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科学技术厅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最近制造出世界上潜水最深的(6500米)“深海6500”号载人自由航行型潜水调查船,并于1989年1月19日在神户市的三菱重工神户造船所举行了下水仪式。该船将以4月份在和歌山县由良近海进行的潜水25米的性能试验为开端,在日本各地进行反复测试,并于8月份在三陆近海向潜水6500米挑战。人们期待着它能为调查沉睡于日本深海的宝贵矿物资源和阐明地震机制等积极做出贡献。据说世界上最早的正规载人潜水调查船是在1929年由下关的水产事业家西村一松设计建  相似文献   

2.
日本工业技术院地质调查所研制出一种能对一万米深海海底地质构造进行调查的地震勘探装置。这是一种在海面附近发出大爆破音而在深海底直接捕捉由海底地层反射的声波的技术。与以往在海面附近捕捉反射声的方法相比,它进一步提高了地质图象的解象力。1986年9月份将装载在海洋调查船“白岭丸”上进行深海海底勘探的实验,以确定其实用价值。据说该装置也将有助于地震预报的研究等。地震勘探装置是探索地层重叠情况等地质构造所不可缺少的手段。将发生爆破音的气枪和捕捉反射音的接收器置于10米左右深的水中,并用船拖拽进行连续调查的技术也广泛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调查在西南日本引起大地震的菲律宾板块的插入情况,日本和联邦德国的研究人员将从1984年9月14日开始,在九州以南海域联合进行大规模的海底地震观测。日德联合观测海底地震,这是第一次。目前还没有关于这个海域地下深部板块插入情况的资料,因此,人们期待着继前些日子以日本海沟为中心的日法联合调查之后的新的成果。日德的这次调查计  相似文献   

4.
1994年10月4日日本北海道东部近海地震是发生在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碰撞区的海沟型大地震。虽然海底板块的俯冲地点是观测所不能及的深海世界,但并不是完全没有人工设备,属于某些系统的海底通信电缆连接着各大陆。以深海底敷设的同轴电缆为基线,再连接上光缆网络,将有益于海底地震的预测和海洋观测的研究。据悉,这项实验将作为5年计划从1995年开始实施。实验的海域在神奈);;县二宫一冲绳一关岛问,这里可以直接观测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这三大板块碰撞地点,将在预测日本近海发生的海底大地震方面发挥威力。该项实验…  相似文献   

5.
据日本《读卖新闻》1980年3月8日和《东京新闻》3月12日讯以及法新社横须贺3月12日电等综合报道,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研制成“自浮式海底地震计”于1980年3月12日、13日两天进行了首次海域试验。这套地震计是作为该中心于1978年开始的“与海底地壳构造和海底地壳活动有关的综合研究”的一环,为研究海底地壳构造、观测海底微小地震、预报海沟型大地震而研制的。这套不用电  相似文献   

6.
为了调查生存于深海底的白瓜贝(海贝的一种)的生态情况并探索它与关系到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地壳活动的关系,日本科学技术厅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将于1993年夏季在相模湾初岛(静冈县)附近海域的海底设置有关观测装置。利用深海摄像机等长期监视贝类的活  相似文献   

7.
1990年是联合国规定的“国际减灾十年”的第一年。在洪水、火山喷发等灾害研究中,地震的观测、预报也是日本的研究课题之一。地震中有一种是因其它板块向某一板块下俯冲而造成的。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正在进行这种板块构造理论和地震预报的研究,这里是地震研究的主战场。茨城县筑波市的该中心第二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冈田义光,从总结地震预报研究的角度出  相似文献   

8.
地球的粘度     
正在研究日本及其附近地震的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可表明软流圈(即位于地壳下面的半流体层)的粘度或柔软度的地球物理现象。他们发现,发生在日本本土上的地震的发震时间与那些发生在开始向本土下俯冲的附近海底的地震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在34—38年以后,海底地震势必会发生。华盛顿卡内基学会的研究人员们说,他们认为这种相关性表明内陆地震释放应变的速度大小,可以影响到海底地区。这个速度是由软流圈粘度所控制的。地球顶层的刚性地壳破裂成几个巨大的板块,它们在软流圈上彼此相对地缓慢地运动着。在研究地区,沿日本东北部沿海,构成该海底的板块正在该岛下以约30度的角度下沉到300英里的深度。研究人员说,该海底板块的运动还紧压着  相似文献   

9.
从1981年8月开始,日本科学技术厅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在距御前崎近海约150公里的远州滩,深度4000米的海底,设置了该中心研制成功的“自浮式海底地震仪”并开始观测微小地震。  相似文献   

10.
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机构变更1996年5月11日,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的“地震预报研究中心”更名为“地震调查研究中心”。这是以1995年兵库县南部地震为契机制定的“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出台后,日本“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启动以来的相关举措。这...  相似文献   

11.
1985年6月19日,使用新型潜水艇探查海底“地震之巢”的日法联合“海沟计划”勘查团,在其停泊地静冈县清水市,发表了第一次航海调查结果,提出了远州滩近海南海海槽附近很少发现断层的海底,“很可能就是东海大地震的震源”的判断。这个海域是菲律宾海板块向西北方向俯冲到日本列岛之下的地方,它位于天龙川河口延长线上的天龙海底谷的东侧,水深3,400米。这里是在数十年以前的地震破碎岩石上,覆盖了一层薄泥层,情况与同一海  相似文献   

12.
地球科学     
《地球》2012,(1):58-61
“大洋一号”环球科考发现16处海底热液区 据报道,我国“大洋一号”科考船圆满完成环球大洋科考,近日返回青岛。此次科考开展了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深海生物基因等多项调查,共发现16处海底热液区,其中在南大西洋发现的一处热液区是目前南大西洋洋中脊发现的最南端热液区。  相似文献   

13.
据1979年5月15日日本气象厅观测部地震课报道:日本气象研究所地震研究部在东京大学、海上保安厅、日本电信电话公司等单位的协助下,从1974年开始动工,经过5年艰苦努力,正式建成海底地震监视系统,并于1979年4月1日开始运用。这项“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的研究”计划,作为日本第3次地震计划的一环,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兴起了固体地球物理学的崭新分支——板块构造学(plate tec-tonics)和板块运动学(Plate kinematics)。地学方面的这一新发展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视,被誉为地学中的“革命”和“突破”。这一发展的来源在于对古地磁的研究、地震定位的精确化、深海钻探、和对海底及其地球物理场的大规模实地探测。海底扩张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们是从对海底的研究开始认识这  相似文献   

15.
日本通商产业省工业技术院地质调查所于2 0 0 0年 8月 31日和 9月 1日在东京的惠比寿日本 SGI公司实播中心用大屏幕公开试播了四国近海南海海沟的海底地质构造片。该所于 1 999年夏季 ,与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和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一道 ,利用科学技术振兴调整费 ,开始实施“减轻南海海沟的海沟型巨大地震灾害的地震发生机制模式化和观测系统高精度化的综合研究”,这一从 1 996年到 2 0 0 0年的研究项目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对该海域的三维地震波探查 ,搞清海底深约 1 0 km的地质构造。这次演示采用的是“镜频系统”这一最新的三维地下构造表现法。…  相似文献   

16.
据日本《每日新闻》1980年11月7日报道: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第二研究部地震防灾研究室研究员笠原敬司完成了新的地震模式,阐明了可能会造成极大损失的关东地方直下型大地震的发震机制。该地震模式是在调查了过去两年来关东、东海地方发生的几千个微小地震的震源分布;推测了在关东、东海地方及其海域的太平洋、菲律宾海和亚洲三个板块的重叠情况和边界以及各板块的移动等基础之上,标绘到立体图上的。它很有可能为预报“直下型”地震做出贡献。所谓板块构造理论,是指构成地表和海洋  相似文献   

17.
东京大学理学部的金泽敏彦等人在世界上首次开发研制出9000米级的超深海海底地震仪。迄今为止,海底地震仪的水深限度为6000米,很难对日本近海被称之为地震巢的海沟进行观测。据说用这种新研制的海底地震仪可观测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底的90%。金泽希望新地震仪能成为捕捉地震发生机制的有力武器,并计划从1990年夏天开始将其用于实际观测。超深海海底地震仪是通过将高精度的电磁式地震仪装入直径为24厘米的耐压玻璃球内并与记录仪和电源等一起沉入海底来进行观测的。观测后,再通过超声波信号使之与重物分开并浮起,进而回收。目前的试验已证实该地  相似文献   

18.
1989年2月4日,日法决定于今年8月在静冈县御前崎近海实施“南海-海沟”共同调查计划。这一计划利用潜水艇调查生息于东海地震震源区4000米深海底的双壳贝类情况,有助于地震预报。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提供贝类营养源的地下水量和化学成分的变化尽早发现地震前兆地形变的调查。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教授小林和男等30名日法地球物理、生物、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将参加这次调查,并在御前崎至九州近海全长约600公里的“南海-海沟”使用法国最新式的潜水艇“鹦鹉螺”号。预定8月2日至9月5日期间以清水和御前崎港为基地,在御前崎约100公里的近海作潜入海底约4000米深的潜航15次。  相似文献   

19.
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教授濑川尔朗领导的科研小组计划于今年秋季将超声波测距仪放置在相模湾地震带——相模湾海沟两侧的深海海底,以直接调查太平洋海底陆地进入日本列岛下面的详细情况。相模湾海沟是太平洋海底陆地进入日本列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千叶、房总半岛近海延伸约110公里的海底地震仪的铺设工程即将竣工。这项通过电缆进行日常监视的海底地震仪铺设工程,是继东海海域之后的世界第二个,也是日本气象厅直接观测“地震巢”的“大听诊器”。1985年9月10日试行连接,很快就检测出父岛近海的地震。进入正式使用后,可期待收到更大效益,除了能对预报关东大地震的再次袭击(即预料可能发生的沿相模海沟的巨大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