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0-4500米的岩心主要由榴辉岩、斜长角闪岩、副片麻岩、正片麻岩以及少量的超基性岩所组成。岩相学研究结果表明,榴辉岩的围岩普遍经历了强烈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的改造,峰期超高压变质的矿物组合已完全被后期退变质过程中角闪岩相矿物组合所替代。采用激光拉曼技术,配备电子探针和阴极发光测试,发现主孔224件岩心中有121件(包括榴辉岩、斜长角闪岩、副片麻岩和正片麻岩)样品的锆石中普遍隐藏以柯石英为代表的超高压矿物包体,且不同岩石类型锆石中所保存的超高压矿物包体组合存在明显差异。(含多硅白云母)金红石石英榴辉岩锆石中保存的典型超高压包体矿物组合为柯石英 石榴石、柯石英 石榴石 绿辉石 金红石和柯石英 多硅白云母 磷灰石。黑云绿帘斜长角闪岩锆石中保存的超高压矿物组合为柯石英 石榴石 绿辉石、柯石英 石榴石 多硅白云母和柯石英 绿辉石 金红石,与榴辉岩所保存的超高压矿物组合十分相似,表明该类斜长角闪岩是由超高压榴辉岩在构造折返过程中退变质而成。在副片麻岩类岩石,如石榴绿帘黑云二长片麻岩锆石中,代表性的超高压包体矿物组合为柯石英 多硅白云母和柯石英 石榴石等;而在石榴黑云角闪钠长片麻岩锆石中,则保存柯石英 硬玉 石榴石 磷灰石、柯石英 硬玉 多硅白云母 磷灰石和柯石英 石榴石 磷灰石等超高压矿物包体。在正片麻岩锆石中,标志性的超高压矿物包体为柯石英、柯石英 多硅白云母、柯石英 蓝晶石 磷灰石和柯石英 蓝晶石 榍石等。此外,在南苏鲁东海至临沭一带的地表露头以及一系列卫星孔岩心的锆石中,也普遍发现以柯石英为代表的标志性超高压矿物包体,表明在南苏鲁地区由榴辉岩及其围岩的原岩所组成的巨量陆壳物质(方圆>5000km2,厚度超过4.5km)曾整体发生深俯冲,并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该项研究对于重塑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俯冲-折返的动力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带榴辉岩的特征和变质作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张勇  江来利 《岩石学报》1991,7(3):1-13,T002
大别山超高压柯石英榴辉岩带中多处产出含柯石英榴辉岩,岩石中广泛分布柯石英假象。它们产在片麻岩和大理岩中,并有不同的特征矿物组合。与鄂北等地高压型榴辉岩比较,超高压(柯石英)榴辉岩的绿辉石富硬玉组分,而石榴石为一般的富铁铝榴石贫镁铝榴石的石榴石。钙质角闪石和钠钙质冻蓝闪石是超高压(柯石英)榴辉岩中主要的次生角闪石类型。榴辉岩的原岩是陆内拉张过程中形成的广义拉斑玄武岩,它们在中朝一扬子大陆板块汇聚造山的俯冲大地构造背景中,发生渐进变质。变质时地热增温率极低。造山运动后期,榴辉岩随构造运动抬升又经历两阶段迭加变质。  相似文献   

3.
运用激光拉曼和阴极发光技术,配备电子探针测试,发现苏鲁地体地表露头和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预先导孔CCSD-PP1和CCSD-PP2斜长角闪岩锆石中均保存以柯石英为代表的典型超高压矿物组合:柯石英 石榴石 绿辉石 金红石;柯石英 石榴石 绿辉石;柯石英 石榴石 绿辉石 多硅白云母 金红石 磷灰石;柯石英 绿辉石 金红石;柯石英 菱镁矿。该类矿物包体组合与苏鲁地体超高压榴辉岩的峰期矿物组合十分相似,表明斜长角闪岩可能是由超高压变质的榴辉岩在构造抬升过程中退变质而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大别以东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中相继发现了柯石英及其假象和金刚石,而商麻断裂以西未发现超高压证据,故有人认为该断裂是超高压变质带的西界。近两年来经我们详细的室内外研究,继1992年8月在中美高压变质作用讨论会上报导了在豫南地区榴辉岩中发现柯石英假象后,又在新县田铺、郭家河及箭河等地的榴辉岩中多处发现了柯石英。柯石英呈包  相似文献   

5.
团麻断裂以西的河南大别山区榴辉岩及其围岩蓝晶石石英岩中首次发现柯石英。含柯石英榴辉岩的矿物共生组合为石榴石+绿辉石+蓝晶石+多硅白云母+石英(柯石英)+金红石,其形成温压条件为T=610~740℃,P≥2.8 GPa。含柯石英榴辉岩及其围岩同时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可能由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深俯冲作用形成,俯冲深度可迭90km以上。河南大别山区含柯石英榴辉岩的发现扩大了中国中东部含柯石英榴辉岩带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6.
近期的变质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北大别整体经历了高温超高压变质作用和多阶段折返历史,因而表现为广泛发育的多期减压结构和极少保留早期的超高压变质记录。北大别榴辉岩以高温变质作用以及折返期间因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退变质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多期后成合晶为显著特征。石榴子石中伴有放射状胀裂纹的单晶和多晶石英包体指示早期柯石英的转变结果,这已被锆石中发现的柯石英残晶所证实。结合北大别北部榴辉岩和片麻岩中发现的金刚石等超高压证据以及三叠纪变质记录,由此证明北大别整体经历过深俯冲和印支期超高压变质作用。北大别榴辉岩的多阶段高温条件主要来自石榴子石-绿辉石矿物对温度计、单斜辉石中紫苏辉石+石英针状矿物出熔体以及金红石中较高的Zr含量和变质锆石中较高的Ti含量等得出的温度证据。此外,多期后成合晶以及石榴子石和单斜辉石等矿物中成分分带的存在,证明该区榴辉岩经历了一个多阶段、快速折返过程;而不同变质阶段的温度、压力和形成时代,却反映该区榴辉岩经历了长时间的高温变质演化与缓慢冷却过程。长时间的高温变质作用与缓慢冷却过程也许正是北大别长期难以发现柯石英和有关超高压记录的重要原因。因此,这些成果为大别山三个不同超高压岩片的差异折返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榴辉岩是华中高压变质带的特征岩类之一。根据其共生的矿物组合可划分出四类榴辉岩:角闪(蓝闪)榴辉岩,蓝晶石榴辉岩、柯石英榴辉岩和石英榴辉岩。其中蓝闪榴辉岩主要分布于团麻断裂以西地区;柯石英榴辉岩均出露于团麻断裂以东地区。根据矿物对地质温压计和变质矿物组合估测,西部地段榴辉岩的形成条件为p=1.1~1.5GPa,t=540~600℃,中东部地段榴辉岩为p≥2.5GPa,t=700~800℃。 根据岩石组合、矿物组合和构造环境分析,绝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的话)榴辉岩与围岩经历了相同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是同一构造运动旋回中不同构造部位的变质产物。蓝闪榴辉岩和柯石英榴辉岩的地质环境和退变质作用特征具有重要的大地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鹏雷  章军锋  金振民 《地球科学》2019,44(12):4028-4033
了解柯石英的产出并制约其保存机制对于深入认识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早期的研究发现超高压变质岩中的柯石英主要以包裹体的形式产在刚性寄主矿物中,而粒间柯石英之前仅在苏鲁仰口的超高压双矿物榴辉岩中有过发现.目前提出的柯石英保存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涉及"构造超压"的"高压釜"模型和较干的变质演化环境.新近报道的大别山甘家岭超高压变沉积岩中的粒间柯石英和白云石中的大量柯石英包裹体肯定了较干的变质演化环境而削弱了传统的"高压釜"模型在保存柯石英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别山-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矿物学和岩石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大别山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矿物学和岩石学进展。针对大别山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的区域片麻岩围岩是否经历超高压变质的问题 ,研究者在常规岩石学和矿物学手段不能奏效的情况下 ,引入显微喇曼光谱测试 ,最终在各种类片麻岩的锆石中发现柯石英、硬玉和雯石等高压和超高压矿物包裹体 ,证明大别山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的大多数岩石曾与榴辉岩一起被俯冲到地幔深度 ,后又一起回返到地表。在喇曼光谱的测试过程中 ,发现锆石中的柯石英包裹体有 0~ 2 3 0 0MPa不等的现时晶内超压 ,并证明这种晶内超压是超高压变质岩回返过程中 ,柯石英向石英转化而导致的体积膨胀造成的。研究者在产于青岛仰口榴辉岩的石榴子石中发现大量单斜辉石、金红石和磷灰石出熔 ,精细的晶体化学和岩石学研究证明出熔前的石榴子石形成于大于 70 0 0MPa的压力条件 ,说明苏鲁地区的部分陆壳岩石可能曾被俯冲到大于 2 0 0km深的地幔。岩石学研究发现产于桃行地区的榴辉岩在角闪岩相区域退变质之前 ,在 4 0~ 5 0km的浅部地幔深度发育有一期高压麻粒岩相 过渡榴辉岩相变质。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期变质是由于峰期的多硅白云母在回返到 4 0~5 0km深的浅部地幔时脱水熔融导致的  相似文献   

10.
新疆西天山超高压变质榴辉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新疆西天山3类榴辉岩中均发现了超高压变质矿物:在第Ⅰ类与蓝片岩互层的榴辉岩中发现了柯石英假像;在第Ⅱ类枕状榴辉岩的绿辉石中发现了石英出溶叶片;在第Ⅲ类产于大理岩中呈透镜状的方解石/白云石榴辉岩中发现了变质成因的菱镁矿。详细的岩石矿物学研究表明,第Ⅰ类榴辉岩3个阶段的变质演化温压条件为:UHP前变质阶段(356-433℃,0.8-1.0GPa)、峰期UHP榴辉岩相阶段(496-598℃,2.572-2.666GPa)和退变绿帘蓝片岩相阶段(500-530℃,1.0-1.2GPa),并建立了在NCMASCH(Na2O-CaO-MgO-Al2O3-SiO2-CO2-H2O)体系中出现蓝闪石、石榴石、绿辉石、菱镁矿、白云石、黝帘石、柯石英、CO2和H2O的相平衡关系。经变质反应分析和相平衡理论计算西天山含菱镁矿的蓝闪石榴辉岩的变质峰期温压条件为:2.7-2.8GPa和525-607℃,XCO2低于0.006。超高压变质矿物的发展表明西天山榴辉岩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所谓的南天山造山带可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由洋壳俯冲形成的超高压变质带。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大别山区含柯石英榴辉岩主要分布在太湖县、潜山县及霍山县一带。根据其地质特征、物质成分和矿物组合等可分分为三种类型:赋存在蛇纹岩、滑石片岩中,具斜方辉石岩外壳的榴辉岩;赋存在黑云斜长片麻岩中的榴辉岩;赋存在造辉透门大理岩中的榴辉岩。主要矿物组合为石榴石、绿辉石、柯石英及副矿物金红石和榍石。它属于华中高压变质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大别山南部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峰期变质条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永红  王清晨 《地质科学》2004,39(3):375-387,338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同南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是由“冷”、“热”榴辉岩带组成的观点,但关于两者的接触关系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次研究重点解剖大别山太湖地区花凉亭水库附近地区,力图通过对各类榴辉岩峰期变质P-T条件的研究,揭示南大别变质地体的地质结构。全区由南向北出露4种岩石:云母片岩、黑云母片麻岩、花岗片麻岩和绿帘黑云斜长片麻岩。榴辉岩多呈大小不等的透镜体、岩块或层状分布于后3类岩石中。根据内洽地质温压计的计算结果,并结合各类榴辉岩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榴辉岩的峰期变质PT条件自朱家冲经水口、大坝至金河桥是渐次增高的,并没有明显的压力差存在,其中水口、大坝附近的榴辉岩相当于高压/超高压过渡环境中形成的榴辉岩。因此,我们认为南大别变质地体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冷”、“热”榴辉岩带并不是以断层形式相接触的;真正的断裂应位于南大别与宿松群之间。  相似文献   

13.
大别山朱家冲高压榴辉岩变质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永红  卜香萍  赵群 《地质科学》2009,44(3):983-1000
研究表明大别山朱家冲榴辉岩属于典型的高压榴辉岩,其具有复杂的变质演化历史。根据岩相学、矿物成份化学和热力学分析表明,该类榴辉岩记录了6期变质过程,具有“顺时针”的P?T演化轨迹。由Ⅰ?阶段、Ⅱ?阶段至Ⅲ?阶段显示了近于等温增压进变质特征,并在 Ⅲ?阶段压力值最高达到P=2.53 GPa; Ⅳ?阶段和Ⅴ?阶段则表现为增温降压退变过程,温度在 Ⅴ?阶段最高达到T=627 ℃; 到Ⅵ?阶段则为降温降压过程。该过程暗示了高压板片在俯冲和折返过程中可能处于一个非匀速的状态。推测朱家冲榴辉岩后期增温退变的过程可能是源于受扰动的地温线恢复、超高压榴辉岩退变过程的“散热”以及该类榴辉岩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所致。  相似文献   

14.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中的流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韩郁菁  张泽明 《地学前缘》1996,3(4):222-229
文章强调了高压和超高压变质岩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意义,重点论述了几个问题:(1)高压和超高压变质岩中流体包裹体的成分以含N2量高为特点,在大别山含柯石英榴辉岩中找到的高压榴辉岩阶段捕获的原生包裹体,其中气相组分含CO(摩尔分数)为14%,表明流体来源于深部。原生流体包裹体的保存,要求在p-T区间内的抬升轨迹与等容线近于平行。(2)在大别山高压和超高压榴辉岩中首次确认熔融包裹体的存在,由硅酸盐玻相和以CO2为主要成分的气相组成,并发现熔融包裹体中的玻相成分与主矿物相近。(3)高压和超高压变质期间的局部流体迁移可由榴辉岩中流体包裹体和矿物同位素成分(H-C-O)来显示。(4)高压和超高压变质中流体-熔体-岩石(矿物)相互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并证实在榴辉岩相p-T条件下岩石的部分熔融。(5)变质流体的成分与变质级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刘景波 《岩石学报》1994,10(4):390-400
中温榴辉岩中超高压相矿物柯石英和金刚石的发现引起了地质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来自其本身的岩石学意义,而且也来源于对板块构造的过程和造山带的演化提出了限制条件。因此进一步研究这两种矿物可能的成因十分必要,为此本文提出柯石英和金刚石形成的一种新的模型─地震有关的成因模型.本文的论述将主要来自目前我们对大别一苏鲁地区含柯石英金刚石榴辉岩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1.Introduction TheQinlingDabieorogenicbeltwasformedbycollisionbetweentheNorthChinaandYangtzeblocks.Thecorepartoftheorogenicbeltconsistsofseveralmetamorphicrockgroups,includingtheDabie(Tongbai)complex,Hong’an(Susong)group,SujiahegroupandSuixian(Yao…  相似文献   

17.
超高压变质作用中水的相变增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据静水压力梯度计算, 榴辉岩形成深度至少要70km, 含柯石英榴辉岩的形成深度至少要12 0km, 而同时含有柯石英和金刚石的榴辉岩形成深度至少要145km, 超高压变质岩要从如此深的部位折返到地表是不可想象的.大量资料表明水参与了超高压变质作用过程.通过矿物的脱水行为、水的相变和地温曲线等研究, 指出由于存在水的相变增压等多种增压因素, 大大提高了超高压变质作用过程中的地压梯度, 据静水压力计算出的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只是最大深度, 其形成时的实际深度要比该最大深度小得多.   相似文献   

18.
石永红  林伟  王清晨 《岩石学报》2008,24(6):1288-1296
依据时南大别超高压带腹地的榴辉岩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和热力学的研究表明,南大别腹地--牛凸岭地区榴辉岩属于低温高压榴辉岩,并未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该地区榴辉岩的共生围岩主要为片岩、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石榴石多为自形-半自形,内含大量的早期矿物包体,峰期变质温压条件分别为:T=360~520℃;P=1.3~2.4GPa.对比南大别超高压榴辉岩形成的变质条件,两者压力差可达0.7GPa,约20km厚的地壳深度缺失.结合构造分析牛凸岭单元更类似于桐城-源潭铺高压块体,推测其属于构造上层部位岩片.  相似文献   

19.
榴辉岩的弹性波速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评述了榴辉岩的密度和高温高压下的纵波速度、速度各向异性、泊松比以及榴辉岩声软化现象的成因 ,着重介绍了榴辉岩的密度和波速对探讨岩石圈物质组成、莫霍界面性质、超高压岩石对实现壳幔物质交换的重要意义。榴辉岩的密度为 3 2~ 3 6 5g·cm-3 ,其中超高压榴辉岩具有更高的密度 (3 4~ 3 6 5g·cm-3 )。榴辉岩的纵波速度 (vp)在 1GPa时为 7 3~8 9km·s-1,其裂隙闭合压力可能高于 1GPa。榴辉岩的压力系数为 0 3~ 0 4km·s-1·GPa-1,温度系数为 - 3 4× 10 -4 km·s-1·℃ -1。它具有最弱的vP 各向异性 (<3% )。超高压榴辉岩的泊松比为 0 2 54~ 0 2 75。大别山榴辉岩的密度和波速研究表明 ,现今的大别山深部地壳可能依然存在榴辉岩 ,但数量应很少 ;大别山上地幔具有同超高压榴辉岩类似的弹性特征 ;拆沉作用是解释超高压榴辉岩折返机制的重要模式之一 ;榴辉岩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壳幔物质循环作用 ,一部分榴辉岩已拆沉进入深部地幔 ,另一部分则快速折返至地壳内或通过其他构造作用进一步抬升、暴露地表。  相似文献   

20.
胶东半岛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几何学和运动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伟  Michel Faure  王清晨 《地质科学》2003,38(4):495-505,518
据岩石的变质相及变形特征可把胶东半岛分为5个地质单元,其构造几何关系由高至低为:1)板岩——砂岩单元;2)高压片麻岩——石英岩单元;3)大理岩——角闪岩单元;4)超高压变质单元,它经历了超过150km的深俯冲作用并快速折返至地表;5)片理化的混合岩穹隆单元,其为超高压变质单元叠加了混合岩化作用。这些构造单元均经历了相同的变形,具有NW指向的剪切特征。对比大别山构造学的研究结果,这种变形特征代表了超高压变质地体在折返过程中的运动学表现。混合岩穹隆中所残余含柯石英榴辉岩表明了胶东半岛和苏鲁地区具有相同的构造演化过程,烟台——青岛——五莲断裂不是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间的缝合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