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松辽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13  
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建立松辽盆地各级层序的识别标志和层序地层格架,将松辽盆地地层划分为白垩纪裂谷盆地巨层序和第三纪裂谷盆地巨层序,并将白垩纪裂谷盆地巨层序进一步划分为3个超层序组,7个超层序和19个层序.松辽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断陷期、坳陷期和萎缩期3个阶段,断陷湖盆与坳陷湖盆成因机制不同.因此,层序地层内部特征及充填序列有较大差别.通过对层序地层格架内各体系域生储盖层发育特征、组合规律和油气聚集规律研究认为:水退体系域是储集砂体最发育、油气资源量最多的层段,其次为低水位和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含油气较差.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西部红狮凹陷第三系下干柴沟组层序地层格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柴达木盆地西部红狮凹陷是青海油田公司的主要采油区 ,下第三系下干柴沟组是区内主要目的层段之一。以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 ,根据露头剖面和钻井资料 ,对区内下干柴沟组进行了详细的层序地层研究 ,共识别出 15个三级层序 ,4个超层序。在连井剖面的层序地层对比基础上 ,建立了该区的地层格架 ,并揭示出这 4个超层序中上升半旋回的水下冲积扇、低水位期湖底扇、辫状河流相以及下降半旋回扇三角洲相中的砂砾岩是红狮凹陷下第三系有利储集岩的分布区 ,最大湖泛期密集段暗色泥岩是该区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纪超层序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由3个超层序组、8个超层序、28个沉积层序组成。断陷湖盆期发育3个超层序和6个沉积层序,以火山岩与粗碎屑岩组合为特征。断拗转化期形成1个超层序和4个沉积层序,以中粗碎屑岩为特征。典型的大型拗陷湖盆期,可识别出3个超层序和15个沉积层序,以湖泊、三角洲相中细碎屑岩沉积为主,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沉积时期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岩广为发育。湖盆萎缩期,可识别出1个超层序和3个沉积层序,以湖泊、三角洲相中粗碎屑岩沉积为主。超层序组界面包括白垩系基岩顶面、营城组顶界面和嫩江组顶界面,与燕山运动各主要幕次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相对应,区域构造运动对其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超层序界面可以是上述超层序组界面,也可由平行不整合面和剥蚀界面构成。超层序界面处沉积间断的时间较长,河道下切、地层缺失、暴露等沉积现象发育,与岩石地层单位界面一致。沉积层序界面处沉积间断的时间相对超层序界面要短,与岩石地层单位界面往往不一致。超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最明显的特征是出现削截、上超和顶超等反射终止现象,岩性、测井曲线也发生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4.
严海麒  裴玉华  云辉 《华北地质》2005,28(3):144-150
以现代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分析多重地层划分单位的标准,首次引入层序地层学,对寒武系进行层序地层的划分。在寒武世地层中识别出一个“1”型不整合层序界面,五个“2”型不整合层序界面,将寒武系划为一个超层序,详细研究了超层序内部不同类型层序的沉积特征。重点讨论了地球化学分层、层序地层与传统地层学的关系,重新厘定了寒武纪的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以河南汝州阳坡剖面为例说明多重划分理论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5.
于圣杰  吕明  李运振 《江苏地质》2016,40(2):303-308
阿拉斯加北坡盆地经历了石炭纪—中侏罗世的被动大陆边缘阶段、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波弗特海裂谷阶段、早白垩世晚期—现今的布鲁克斯造山和前陆盆地阶段,盆山格局在古生代和现今发生了反转。盆地楚科奇海域可划分为4个一级层序与8个二级层序:4个一级层序为富兰克林巨层序、埃尔斯米尔巨层序、波弗特海裂谷巨层序、布鲁克林巨层序,层序界面分别为T_(100)、JU、K1;8个二级层序为下埃尔斯米尔超层序(SQ1)、中埃尔斯米超层序(SQ2)、上埃尔斯米尔超层序(SQ3)、下波弗特海裂谷超层序(SQ4)、上波弗特海裂谷超层序(SQ5)、下布鲁克林超层序(SQ6)、中布鲁克林超层序(SQ7)、上布鲁克林超层序(SQ8),层序界面分别为MU、PU、LCU、MAU、MBU。楚科奇海域的有利勘探区带为汉娜坳陷。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塔里木盆地北缘阿克苏地区磷矿沟震旦系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沉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该剖面主要发育滨岸沉积体系、碎屑岩潮坪沉积体系和碳酸盐潮坪沉积体系,这几种沉积体系的组合反映了震旦纪阿克苏地区由碎屑岩体系向碳酸盐岩体系的演化过程。在野外露头中共识别出4种不同类型的层序界面:(1)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界面;(2)水进侵蚀冲刷面;(3)岩性、岩相转换面;(4)暴露溶蚀面。在识别出层序界面的基础上对震旦系划分出2个二级层序和5个三级层序。第一超层序SS1包含3个三级层序:SQ1、SQ2和SQ3。第二超层序SS2包含2个三级层序组:SQ4和SQ5。  相似文献   

7.
KT-I是滨里海盆地M区块盐下重要含油层系,该层灰泥频繁互层,相带类型多样,非均质性严重,储层展布认识不清。本文应用高频层序地层学研究思路,提出碳酸盐岩高频层序及超层序划分体系域的可行性及思路,以及淹没不整合面作为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岩-电-震相结合,通过淹没不整合面和暴露间断面等层序界面的分级识别与分析,首次将研究区KT-I含油层系划分为3个四级层序、9个五级层序,并对高频层序进行体系域划分;建立了研究区快速海侵(对应淹没不整合)和慢速海侵条件下对应的高频层序体系域发育模式,理清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及储层展布规律。进而讨论淹没不整合及高频层序体系域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豫西汝阳中上元古界层序地层划分及其岩石地层格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景勋 《河南地质》1997,15(1):29-35
分布于华北地台南缘豫西汝阳地区的中上元界汝阳群,洛峪群为一套河流相一滨海相一浅海陆棚相一局限台地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在该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作者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探讨了该套地层的层序地层特征。在该地层中识别出2个I型整合界面,9个Ⅱ型不整合界面,划分了1个I类层序,9个Ⅱ类层序,并将中元古界划归一个超层序,初步建立了该工区中上元古界的岩石地层格架。中上元古界岩石地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断陷期分为1个超层序组、3个超层序、6个层序。从火石岭组到营城组构成一个完整的活动大陆边缘火山一断陷超层序组。三个超层序分别为同碰撞期火山一断陷超层序(火石岭组)、火山间歇期断陷超层序(沙河子组)和后碰撞期火山一断陷超层序(营城组)。超层序组底界Ts界面是前三叠纪拼合基底与侏罗系火山岩一沉积岩互层序列之间的反射界面,界面上下层系之间的间断时限≥45Ma;界面之下是古亚洲洋构造域时期形成的拼合基底,界面之上是鄂霍次克洋构造域形成的火山—沉积建造。超层序组顶界T4界面是断陷期火山岩一碎屑岩互层/序列与上覆坳陷期正常沉积岩层序之间的反射界面,界面上下层系之间的间断时限为3~5Ma;界面之下是鄂霍次克洋构造域晚期形成的火山—沉积建造,界面之上是太平洋构造域早期形成的坳陷期沉积层序。层序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高产工业气藏主要见于超层序组的顶界面;工业气藏和低产气藏主要出现在层序界面附近;层序内部一般多形成低产气藏或差气层。  相似文献   

10.
米仓山南缘寒武纪岩石地层及层序地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米仓山南缘寒武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剖面描述和岩石地层划分,自下而上划分为筇竹寺组、仙女洞组、阎王碥组、石龙洞组和陡坡寺组。孔明洞组采用石龙洞组一名,同时对筇竹寺组、阎王碥组及陡坡寺组进行细分,并讨论了各组段的空间变化规律。首次将该区寒武纪地层划分为四个层序、一个超层序,并分析了各层序的组成和时限。认为该区寒武纪地层具明显的东西向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安达断陷深部层序地层学及烃源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达断陷深部包括由一系列陆相沉积相相夹火山岩组成的沙河子组,营城组和登娄底组三套地层,发育于盆地形成的断陷期和断坳转化期。按层序地层层学原理将其划分为断陷超层序和断坳转化超层序。断陷超层序中发育层序I,断坳转化超层序中发育层序Ⅱ和层序Ⅲ。本区的主要烃源岩有两种类型:层序Ⅲ顶部的深湖相的暗色泥岩和营城组的沼泽相沉积。  相似文献   

12.
扬子地块西北缘二叠系-中三叠统层序地层与沉积相展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国齐  杨威  万怡平  金惠 《岩石学报》2011,27(3):741-748
扬子地块西北缘二叠系-中三叠统以大套碳酸盐岩地层为主。本文应用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通过地震、露头、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在二叠系-中三叠统识别出升隆侵蚀不整合面、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面、水下沉积间断层序不整合面、局部暴露层序不整合面等4种沉积层序界面,并将二叠系-中三叠统划分为11个三级层序23个体系域。通过层序地层对比,建立了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在格架内分析了不同体系域的沉积相特征,认为台缘礁滩相和台内滩相为有利储集相带,且前者主要发育于层序Ⅰ的高位体系域(栖霞组),以及层序Ⅴ和层序Ⅵ的海浸体系域(长兴组和飞仙关组)。  相似文献   

13.
在右江地区海相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将层序界面区分为升隆侵蚀层序不整合界面、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界面、暴露层序不整合界面和造山侵蚀层序不整合界面四个成因类型,并且相同成因类型的层序界面,在盆内不同地域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它们与盆地的成生、发展有紧密的联系,这些界面类型依次反映了盆地的新生、演化和盆山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苏里格庙地区晚古生代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岩心观察 ,结合测井曲线和地震反射资料分析 ,并根据层序地层和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建立了苏里格庙地区的层序地层格架 ,并将上古生界划分为 3个二级层序 (超层序组 )和 15个三级层序 ,其中本溪组和太原组的层序具二元体系域结构 ,即由海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 ;山西组、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的层序具三元体系域结构 ,包括低位体系域、湖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剖析了陆表海浅陷沉积、陆表海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合沉积及近岸内陆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超层序组 (或层序组 )中层序的发育特征 ,论述了层序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漠河盆地上侏罗统层序地层格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漠河盆地出露了较完整的上侏罗统 ,6条绣峰组、二十二站组、额木尔河组及开库康组露头剖面层序地层分析和不同剖面间层序对比结果表明 ,漠河盆地从绣峰组到开库康组在垂向上发育了 36个三级层序 ,构成绣峰、二十二站、额木尔河和开库康 4个超层序。门都里东山绣峰组剖面和二十二站组剖面出露了较完整的绣峰和二十二站超层序 ,瓦拉干—二十二站绣峰组剖面出露的是绣峰超层序中上部和二十二站超层序底部地层 ,二十二站北山二十二站组剖面出露的是二十二站超层序中上部和额木尔河超层序下部地层 ,小丘古拉河额木尔河组剖面出露的是额木尔河超层序中上部和开库康超层序下部地层 ,开库康乡开库康组剖面出露的是开库康超层序的上部地层。  相似文献   

16.
西藏北喜马拉雅地层分区石炭纪仅发育杜内期一维宪期沉积,时间跨度约30Ma,含亚里组与纳兴组两个岩石地层单位。据吉隆沟地层的特征可识别出潮坪、三角洲及浅海陆棚等沉积相。由层序界面性质与地层结构特征划分为2个Ⅰ型层序、7个Ⅱ型层序、2个层序组,属1个超层序。多数层序仅由海侵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两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7.
在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二叠系地层中识别出不整合面、渣状层、古喀斯特作用面、冲刷侵蚀面、岩性与岩相转换面、超覆面、最大海泛面等层序界面。在详细讨论各类型界面特征的基础上,将其成因划分为构造运动造山侵蚀不整合界面、升隆侵蚀不整合界面、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界面、暴露不整合界面4种类型。层序界面不仅是层序划分的关键,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层序界面是盆地盆地构造演化的物质响应,同时也是形成优质储集空间和油气运聚通道的重要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8.
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与地层岩性油气藏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构造层序分析方法,应用三维地震、测井、岩心资料对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做了层序地层研究和地层岩性油气藏预测。古近系作为一个超层序组可以划分出4个超层序8个三级层序。根据同沉积构造坡折类型,可以把层序划分为同沉积断裂坡折层序、同沉积挠曲坡折层序和无坡折的缓坡层序三种层序类型。其中同沉积断裂坡折层序主要发育在超层序1、超层序2和超层序3,同沉积挠曲坡折层序和缓坡层序主要发育在超层序4。超层序2和超层序3由同沉积构造坡折控制的层序低位域和高位域砂体与湖扩展体系域优质烃源岩配置,成藏条件优越。同时这些岩性圈闭一般处于中深层次生孔隙发育带内,储层性能良好,最有利于岩性油气藏发育。据此在辽河西部凹陷提出了西斜坡锦1断层的下降盘,双台子断裂下降盘;东部陡坡台安—小洼—海外河断裂下降盘是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有利部位。〖JP〗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中泥盆统层序地层可划分为2个巨层序、6个超层序、17个层序。震旦纪—中泥盆世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古新疆克拉通板块的裂解与拼合,塔里木盆地演化则经历了震旦纪—奥陶纪克拉通边缘裂陷盆地和志留纪—中泥盆世弧后前陆盆地两个阶段。巨层序Ⅰ代表克拉通边缘裂陷盆地演化阶段的产物其中超层序ⅠA代表震旦纪裂谷盆地充填沉积;超层序ⅠB和ⅠC代表寒武纪—早奥陶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的沉积;超层序ⅠD代表中、晚奥陶世弧后拉张盆地充填沉积。巨层序Ⅱ代表弧后前陆盆地演化阶段的产物其中塔东地区超层序ⅡA代表志留纪挤压挠曲为主的弧后前陆盆地充填沉积;塔西南地区超层序ⅡB代表中、晚泥盆世主要以构造负荷作用为主的周缘前陆盆地充填沉积。层序地层的研究表明,构造作用在大部分Ⅲ级层序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是在寒武纪—早奥陶世盆地处在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克拉通盆地演化时期,全球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才对其层序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南海北部湾盆地北部凹陷涠洲组层序地层格架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振川  魏魁生 《沉积学报》2001,19(4):563-568
通过地震、测井和岩心等资料及重矿物变化规律的综合分析,识别出沉积基准面旋回产生的层序界面,在北部湾盆地北部凹陷涠洲组划分出 3个超层序 9个三级层序,并研究了各层序发育的特征及沉积体系构成。盆地充填超层序的发育受控于中长周期基准面变化,层序地层单元在中长周期基准面旋回中所处位置不同,其地层厚度、沉积体系的类型和分布均有显著的不同。通过分析对比确认主要控油层序为超层序 1的层序 2和 3,主要储层赋存于低水位和水进体系域。以基准面旋回为基础,论述了层序与油气储盖组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