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北秦岭造山带榴辉岩及相关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新近在北秦岭造山带中发现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和松树沟高压变质带代表性变质岩的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这些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原岩多为基性火成岩。产在北秦岭造山带中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东部产在南秦岭造山带的同类岩石有许多相似之处,推测秦岭--大别造山带从南到北是在同一个岩石圈上演化来的,不是不同地块拼接成的。  相似文献   

2.
大别造山带北部石竹河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22  
大别造山带北部石竹河二长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其原岩形成时代为707±42Ma,在229±18Ma曾受到高温变质作用。这一结果表明印支期变质作用不仅反映在大别造山带南部的变质岩中,而且造山带北部的部分变质岩也保存了这一重要记录。大别造山带北部存在印支期变质年龄的片麻岩、榴辉岩或残留相表明,该地块与造山带南部一样是印支期板块俯冲碰撞中俯冲板块的一部分。华北和扬子板块的碰撞缝合线可能位于大别造山带的北侧。  相似文献   

3.
大别造山带南部浅变质岩的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大别造山带南部,出露与超高压榴辉岩伴生,仅经过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浅变质岩。浅变质岩的锆石U- Pb 年龄表明,其原岩形成时代为晋宁早期(1100 ±140 Ma) ,与扬子地块南缘的一些岩浆岩的年龄相似。浅变质岩不一致线下交点年龄及超高压地块区域片麻岩的锆石测定结果表明,它们均受到加里东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印支期超高压变质作用仅使浅变质岩的Rb- Sr 体系重置而没有影响到其U- Pb 体系。  相似文献   

4.
秦岭大别碰撞造山带中隆升最高的结晶基底便是大别杂岩,在超高压变质岩和某些高级变质岩中均发现典型的近等温减压(ITD)型的退变质结构,多呈后成合晶或冠状体的形式取代或包绕原生矿物晶粒(主晶),显示退变质不平衡反应的过程.然而超高压变质岩与大别杂岩中的高级变质岩,变质地温梯度截然不同,暗示它们形成的构造条件极不相同,超高压变质岩早期由岩石圈深处(120km±)折返到下地壳与那里的高级变质岩构造混合,平行并置,而后才一起隆升.退变质不平衡结构与寄主岩的面理无关,说明这种近等温的减压退变质作用发生于后造山时期近绝热条件下的隆升体制,近绝热隆升的热源可能是中生代以来大别山地区岩石圈减薄所引起  相似文献   

5.
哀牢山、澜沧江、高黎贡山、念青唐古拉山等汇聚造山带变质岩中,发现一些标型或特征变质矿物间形成冠状反应边或生长环带。它们是变质过程的真实记录,反映了变形变质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完整或直观地表现了不同地体或构造带PTt轨迹特征。可帮助恢复汇聚造山带中不同地体构造属性,为研究造山带PTtD轨迹和PTDX轨迹,提供准确资料。可从另一侧面了解汇聚造山带的演化史。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别-苏鲁造山带为大陆板块俯冲形成的碰撞造山带,该带北缘和内部产有原岩时代为新元古代-晚古生代的浅变质岩。这些浅变质岩对应于扬子板块北缘前寒武变质基底和扬子板块北缘古生代大陆架沉积物,形成过程于印支期扬子板块向北俯冲过程中的刮削作用密切相关,与大洋板块俯冲过程中刮削形成的加积楔具有类似的动力学过程。对大别-苏鲁造山带浅变质岩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高压-超高压岩石形成与折返过程,而且确定了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缝合线位置位于大别造山带北淮阳带的北部和苏鲁造山带的五莲-蓬莱群的北侧。  相似文献   

7.
苏鲁造山带浅变质岩的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带内部及其北缘,出露仅经过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浅变质岩系。通过对该浅变质岩的区域分布、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表明这些浅变质岩系与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陆板块俯冲存在密切的成因关系,为扬子板块俯冲过程中被刮削下来的构造残片,构成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加积杂岩。在此基础上,厘定了苏鲁造山带的构造成因模型,并对苏鲁造山带的东延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大别造山带浅变质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带内部及其北缘,出露仅经过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浅变质岩系。通过对部分浅变质岩的区域分布、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表明,这些浅变质岩系形成于新元古代扬子板块北缘的裂陷盆地中,并遭受新元古代岩浆侵位和以寒冷气候位特征的大气降水热液蚀变,共同经历了与扬子大陆板块俯冲-碰撞过程中有关的构造热事件;因此认为这些浅变质为扬子板块俯冲过程中被“刮”下来的构造残片,为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形成的加积杂岩,并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俯冲和碰撞的动力学过程提供有力的科学佐证。在此基础上,厘定了大别造山带浅变质岩的形成及其与扬子大陆板块俯冲的构造模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造山带中与构造运动关系密切的动热变质岩,主要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p-t特征、流体包囊体特征、同位系年代学特征等方面讨论了松潘-甘孜造山带中丹巴地区动热变质岩的原岩、化学组成、变质作用演化过程以及主要变质热事件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以商麻断裂为界,大别造山带分为东段和西段,西大别造山带是连接桐柏造山带和大别造山带的纽带。通过对几何学和运动学以及变质环境的研究表明:西大别造山带的形态为一个枢纽向西倾伏的巨型背形构造,且有圈层结构,层间存在滑脱面。西大别地区至少存在着3 期构造变形,第一期是南北边界剪切带的形成,第二期是层间滑脱面和榴辉岩透镜体的形成,第三期是晚期的岩体侵入。应力场的统计结果可知,西大别造山带主要受到近南北方向的挤压,统计结果真实地记录了西大别造山带形成时的古应力状态,对应着3 期变形的第一期。有限应变测量结果显示,从北向南岩石的变形强度存在着:强变形带→弱变形带→强变形带→弱变形带→强变形带这种强弱变形带交替出现的规律。通过白云母Ti温度计以及多硅白云母压力计结果显示西大别造山带中新县-红安地区岩石的变质条件为T = 450 ℃~620 ℃,P = 1.0~1.6 GPa,属于高压蓝片岩相到榴辉岩相。  相似文献   

11.
刘贻灿  王辉  杨阳  侯克斌  李洋  宋彪 《地球科学》2020,45(2):355-366
北淮阳带位于大别碰撞造山带北部,相对于南部三叠纪超高压变质带来说,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相对低级变质的构造岩石单位.以商(城)-麻(城)为界,分为西段和东段.其中,东段未发现与西段相对应的古生代大洋俯冲记录,也缺乏相关的古生代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方面报道.因而严重地阻碍了对大别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深刻理解和准确认识.北淮阳带东段岩石类型丰富,主要包括3类(套)岩石:(1)变质岩,如变质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石榴)斜长角闪岩、大理岩、云母石英片岩和变质复理石等;(2)岩浆岩,主要为中生代花岗岩、正长岩和火山岩等;(3)盆地沉积岩,主要为中新生代沉积及少量石炭纪沉积.然而,该区一直未发现古生代变质作用的岩石学记录.为此,对北淮阳带东段金寨县铁冲一带与大理岩相共生的石榴斜长角闪岩开展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初步的岩石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石榴斜长角闪岩经历了355±5 Ma变质作用,因而首次发现研究区经历了石炭纪变质作用,为秦岭-桐柏造山带的东延以及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碎屑白云母是碎屑岩中常见的、来自源区的稳定成分,可以用来指示源区性质,多硅白云母是碰撞造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特征矿物。对大别造山带同造山期沉积而成的江汉盆地东部上三叠统-中侏罗统砂岩碎屑白云母化学成分研究表明:上三叠统该区地层砂岩中碎屑白云母多以低硅白云母(Si<3.2)为特征,暗示此时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岩石很可能没有出露地表;自下侏罗统开始,砂岩中碎屑白云母中多硅白云母(Si>3.3)大量出现,中侏罗统砂岩多硅和低硅白云母发育,表明大别高压-超高压岩石在早侏罗世即已出露地表并经剥蚀搬运至盆地。这一结果从沉积学角度为约束高压-超高压岩石的折返时序和大别造山带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大别造山带东段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间缝合带的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别山为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构造-岩石单元的岩石组成、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和构造关系表明, 大别山东段主要由扬子陆块北缘不同变质程度的变质基底和少量浅变质盖层组成, 没有代表蛇绿混杂岩和华北陆块南缘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侵入岩建造.各主要构造-岩石单元间的界线为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形成的伸展型剪切带, 大别山北部的伸展-逆冲推覆构造也是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伸展构造的一部分, 其中不存在具有缝合带意义的重要构造界线.因此, 在大别山东段, 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间的缝合带既不是水吼-五河剪切带, 也不是磨子潭-晓天断裂.根据地球物理资料推测, 南北陆块间的缝合带应分布在信阳-舒城断裂的前缘, 但现在覆于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沉积之下.   相似文献   

14.
TheCentralMountainRangesofChina,whichocupythecentralpartofChina,comprisemainlytheDabieMoun-tainsintheeast,theQinlingMountains...  相似文献   

15.
大别山南部的低级变质岩:宿松群和张八岭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别山南部的浅变质岩指宿松群和张八岭群。前者为扬子大陆被动边缘沉积,不整合在扬子大陆晚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之上,后者为古大别洋的洋壳,它和北部浅变质岩佛子岭群和梅山群一起,与洋壳俯冲造山带主要构造单元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Ultrahigh temperature (UHT) metamorphism is traditionally recogniz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mineral associations in Mg–Al-rich metapelitic rocks. However, recognition of UHT metamorphism in non-supracrustal rocks is more difficult. UHT metamorphic conditions are recorded by a migmatite from the North Dabie Terrane (NDT) of the Dabie orogen, east China. The migmatite is composed of intercalated layers of melanosome and K-feldspar-rich leucosome. Zircon grains in the migmatite have a core–rim structure comprising a metamorphic core and an anatectic rim. The metamorphic cores have low U contents (mainly <657 ppm) and low Th/U ratios (<0.2), and are depleted in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 (HREE). The metamorphic domains yield concordant 206Pb/238U ages ranging from 205.1 ± 4.8 Ma to 248.0 ± 4.1 Ma with a weighted mean of 217.7 ± 4.3 Ma (n = 20, MSWD = 4.2). They contain a granulite-facies inclusion assemblage of garnet + clinopyroxene + plagioclase + quartz + rutile. Conventional geobarometry and Ti-in-zircon thermometry constrain PT conditions to approximately 11–12 kbar and 900–950 °C, suggesting UHT metamorphism. The discovery of Triassic UHT metamorphism in the Dabie orogen, which was previously best known for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sm,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thermal structure and geodynamics of the orogeny during continental collision. The anatectic rims of zircon grains have relatively high U contents and low Th/U ratios (<0.14), and are enriched in HREE. They yield concordant 206Pb/238U ages of 133.6 ± 1.1 Ma to 156.4 ± 2.2 Ma, indicating that anatexis occurred during post-collisional collapse of the Dabie orogen.  相似文献   

17.
大别地区的变质作用及与碰撞造山过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别造山带从南到北可分为5个变质构造单元:扬子北缘蓝片岩带、突松变质杂岩带、南大虽碰撞杂岩带、北大别变质杂岩带和北淮阳变质带。各个变质构造单元中不同岩石的变质作用可划分为3种类型:(1)超高压型。以含柯石英(及金刚石)的榴辉岩为代表,仅见于南大别碰撞杂岩带中,这类岩石的PT轨迹反映洋壳B型俯冲的特点。(2)高压型。见于大别山南部的蓝片岩带、宿松变质杂岩带和南大别杂岩中的变质沉积岩及部分片麻岩中,与  相似文献   

18.
胡娟  刘晓春  曲玮  崔建军 《地球学报》2012,33(3):305-315
桐柏造山带位于秦岭和大别造山带之间,其北侧对应于北秦岭中高级变质杂岩,南侧对应于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杂岩.锆石U-Pb定年在一个榴辉岩中获得其原岩侵位年龄和锆石重结晶或生长年龄分别为(1961±23) Ma和(1949±51) Ma,在一个石榴角闪岩(退变榴辉岩?)中获得其变质年龄为(1936±26) Ma,表明这两种基性岩石在二叠-三叠纪高压变质之前经历了古元古代变质作用的影响.由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可利用的年代学资料确定,扬子陆块北缘发育的古元古代构造热事件可分为两幕,第一幕发生在约1.97~1.93 Ga,可能与Columbia超大陆的聚合有关;第二幕发生在约1.85~1.82 Ga,或者代表Columbia超大陆汇聚的继续,或者是陆块边缘增生过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部的浅变质岩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部零星出露有若干呈构造残片状产出的浅变质岩,主要以变质碎屑岩-千枚岩-大理岩组合为代表,遭受过低绿片岩相变质和脆-韧性变形作用的改造,与围岩均为构造接触(断层或韧性剪切带)。微古生物化石研究表明,其原岩为震旦纪前后扬子板块北缘的浅海相沉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指示,它们经历过加里东期和印支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与区域超高压岩石经受的构造热事件时间一致;氧同位素研究得到,部分浅变质岩原岩曾遭受过高温大气降水热液蚀变,与区域超高压岩石经受的构造热事件时间一致;氧同位素研究得到,部分浅变质岩原岩曾遭受过高温大气降水热液蚀变,与区域超高压岩石的同位素特征一致。这些浅变质岩的原岩为扬子板块北缘震旦系沉积岩及其中的火山碎屑岩,构造上具有板块俯冲过程中的刮削岩片-构造加积楔的产状和形成机制,因此可以是大陆板块俯冲加积楔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