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崇左市雨花石景区以丹霞地貌景观为特色,在丹霞山的腹部呈现岩溶洞穴景观,地质地貌景观奇特,造型多样。文章介绍了该景区地质特点及其旅游资源,并与广西其他丹霞地貌景区比较,认为该景区的丹霞地貌景观别具一格,建议将景区打造成省(自治区)级地质公园,以保护其地质地貌不受破坏,并建设成为崇左市具有丹霞和岩溶双重特色的旅游景区,以推动崇左市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有水相伴山更俊,与山相依水含情。在资源,如果说,八角寨景区的景观显示出丹霞奇险峻美的魅力,那么,宝鼎瀑布、资江和天门景区的景观则体现出幽深柔美的风姿。游完八角寨景区后,让我们再一同去游览宝鼎瀑布、资江和天门景区,去感受那些集幽、险、秀、奇于一体、奇峰对峙、竹林滴翠、水流清澈的景致带  相似文献   

3.
榆社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分布于太行山西麓、山西中南部、浊漳河北源两岸,位于晋中与长治市之间,位于榆社县境内,总面积为103.79km2.根据榆社盆地地质遗迹和地质地貌景观资源比较分散的特点,按资源类型及其分布,分为9个景区,即沤泥洼景区、银郊景区、红崖头景区、云竹湖湿地景区、云竹景区、文峰景区、中余沟景区、任家垴景区、郝北景区.  相似文献   

4.
广西阳朔遇龙河峰林地质公园景观资源丰富多彩,共分2类,含2个亚类、9种、18个亚种,且主要分布在葡萄峰林景区、世外桃源景区、遇龙河峰丛景区中。文章介绍了该公园的景观类型等基本情况,并对其资源及开发前景作了定性和定量评价,认为达到特级(优秀)水平,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岗岩景区(包括世界遗产、国家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及旅游区)最多的国家之一。花岗岩景区已成中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花岗岩地貌景观已成重要的旅游资源。从旅游应用角度,对中国花岗岩地貌类型进行划分,以期引起地学界、旅游界对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关注,从而把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研究、应用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正>公园景观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区块,农村景区化是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政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绍兴市以"五星达标、3A争创"、小城镇综合整治等为抓手,全域推进农村景区化建设。当前,农村公园景观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休闲场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重要传播基地,但随着农村公园景观的陆续建成和迅速发展,其统一建设标准缺位、用地空间后劲不足、建设用地指标缺乏、  相似文献   

7.
2009年8月,贵德国家地质公园通过审批,青海国家地质公园又添新成员。贵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境内,总面积500余平方公里。主要分为三个景区,即阿什贡七彩峰丛景区、黄河河谷景区、麻吾峡风蚀地貌景区。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丰富、风景瑰丽秀美,本文将以三个园区为主线,对贵德国家地质公园的基本情况及其景观资源进行介绍,并对主要地质遗迹成因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天门山旅游区是张家界国家地质公园的四大核心景区之一,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多彩.文章从地质旅游的角度,归纳了天门山地质遗迹景观特色,分析了其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优势,提出了其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9.
宁武冰洞国家地质公园是由国土资源部2005年批准的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包括冰洞、芦芽山、高山湖群和宁化4个景区.主要景观有43处,其中地质遗迹景观36处,世界级地质遗迹1处,国家级地质遗迹20处.宁武冰洞是世界上已知在中纬度高山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冰体最多,并存有地质时期古冰的冰洞;芦芽山景区以冰川遗迹为主,主要景观有芦芽山、小芦芽山、马仑草原、荷叶坪、情人谷头等;高山天池群是我国三大高山天池之一,由天池、元池等多个大小不同的湖面组成,水量常年变化不大,水质良好,宛如璀璨明珠散布于大地;宁化景区内有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等5个华北地区岩石地层单位的正层型剖面分布,有如一部凝固在岩石上的地质史书,对华北地区乃至国内及世界地层对比,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主要探讨采用无人机航片、ETM影像、Quickbird影像、DEM数据和DLG数据构建景区3维虚拟景观的方法,重点介绍了多种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建筑物3维建模、数据的集成整合、3维虚拟景观生成等方面的内容,解决了影像的纠正、调色,3维建模优化,各类型数据的匹配,3维虚拟景观构建及扩展应用等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1.
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丰富,独有的岱崮地貌群景观以及长江以北最大地下峡谷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且从超基性金伯利岩到酸性花岗岩的岩石地貌类型丰富。同时,地质公园旅游种类众多,且地质旅游资源较为集中,适合开展地质旅游。通过介绍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和主要地质遗迹景区,并运用了综合评价法对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主要地质遗迹景区的地形与地质资源较为独特,地质遗迹景观较为丰富,但文化资源方面未引起足够重视;景区的相关设施与交通建设尚可,但相对不完善,有待提高。目前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开发适度,但保护的力度有所欠缺,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地质科普教育工作没有得到有效宣传,应更加突出科普教育意义,体现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通过地质旅游资源评估,对该区域的地质旅游资源进行重新的认识,激发游客和学者对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热情,实现地质遗迹价值,推动景区的地质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三分石位于宁远九嶷山省级地质公园三分石景区,因造型奇特,以及舜帝崩葬于此的传说,逐渐成为九嶷山的标志、代表和形象,但对其成因目前有诸多说法。2015年,笔者在此开展九嶷山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时,对三分石的地质条件进行了初步考察,在此基础上对其成因展开以下讨论。  相似文献   

13.
景观视觉评价是评判景观视觉资源价值的重要方式。本研究从景观视觉的综合定量评价角度出发,设计基于基本视觉元素与景观视觉敏感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一种基于GIS空间分析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景观视觉综合评价方法,利用综合视觉指数分别从整体视角和单因子视角客观揭示景观视觉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泰山风景区为研究区的实验结果显示:单因子视角中,玉皇顶、天烛峰、碧霞祠等景点分别在视域范围、相对坡度敏感度、相对距离敏感度等侧面具有最高的评分。综合视角下,景观视觉指数最高的景点为玉皇顶(0.819),最低的景点为桃花峪(0.180)。通过与基于用户打分的景点评价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本方法的可靠性与先进性,为定量化描述与评价景观视觉资源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也为景区综合发展规划及景点的开发保护提供了客观的参考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甘湫池是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一个新景点。实地调查发现,整个景区是一座罕见的基岩古滑坡,具有滑坡地貌可观察的景观形态特征。从空间分布和层序关系来看,上覆的崩塌乱石是后期堆积在古滑坡体上,甘湫池应是古滑坡形成的拉伸洼地,并非是由崩塌形成的堰塞湖,同时在景观形态上也与水湫池明显不同,这对于科学认识和开展地质遗迹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敦煌世界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由雅丹景区、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以及自然景观游览区和文化遗址游览区组成,面积2 067.2平方千米。特殊的地质背景和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形成的地貌景观,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古丝绸之路形成的文化遗址在这里浑然成为一体。令人称奇的雅丹地貌、山泉相映的鸣沙山-月牙泉,以及广袤壮阔的沙漠、戈壁和西湖湿地,它们是大自然的杰作;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古丝绸之路文化遗址阳关、玉门关以及古军事遗址汉长城、河仓城等则是敦煌历史文化的见证。  相似文献   

16.
以泰山为例,根据风景区内及周边废弃采石场分布现状,选取地理位置、规模、植被恢复程度作为评价因子,利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量化了各个采石场相关指标对景区景观影响程度,并最终得出综合评判结果,为进一步对废弃采石场进行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泰山为例,根据风景区内及周边废弃采石场分布现状,选取地理位置、规模、植被恢复程度作为评价因子,利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量化了各个采石场相关指标对景区景观影响程度,并最终得出综合评判结果,为进一步对废弃采石场进行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08年以来,梁山县国土资源局联合有关部门,对梁山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内的被破坏山体进行了初步治理,并关闭了景区周围的砖瓦企业,为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切实搞好服务。  相似文献   

19.
大九寨核心景区旅游气候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几寨沟、红原、松潘和若尔盖以及九寨沟内几个自动气象站的温、压、湿、风、太阳辐射等气象观测资料的统计计算,分析了大九寨核心旅游景区的光照、热量、水分、气压和风速等旅游气候资源.分析表明,大几寨旅游景区海拔1407~3493m,年平均气温为1.1℃~12.7℃,年平均降水量551.6~769.2mm,日照充足,干、湿季节分明,适宜旅游期可达8个月,加上丰寓的气候旅游景观,足世界上最佳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提出了如何保持大九寨最佳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郴州飞天山丹霞一溶洞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湖南省郴州市境内,总面积约110平方公里,分为飞天山和万华岩两大景区,既有典型的丹霞地貌,又有喀斯特溶洞景观.以"丹霞面积广,洞穴深,蜂窝状面积大"于2001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