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顾知微 《地质论评》1947,12(Z2):251-256
民国三十二年,中国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在四川巴县函谷乡吴家大洞开掘防空洞,发现骨化石及相似石器之石片。事闻于考古家卫聚贤氏,因卫氏曾有中国人种发源重庆之说,颇感兴趣,乃转函中央地质调查所,因以促起本所来歌乐山发掘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古人类遗存点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龙吟  田明中 《现代地质》1995,9(2):234-238
内蒙古中北部是一个重要的古人类活动区,从1992年至1994年笔者在该区发现了13处古人类遗存点,获得了大量的石器,包括3773件打制石器和158件磨制石器。这些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石器进行了分类,并对石器的时代及当时的环境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绪言云南宣威附近地质,在民国二十七年十二月曾经王竹泉毕庆昌二氏调查,著有“云南宣威附近煤田地质”一文,载地质汇报第三十三号。著者等于民国二十九年七月奉叙昆铁路沿线探矿工程处之命,分别调查曲靖至宣威及宣威至威宁间以东地质矿产。同年九月二十六日会于宣威县城,以附近地质构造极为复杂,甚  相似文献   

4.
(一) 印度當一九三五年以前,除在馬德拉斯及恭達瓦瑞河(印度南部)在後於温熱時期的礫岩中所發見的著名的石英石器(齊安期之石斧)至少從老的舊石器講,沒有很確切的發現。  相似文献   

5.
王鸿祯 《地质论评》1943,8(Z1):184-189
本篇所用材料为民国二十八年钱尚忠君,民国三十年顾知微、韩德声、胡纶积三君采於婆兮,民国三十一年宋淑和、马杏垣、李广源三君及著者同采於曲靖,两处之地层均已屡经研  相似文献   

6.
引言民国三十年春,作者等随故师朱森教授及邓玉书先生赴南川西南部作野外地质实习,历四十余日,除详测地质剖面,广采化石外,并测有三汇场至界牌一带之二万五千分一地质图一幅,以篇幅过大,未能附入。  相似文献   

7.
甘肃中部之地文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陈梦熊 《地质论评》1947,12(6):545-556
(一)引言民国卅二至卅三年间,作者曾先后到甘肃北部及渭河上游与洮河流域从事地质调查,因见诸河流两岸阶梯地形发育完善,引起作者对地文现象之注意,爰将观察所及,作一简单之叙  相似文献   

8.
三峡地区更新世人类适应生存方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20年来,一大批重要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使三峡地区成为目前我国旧石器考古研究的重要地区之一。该地区在更新世总体上是以亚热带湿热森林环境为主。长江的发育和两岸丰富的动植物为古人类适应、生存和迁徙提供了资源。广泛流行的砾石石器工业是当地古人类在背山面河的自然环境下从事狩猎-采集活动所必需的。早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早期,古人类从洞穴居住逐渐转为旷野游动生活,石器保留砾石石器的面貌;晚更新世末期,石片石器取代砾石石器而居主要地位,石器组合中出现了小型的刮削器和磨制石器,部分遗址伴生陶片,这说明人类生存行为由狩猎-采集向农业耕作-家畜驯养的过渡,生存方式也转为以定居为主。古人类在三峡地区的生存方式是长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侯德封  楊敬之 《地质论评》1939,4(6):469-474
民国二十八年夏著者等自重庆出發,溯嘉陵江北上,经合川、武勝、南充至南部。沿途見含沙金之黄色土礫石層,自武勝之烈而溪起,向北存在漸多,皆沿現今河谷附近兩岸分佈。  相似文献   

10.
路兆洽  白家驹 《地质论评》1941,6(Z1):105-126
凤仪石矿厂雌磺矿,久负盛名,惟以在昔交通阻塞,且在国内用途不多,除本地居民不时作小规模之开采,运销缅甸,购换棉纱外,知之者颇鲜;即有注意及之者,亦因土著对产地秘而不宣,致前往调查及研究者寥寥无几。一九○七至一九一○年卜朗氏曾二次自缅入滇作地质调查,路及石矿厂,氏恐为最早之一人,後者尚乏记载可稽。迄民国二十七年度,西南联  相似文献   

11.
黄懿  朱福湘 《地质论评》1948,13(Z2):211-222
赣南金属矿产,自民国六年至二十六年,已迭经地质学者调查,〔1-4〕~+。抗战前期(民二十八年至民三十二年)〔5-17〕,在几个重要钨锡矿区,曾经初步窿探,而地质调查工作,亦甚积极。嗣后矿区已成前线阵地,一度部分遭敌寇破坏。向之可以生产者,无复开采之可言矣。复工(民三十五年春)后一年有半,赣南之钨砂出口,  相似文献   

12.
地质界消息     
《地质论评》1949,14(Z1):80-100
本会第二十四次年会於民国三十七年十月艹四日至艹六日在南京举行。二十四日上午九时在中央研究院大礼堂开幕,出席会员共百余人。主席俞建章理事长致开幕辞略云:过去一年来国内的各机关重要地质工作有中央地质调查所所编纂之三百万分之一全国地质图,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之二百五十万之一全国地质图。西湖,广州’九龙  相似文献   

13.
丁毅 《地质论评》1943,8(Z1):147-148
中国钨矿之调查始于民国五年,以翁文灏氏为第一人,後因钨矿之产地发现日多,从事于此矿观察者亦日众,历来调查之情形及所得结果,约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为零星之测探  相似文献   

14.
杨登华 《地质论评》1945,10(Z3):311-314
茅台为著名产酒地,位于黔西北赤水河之东岸,东南距仁怀县三十华里。民国三十一年春,笔者由土城场沿赤水河而上,经茅台至仁怀县。于茅台北约五华里处,得见高出赤水河三百余公尺之悬崖峭壁。初以为石灰岩,近视之,乃砾岩也。因首见于此,故名之以茅台砾岩。兹对其时代略予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四川华莹山三叠纪之分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汲清  曾鼎乾 《地质论评》1948,13(Z2):253-255
民国三十一年夏黄汲清曾鼎乾李陶三人曾以近两个月之时间,专研华蓥山之二叠纪剖面。野外工作集中於地层单位之丈量与划分,并同时逐层采集各种化石。经初步鉴定,根据珊瑚及腕足类,二叠纪可作下列之分层:  相似文献   

16.
青海柴达木西部红柳泉油田之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佐蜀 《地质论评》1948,13(Z3):311-316
(一)绪言民国三十六年夏著者奉命参加经济部青新边区及柴达木工矿资源调查队,五月底由兰州出发,於十二月十日到达青海之扎哈,时修筑青新公路之工人,尚未收工,盛传有一工人,在红柳泉以东之山坡下,拾得  相似文献   

17.
钱迈平 《江苏地质》2003,27(2):65-77,F003,T001,T002
古人类的起源及演化是一个极其复杂而远未解决的问题,目前掌握的重要化石材料包括:距今约5600万年的灵长类,约1700万年的人猿超科代表,620万年(?)-440万年的人科动物,以及约350万年(?)-200万年的古人类和人造石器等。中国是世界上古人类及与之演化相关的化石发现最多的国家之一,先后找到已知最早的高级灵长类——约4500万年前的曙猿化石,人猿超科的早期代表——l400万年和800万年前的古猿化石,240万年-200万年前的人造石器,200万年前的能人(?)化石,170万年前的直立人及28万年-20万年前的智人化石等。拟从迄今的化石记录人手勾勒出古人类起源及演化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8.
柴登榜 《地质论评》1941,6(Z1):171-180
个旧锡矿,采自何时,尚无确实考据。目光绪十五年七月蒙自关成立后,个旧锡块之输出产,乃得记载。计自光绪十五年以迄民国二十八年止,其出口总量约为三○○,九七六吨,值国币六○八,一七七,二七六元。民国二十七年锡产总值,  相似文献   

19.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石器技术与生存行为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遗址自2004年发现以来已进行过3次系统发掘,出土了距今约10万年的晚期智人牙齿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38件石制品。文章从类型、原料、剥片技术、加工技术等方法对石制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龙洞古人类选择围岩内部的石英质岩脉和洞外河流形成的河卵石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类型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碎屑等,个体以中小型居多;锤击法为剥片基本方法,砸击法被少量使用;石器多为片状毛坯制作而成,刮削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此外还有手镐、砍砸器、石锥和雕刻器等,石器为锤击法单向简单加工而成。另外,结合洞穴自然环境、动物化石埋藏及考古分析等证据,探讨了古人类于更新世晚期对黄龙洞的利用方式和生存行为。  相似文献   

20.
陈国达 《地质论评》1949,14(Z1):63-66
广东花县赤泥圩位于广州市西北三十公里。该处附近之含煤地层髻岭系,曾于民国十六七年间初定为二叠纪,相当耒耙口系。民国二十二年,国达与李祖材先生考察该处地质时,尝在赤泥圩西中洞村附近之头陂,该系灰黑色炭质页岩中采得多量植物化石,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