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疆北山系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西起罗布泊东缘,东至星星峡-明水,呈北东走向延伸的带状区域.研究区位于新疆若羌县东北部新甘交界处,北山黑山岭东南一带,隶属北山构造带西段,位于塔里木板块的东北缘,向西与库鲁克塔格地块毗邻.北山裂谷是震旦纪诺丁尼亚超大陆开始裂解在古陆中形成的裂陷槽和裂谷带,寒武系和奥陶系在北山的主体部分为稳定的浅海-半深海沉积,从志留纪开始,北山地区"活化".  相似文献   

2.
尉犁县阿勒吞塔格南小型铜铁矿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缘。通过大比例尺填图、钻探、槽探等工作对阿勒吞塔格南铜铁矿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辉石岩与钾长花岗岩岩体接触带内,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根据矿床矿化富集特征,划分出岩浆期、热液期和表生期三个成矿期,初步认为该矿床为岩浆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早期物源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早期古水流方向及沉积物扩散方向、轻重矿物组合特征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的分析,发现延长组沉积早期古水流方向明显具有从湖盆四周向中心汇聚的特征,并可从轻重矿物组合上可以划分出5个物源方向,即东北、东、南、西南和西北方向,其中东北、西南和西北物源是主要物源方向.以东北方向物源明显占优势,南物源影响范围较小为特征.延长组早期沉积的母岩主要为太古宙的复杂变质岩系及下元古界的变火山一沉积岩系.其中,盆地东北部物源来自古阴山及大青山提供的稳定物源,因此三角洲沉积大面积发育;西南物源主要来自秦祁褶皱造山带的早古生界片麻岩、花岗岩类,以距离源区近,沉积物粒度明显比东北物源区粗为特征.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东北地区重磁数据重新处理,从重磁场特征角度分析和讨论目前地质界一直争论的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缝合带的位置问题,并得出了新的认识.认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缝合带为约240 km宽的近似等宽带.该缝合带的走向自东北地区西部朝阳北、通辽南,走向北东东,过沈阳北、长春北折向南东东,直到通化北和珲春南.这样的认识主要来自区域重、磁资料的综合分析,包括原始数据、垂向及水平各方向导数、水平梯度模、不同上延高度、小波、小子域及插值等多种滤波、信号提取及增强等多种处理后反映出的异常特征.该带南与北、内与外的重磁异常存在明显差异.通常表现为带内与带外的异常错动、曲线扭曲、走向改变、规模差异、特征冲突.比如松辽盆地就在带的南北宽度上发生重大变化,甚至包括山势也因其存在而变得内外有别.  相似文献   

5.
在本项研究中,应用磁法和地震法互补的手段绘制Wadi Thuwal地区的地质灾害图。深部地质构造的磁性解释涉及极点配置算法和向下延拓方法的简化。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存在3种主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和北东北-南西南;北西-南东以及北-南向。此外,通过地震法勘探证实,剪切带已接近Harrat Thuwal地区。地震法显示了3种岩性层位,其基岩深度范围为从研究区东南部9m至北部24m。勘探结果也显示了5个主要断层走向:北西-南东:北东东-南西西;北东-南西和近似东-西向。地表地质调查、磁法和地震勘探结果表明,可把Wadi Thuwal地区划分成3个地质灾害分区,这取决于存在的地质构造,例如断层。我们建议,在Wadi Thuwal地区进行开发计划之前,都应考虑划分的灾害分区。  相似文献   

6.
欧亚和我国东北冬春季积雪对东北夏季气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茜  李栋梁 《冰川冻土》2012,34(2):284-295
根据我国东北及邻近地区123个气象站的逐日气温和积雪深度资料,欧亚大陆积雪面积以及NCEP/NCAR全球再分析月平均500hPa高度场资料,通过相关、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东北夏季气温异常对欧亚和我国东北冬春季积雪的响应,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欧亚和我国东北冬春季积雪对东北夏季气温异常形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夏季气温与欧亚大陆春季积雪面积以及东北冬季累积雪深的异常存在明显的关系.欧亚春季积雪面积的扩大与维持有利于8月我国东北上空500hPa位势高度的偏低,环流上表现出西欧与我国东北地区槽加深,泰梅尔阻塞高压加强的特征.由于欧亚中高纬上空的环流经向度加大,槽后脊前的西北气流加强,诱导冷空气南下,从而造成东北全区8月气温一致偏低;东北冬季累积雪深减少则有利于6月东北全区、7月东北西南部上空的位势高度偏低(负距平),造成相关区域气温偏低.研究结果对于提高东北夏季气温的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泥质片麻岩中发现先存斯石英出溶蓝晶石+尖晶石的显微结构证据,将陆壳深俯冲的深度推进到了斯石英稳定域的地幔深度(≥ 300 km).然而,该类岩石是局部出现的还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以及又是如何折返出露地表的?十多年来一直困惑着地球科学界.针对这一科学问题,通过系统的岩石学研究,在南阿尔金榴辉岩中首次发现了斯石英副象,重新厘定南阿尔金英格利萨依石榴辉石岩中石榴子石出溶单斜辉石和北秦岭松树沟长英质片麻岩中石榴石出溶石英棒状体岩石的峰期变质压力为9~10 GPa的斯石英稳定域,结合先期南阿尔金泥质片麻岩中发现先存斯石英出溶显微结构的研究成果,论证提出陆壳俯冲到斯石英稳定域的地幔深度(~300 km),然后再折返回地表的地质现象可能更为普遍,其岩石类型也可能具有多样性.通过高温高压实验研究,明确SiO2饱和岩石体系中石榴子石超硅的最小稳定条件为≥ 9~10 GPa斯石英稳定域,为识别辨认陆壳岩石俯冲到斯石英稳定域地幔深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织金矿区大冲头井田地处纳雍织金凹褶断束东翼阿弓向斜的中段,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为轴向NE的不对称向斜,断层发育,以走向NE、落差〈20m的小型正断层为主,主要分布在井田的四个角、向斜两翼煤系地层出露地段及南东翼煤系地层较浅部位,对+1 350m水平以上的煤层有影响;褶皱主要分布在阿弓向斜南东翼和井田东北、西南角,挤压带次级褶曲对煤层影响较大。井田的四角部位和向斜两翼煤系地层出露地段为复杂构造,综合评价井田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根据井田构造基本规律,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对区内中小型构造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长江口南槽1989年12个月的实测地形图和大通站相应的水沙资料,采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技术分析了南槽的地形变化及其与河流来水来沙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槽水深与大通站各月平均流量、输沙率和含沙量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河口冲淤对流域水沙变化有敏感响应;河槽的响应具有1~1.5月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新型密封墙施工技术勾拌法原理的阐述,适用于施工区域存在上部土层主要为中粗砂、砾石层且夹有大量巨大石块的地层情况,传统的施工工艺难以有效地构建地下密封墙的难点,分析了勾拌法形成密封墙行之有效的施工机制。文中针对开挖槽壁三种不同破坏滑动面的情况,对勾拌法施工过程中开挖槽壁的稳定性进行了力学分析,得到了三种潜在破坏面情况下槽壁稳定系数的计算公式。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槽壁出现破坏,则可根据公式计算出保持槽壁安全稳定的泥浆重度,通过调控泥浆重度使槽壁保持稳定,为勾拌法安全有效的施工提供指导。最后,结合澳门国际机场南停机坪扩建工程的工程实例,根据真空度的历时实测结果分析,表明采取勾拌法密封墙施工技术密封效果良好,解决了搅拌法或静压注浆法实际操作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取得了好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效益,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The swing of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Qiantang River is controlled by the high-water and low-water changes in the river,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reclamation of tidal flats. Its evolution in modern times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functions of natural and man-made facto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South Channel and Xisan Tidal Furrow and proposes the regulation principle of “To regulate the river and reclaim tidal flats by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local topography”. It is suggested to cut off the South Channel and Xisan Tidal Furrow completely to restrict the swing of the main channel and to increase the reclamation area of the tidal flat at the same time.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河口湾水动力环境对滩涂利用的累积响应过程,以珠江口伶仃洋河口湾为例,基于潮波数学模型和潮流数学模型,研究了1981年以来湾内进出潮量、分潮振幅和潮流流速的累积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1981年,2018年岸线条件下伶仃洋湾口断面涨落潮量累积减少4.9%~6.0%、内伶仃断面涨落潮量累积减少9.0%~12.8%、深圳湾断面涨落潮量累积减少17.8%、南沙断面涨落潮量累积减少5.0%~6.3%;伶仃洋M2分潮振幅呈增加趋势,振幅增幅由南向北增加,潮波由南向北变形进一步加剧;伶仃洋最大可能潮差变化与M2分潮振幅变化趋势一致,潮汐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伶仃洋潮流流速总体减小,西岸流速减幅高于东岸,湾顶附近流速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3.
钱塘江尖山河段北岸治江工程对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数模计算和比尺模型试验等手段,研究比较尖山河段顺直和弯曲两种河势对钱塘江河口上游河床冲淤、潮汐、潮流、涌潮、盐水入侵等重要环境因子的差异.从钱塘江河口治理“减少进潮量、增大山潮水比值”的原则及多目标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和消除治理过程中已出现的不利因素考虑,应该采取弯曲河势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4.
王申  岳书波  曾剑 《古地理学报》2019,21(4):685-694
钱塘江河口是世界著名强潮河口。基于历史文献资料,系统梳理考证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钱塘江河口潮灾记录,分析了潮灾的空间、时间分布特征:(1)北岸潮灾远多于南岸,海门以上河口段与海门以下河口段潮灾次数基本持平,但均少于河口湾段。(2)潮灾在南北两岸的空间分布上,存在转移与变迁,由此导致两岸分别存在明显的平缓期—爆发期—平缓期交替,但平缓期与爆发期的时长并不固定。(3)潮灾强度变化与潮灾频次分布有较强关联,高强度潮灾多发于潮灾频发期。结合历史气候、江道地形等自然环境背景,探讨了影响潮灾时空分布的要素,认为钱塘江潮灾发生的频次及规模大小与流域内干湿变化及历史气温升降有明显关联,而历史极端潮灾则常是多种要素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北支的围垦使北支上、中段形成了河宽沿程变率较小的弯曲河槽,沿北支北岸的深槽水深条件得到改善,减弱了涌潮发生的条件,导致青龙港涌潮自2003年以来大为减弱。通过引进局部地形指数,建立了局部地形指数与青龙港平均涨率之间的良好相关关系。研究表明,青龙港平均涨率的年际变化与人类活动(围垦)在北支的进程以及青龙港附近的局部地形变化相应,并认为对于复式断面,采用全断面水力指标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局部地形对涌潮的影响。由于长江口北支涌潮的近年变化将对长江南、北支分流点水域的河床演变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研究对北支的航道整治和岸线开发利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Intertidal (tidal flat) reclamation along the Chinese coastline, especially which is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increased markedly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hydrodynamic disturbance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is activity are not yet fully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a process-based depth-averaged model is used to evaluate quantitatively the possible impacts of intertidal reclamation for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regi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reclamation of both inshore and offshore intertidal areas of ~1800 km2 (according to the approved governmental reclamation scheme) would result in three remarkable changes in tidal patterns: enhanced M2 and M4 tidal amplitudes in coastal areas, strengthened negative tidal asymmetry in the southern region of the sand ridge system, and an enhanced tidal energy flux toward offshore through the main channels in the south. These changes would result in some negative impacts. The enhancement in local tidal amplitude could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coastal hazards, and the offshore sediment transport tendency resulting from negative tidal asymmetry in the south could lead to severe erosion. The enhanced energy flux transported offshore may also affect far-field regions. On the other hand, alternative reclamation of ~400 km2 of offshore intertidal area could significantly minimize hydrodynamic disturbances to the local tidal system. Offshore reclamation with lower environment impacts may be the future for coastal development. To cope with th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risks caused by reclamation, it is recommended to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overseeing of reclamation plans, and advanc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erms of coastal management. Our finding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oastal management in countries with substantial areas of tidal flats.  相似文献   

17.
潮滩沉积的物源一直是沉积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近30年长江入海泥沙量持续减少,致使长江入海泥沙对浙闽潮滩沉积的物质贡献降低。在此背景下,探究浙闽沿岸潮滩沉积的物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杭州湾至福州湾沿岸的泥质潮滩表层沉积开展了详细地磁学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物的磁性主要受磁铁矿主导,但磁性矿物含量、磁畴和矫顽力等磁性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意味着沉积物受到多物源影响。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表明,沉积物磁性特征受粒度效应影响有限,主要与物源差异有关。物源判别结果指示,浙闽泥质潮滩沉积的物源包括长江、海岸基岩和浙闽河流。杭州湾至福宁湾,沉积物普遍受到长江和浙江诸河混合物质的影响,且浙江诸河的物质贡献较大;隘顽湾和象山港沉积物还受到其附近海岸基岩的影响;福宁湾沉积物可能还受到闽江源物质和其附近海岸基岩的影响;罗源湾和福州湾沉积物的潜在物源是闽江和其附近海岸基岩,长江和浙江诸河的物质贡献相当有限。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潮滩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王颖  朱大奎 《第四纪研究》1990,10(4):291-300
本文将中国潮滩分为平原型和港湾型二类。以渤海湾和江苏海岸为例,讨论了平原潮滩的环境条件、沉积动力过程及沉积相,就浙江、福建具代表性的三个港湾,叙述了港湾潮滩的特征,还讨论了沉积物供应量及潮汐作用对潮滩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河口湾中的砂体是有利的油气储集层,但复杂的水动力变化导致古代河口湾识别困难。通过对现代钱塘江河口湾的研究表明,河口湾潮坪环境潮汐水道可以成为识别古河口湾的一种辅助标志。基于野外实地观测,结合卫星地图对潮坪环境潮汐水道的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探讨了它的地质意义。结果表明:1)泥坪潮汐水道横截面形态主要有“V”型及宽缓的透镜状,平面上由海向陆可划分为曲折的A段、平直的B段和树状分叉的C段;2)砂坪潮汐水道横截面形态主要有“U”型和阶梯型,平面上由海向陆可划分为曲折或平直的A'段和树状分叉的B'段,A'段的平直与曲折主要受控于砂坪潮道规模的大小;3)在砂质潮坪中常见炭屑层、包卷层理、液化流痕、垮塌构造、波痕等特殊的沉积构造;不同形态和规模的潮坪潮道主要受控于潮坪坡度、沉积物粒度、河口湾形态及相对海平面高低的影响,高坡度、低海平面有利于完整序列潮道的发育;4)不同类型河口湾潮坪潮道的特征及其伴生的特殊沉积构造可以为确定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口湾及其演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掌握滩涂演变规律是保护和开发滩涂资源的重要依据,杭州湾水沙条件复杂,人类活动强度大,滩涂演变机制复杂。基于杭州湾近60 a(1959—2019年)水文地形监测资料,结合促淤围涂进程,分析了杭州湾南岸滩涂在水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演变规律及其机制。结果表明:近60 a来,杭州湾南岸滩涂普遍淤高,1959—2003年淤积速率约6.70 cm/a,2003—2019年淤积速率加快,约12.59 cm/a;大规模围涂和潮差增大是滩坡坡度增大的主要原因;庵东浅滩平面形态的周期性演变与径流的丰枯周期有关,呈现“丰水走弯,枯水趋直”现象;长江来沙减少尚未对杭州湾南岸滩涂淤涨产生明显影响;围涂工程是杭州湾南岸滩涂近期淤涨速率加快、潮滩宽度减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