min周期时影响显著,而且周期越长,应变变化与气压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由此可见,自适应最优核时频变换在前兆资料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泰安重力观测高频波动信号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分析了泰安重力观测资料正常和异常时信号的周期特征,研究了高频异常信号与台风、气压和强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泰安重力观测正常时信号周期为2~4分钟,异常时信号周期只有2~3分钟,异常信号幅值约为正常信号的5倍;高频异常信号主要是由西太平洋洋面上生成的进入中国大陆或近海的台风引起的,占台风引起泰安重力出现高频异常信号的90%;重力高频信号与台风中心速度正相关,与台风距离负相关,并且随台风的结束高频信号也随之消失;少数高频异常信号与强震也有一定关系,占地震总数的17.24%;高频异常信号与气压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10.
刘琦  张晶  池顺良  闫伟 《地震学报》2014,36(5):770-779
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前, 四川省姑咱台四分量钻孔应变仪再度记录到类似于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的高频应变畸变信号. 为了对该畸变信号各频率成分的时频演化特征进行细致分析, 讨论应变异常的可信度及其与芦山地震的相关性, 本文利用S变换方法对应变数据进行了处理. 结果表明, 研究时段内时频域中共出现两簇高能量异常, 一簇开始于2012年10月并持续了约4个月, 另一簇则开始于芦山MS7.0地震前数天. 同时段远震的影响及施工干扰并不能构成该异常的主体, 因此该异常可信度较高. 异常中包含了周期由数分钟至数小时的信号成分, 其中较短周期的信号成分震前出现较晚, 震后衰减较快. 震后异常信号的整体能量开始逐步衰减, 异常信号成分减少, 至2013年8月末应变观测记录已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 整个应变异常显示的时频演化过程与芦山MS7.0地震具有较高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